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11章机械加工误差.ppt
《【教学课件】第11章机械加工误差.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11章机械加工误差.ppt(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1章 机械加工误差,保证机械产品质量,是机械制造者的首要任务,任何机械产品都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零件装配而成的。因此,零件的制造质量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零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产品的性能、寿命、效率、可靠性等质量指标,而零件的制造质量,是依靠零件的毛坯制造方法、机械加工、热处理以及表面处理等工艺来保证的。因此,在零件制造的各个环节中,应当始终贯彻“质量第一”的思想,以确保产品的质量。本章主要讨论零件机械加工精度及表面质量问题。,13-1机械加工精度概述,一.加工精度与加工误差 加工精度:指零件经机械加工后,其几何参数(尺寸、形状、表面相互质量)的实际值与理论值的符合程度。加工误差:指零件经机械
2、加工后,其几何参数(尺寸、形状、表面相互质量)的实际值与理论值之差。,二.尺寸、形状、和相互位置精度的关系,零件的的加工精度包括: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和相互位置精度,三者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通常,形状公差应限制在位置公差之内,而位置误差又要限制在尺寸公差之内。例如,为保证轴颈的直径尺寸精度,则轴颈的圆度误差不应超出直径的尺寸公差。当尺寸精度要求高时,相应的位置、形状精度也要求高。但形状精度要求高时,相应的位置精度和尺寸精度有时不一定要求高,这要根据零件的功能要求来决定。,三.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1.获得尺寸精度的方法(1)试切法(2)调整法(3)定尺寸刀具法(4)自动控制法,试切法:就是通
3、过试切、测量、调整、再试切,反复进行到被加工尺寸达到要求为止的加工方法。这种方法的效率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要求高,主要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动画演示),调整法 先调整好刀具和工件在机床上的相对位置,并在一批零件的加工过程中保持这个位置不变,以保证被加工尺寸的方法。调整法广泛用于各类半自动、自动机床和自动线上,适用于成批、大量的生产。,定尺寸刀具法:用刀具的相应尺寸来保证工件被加工部位尺寸的方法,如铰孔、拉孔和攻螺纹等。这种方法的加工精度,主要决定于刀具的制造、刃磨质量和切削用量。其优点是生产率较高,但刀具制造较复杂,常用于孔、螺纹和成形表面的加工。,自动控制法:这种方法是用度量装置、进给机构
4、和控制系统构成加工过程的自动循环,即自动完成加工中的切削、度量、补偿调整等一系列的工作,当工件达到要求的尺寸时,机床自动退刀,停止加工。,2.获得形状精度的方法,成形刀具法:加工精度主要取决于刀刃的形状精度,轨迹法:加工精度则与机床的精度关系密切。例如,车削圆柱类零件时,其圆度、圆柱度等形状精度,主要决定于主轴的回转精度、导轨的导向精度以及主轴回转轴心线与导轨之间的相互位置精度,展成法:常用于各种齿轮加工,其形状精度与刀具精度以及机床传动精度有关,3.获得相互位置精度的方法 零件的相互位置精度,主要由机床精度、夹具精度和工件的装夹精度来保证。例如,在平面上钻孔,孔中心线对平面的垂直度,取决于钻
