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学概说》PPT课件.ppt
《《词学概说》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词学概说》PPT课件.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词学概说,教师:梁静,一、词的起源,1、长短句形式:清人汪森词综中指出:孔子家语中的南风歌,书经中的五子之歌,诗经中“颂”中的十八篇,汉代郊祀歌中的五篇和汉乐府十八篇短箫铙歌都是长短句形式,因此认为这些诗就含有词的因素;,2、词源于诗经:清初徐釚(qi)在词苑丛谈中引药园闲话里的论点,认为诗经中的殷雷篇里有三字句和五字句,鱼丽篇里有二字句和四字句,还篇里有六字句和七字句,江汜篇里有重叠句式,东山篇里有换韵调,因此,认为以上句式开启后代的词的形成;,3、起源于乐府:宋人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引用说:“古乐府者,诗之旁行也;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徐师曾文体明辨中说:“按诗馀者,古乐府之流别,而后世
2、歌曲之滥觞也。”顾炎武日知录:“三百篇之不能不降为楚辞,楚辞之不能不降为汉魏者,势也;是则三百篇之不能不降为乐府,乐府之不能不降而为词者,亦势也。”,4、起源于梁武帝萧衍:清初徐釚认为其江南弄“此绝妙好词,已在清平调、菩萨蛮之先矣。”梁启超:“凡属于江南弄之调,皆以七字三句、三句四字组织成篇。七字三句,句句押韵,三字四句,隔句押韵。似此严格的一字一句,按谱制调,实与唐末之倚声新词无异。”,众花杂色满上林,舒芳耀绿垂轻阴。连手躞蹀舞春心。舞春心,临岁腴,中人望,独踟蹰。美人绵眇在云堂,雕金镂竹眠玉床,婉爱寥亮绕红梁。绕红梁,流月台,驻狂风,郁徘徊。,5、词起源于唐代的近体诗,经过增加散声、泛声、
3、和声而形成:方成培香研居词麈:“唐人所歌,多五七言绝句,必杂以散声,然后可被之管弦。如阳关诗必至三叠而后成音,此自然之理。后来遂谱其散声,以字句实之,而长短句兴焉。故词者,所以济近体之穷,而上承乐府之变也。”朱熹朱子语类:“古乐府只是诗中间添却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全唐诗在词部的小注中说:“唐人乐府原用律绝等诗杂和声歌之。其并和声作实字,长短其句以就曲拍者为填词。”注:散声(添加音声):在词曲演奏时,在乐曲旋律之外另加的音声。目的是为了在歌唱时使文字和音乐的配合趋于协调。例:好时光原诗:宝髻宜宫样,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画,天教入鬓长。莫倚倾国
4、貌,嫁取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增加散声后的长短句)泛声(引长音声):歌唱时将有字的音使就曲拍。和声:过去乐曲中使用的复叠演唱的做法。沈括梦溪笔谈:“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今管弦中之缠声,亦其遗法也。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况周颐蕙风诗话:“唐人朝成一诗,夕付管弦,往往声希节促,则加入和声。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遂成为词。”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杨柳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28)阳关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柳色新。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富贵功名有定份。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旧游如梦,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113),可见,经过乐工添上散声、泛声、和声,原诗的字数增加了三倍,而且把原诗的七个字一句的单调句式改变为参差的长短句,再加上大量使用了反复叠唱的和声字句,使人听起来缠绵悱恻,荡气回肠,加重了送别时依依惜别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另外,在五七言绝句甚至五七言律诗中,就有的冠上词牌入乐演唱,后人也把这类作品称为词。
6、如五绝的有刘禹锡的纥那曲;五律的有皇甫嵩的怨回纥;七绝的有刘禹锡的浪陶沙、温庭筠的杨柳枝、孙光宪的竹枝;七律的有冯延巳的瑞鹧鸪。,还有,由五七言诗句组合,或增减五七言诗句而成的词也很多。如:五言+七言的菩萨蛮 增减五七言诗句而成的临江仙 增减七言诗而成的定风波 纯用七言句式的浣溪沙 由七言律诗变化而成的鹧鸪天,结论:1、第一、第二种说法认为长短句诗和诗经是词的起源,虽有事实根据,但只从广义而言,不足以说明词的起源;2、第三、第四种说法认为词起源于古乐府诗、六朝杂言诗,论点基本相同,也比较有说服力;3、第五种说法,如果只从词的形式上考虑,也能够成立。以上五种说法只能说明由诗到词的演变过程,却不能
7、说明词是怎样产生的。,因为,无论诗经、乐府、六朝杂诗以及唐人入乐的近体诗,都是先有词而后配曲演唱,与以后的“倚声添词”的做法毕竟不同。,二、词的名称,1、曲子词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就是歌词的意思。这个名称最清楚地表明了词体的性质,表明了词与曲的关系。曲指音乐的部分;词指文辞的部分。2、诗馀此名称大约始于南宋。有两种解释:1)词是诗的下降,是诗的馀绪。这是轻视的看法。,2)词是出于唐代的近体诗,是从律诗绝句中变化出来的。3、乐府 此名称着眼于乐府和词都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但是,乐府和词有着完全不同的音乐系统,而且词一定是“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同时,每个词调都有固定的句格、韵位和字声。贺
