【大学课件】经典光学.ppt
《【大学课件】经典光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课件】经典光学.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经典光学,1.光学的历史概述 2.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的论争 3.光速的测定 4.光谱的研究(略),http:/,一.早期光学(略)二.折射定律的建立三.光学仪器的研制四.牛顿对光的色散的研究,1.光学的历史概述,1 开普勒的工作:1611年写了折光学,记载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比较入射角和折射角:如图,日光LMN斜射到器壁DBC上,BC边沿的影子投射到底座于HK;另一部分从DB射进一玻璃立方体ADBEF内,阴影的边沿形成于IG。,根据屏高BE和两阴影的长度EH和EG,就可算出立方体的入射角和出射角之比。,二 折射定律的建立,第二个实验是:用一个圆柱性玻璃,令光线沿S1和S2入射,通过
2、圆柱中心的光线S1方向不变,和圆柱边沿相切的光线S2偏折最大,并发现最大偏折角约为420。,全反射的发现:令AB为玻璃与空气的分界面,如图。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发生折射,由于最大偏折角为420,所以进入玻璃的光线将构成一个夹角为4202=840的锥形MON。,若有一束光从玻璃射向空气,当入射角大于420时,则到达O点后,将既不能进入空气,也不能进入MON锥形区域,必定反射为。,2 斯涅耳(W.Snell,1591-1626)的工作:,荷兰人,1621年从实验得到准确的折射定律。方法和开普勒基本相同,但斯涅耳发现,比值OS/OS恒为常数,并由此导出图中所示式子。,3 笛卡儿的工作:,现代形式的折射
3、定律是笛卡儿在1637年出版的方法论中提出的。他将空气和其他介质(如玻璃或水)的界面看作是一层很脆薄的布,设想有一小球斜方向投向界面,当球穿过薄布时,在垂直于界面的方向损失了部分速度,但平行于界面的方向上的速度不变。据此他得出:visin i=vrsin r,所以有:sin i/sin r=vr/vi=常数,但由于他假设介质交界面两侧的光速的平行分量相等是错误的,为使理论与实验数据相符,必须假设光密媒质内的光速比光疏媒质大。这显然都是不正确的。,4 费马的工作:1661年费马用最短时间原理推出了折射定律:,同时证明了光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时向法线方向偏折。,1.1299年由意大利人阿玛蒂发明
4、并制造了眼镜。2.1608年,荷兰人李普塞(Hans Lippershey)制成第一台望远镜:他用一个凸透镜作为物镜,用一个凹透镜作为目镜组合而成。现在仍把这种组合称为荷兰望远镜。3.伽利略知道后很快改进成放大32倍,随后又制成放大1000倍的望远镜,并用它对天体进行了观察,于1610年写出了星际使者的小册子,有力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4.1611年开普勒出版了屈光学,解释了荷兰望远镜和显微镜所涉及到的光学原理。并设计了一种用两个凸透镜构成的天文望远镜,即开普勒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很快就取代了荷兰望远镜(因为它视野宽)。第一台开普勒望远镜由天文学家沙伊纳于16131617年制造。,光 学 的 历
5、 史 概 述,三.光学仪器的研制,5.几乎与望远镜同时,荷兰人发明制造了显微镜,由眼镜制造师詹森(Janssen)发明:由一双凸透镜作物镜和一个双凹透镜作目镜组合而成。后来,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冯特纳(Fontana)第一个用凸透镜代替了凹透镜目镜。,6.1665年,胡克出版显微图象,并制造了一个带聚光镜的显微镜:用两个平凸透镜分别作物镜和目镜,用一球形聚光器来照亮待观察的物体。,7.1668年,牛顿设计并制造了第一架小型反射式望远镜,全长15厘米,口径2.5厘米,但其放大倍数和当时使用的2米长的望远镜相同。1671年又制造了第二架较大的反射式望远镜,全长1.2米,口径2米,献给了英国皇家学会,现