5、头进给方向与工作台或夹具定位面的垂直度。,13-2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机械加工中零件的尺寸、形状和相互位置误差,主要是由于工件与刀具在切削运动中相互位置发生了变动而造成的。由于工件和刀具安装在夹具和机床上,因此,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工艺系统。工艺系统中的种种误差,是造成零件加工误差的根源,故称之为原始误差。加工中可能出现的原始误差,可列举如 下图,机械加工原始误差,原理误差,工件装夹误差,机床误差,夹具误差,刀具误差,调整误差,工艺系统热变形,刀具磨损,工件内应力引起的变形,度量误差,一.原理误差,原理误差是由于采用了近似的成形运动或刀刃形状而产生的。例如,滚切渐开线齿形就存
6、在两项原理误差:一是为便于制造,用阿基米德基本蜗杆或法向直廓基本蜗杆,来代替渐开线基本蜗杆而产生的误差;另一个是由于滚刀刀刃数有限,滚切出的齿形不是连续光滑的渐开线,而是由若干短线组成的折线。又如在加工正弦曲线的内曲面时,用曲柄滑块机构来获得近似的正弦曲线,也存在原理误差。,理论上应当采用理想的加工原理,来获得精确的加工表面。但在生产中这样做有时会使机床的结构复杂,难以保证机床的刚度和精度,或者使刀刃的轮廓不易制造或精度很低。这样不仅不能保证加工精度,甚至还会降低加工效率。这时如采用近似的加工方法,往往可以简化机床结构和刀具的形状,并能提高生产率,降低加工成本,因此,只要能把加工误差限制在规定
7、的范围内(一般,原理误差应小于工件公差值的10%15%),可以采用近似的加工方法。,二.机床误差,机床误差是由机床的制造误差、安装误差和使用中的磨损引起的。对加工精度影响较大的有:,主轴回转误差导轨误差 传动链误差,一.主轴回转误差,机床主轴是决定工件或刀具位置的重要部件,对主轴的精度要求最主要的就是主轴回转精度(机床主轴回转时能保持轴线的位置稳定不变的程度。),即要求主轴回转时能保持轴线的位置稳定不变。主轴回转误差直接影响被加工零件的形状、位置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由于主轴系统自身存在着各种误差,如主轴轴颈和轴承座孔的误差;滚动轴承的内环、外环和滚动体的误差;回转过程中各种静、动态因素的影响等
8、,使主轴回转轴线的空间位置在每一瞬间都是变动的,即产生轴线在空间的漂移。为了便于分析,常把主轴的回转误差分解为径向跳动、轴向窜动和角度摆动(图4-1)。实际上主轴回转误差的三种基本形式是同时存在的(图4-2),综合影响着工件的加工精度。,Rzz2(2R0)(4-1)由于RzRy(y),故把工件加工表面法线方向叫做误差的敏感方向。,分析主轴回转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发现主轴回转误差沿刀具与工件接触点的法向分量与切向分量,对加工精度的影响相差甚大。由图4-3,在车削圆柱面时,回转误差的法向分量y=Ry。而切向分量z所产生的半径误差Rz为,1.主轴纯径向跳动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图4-4为工件不动而镗杆
9、旋转的镗孔情况。设由于主轴纯径向跳动而使轴线在Y坐标方向上作简谐直线运动,其频率与主轴转速相同,振幅为A。又设刀尖处于水平位置时,主轴中心偏移最大(等于A)。当镗刀转过某一个角时,此时刀尖轨迹的水平和垂直分量分别是:y=Acos+Rcos=(A+R)cos z=Rsin将上两式平方相加可得,这是一个椭圆方程式,说明主轴回转时存在纯径向跳动,镗出的将是一个椭圆孔,如图4-4中的双点划线所示。车削时(如图4-5所示),设主轴轴线仍沿y方向作简谐直线运动,则工件1处切出的半径比在2、4处小一个振幅A,而在工件3处切出的半径则比2、4处大一个振幅A。这样在工件的上述4点直径都相等,在其它各点处的直径误
