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人口与劳动力就业.ppt
《第6章人口与劳动力就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章人口与劳动力就业.ppt(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6章 人口与劳动力就业,甘春华,作业:分组搜集、计算近十年广东省的以上人口数据以及劳动力参与率,揭示其变化规律,分析其经济社会影响。制作PPT,并讲解。,本章重点,1、人口结构的分类与变化趋势2、人口红利的概念及其对经济的影响3、我国劳动力配置的二次扭曲及原因4、发达国家当前的就业情况及原因,第一节 人口结构及其影响,一、人口结构的分类人口的自然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人口经济结构:人口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社会结构:民族结构、家庭结构、宗教结构、人口地域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质量结构:身体素质结构、文化结构、受教育结构,二、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是指根
2、据不同年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来决定总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通常采用少年儿童人口系数、老年人口系数、老化指数和年龄中位数这四个指标把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具体划分标准见表1,其中,老化指数又称老少比,是指同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数与少年儿童人口数的相对比值,反映人口年龄结构上下两端相对变动的趋势。年龄中位数,是按年龄标志把人口总体划分为对等两半的那个年龄数值。,在这过去的二十多年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人口老龄化,而其结果就是在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已转变为老年型。,三、不同生育模式下的人口结构定律 如何预测计划生育所以导致的人口变化?创建“人口
3、结构过渡图”,可以准确反映计划生育期间的人口结构变化规律。不同胎数的“人口结构定律”:“一胎”的人口结构是“4-2-1”,表示四个人生育两个孩子,两个人再生育一个孩子,如此循环不绝,称为“一胎定理”;“两胎”的人口结构是“2-2-2”,表示两个人生育两个孩子,两个人再生育两个孩子,如此循环不绝,称为“两胎定理”;,“三胎”的人口结构是“4-6-9”,表示四个人生育六个孩子,六个人再生育九个孩子,如此循环不绝,称为“三胎定理”“;四胎”的人口结构是“1-2-4”,表示一个人生育两个孩子,两个人再生育四个孩子,如此循环不绝,称为“四胎定理”。“1-2-4”具有倍增的特征,这正是马尔萨斯所称的“几何
4、级数”;五胎”的人口结构是“4-10-25”,表示四个人生育十个孩子,十个人再生育二十五个孩子,如此循环不绝,称为“五胎定理”。,除了整数的生育指标,还有非整数的生育指标,同样具有特殊意义。“半胎”的人口结构是“16-4-1”,表示十六个人生育四个孩子,四个人再生育一个孩子,如此循环不绝,称为“半胎定理”。“半胎”的定义是,两对夫妻平均生育一个孩子;“一胎半”的人口结构是“16-12-9”,表示十六个人生育十二个孩子,十二个人再生育九个孩子,如此循环不绝,称为“一胎半定理”。“一胎半”的定义是,两对夫妻平均生育三个孩子,相当于一对夫妻平均生育一个半孩子;,“一二过渡”的人口结构是“8-4-3”
5、或“8-4-3-3”,表示第一代实行“一胎”,第二代部分人实行“一胎”,部分人实行“两胎”,第三代则全部实行“两胎”,“两胎”后指标不变,称为“一二过渡”定理。“放宽”政策规定,夫妻双方有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可以再生一个孩子,它介于“一胎”和“两胎”之间,但又不等于“一胎半”,它的优点是可以实际操作,同时作为“一胎”到“两胎”的过渡,是一个渐进的指标,符合中国国情;“零胎”的人口结构是“2-0-0”,表示不生孩子。在所有“人口结构”中,最特殊的是“零胎”,它是“丁克家庭”的产物。,根据“4-2-1”人口结构,“老年”人口将达到57.14%,“中年”人口为28.57%,“少年”人口只有14.2
6、9%。也就是说,100个人中,“老年”高达57人,“中年”占29人,“少年”仅有14人,“老年”的比例是“少年”的4倍还多。更严重的情况是“四代同堂”,根据“曾祖父子”的“8-4-2-1”结构,“曾 辈”占53.33%,“祖 辈”占26.67%,“父辈”占13.33%,“子辈”仅占6.67%。“曾辈”加“祖辈”的比重高达80%,这是一个吓人的数字。即使考虑老龄人口死亡率的折算,“曾辈”加“祖辈”的比例仍然高达62%。,虽然这些数据反映的是三十年后的人口状况,而且因为目前“曾辈”(75岁以上)的死亡率还很高,所以“四代同堂”比“三代同堂”的到来还要晚。然而“人口结构定律”告诉我们,只要“一胎”指
7、标不变,“4-2-1”和“8-4-2-1”是必然发生的客观规律,所以应该未雨绸缪,用科学的预见精神,认真论证“计划生育”指标。,第2 节 人口红利与劳动力供给,劳动参与率(一)劳动参与率的定义和衡量 劳动参与率(Labor Participation Rate,LPR)是用来反映一国或者一个地区的劳动力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劳动参与率有多个定义和衡量标准。国际劳工组织将劳动参与率定义为劳动力人口总数(包括正在从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与 16 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数之比。其中,劳动力指 16 岁以上正在工作或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失业人口指正在找工作而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口。中国国家统计局定义的