8、铸东山寓声乐府4、长短句 由于词打破了旧有诗歌五、七言的基本句式而采用长短句,所以有此名称。长短句虽然是词的形式特点之一,但是,词和近体诗毕竟是不同的,且主要在于词是作为歌词,在于词和音乐结合的关系上。秦观淮海居士长短句,5、歌曲姜夔白石道人歌曲6、琴趣欧阳修醉翁琴趣外篇黄庭坚山谷琴趣外篇7、乐章柳永乐章集8、语业杨炎西樵语业,三、词与宴乐,1、中国历史上三个不同的音乐时代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自唐天宝十三载(754),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1)雅乐:先秦的古乐。演奏时的乐器有钟、鼓、琴、瑟,就是庙堂雅乐的主要乐器。,2)
9、清乐:汉魏六朝的音乐。演奏时的主要乐器有筝、瑟、箫、竽等。3)宴(燕)乐:隋唐时代的新乐,其源可上溯到北朝的魏、齐、周诸代。如唐杜佑通典卷142乐二说:“梁、陈尽吴楚之声,周、齐皆胡虏之音。”隋书音乐志: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西凉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又杂有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倭国等伎。,及大业中,炀帝乃定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以为九部。其中,清乐、礼毕是南朝乐,高丽乐是东方乐,其余则都来自西域与中亚。贞观14年(640),唐太宗平高昌,得高昌乐,又命协律郎张文收造宴乐,并去礼毕
10、曲,合为唐十部乐。宋史乐志:“一曰燕乐,二曰清商,三曰西凉,四曰天竺,五曰高丽,六曰龟兹,七曰安国,八曰疏勒,九曰高昌,十曰康国,而总谓之燕乐。”演奏燕乐的乐器有:琵琶等弹弦乐器;筚篥、笙、笛等吹乐器;羯鼓等打击乐器。其中,以琵琶为燕乐乐器之首。,而琵琶有两种:一为清乐所奏的,汉时从匈奴传入,体直长颈,四弦十二柱;一为燕乐所用的,从龟兹传入,半梨形曲项,四弦四柱,又叫曲项琵琶或胡琴。2、词调的主要来源唐教坊曲1)教坊的定义:教坊指教习音乐歌舞的伎艺之所。2)教坊的作用:教坊在唐玄宗的领导下,成为了当时真正的音乐中心。教坊不仅创造了许多新曲,而且,来自域外的胡夷之曲,同来自民间的里巷之曲,汇集到
11、教坊,并经过教坊传播开去,教坊曲因此成为盛唐乐曲的总汇。,3)教坊曲演变的结果唐五代的词调79曲 其中包括浣溪沙、杨柳枝、浪陶沙、望江南、定风波、木兰花、菩萨蛮、临江仙、虞美人、长相思、西江月、谒金门、相见欢、渔父引、破阵子、南乡子等 总之,唐五代的词调,不过180个左右,而出于教坊的,几乎占到一半。这足以说明教坊曲同词的兴起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教坊曲是唐五代词调主要的乐曲来源,这种看法是恰当的。4)教坊设立的意义,A、推动了乐曲的创作和交流,提供了词的乐曲条件;B、推动了崇尚声乐,竞逐新声的时代风气,造成了词的生长所依赖的音乐环境和社会环境;5)教坊曲转为词调的条件:A、没有过多的限制,而
12、且短小灵活,可以单谱单唱,不需要复杂的伴奏,易于流行;B、能反映出时代风尚;如菩萨蛮流行于晚唐五代;浪淘沙、浣溪沙流行于中晚唐;,3、词调的分类1)令:来自于唐代的酒令。因唐人在宴会时即席填词,利用时调小曲当作酒令,遂称为令曲,又称为小令。唐五代文人专工小令的原因:A、形式与近体诗相近,唐代以五、七言诗协乐,初步解放为长短句,文人容易接受;B、唐代近体诗发达,积累了丰富的声律对偶的创作经验,而民间小令入文人手也变成格律词,文人们不肯放弃已经熟练的近体诗技巧而来作生疏的长调。,2)引:本为古代乐曲的一种名称。后与序的意义相近,指曲子有前奏曲、序曲。而词中的引词大都来自大曲,是裁截大曲中前段部分的
13、某遍制成,如清波引、婆罗门引、望云涯引;3)近:又称近拍,如隔浦莲近拍、快活年近拍、郭郎儿近拍等。词谱卷十六卓牌子近注:“近者,其腔调微近也。”)慢:是慢曲子的简称,有延长引伸的意思,一般字多调长,但不能反过来说凡长调都是慢曲。,令、引、近、慢各有其不同的节奏与唱法,它们的区别,首先在于音乐而不在文辞。同时,近与引两类曲调,其长短、字数大都介于小令与慢词之间,后来被视为中调。4、词调的异体变格乐曲移调变奏移调变奏:就是将令、引、近、慢等本调,改变其宫调、旋律及节奏,从而推出一些新调或变体。移调变奏是丰富乐曲,增强乐曲表现力,推动乐曲多样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花木兰令为本调,由它衍生的变体有:
14、转调花木兰、偷声花木兰、减字花木兰、摊破花木兰等。,1)转调(转声、移调):与本调相对而言,从音乐上说,就是转变本调的宫调,即所谓“移宫换羽”。(整个曲子由一个宫调转换至另一个宫调)补充:中国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 1 2 3 5 6再加上变宫(7)、变徵(4)共七个音。转调的三种情况:A、转换宫调,并不变动字句;如李清照转调满庭芳、沈蔚转调蝶恋花;B、转换宫调,同时变动字句;如张先转调虞美人、黄庭坚转调丑奴儿;,C、转换宫调,字句不变而韵变动;如贺圣朝本调为仄韵,而古今词话无名氏转调贺圣朝则变为平韵;满庭芳本调为平韵,而转调满庭芳则为仄韵。2)犯调:一个曲子内两次以上转调,即一曲用两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词学概说 概说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45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