10、差也甚小,故车削出的工件表面接近于一个真圆。,2.主轴轴向窜动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主轴的纯轴向窜动对内、外圆加工没有影响,但加工的端面则与内、外圆面不垂直(图4-6(a)。加工螺纹时,主轴的轴向窜动将使单个螺距产生周期误差(图4-6(b)。,3.主轴回转纯角度摆动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主轴回转时的纯角摆动,在车削外圆时仍然可以得到一个圆形工件,但工件是一个圆锥体。在镗床上镗孔时,镗出的孔则为椭圆形(图4-7,动画演示)。,主轴回转轴线的运动误差,是和主轴部件的制造精度以及切削过程中主轴受力、受热后变形有关,但主轴部件的制造精度是主要的。在主轴采用滑动轴承的结构时,主轴是以轴颈在轴套内旋转的。对于车床
11、类机床的主轴,因切削力的方向不变,主轴轴颈被压向轴套表面某一位置,因此,主轴轴颈的圆度误差将直接传给工件(图4-8(a),而轴套孔的误差则对加工精度的影响较小。对镗床类机床,由于作用在主轴上的切削力是随镗刀的旋转而变化的,故轴套孔的圆度误差将传给工件,而轴颈的圆度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不大(图4-8(b),在主轴采用滚动轴承结构时,主轴回转精度不仅取决于滚动轴承本身的精度,而且还与轴承配合件的精度关系密切。由于轴承内、外环是薄壁零件,受力后容易变形,因此,与之相配合的轴颈或箱体轴承孔的圆度误差,会使轴承的内、外环变形而造成主轴的回转误差。,二.导轨导向误差,导轨导向精度:是指机床导轨副的运动件实
12、际运动方向与理想运动方向的符合程度。,导轨导向误差:指机床导轨副的运动件实际运动方向与理想运动方向两者之间的偏差值。,床身导轨既是机床主要部件的装配基准,又是保证刀具与工件间导向精度的基准。因此,导轨导向误差直接影响工件的加工精度。直线运动导轨导向误差分为:导轨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导轨在垂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两导轨间的平行度误差。,1.导轨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此项误差使刀尖在水平面内产生移y(图4-9),造成工件在半径方向的误差Ry(这时Ry=y),使工件表面产生圆柱度误差。,2。导轨在垂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图4-10),3.两导轨间的平行度误差,由于导轨发生了扭曲(右图),使刀尖相
13、对于工件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产生偏移。设车床中心高为H,导轨宽度为B,则导轨扭曲量引起工件半径的变化量Ry为,通常,车床H/B2/3;外圆磨床H/B1,可见此项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很大,会导致工件产生圆柱度误差。导轨导向精度,除受导轨制造误差的影响外,还受机床安装是否正确,地基是否坚固,导轨的润滑状况,磨损的均匀性,导轨的热变形以及运动部件的重心移动和过大切削力引起的导轨弹性变形等因素的影响。,三.传动链传动误差,传运链的传动误差:指内联系的传动链中首、末两端传动元件之间相对运动的误差。传动链传动误差,一般不影响圆柱面和平面的加工精度,但在加工工件运动和刀具运动有严格内联系的表面,如车削、磨削
14、螺纹和滚齿、插齿、磨齿时,则是影响加工精度的重要因素。,例如,在车螺纹时,要求主轴与传动丝杠的转速比恒定(图4-12),即,由上式可见,当速比i与机床丝杠导程T存在误差时,工件导程S将出现误差。影响速比i的因素主要是齿轮副的传动误差,假如齿轮z1存在周节误差,在传动时其转角误差要经过几对齿轮副才传递到丝杠上(参见图4-12)。当传动副为升速时,转角误差被扩大,而降速时转角误差被缩小。而与丝杠连接的齿轮的转角误差,将直接反映到工件上,有着较大的影响。,提高传动链传动精度的主要措施,尽可能缩短传动链采用降速传动(即i1)提高传动元件,尤其是末端传动元件的加工和装配精度。采用传动误差校正机构以及微机