8、经济活动人口指在 16 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就业人员指在 16 周岁及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劳动参与率=经济活动人口/15 岁以上人口 其中,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15 岁以上人口是劳动年龄人口与 65 岁以上老人之和。,从图上可以看到,人口的变化和社会发展进程明显相关。发达国家的人口“拐点”,出现在1990年,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拐点”,预计要到2035年才能出现,而中国的人口“拐点”,则已经出现在2000年。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在出现人口“拐点”之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经历
9、了一段人口陡增的发展过程,这充分验证了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的论述是正确的。显然,在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期间,社会将承受巨大的压力。发达国家在1990年出现人口下降,而发展中国家则要延后到2035年,差距长达四十五年。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但2000年就开始步入人口下降时期,比发达国家只晚十年,比一般发展中国家则提早了三十五年。是什么原因形成这样的结果?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计划生育”。,3、我国的劳动参与率,见表 劳动参与率在性别上存在明显差异。通常男性高于女性。男性年龄模式比较稳定,为标准的倒“U”形。除了 1519 岁组因受教育而下降以外,25 岁后男性曲线几乎保持不变,
10、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和同一性。2549 岁组保持在 94%99%的超高位,50 岁后下降,5559 岁约为 80%,6064 岁约为 60%。即使 65 岁以上人口,也有近 30%的劳动参与率。女性劳动参与年龄模式在 45 岁后开始持续下降,造成右边曲线斜度大,为倒“U”拖尾形,并随时间不同显示出较大的差异性。,不同性别的劳动力参与率,20 岁以后,特别在 45 岁以后,男性劳动参与率均高于女性。女性受生育影响,2044 岁组差大约在 10 个百分点,4559 差异扩大。最大差异出现在 5459。岁组。因为男女法定退休年龄不同(男 60 岁,女 55 岁),男性比女性更易留在劳动力市场中。但在
11、1519 岁组,女性劳动参与率却高于男性,一是因为在“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女孩相对缺少受教育机会,从而过早地进入劳动力市场;二是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特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纺工业的优势,需要更多年轻女性劳动力。,男性劳动参与率除了在 1524 岁组有明显下降外,其他年龄组的劳动参与率基本没有变化,而女性劳动参与率几乎在每个年龄组都有明显改变。1519 岁组男女劳动参与率从 1982 年的 70%以上的高位下降到 2005 年的 35%左右,同时性别差异也在缩小;反映出女性受教育机会的相对增加。1982 年 2039 岁组呈现的趋势与 1519 岁组相同,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幅度大于男性,但随
12、着年龄增长,下降值变小。从 4044 岁组开始,每个年龄组男性劳动参与率随时间推移开始轻微下降,而女性劳动参与率却显著上升。,中国女性,特别是 40 岁以上妇女,劳动参与率一般比其他国家高,除了中国强调男女平等外,可能还有以下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家庭收入较低的妇女有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或需要,特别是老年妇女。,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参与率,见表北京、上海、天津市和北部省份较中南部省份低。一般男性劳动参与率除北京(69%)外,都在 70%以上。女性劳动参与率决定省份的总参与率的高低。京津沪、黑龙江、吉林和山西,女性市、镇、乡参与率都很低,只有 50%左右,总劳动参与率低于 65%。辽宁、内蒙古、陕西和新疆
13、与南部的湖南、福建,女性劳动参与率在 60%左右,总劳动参与率为68%69%。云南和广西最高,超过75%。其余省份均在 70%75%之间。沿海发达省份城镇参与率高,西南农村女性劳动参与率最高。,城乡劳动参与率,农村人口和劳动参与率远比城市和城镇高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一般比城市低;其次,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长期低于城镇。农民一般没有非劳动收入,要提高生活水平只能靠劳动收入。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主要的就业出路是到乡镇企业或沿海城市打工。外出的农民工大多是青壮年男性,而留守的妇女、老年和少年则从事农业劳动,致使农村的劳动参与率居高不下。经济不景气时,失业的农民工
