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二十三章重组和转座.ppt
《【教学课件】第二十三章重组和转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二十三章重组和转座.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十三章 重组和转座,(1)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或 普遍性重组(generalized recombination)A.交互重组 B.单向重组(2)位点特异性重组(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3)转座重组(4)模板选择(copy choce)(5)特殊重组。(6)同源特异重组,第一节 重组机制,一.交叉理论(chiasmatatype hypothesis)1909年Janssens并提出了交叉型理论二.断裂和重接模型 1937年Darlington提出三.模板选择学说(copy choice)Belling J.首先提出
2、的,1933年他又撤回了 这一假设。四.1948年Hershey提出模板选择学说,断裂重接模型和模板选择复制模型的否定,断裂重接模型不能解释基因转变和极化子现象模板选择复制模型存在的问题:(1)违背了半保留复制;(2)DNA复制应在S期,重组应在偶线期,不应同时发生。(3)不能解释3线和4线交换。,否定模板选择复制模型的试验,第二节 Holliday 模型,1930年Winkler把真菌中不规则分离现象解释为基因转变(conversion)Lindegren,C.C(1949)报道了酵母有规律的异离常分离现象:交配型Aa的杂交中,有些子囊所含的孢子为(3A+1a),也称为基因转变。50年代中期
3、Mitchell,M.B.异常分离不是由于整个染色体的异常行为,而是由于特定位点的“基因转变”所致,即属于基因内重组。Olive,E1-Ani和Kitani等在粪壳菌(Sodaria fimicola)中也发现了异常分离。认为这种异常分离是有丝分裂的产物,称为减数后分离(postmeiotic segreation),极化子(polaron)同一基因内部的各个突变位点的转变频率常从基因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步递减,具有这种现象的一段DNA称为,一个极化子相当于一个基因(Rizet等1961)。基因重组的模型都必须解释异源双链的形成以及基因转变往往伴随着两侧基因重组这一现象。1964年美国学者Robi
4、n Holliday提出了著名的Holiday模型(图23-8)极化子是由于交换产生的错配只发生在异源双链部分,而此部分只发生在Hollidy 结构的断裂和分枝点之间,离断裂点越远的基因座位离分枝点可能越远,而不在异源双链的部分。,第三节 双链断裂起始重组,联会复合体,酵母中重组的分子事件和细胞学事件的相关性,双链断裂 消失,特异位点 出现,分子连接 持续,分子重组,轴向分子 形成,SC解离,SC形成,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双链断裂模型,Spo11共价连接到双链断裂的5端,第四节 重组和酶,在原核同源重组中存在8个碱基组成的Chi位点;RecA.B.C.D.参与重组。RecBCD复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课件 教学 课件 第二十三 重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61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