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ppt
《【教学课件】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二章 產業結構演變,第一節 產業分類與產業發展第二節 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第三節 產業結構演進的影響因素第四節 中國大陸產業結構的演變,2,一、產業的分類方法二、產業發展,第一節 產業分類與產業發展,3,1、馬克思的兩大部類分類法2、農輕重產業分類法3、霍夫曼的產業分類法4、三次產業分類法5、生產要素集約分類法6、產業地位分類法7、產業發展狀況分類法8、標準產業分類法,一、產業的分類方法,4,1、馬克思的兩大部類分類法,分類標準:以產品的最終用途不同劃分內容:第一部類:生產資料部門(專門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來滿足社會生產消費的需要)第二部類:消費資料部門(專門生產生活資料的部門,來滿足社會
2、消費的需要)優點:揭示了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時兩大部類產業間的實物和價值構成的比例平衡關係,是研究社會再生產過程的理論基礎。缺點:覆蓋面窄、實際應用困難,5,分類標準:以物質生產的不同特點為標準內容:將社會經濟活動中的物質生產劃分成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三個產業大類的產業分類法。優點:簡便易行缺點:沒有把全部物質生產部門都包括進去,更沒有包括非物質生產部門,2、列寧的農輕重產業分類法,6,分類標準:當某產業產品的用途有75以上是消費資料時即將該產業歸入消費資料產業,同樣劃出了資本資料產業。難以確定歸屬的產業就全部歸入其他產業。內容:一是消費資料產業:食品、紡織等二是資本資料產業:冶金及金屬材料工業
3、、運輸機械工業等三是其他產業:橡膠、木材、造紙、印刷等工業優點:是霍夫曼進一步研究工業化過程中工業結構演變規律及工業化階段理論的基礎,3、霍夫曼的產業分類法,7,分類標準:以產業發展的層次順序及其與自然界的關係作為標準內容:第一產業: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的物質生產部門,即廣義的農業第二產業:加工取自自然物質的物質生產部門,即廣義的製造業或工業第三產業:派生於有形物質財富生產活動之上的無形財富的生產部門,即廣義的服務業優點:是一種有效的產業經濟分析方法,被諸多國家廣泛採用,許多經濟學家用它來解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結果缺點:社會再生產過程被描述的過於簡單和籠統,還存在許多難以自圓其說的矛盾,其內容也過於
4、龐雜,4、三次產業分類法,8,(1)創始人:費希爾(),經濟學界普遍認為,三次產業分類法的確立,實際上是由英國經濟學家、紐西蘭突塔哥大學教授費希爾()完成的。本世紀30年代初,費希爾研究認為,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並沒有窮盡全部經濟活動,於是,把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之外的所有其他經濟活動,統稱為第三產業。費希爾在當時的英國和澳大利亞的經濟雜誌上發表了數篇論文,不僅提出了第三產業的概念,而且指出第三產業的本質在於提供服務。1935年,費希爾在安全與進步的衝突一書中,從世界經濟史的角度對三次產業分類方法進行了理論分析。,三次產業分類法的代表人物,9,(2)繼承者:克拉克,費希爾雖然提出了三次產業的分類方
5、法,但他沒有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英國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克拉克則在繼承費希爾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在1940年出版的經濟進步的條件(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一書中,運用三次產業分類方法研究了經濟發展同產業結構優化之間的關係的規律,從而拓展了產業結構理論的應用研究,使得三次產業分類方法得到了普及。因此,三次產業分類方法更多地是與克拉克的名字聯繫在一起。這種產業的分類方法又稱為克拉克產業分類法。,10,庫茲涅茨在西方經濟學界獲得“國民生產總值之父”的美名,其是美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他特別強調經驗統計對經濟學研究的意義。1971年,他因在各國經濟增長的長期趨
6、勢的結構分析方面的傑出貢獻,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對產業結構方面的理論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現代經濟增長:速率、結構與擴展和各國的經濟增長:總產出和生產結構等專著中。,西蒙庫茲涅茨(SIMON KUZNETS)(1901-1985),(3)深入研究者:庫茲涅茨,11,庫茲涅茨在繼承了克拉克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從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在產業之間的分佈兩個方面,對伴隨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變化進行了分析研究。庫茲涅茨把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稱為農業部門(A部門)、工業部門(I部門)和服務業部門(S部門)。他認為:“分三個主要部門:農業及相關的漁業、林業和狩獵;工業採礦業、製造業、建築業、水力電力、運輸業和通信
7、;服務業貿易、金融、不動產、動產、商業、僕傭、專業人員及政府。每個主要部門所包括的行業,在考慮原材料、生產性營運、最終產品及其行業間的區別特徵方面各有不同,因此,同廣義分類一樣,以上的狹義分類定有不同意見。”,庫茲涅茨關於三次產業的主要理論,12,大陸三次產業劃分的具體標準和範圍,第一產業:農業(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等)。第二產業:工業(包括採掘業、製造業、自來水、電力、蒸汽、熱水、煤氣)和建築業。第三產業:除了上述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由於第三產業包括的行業多、範圍廣,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具體又可分為四個層次。?,13,第一層次:流
