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清末新政评议.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讲清末新政评议.ppt(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讲 清末新政评述,一、清末新政改革的内容二、清政府预备仿行立宪 三、立宪派和国会请愿活动 四、清末新政的性质和作用 五、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六、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及教训,一、清末新政改革的内容,清末新政从1901年开始,到1911年止,历时11年,是晚清时期第三次变革,也是晚清三次变革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次,它使中国的现代化正式全面展开。王树增的1901年:罪已诏:督办政务处:张之洞、刘坤一会奏变法三疏:袁世凯提出的新政条陈,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意义,成为变法改革的行动纲领:,主要内容:(1),经济方面,全面进行经济改革,发展民间工业,加强工业立法,确立现代企业的独立合法地位,中国历
2、史上出现第一次工业化高潮。(2)教育方面,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建立新学制,确立现代教育体制。1902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官学大臣张百熙拟订的钦定学堂章程,由于1902年为壬寅,所以该年所拟订的学制被成为“壬寅学制”。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重新拟订了一个奏定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对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并于1904年1月13日公布实施。,(3)军事方面,废除旧的八旗绿营等军事制度,载汰旧军,编练新军、巡警,建立新的军事制度。(4)政治方面,进行官制改革,推行预备立宪,即改变原业的君主专制制度,着手实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按照立法、司法、
3、行政三权分立的现代政治原则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在立法制度方面,确定实行议会制度。在司法制度上,实行四级三审制和形式上的司法独立。行政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了责任内阁制.,二、清政府预备仿行立宪,日俄战争的影响: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1906年9月1日,慈禧公布仿行立宪上谕:清末的“预备立宪”,主要涉及三大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官制改革,也就是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等。其次是设立“宪政编查馆”、“资政院”和各省“咨议局”.第三是实行地方自治,府厅州县和城镇乡尝试建立地方自治制度。,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宪法,1908年8月27日宪政编查馆和资政院将宪法大纲、议院法要领、选举法要领、逐年筹备事宜清单上
4、奏,当天即经批准公布。这就是所谓的钦定宪法大纲,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1908年11月14日、15日光绪与慈禧去世.在立宪问题上,坚持以九年为预备立宪期.1911年(宣统三年)5月8日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颁布新订内阁官制,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重大信条十九条(简称十九信条):“预备立宪”的和平过渡已经无法实施,被辛亥革命中断了。,清末的“预备立宪”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它是中国二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立宪政体的第一次和平过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近代化性质的改革,也是近代中国民主制度建立的有效尝试。第二,清末预备立宪使当时的国人受到一次全方位的民主训练,从舆论宣传
5、、集会结社、议员选举,议会活动等方面,人们从不同层次第一次亲身体验了民主的政治生活,这有助于他们民主政治素质的提高。第三,清末预备立宪引发了当时思想界的进一步开放和解放,使思想文化界开始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启示:首先,政治体制改革难度,光依靠下层民众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须由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负责引领进行才能顺利实现。其次,后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提出了暴力革命是否就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佳途径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引发对中国社会问题和发展道路问题更深层次的反思,这有助于今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三、立宪派和国会请愿活动,20世纪初中国政坛上出现的一个政治群体.主要代表人物为康有为、梁启超、张謇
6、、汤化龙、谭延闿等.基本主张:继续保持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一下,召开议会,建立责任政府,以使上层民族资产阶级能参与政权。形成有哪些特殊的历史条件?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上层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提高,日益不满清朝现状,要求通过改革参与政权,维护自身的利益。,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也引起了资产阶级上层的恐惧,他们在反对革命的立场上与清政府存在着一致。为了抵制革命,欺骗舆论,清政府进行了所谓的“预备立宪”,这使康、梁等一批资产阶级上层分子备受鼓舞。1905年是个关键之年:张謇、汤寿潜等人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