15、控制的传动误差自动补偿装置等,三.刀具误差,刀具误差是由于制造误差和刀具磨损所造成的。单刃刀具的误差,对加工精度没有直接影响;而定尺寸刀具和成形刀具的误差,将直接影响加工精度。,刀具的磨损,除了对切削性能、加工表面质量有不良影响外,也直接影响加工精度。这种影响主要来源于刀刃在加工表面法向上的磨损量,即刀具的尺寸磨损。车削外圆时,刀具的逐渐磨损会使工件产生锥度误差(图4-13)。,刀具磨损量与切削路程s有关(图4-14)。在初期磨损阶段(ss0)磨损较快;正常磨损阶段磨损较慢,磨损量与切削路程s近似成线性关系。当磨损量达到c以后,刀刃产生急剧磨损,以致不能切削,故在此之前必须磨刀。,四.工艺系统
16、受力变形的影响,(一)工艺系统的刚度 机械加工中,由机床、夹具、工件等环节组成的工艺系统,在夹紧力、切削力、重力以及惯性力等的作用下,将产生变形(弹、塑性变形)和振动,破坏刀具和工件之间的正确位置而形成加工误差,并使加工表面的表面粗糙度恶化。例如,在车削细长轴时,工件在切削力的作用下弯曲变形,加工后会产生鼓形的圆柱度误差。,工艺系统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外力的大小,而且和工艺系统抵抗外力的能力,即工艺系统的刚度有关。,工艺系统的刚度K系统是指加工表面法向切削分力Fy与刀具的切削刃在切削力的作用下相对工件在此方向位移y的比值。K系统=Fyy必须指出,法向位移y除了受Fy的影响外,
17、还受Fx、Fz的影响,即y值是在切削合力F的作用下,工艺系统在Fy方向的变形。,由于工艺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在外力作用下都会产生变形,故工艺系统沿加工表面法向变形值的总和y系统为 y系统=y机床+y夹具+y刀具+y工件(4-6)根据刚度定义,K系统=Fyy系统;K机床=Fyy机床;K夹具=Fyy夹具;K刀具=Fyy刀具;K工件=Fyy工件,可得,工件、刀具一般为简单构件,其刚度可用材料力学的有关公式进行近似的计算。机床、夹具的结构复杂,其受力与变形关系,以及各零件间的接触刚度和部件刚度,难以用公式表达,目前主要用实验方法进行测定。右图为用实验方法测出中心高200mm车床刀架部件的刚度曲线.,其特点
18、为:(1)刚度曲线不是直线,力和变形不成线性关系。表明变形不纯粹是弹性变形。(2)加载与卸载曲线不重合,两曲线间的包容面积代表循环中消耗的能量,即消耗于零件间的接触变形、摩擦和塑性变形等所作的功。(3)载荷卸去后曲线不能回到原点。第一次加载、卸载后变形不能回到原点,这说明部件存在塑性变形。在反复加载、卸载后,接触状态才趋于稳定,残留变形接近于零。图4-15中的第三次加载、卸载曲线的原点才开始重合。,(4)部件的实际刚度远比按实体结构的估计值小。由图4-15可知,载荷-变形曲线的斜率,即表示刚度的大小,一般取第一次加载曲线两端点连线的斜率来表示其平均刚度,故刀架的刚度为即所测刀架部件的刚度,只相
19、当于3030200mm铸铁件的刚度。,连接表面间的接触变形。薄弱零件本身的变形。间隙的影响。摩擦力的影响。,刀架外形尺寸看起来较大,但它是由多个零件组合而成,其中存在薄弱环节,故比同样大小整体零件的刚度低得多,其原因是:,连接表面间的接触变形:零件表面都有一定的形状误差和表面粗糙度,故零件间的实际接触面积,仅是名义接触面积的一小部分。而真正接触的又只是这部分面积中表面粗糙度形成的若干凸峰。在外力作用下,这些接触点产生了较大的应力和变形。这种接触变形中不仅有表面层的弹性变形,还有局部的塑性变形,故造成部件的刚度曲线不呈直线,也是部件刚度远比实体零件刚度低的原因之一。接触表面的塑性变形还导致残余变
