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3章网络体系结构.ppt
《【教学课件】第3章网络体系结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3章网络体系结构.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3章 网络体系结构,本章详细介绍两种网络体系结构模型: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在此基础上介绍TCP/IP参考模型中IP地址以及子网掩码概念与组成。,3.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基本概念3.2 分层结构设计基本思想3.3 ISO/OSI参考模型3.4 TCP/IP参考模型3.5 IP地址3.6 子网掩码3.7 域名系统,2,3.1 计算机网络体系的基本概念,1.协议(Protocol),协议3要素:语法、语义、时序,语法(Syntax):数据格式、编码和信号电平等,即用户 数据和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两个实体间控制数据交换规则的集合,即规定交流用语言、交流内容、交流方式及交流
2、时间等必须遵守、相互接受的规则的集合。,语义(Semantics):用于协调和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即 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及完成的动作和做出的响应。,时序(Timing):传输速率匹配和先后顺序,即对事件实现 顺序的详细说明。,3,2.层(Layer)或级(Level),3.1 计算机网络体系的基本概念,层次是人们对复杂问题的处理方法,是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单元,由一些实体(软件/硬件)组成。每一层均建立在其下一层之上,每一层的目的都是向上一层提供一定的服务,但具体实现的细节对上一层屏蔽。,3.网络体系结构(Network Architecture),层与协议的集合,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分层、各层协议与
3、功能以及层间的接口。,同一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系统易于互联在一起,而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系统需遵循某些规范标准以实现相互通信。,4,3.2 分层结构设计的基本思想,1.协议的分层结构,对等进程(Peer):对应层的实体,利用协议进行通信。,分层(层次)结构是指把一个复杂系统的设计问题分解成多个层次分明的局部问题,并规定每一层次所必须解决的问题,避免把所有功能都集中到一个软件中;,分层可使软件设计模块化;,分层把网络实体间的通信分为对等关系和客户/服务关系两个逻辑组。,5,3.2 分层结构设计的基本思想,1.协议的分层结构,接口(Interface)存在于相邻层之间,定义下层向上层提供的原语操作和服
4、务。,上层仅利用下层接口提供的功能,而不问实现功能的协议和算法;下层仅使用上层传来的参数。此乃层次间无关性。,原语Primitive 供用户和其他实体访问该服务。,6,3.2 分层结构设计的基本思想,2.接口与服务,服务提供者(Service Provide)为网络体系结构中上一层(第 n+1 层)提供服务的层(第 n 层),第 n+1 层则称为服务用户(Service User)。,服务接入点(Service Access Point,SAP)服务用户(第 n+1 层)可以访问服务提供者(第 n 层)的地方;,PDU协议数据单元,每个SAP均有唯一的地址,相当于电话系统中的电话号码或 邮政系
5、统中的街名与信箱号。,7,3.2 分层结构设计的基本思想,3.面向连接的服务和无连接服务,面向连接的服务(Connection-oriented Service)以电话系统为模式,即先建立连接、使用连接传送数据、释放连接。数据按发送端相同的顺序接收。,无连接服务(Connection Service)以邮政系统为模式,即每个报文(信件)带有完整的目的地址,并独立于其他报文,经由系统选定的路线传输。接收到的先后顺序可能与发送时不一致。,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评价每一种服务的特性。如 面向连接的可靠性服务(报文序列或字节流);由确认引起的延迟不可接受(电话或传输电影);不
6、可靠数据包(电报/邮件);有确认数据包(挂号件/电子商务);问答请求(数据搜索)。,8,3.2 分层结构设计的基本思想,4.服务与协议的关系,服务是各层向上层提供的一组原语(操作);而协议是定义 同层对等实体之间交换的帧、分组或报文的格式及其意义的 一组规则。,服务只定义在一个目标上执行的操作(功能),但不说明该 如何实现;协议关系到服务的实现,但对服务的用户来说是 不可见的。,同一服务可由不同协议实现,服务与协议应能完全分离,即 实现两者的无关性。(OSI之前的协议未能实现无关性要求),9,3.3 ISO/OSI参考模型,OSI/RM的层次结构(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pen System