7、公会.汤化龙、谭延恺、丘逢甲分别建起湖北宪政筹备会、湖南宪政公会、广东自治会等团体,梁启超等人也在日本东京建立政闻社。主要政治活动:一是鼓吹君主立宪,以新民丛报为阵地,与资产阶级革命派论战,结果以失败告终;二是发起恳请清政府速开国会的请愿活动。,1908年夏,江浙的“顶备立宪公会”发动了一次立宪请愿运动.1909年 6月,“国会请愿同志会”联合各商会,发动了第二次国会请愿运动.1910年 10月发动了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清廷被迫作出让步,决定预备立宪期限由9年缩短为5年,宣统五年(1913)设立国会。,四、清末新政的性质、作用和历史地位,性质:是一场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作用:正作用比较
8、明显,但其消极作用也不可低量.消积作用:首先,清末新政的推行,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使中国劳苦大众生活更加贫困化,进一步激化了当时已经相当严重的社会矛盾。其次,清末新政的推行,新军的编练和举办现代军警,尤其是袁世凯北洋军阀的兴起,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专政的国家机器,有利于清政府对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镇压。,第三,清末新政的推行,某些经济政策的实行以及新型国家经济环境体系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为帝国主义对华输出资本创造了有利条件。积极作用:其一,在经济上,清末新政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为中国经济发展奠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其二,在政治上,新政的推行使清末政治开始转型,现代社会运作
9、架构开始建立,现代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正在建立,民主政制有了良好开端。其三,在军事上,彻底废除武举,按照现代军队模式编练新军,使近代中国军队的近代化有了初步成效。其四,在思想文化上,清末新政在这万面的成效相当明显也十分突出,结束科举制度的历史,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促进了新式学堂发展,出现了办学和留学热潮。西方资产阶级某些思想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其五,初步实现了交通运输和通讯的现代化。第六,在阶级关系上,新政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外,在新政与民主革命的关系上,新政促进了革命的爆发。历史地位:中国近代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军事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五、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与辛亥革命的关系,预备立
10、宪是不是骗局?九年的预备立宪期时间并不长.从其主观目的来说具有一定的反动性质.何种关系?第一,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活动逼得清朝统治者加快实行新政,特别是加快了预备立宪的步伐,清政府以为只有尽快推行新政,才能消除中国内乱,阻止民主革命的产生。第二,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活动同时促使革命者加快进行民主革命的准备,使革命派计划抢在宪法与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前推翻清朝,以免革命成为非法,而让爱新觉罗家族继续成为“万世一系”的合法统治者。,第三,清政府新政的实行为民主革命者准备了可资发动的基本力量新军与新式知识分子,使他们成为自已的掘墓人。第四,清末新政的实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主革命者准备了自己的同盟军与合作
11、者资产阶级与君主立宪派人士。第五,清末预备立宪期间关于民权思想的公开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不断传入中国,以及历次国会请愿运动的实践,为中华民国的创建提供了条件。第六,清政府新政期间的活动进一步使中国国库空虚,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南京临时政府可资利用的经济资源,使初建的南京临时政府迅速面临财政危机,清末督抚专权的趋势则导致民国初期的军阀割据与混战。,六、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失败原因:第一,领导集团不得力或能力不足,私心太重,不肯让权,政治制度改革当断不断,缺乏改革的真正魄力和勇气。第二,领导集团不仅私心太重,动机不纯,而且贪污腐化相当严重,清廷又无力制止腐败贪污。第三,清廷在新政后期的改革犯了一些致命的错误,企图中央集权,重蹈国有经济的死胡同,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不满。张海鹏先生主编的20世纪的中国政治风云卷,经验教训:第一,进行改革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有能力有实干精神的领导集团,才能引领改革取得成功;第二,改革不光是要进行经济方面的改革,还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和文化层面的改革,从浅到深,循序渐进,有序进行;第三,改革必须要有魄力和勇气,民主制度改革必须肯于向民众放权,领导集团不能有太多的私心;第四,要坚决制止腐败现象,要建立合理的机构来进行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第五,改革必须要有民众的支持,不能引起民众的反抗和抵制,要维护民众的权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55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