14、并不会退出劳动力市场,他们或回乡继续干农活,或留在城镇参加所谓的第二经济。,此外,农村的社会养老制度远不如城市,这也是农村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高于城市和城镇的主要原因。城镇方面,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子女顶替制度、90 年代末及 21 世纪初大量城镇企业工人下岗,特别是女工高比例下岗,也是造成城镇参与率过早下降的重要原因。,4、人口红利,(1)含义 在出生率下降初期,出生率下降速度快于人口老龄化速度。在这一人口变动过程中,会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也就是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在一个时期内都比较低的局面,并会持续一段时间。总人口“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且
15、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年龄结构的这种变化带来劳动力增加、储蓄和投资增长、人力资源投资增加和妇女就业机会增加等,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人口学家称这段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或“人口红利期”。,(2)中国“人口红利”状况按照学者普遍认为的当人口总负担系数(总抚养比)低于 50%时就进入“人口红利期”的标准,中国1995年总抚养比为50.22%,1996年总抚养比为48.81%,低于 50%,被认为进入了“人口红利”期。并且在 19952009 年期间总抚养比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005年下降到40.10%,此后总抚养比均在40%以下,2009年下降到36.89%,比1996年下降了11.92个百分点。见
16、表,19952009年期间,少年儿童抚养比从1995年40.16%下降到2009年的25.29%,下降了14.87个百分 点;老 年 人 口 抚 养 比 从 1995 年10.06%上升到 2009 年的 11.60%,上升了 1.54 个百分点(见表-1)。可以看出,我国总抚养比下降主要是受少儿抚养比下降影响,同时也说明少年儿童抚养比在总抚养比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老年抚养比在总抚养比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将面临着较大的养老压力,到时将会出现“人口红利”漏损。,关于中国人口红利到底能够持续多久,不同学者的判断存在差异。有学者认为,我国人口总抚养比下降大约持续到2015年前后,此后,随着人口老年化
17、速度上升,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由人口红利阶段转为人口负债阶段.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称,“到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将转为负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抚养比的触底反弹,曾贡献约27%人均GDP增长的 人口红利2013年可能消耗殆尽。”,(3)大学扩招对劳动参与率和人口红利带来的影响,无可否认的是,长期持续十余年的大学大规模扩招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劳动力受教育结构,而劳动力教育结构的这种迅速的转变,将极大地改变我国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结构和劳动参与率,既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人力资源基础,也对人口红利的发挥产生深远影响。1.大学扩招使劳动参与率先降后升,延长了人口红利实际发挥作
18、用的时期。2.大学扩招深化了人力资本,为未来提供了更加熟练的劳动力3.大学扩招显著增加了女性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劳动参与率4.大学扩招顺应了城市化进程的趋势,提高了人口红利的利用效率,(4)获取和兑现“人口红利”的对策,人口红利作用于经济增长需要有一系列的条件,如教育、经济政策等(David Bloom etc,2003),合宜的制度环境,改革开放、教育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经济发展政策、人口控制政策、教育普及政策。因为即使劳动年龄人口相对较多,如果不能契合经济发展的需求,或者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造成了限制,又或者没有对劳动力的适当激励制度,那么我国的人口
19、红利也会演变为人口负担和人口压力。,另外一个影响人口红利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是劳动参与率。只有劳动参与率保持比较高的水平,同时失业率能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才能充分地发挥人口年龄结构所带来的优势。同时,劳动参与率的扩大能够减缓人口红利减弱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带来第二次人口红利。仅仅依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变动趋势来预测未来人口红利期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必然造成预测的偏差,因为收获人口红利需要劳动参与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当人口红利期结束、人口负债期来临时,更需要提高劳动参与率来削弱人口负债的影响。,人口红利的兑现并非是自动的,它离不开良好政策的配合,要获得“人口红利”需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措施。(一)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口 劳动力 就业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44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