20、形(见图4-15)。经多次加载、卸载后才趋于稳定。出现残余变形的另一原因是接触面之间存在油膜,经过几次加载后才能逐渐排除,这种现象在滑动轴承副中较为明显。,薄弱零件本身的变形:如刀架及车床溜板中常用的楔铁,结构薄而长,刚度很差,不易加工得很平直,装配后接触面积小,在外力作用下易产生较大的变形(图4-16(a),使部件刚度降低。图4-16(b)所示为轴承套和轴颈及箱体孔的接触情况,轴承套形状误差造成的局部接触使轴承套受力后产生较大变形,因而降低了轴承的刚度。,间隙的影响:图4-17为在正、反两个方向上交替加载、卸载所实测的刚度曲线,图中yc为残留变形。在实际加工中若仅是单向受力,零件间的间隙对部
21、件刚度没有什么影响。若用镗头或行星式磨头加工孔时,刀杆受力方向经常改变,则间隙引起的变形对加工精度有着较大的影响。不过,机床在运转过程中,随着零件的温升,连接面间的间隙逐渐减小会使刚度增大。,摩擦力的影响:在加载时零件接触面间的摩擦力阻止变形的增加,卸载时摩擦力阻止变形的回复。这也是图4-15中加载、卸载曲线不一致的原因之一。,(二)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1.切削力变化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毛坯加工余量和材料硬度的不均匀,会引起切削力的变化。工艺系统由于受力大小的不同,变形的大小也相应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工件尺寸和几何形状的误差。图4-18为车削一个截面呈椭圆形状的毛坯。把刀具调整到加工
22、要求的尺寸(图中的点划线圆),在工件转一转过程中,背吃刀量在最大值ap1到最小值ap2中变化,切削力也相应地在Fymax到Fymin之间变化,工艺系统的变形也在最大值y1到最小值y2之间变化。由于y1 y2,故车出工件的截面仍是椭圆形的。,式中,=Fy/Fz,一般取=0.4;f-进给量,由此可见,当车削具有圆度误差 的毛坯时,由于工艺系统受力变形的变化而使工件产生相应的圆度误差 这种现象叫做“误差复映”。,在第一次走刀后,工件的加工误差为,令=工/坯,则,式中,误差复映系数。定量地反映了毛坯误差经加工后减少的程度,并表明工艺系统刚度越高,则越小,毛坯复映到工件上的误差也越小。当一次走刀不能满足
23、精度要求时,可进行二次或多次走刀,相应的复映系数为1,2,3n,则总的复映系数=123n。第n次走刀后工件的误差为,由于变形量y总是小于背吃刀量ap,复映系数总是远小于1的正数,相乘以后则更小。因此,一般精度的工件经23次走刀后,可以使加工误差降低到允许的范围内。在批量生产中,如用调整法确定一批零件的加工尺寸,当毛坯尺寸不一致而导致加工余量不均匀,或毛坯材料的硬度差别很大时,由于误差复映的结果,会使这批零件加工后的尺寸分散,甚至尺寸超差而产生废品。,2.切削力作用位置变化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以在车床顶尖间加工光轴为例,并假定工件粗而短,其受力变形量可以略而不计,车刀悬伸也很短,受力后的弯曲变形在
24、法向的分量也可忽略不计,即工艺系统的变形完全取决于机床的变形。又假定工件的加工余量均匀,加工过程中的切削力保持不变,即刀架的变形刀保持不变。,,当车刀进给到图4-19所示的位置时,工件中心线变到新的位置O1O2。车床头架受法向力F1,相应的法向变形y头=O1O 1;尾座受力F2,相应的变形y尾=O2O2。刀架受力Fy,相应的变形y刀(图中未示出)因此可得 y头=F1k头=(xL)Fyk头(mm)(4-12)y尾=F2k尾=(1-xL)Fyk尾(mm)(4-13)y刀=Fyk刀(mm)(4-14)式中,k头、k尾、k刀分别为头架、尾架、刀架的刚度(N/mm)。L工件长度(mm);x车刀到尾座的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课件 教学 课件 11 机械 加工 误差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57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