6、仍保存在英国皇家学会图书馆。,四 牛顿的色散研究,1.色散的早期研究:(略),2.问题:17世纪正当望远镜、显微镜问世,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天体,胡克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然而,当放大倍数增大时,这些仪器出现了像差和色差,人们深感迷惑,为什么图象的边缘总会出现彩色?这和彩虹有没有共同之处?怎样才能消除?,如图在一张黑纸上画一条线abc,半边ab为红色,半边bc为兰色,经过棱镜观看,只见这根线好象折断了似的,分界处正是红兰之交,兰色部分比红色部分更靠近棱镜。可见兰色光比红色光折射更厉害。,疑问:色散是不是由于光和棱镜作用的结果?牛顿又作了以下实验:,3.牛顿的色散实验,他拿三个棱镜作实验,三个棱镜
7、完全相同,只是放置方式不同,如下图。如果色散是由于光线和棱镜的作用引起的,经过第二和第三棱镜后,这种色散现象应进一步加强。显然实验结果不支持这一观点。,他用两块木版各开一小孔F和G,并分别放于三棱镜两侧,光从S 处平行射入F后,经棱镜折射穿过小孔G,到达另一块木版de上,投过小孔g的光再经棱镜abc的折射后,抵达墙壁MN。使第一个棱镜ABC缓缓绕其轴旋转,这样第二块木版上不同颜色的光相继穿过小孔g到达三棱镜abc。实验结果是:被第一个三棱镜折射最厉害的紫光,经过第二个三棱镜时也偏折的最多。结论:白光是由折射性能不同的各种颜色的光组成。,有人提出光谱变长是因为衍射效应,为此牛顿又作如下实验:取一
8、长而扁的三棱镜,使它产生的光谱相当狭窄。当屏放在位置1时,屏上显示仍为白光;当将屏倾斜到位置2时,就可看到分解的光谱。这一实验说明:光谱只涉及屏的角度,结果与棱镜无关。因而也就否定了衍射效应的说法。,1.光线随其折射率不同,颜色也不同。色是光线固有的属性。2.同一颜色的光折射率相同,不同色的光折射率不同。3.色的种类和折射的程度是光线所固有的,不会因折射、反射或其它任何原因而改变。4.必须区分两种颜色,一种是原始的、单纯的色,另一种是由原始的颜色复合而成的色。5.本身是白色的光线是没有的,白色是由所有色的光线岸适当比例混合而成。6.自然物质的色是由于对某种光的反射大与其它光的反射的缘故。7.把
9、光看成实体有充分依据。8.由此可解释棱镜色散和虹。,在色散实验的基础上,牛顿总结出以下几条规律:,一.光的微粒说二.光的早期波动说三.光应具有波粒二相性,2.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的论争,一 光的微粒说:近代微粒说最早由笛卡儿首先提出,后来牛顿发展了微粒说,并和波动说展开了长期的争斗。微粒说认为:光是由一颗颗像小弹丸一样的机械微粒所组成的粒子流,发光物体接连不断地向周围空间发射高速直线飞行的光粒子流,一旦这些光粒子进入人的眼睛,冲击视网膜,就引起了视觉。牛顿用微粒说轻而易举地解释了光的直进、反射和折射现象。由于微粒说通俗易懂,又能解释常见的一些光学现象,所以很快获得了人们的承认和支持。微粒说还认为
10、,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快。缺陷:无法解释为什么几束在空间交叉的光线能彼此互不干扰地独立前时,为什么光线并不是永远走直线,而是可以绕过障碍物的边缘拐弯传播等现象。,二 早期的波动说1.胡克:胡克主张光是一种振动,是类似水波的某种快速脉冲。2.惠更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发展了胡克的思想(纵波)。,3.托马斯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4.菲涅耳:双光束干涉实验及泊松亮斑,菲涅耳双棱镜实验,菲涅耳双面镜实验,获得两相干光源的实验,泊松亮斑:为了推进微粒说的发展,1818年法国科学院提出了有奖征文,菲涅耳在阿拉果的鼓励和支持下,提交了应征论文:他以严密的数学推理,从横波的观点出发,圆满的解释了光的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课件 大学 课件 经典 光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61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