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三十八章人工合成抗菌药第一节喹诺酮类.ppt
《【教学课件】第三十八章人工合成抗菌药第一节喹诺酮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三十八章人工合成抗菌药第一节喹诺酮类.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十八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一节 喹诺酮类,概述 是一类含有4-喹酮母核的合成抗菌药,按合成的年代及抗菌特点分为四代。第一代:萘啶酸(60 年代)、吡哌酸(70 年代)等,现基本已被淘汰。,第二代(80 年代):氟喹诺酮类。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口服易吸收、广谱、抗菌活性增强,用于尿道或肠道感染。第三代(90 年代):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抗菌活性大大提高,抗菌谱扩大。第四代(90 年代后期):克林沙星、吉米沙星、加替沙星等,为最新氟喹诺酮品种,又在第3代基础上增加了抗厌氧菌活性,对绝大多数致病菌的疗效达到或超过内酰胺类抗生素。,体内过程(1)口服吸收好、血药浓度相对较高;(2)
2、半衰期较长,血浆蛋白结合率低。(3)体内分布广,组织药浓等于或大于血浓。经肝代谢、由肾排出。,【抗菌作用】喹诺酮类为杀菌剂。第二代:抗菌谱窄,对G-菌有效,对铜绿假单胞菌活性较低,口服易吸收,但血药浓度低,尿中浓度高,可用于泌尿道和消化道感染。第三代:抗菌作用-G-菌G+菌,对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及结核菌均有较强活性。,第四代:抗菌谱较广,对部分厌氧菌、G+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明显提高,并具有PAE(抗菌后效应)。,机制 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的DNA 回旋酶(包括拓扑异构酶),而影响细菌DNA 的复制。,一般治疗浓度的喹诺酮对人体细胞此酶影响小,不影响人体细胞生长代谢。,【临床应用】现常
3、用第二代产品。氟喹诺酮类适用于治疗敏感G-菌、G+菌引起的感染。包括:泌尿道感染、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骨骼系统感染(骨髓炎和骨关节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各种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5%,胃肠道反应CNS反应:头昏、头痛、失眠、眩晕、情绪不安等,严重时偶见复视、抽搐、神志改变和幻觉、幻视;过敏反应:如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瘙痒和皮疹,个别病人出现光敏性皮炎;软骨损害:少数可出现关节疼痛和炎症(水肿),所以不宜用于儿童和孕妇。,二、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小字排)环丙沙星 抗菌谱广,为临床常用的喹诺酮类中体外抗菌最强者,对G-作用强于G+菌。对氨基糖苷类、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G+、G-对本药仍
4、敏感。对厌氧菌多数无效。,诺氟沙星 尿、肠道药浓度高,对G+、G-引起的无并发症泌尿道感染、肠道感染及无并发症的急性淋病有效。,氧氟沙星 在脑脊液、胆汁、尿液中浓度高。抗菌谱较诺氟沙星强。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道、呼吸道、胆道、皮肤软组织、耳鼻喉及眼部的感染。,左氧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临床用量为氧氟沙星的1/2,其水溶性大易制成注射剂。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厌氧菌、肠杆菌科、支原体、衣原体及军团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不良反应低于氧氟沙星。,第二节 磺胺类和甲氧苄啶,一、磺胺类特点:广谱,性质稳定,可口服;化学合成,易生产,价廉;对流脑、鼠疫有显著疗效;与TMP合用由抑菌变为杀菌。,构效关系磺胺药的
5、基本化学结构是对氨基苯磺酰胺。,1.对位游离氨基是抗菌活性必需基团;2.R1上的一个氢原子被杂环取代,则抗菌作用增强;3.R2上的一个氢原子被酰胺化,则抗菌作用消失。,作用机理 磺胺类与PABA化构相似,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通过干扰细菌叶酸代谢而抑菌。,应用注意:,1.首剂加倍2.脓液和坏死组织含大量PABA,局部应先清创排浓3.禁与普鲁卡因(其代谢产物有PABA)合用 4.人体可直接利用外源性叶酸,故不受一般磺胺类及TMP影响。,耐药性易产生,尤其在用药不规则、用量不足时更易发生。以葡萄球菌多见,链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杆菌次之。磺胺药之间有交叉耐药性,与TMP合用可延缓耐药性发生。,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课件 教学 课件 第三 十八 人工合成 抗菌 第一节 喹诺酮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60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