7、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层次结构方法要解决的问题,网络应该具有哪些层次?每一层的功能是什么?(分层与功能),层次结构方法包括三个内容:分层及每层功能,服务与层间接口,协议。,各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如何进行交互?(服务与接口),通信双方的数据传输要遵循哪些规则?(协议),10,3.3 ISO/OSI参考模型,1.OSI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定义了开放系统的层次结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层 所包括的可能的服务。它是作为一个框架来协调和组织各层 协议的制定,也是对网络内部结构最精炼的概括与描述;,11,3.3 ISO/OSI参考模型,1.OSI参考
8、模型的层次结构,划分7个层次的主要原则:1)根据不同层次的抽象分层;2)每层应实行一个定义明确的功能;3)每层功能的选择应有助于制定网络协议的国际标准;4)各层边界的选择应尽量避免跨接口的通信量;5)层数应足够多,以避免不同功能混杂在同一层,但也不能太多,否则体系结构会过于庞大。,服务定义详细说明了各层所提供的服务;,各种协议定义了应当发送什么样的信息以及用什么样的过程 来解释该控制信息。,12,2.OSI参考模型的各层功能,物理层(Physical Layer)建立在物理媒体(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之上,为上一层(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透明地传送比特流;,在电缆段间复制比特信号,3.
9、3 ISO/OSI参考模型,13,2.OSI参考模型的各层功能,物理层(Physical Layer),定义1、0的表示电压(或光强度)及其持续时间;,关于物理层互联的问题有许多标准,如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的 RS-232、RS-422、RS-423、RS-485等,国际电报 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的 X.25、X.75、X.21等。,连接的建立与拆除、全双工或半双工传输;,接插件的针数、排列顺序、尺寸及用途(机械特性);,信号的阻抗、电压、波形、速率等电气性能及数据电路、控制电路、时钟电路等;,针对特定的物理传输介质如何进行光或电的转换等问题;,3.3 ISO/OSI参考模型,1
10、4,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建立在比特流传输基础之上,在通信实体间建立数据链路连接、以帧为单位传输数据,采用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为无差错的数据链路;,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输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输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物理层,网桥、交换机,数据链路层,在网段间转发数据帧(根据物理地址),链路管理 交换必要的信息来建立、维持和释放数据链路;,3.3 ISO/OSI参考模型,2.OSI参考模型的各层功能,15,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数据帧:报文(Message)经分块而成的包(Pa
11、cket)+实现 差错控制及首尾分界标志的“封皮”,如以太网帧格式,用于同步和分离跨网络移动的数据包,用于定义包含于数据字段中的协议类型,差错控制 重发错误帧直至该帧正确接收为止;,流量控制 发送端调整发送速率使得接收端来得及接收,以 防止接收端缓冲区溢出。,3.3 ISO/OSI参考模型,2.OSI参考模型的各层功能,16,网络层(Network Layer)选择合适的路由,使发送端的传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找到目的端,并交付给目的端的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输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输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物理层,路由
12、器,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在网络间转发报文分组(根据逻辑地址),数据传送单位是分组或包,由数据和源、目的地址组成。,3.3 ISO/OSI参考模型,2.OSI参考模型的各层功能,17,网络层(Network Layer),拥塞控制机制 避免网络中因过多分组而相互阻塞通路形成 瓶颈的现象出现;,记账功能 对分组数、字符数或比特数进行记录,以便生成 账单;,异种网络互联 对跨越网络的分组传输,需解决可能的寻址 方法转换、分组长短转换、网络协议转换等 问题。,地址转换 将分组的逻辑地址和名称转换为物理地址;,寻址功能 确定从源端到目的端的路径;按静态路由表决定 或 会话开始时刻决定 或 根据网络负载状