8、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第二層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業、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業、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遊業、諮詢信息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等。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準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事業,科學研究事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等。第四層次: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以及軍隊和員警等。,大陸三次產業劃分的具體標準和範圍,14,劃分標準:根據不同產業在生產過程中對資源的需求種類和依賴程度的差異內容: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所投入的生產要素中勞動 佔有突出比重(紡織,服務)。
9、同樣:資本密集型產業:如:鋼鐵、汽車、機器製造技術密集型產業:如北大方正,科技一條街知識密集型產業:如以知識的生產和傳播為主體的產業優點:有利於將各個產業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在產業之間進行比較、判斷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準、研究產業之間對生產要素依賴程度的差異等缺點:各種產業類型的劃分範圍不容易界定,5、生產要素集約分類法,15,劃分標準:以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為標準內容:基礎產業:在產業結構體系中為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基本條件並為大多數產業提供服務的產業瓶頸產業:在產業結構體系中未得到應有的發展提兒已嚴重制約其他產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產業支柱產業:在產業結構體系的總產出中占較大比
10、例的產業主導產業:在產業結構體系中處於迅速發展並對產業發展具有引導和支撐作用的產業先導產業:在產業結構體系中關係未來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先行發展而又能帶動和引導其他產業發展的產業優點:有利於研究產業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有利於政府通過制定相關產業政策和進行相關產業管理,促進產業發展並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缺點:過度強調產業之間的橫向地位問題,容易忽視產業之間的縱向關係和產業群的培育與形成,6、產業地位分類法,16,按照技術先進程度進行可劃為:,傳統產業,按照產業發展趨勢,朝陽產業,夕陽產業,高技術產業,7.按照產業發展狀況分,優點:有利於瞭解影響產業變化的因素,有利於準確掌握產業變化的趨勢和規
11、律,從而提前制定相關調整或預防的政策。,17,二、產業發展,1、產業發展(1)含義:指產業的產生、成長和演進(2)內容:產業個體或總體的各個方面不斷由不合理走向合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不協調走向協調、由低級走向高級的過程,也是產業結構優化、產業佈局合理化、產業組織合理化的過程。,18,2.產業的生命週期及其特點,A,C,M,K,(1)內容如圖1所:,F,AC:投入期MF:成長期,M K:成熟期K F:衰退期,圖1:產業的生命週期,19,(1)並不是所有的產業都有生命週期(2)產業生命週期曲線的形狀更為平緩和漫長(3)產業生命週期存在縮短的趨勢(4)許多產業可能“衰而不亡”(5)衰退產業可能“
12、起死回生”,(2)特點:,20,3.產業發展戰略,(1)產業發展戰略的含義是指根據對制約產業發展的各種主客觀因素和條件的估量,從全局出發制定的一個較長時間內產業發展所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方法。(2)產業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3)產業發展戰略的具體措施:產業選擇和產業調整,21,輕工業優先發展戰略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產業平衡發展戰略產業非平衡發展戰略初級產品發展戰略進口替代戰略出口導向戰略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相結合戰略,(4)產業發展戰略的類型及評價:,22,雁行發展模式產品循環發展模式同時開發模式產業的國際間轉移,(5)典型的產業發展模式:,23,雁行模式最早是1932年日本學者赤松
13、要(Kaname Akamatsu)在“我國經濟發展的綜合原理”一文中提出的。赤松要的“雁行發展理論”認為,當進入到工業化時期,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和技術的落後,不得不把某些產品的市場向發達國家開放。等到這種產品的國內需求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也就為本國生產這種產品準備了基本的市場條件和技術條件,換句話說,這時國內已初步掌握了這種產品的生產技術,由於本國資源和勞動力價格的優勢,該產品的進口也就逐步讓位于本國自己生產了。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規模經濟的利用以及廉價勞動力的優勢,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斷上升,最終實現這種產品的出口,達到了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產業的發展實際上經
14、歷了進口進口替代出口重新進口四個階段。因為這四個階段呈倒“”型,在圖表上酷似展飛的大雁故得此名。,雁行發展模式,24,產品循環發展模式,新產品開發國內形成市場產品出口資本技術出口進口該產品開發更新的產品形成新的產業,25,同時開發模式,發展中國家利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引進的技術設備、原輔材料、中間產品,建立新的工業部門和改造傳統產業部門,出現了在技術構成上與發達國家相類似的重合產業。由於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價值比發達國家低得多,發展中國家重合產業產品投入的成本比較低,使發展中國家可以較低的價格在國際市場銷售商品,給發達國家重合產業造成競爭壓力。,26,產業的國際間轉移,第一次國際產業轉移發生在上
15、世紀六七十年代,主要轉移的產業是服裝、鞋帽、玩具等初級產品加工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亞洲四小龍”是這一次國際產業轉移的最大受惠國家和地區,實現了經濟起飛,成長為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第二次國際產業轉移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開始。發達國家選擇國際產業轉移,把產業結構的調整轉移到發展中國家。,27,國際產業轉移的背景是經濟全球化,主導力量是跨國公司製造業的國際轉移仍在持續,重心向東半球轉移服務業外包蓬勃發展,出現了職業全球化現象配套、連鎖轉移現象十分明顯,企業生態環境更加重要國際產業轉移帶來新的矛盾和問題:發達國家擔心就業流失,發展中國家擔心經濟安全,產業的國際間轉移的
16、新特點:,28,第二節 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的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和每個產業內部的構成,以及它們之間相互制約的經濟聯繫和數量對比關係。,產業結構,29,一、馬克思的產業按比例協調發展規律二、列寧的生產資料生產更快的增長規律三、配第克拉克的三次產業比重變動規律:四、霍夫曼的工業化過程中的重工業化規律:五、產業結構變動的趨勢:,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30,一、馬克思的產業按比例協調發展規律,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中兩大部類關係可述如下。按價值形態劃分,社會總產品由三部分組成:不變資本價值(C),可變資本價值(V)和剩餘價值(M)。按實物形態劃分,社會總產品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社
17、會生產相應分為兩大部類:生產資料的生產,稱為第部類,消費資料的生產,稱為第部類。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是第I 部類1年內所生產的生產資料必須多於兩大部類1年內所消耗的生產資料,以便第2年有多餘的生產資料用於擴大再生產,可用公式表達為(C+V+M)(C)+(C),也可簡化表達為(V+M)(C)。,31,馬克思的二部類分類法,兩大部類產業分類法,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在分析研究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怎樣使總產品既實現價值補償又實現實物補償問題時所創立的一種產業分類方法。馬克思憑藉兩大部類產業分類法,對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條件進行了科學的分析:1、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1)(C+V+M)
18、=C+C(2)(C+V+M)=(V+M)+(V+M),32,2、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條件(1)(C+V+M)=(C+C)+(C+C)(2)(C+V+M)=(V+V+MX)+(V+V+MX),33,1.馬克思將社會總產品劃分為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和剩餘價值(m)。2.對社會生產的劃分。以對社會總產品的劃分為依託,馬克思將整社會生產劃分為兩大部類: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第一部類是指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的總和;第二部類是指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的總和。3.社會總資本的簡單再生產的實現過程包括了以下三個步驟:其一,(c)在本部類內部實現,即生產資料部類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在該部類內部實現:其二,
19、(v+m)在本部類內部實現,即消費資料部類所需要的消費資料在該部類內部實現,其三,(v+m)與c在兩大部類之間實現。,34,4.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是:(v+m)c,即第一部類對生活資料的需要剛好與第二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要相等:5.由上述基本公式可推導出另外兩個公式:其一,(c+v+m)=c+c,即生產資料部類所生產的生產資料剛好等於兩大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要:其二,(c+v+m)(v+m)(v+m),即第二部類所生產的消費資料剛好等於兩大部類對消費資料的需要。,35,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實現過程、實現條件和意義 在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條件下,剩餘價值被分割為追加的不變
20、資本、追加的可變資本和資本家的個人消費(m/x)三部分。用公式表示為:m=c+v+m/x 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有兩組四個:其一,I(v+m)c,由此可推導出(c+v+m)c+c。其含義是,生產資料部類所生產的產品除了滿足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對生產資料的需要外,還有剩餘。其二,(c+mm/x)(v+m/x),由此可推導出(c+v+m)(v+m/x)(v+m/x),其含義是消費資料部類所生產的產品除了滿足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對它的需要外,還有剩餘。,36,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過程包含了三個步驟:其一,(c+c)在本部類內部實現,即生產資料部類所需要的不變資本、追加的不變資本,在該部
21、類內部實現;其二,(v+v+m/x)在本部類內部實現,即消費資料部類所需要的可變資本、追加的可變資本和資本家的個人消費,在該部類內部實現;其三,I(v+v+m/x)與(c+c)在兩大部類之間進行交換。,37,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實現的基本條件是:I(v+v+m/x)(c+c),即生產資料部類對消費資料的需求剛好等於消費資料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求;由它可以推導出兩個派生公式:其一,I(c+v+m)I(c+c)(c+c),即生產資料部類所生產的生產資料,剛好等於社會對生產資料的需求;其二,(c+v+m)=I(v+v+m/x)+(v+v+m/x)。即消費資料部類所生產的消費資料,剛好等於社會對消費資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课件 教学 课件 第二 产业结构 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61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