13、况灵活 地(动态)决定每一个分组的路由。,3.3 ISO/OSI参考模型,2.OSI参考模型的各层功能,18,传输层(Transport Layer)负责端到端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和控制,连接不同体系的网络,发挥承上(面向用户主机的3层)启下(面向网络通信的3层)的作用。,数据传送单位为报文,如报文较长,则先行分割成组(包)再交由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输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输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网关,3.3 ISO/OSI参考模型,2.OSI参考模型的各层功能,19,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14、),传输连接服务 以可靠、经济的方式为两个端系统的会话 建立、维持和拆除连接,透明地传输报文。,数据传输服务 在两个端系统间提供数据交换方法,透明地 传输报文,并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被确认。,多路复用 将几个报文流多路复用到一条通道上。,流量控制 使高速主机不会发生过快地向低速主机传输数据 的现象。(与路由器之间的流量控制不同),3.3 ISO/OSI参考模型,2.OSI参考模型的各层功能,20,会话层(Sessions Layer)在两个节点(可以是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之间建立、维护和释放面向用户的连接,并对会话进行管理和控制,以保证会话数据的可靠性。,在会话层及以上的更高层中,数据传输单位未另
15、取名,一般可称为报文。,3.3 ISO/OSI参考模型,2.OSI参考模型的各层功能,管理对话 允许信息同时双向传送,或任一时刻只能单向传 送;,令牌管理 保证双方不能同时进行同样的操作,持有令牌 的一方可以执行某种关键操作。令牌可在会话 双方进行交换。,21,会话层(Sessions Layer),3.3 ISO/OSI参考模型,2.OSI参考模型的各层功能,目前很多网络没有定义会话层。,同步服务 在数据流中插入检查点来保护用户任务之间的 同步;检查点将会话分割成明显的会话单元,在出现传输故障时仅需从最后一个检查点开始 重传数据。,验证用户之间的连接,包括口令和登录确认;,控制数据交换,决定
16、以何种顺序将对话单元传送到传输层,以及在传输过程的哪一点需要接收端的确认;,协调数据发送方的发送时间和数据包大小;,允许两个应用程序跨网络通信;,22,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负责处理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包括数据格式的变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恢复等功能;,提供了一种对不同控制码、字符集和图形字符等的解释,而这种解释是使两台设备都能以相同方式理解相同的传输内容所必须的。,3.3 ISO/OSI参考模型,2.OSI参考模型的各层功能,表示层以下只关心可靠地传输比特流,而表示层关心的是所传输的信息的语法和语义;,不同的机器用不同的代码表示字符串(如ASCI
17、I和Unicode)、整型(如二进制反码和二进制补码)等;,23,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OSI模型的最高层,应用程序访问网络服务的窗口。直接支持用户的应用程序,如文件传输、数据库访问和电子邮件等。,3.3 ISO/OSI参考模型,2.OSI参考模型的各层功能,负责两个应用程序或进程之间通信的建立、同步、错误纠正 和控制数据完整性过程的协商;,包括大量的应用协议,如远程登录(Telnet)、简单邮件传输 协议(SMT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和超文本传输 协议(HTTP)等;,提供网络服务,包括文件服务、打印服务、报文服务MHS、目录服务DS、网络管理以及数据库服务
18、等。,24,3.3 ISO/OSI参考模型,3.OSI参考模型中各层之间的通信,发送进程,接收进程,25,3.4 TCP/IP参考模型,1.TCP/IP的起源与发展,TCP/IP:传输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网际 协议(Internet Protocol)簇;该组通信协议的代名词,因特网的核心;既提供通信服务(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远程 登录),又提供数据传输和路由。,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DARPA)的一项研究计划 实现若干台主机的相互通信;,最初称为网络控制协议(Network Control Protocol,NCP);,1973年引入
19、TCP,1981年引入IP构成TCP/IP簇,1982年取代 NCP;现为Internet上通信的标准。,26,TCP/IP模型的层次结构:网络接口、网际、传输、应用层,3.4 TCP/IP参考模型,2.TCP/IP参考模型,网络接口层(Network Interface)最低层,负责接收来自网络层的IP数据包并将IP数据通过底层物理网发送出去;或从底层物理网络上接收物理帧并抽出IP数据包,交给网络层;由网络接口卡及驱动程序实现网络互联。,27,3.4 TCP/IP参考模型,2.TCP/IP参考模型,网际层(Internet)负责处理来自传输层的分组发送请求,同时负责从网络接口层接收的IP数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课件 教学 课件 网络 体系结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58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