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清初至清中》PPT课件.ppt
《《编清初至清中》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编清初至清中》PPT课件.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编清初至清中叶文学,一、清代文学的范围 清王朝从1644年定都北京至1911年辛亥革命,共有国267年。不过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历史进入近代绪论清代文学,指清前期至清中叶的文学:清前期(16441735)清入关雍正末,包括顺治、康熙、雍正几朝 清中叶(17361839)乾隆初道光19年,包括乾隆、嘉庆、道光20年前。此后为近代文学范围。,一、清代社会的思想文化政策,1、文化专制:独尊程朱理学2、编书与禁书:康熙字典、四库全书、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等3、日益严苛的文字狱:庄廷龙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4、乾嘉汉学的兴盛,乾嘉学派,清代的知识分子在文字狱的恫慑
2、下,承袭清初学者的治学方法,不关心当世之务,埋头于古文献里进行训诂、名物考证、古籍校勘、辨伪、辑佚等考据工作,在文字、音韵、金石、训诂、地理等学术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顾炎武、黄宗羲、戴震、段玉裁、王念孙,二、清代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1、清初反浮求实学风、经世致用思想,促进了文学社会功用的强调,使创作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关注国运民生。像遗民诗歌忧时伤世,“学人之文”论史求实,戏曲作品趋于雅正等。2、清代思想文化专制,乾嘉汉学之风日盛,给清中叶文学带来明显消极影响,出现严重滞化现象。如桐城派古文成为正宗,“肌理派”诗歌一时兴盛,历史小说重史轻文,“才学小说”炫
3、学逞能,文学离其本质越来越远。,3、清中叶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的人文思潮,使袁枚“性灵说”诗论、诗作的构建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解放、精神叛逆特色。而儒林外史、红楼梦中杜少卿、贾宝玉等新人形象,则是人文意识觉醒的生动标志。,三、清代文学发展概况,1、众体皆备,集历代文学之大成清代文学繁富、驳杂,蔚为大观: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依然兴盛;已呈弱势的诗、古文,已经衰落的词、骈文重新振兴;各类文体均有传世佳作。,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就拿文学来讲,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或制艺称,至于清代的文学则于上述各种中
4、间,或于上述各种之外,没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足以称为清代的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盖由清代文学而言,也是包罗万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的。”,2、古典形态的诗、词、骈文再度辉煌 清诗 前期遗民诗人忧时伤世,关注国运民生,高扬抗清复明,多以史诗般的内容和坚贞崇高节操而称重当时、影响后世。诗坛大家在诗艺方面多所开创:吴伟业“梅村体”,王士祯“神韵派”。清词 明清鼎革之际,变俗为雅,成为文人写心工具。“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领袖朱彝尊,独树一帜的纳兰性德,或尊苏、辛,或宗姜、张,或学南唐二主,各领风骚,在清初词坛号称“三大家”。,清代骈文 清初文人揭骈文复兴序幕,至乾嘉几与桐城古文抗衡
5、,与当时政治思想专制、文化学术复古、汉学之风兴盛有关。骈文作家多是渊博学者,哀盐船文的作者汪中,为骈文力争正统地位的阮元等。,3、新兴的戏曲、小说空前飞跃,成就巨大 清代戏曲 明显雅化:传奇、杂剧均趋向文人化、案头化。著名文人吴伟业等寄托心曲的剧作,多以抒情性冲淡戏剧性,脱离舞台演出实际;剧作家李渔则注重戏剧性,多用巧合、误会、制造生动情节。其闲情偶寄的编剧和表演理论,表明戏曲重心由“曲”向“戏”转移。长生殿和桃花扇显然是剧作家注重社会历史意识和戏剧性这两方面的产物。,清代小说 总体进入独创期 拟话本结束了改变旧作的老路;爱情婚姻小说雅化,蜕变为才子佳人小说;长篇小说纷繁多样:世情小说醒世姻缘
6、传 英雄传奇水浒后传 才学小说镜花缘 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不朽巨著红楼梦,四、清代文学的文化意义,1、各体文学的集大成显示出古典文化的大总结;2、新旧杂陈,体现出传统文化沉暮与开新的特点;3、写实文学观大大强化,间接地表现了实证方法的思维特点。,第一章清初至清中叶戏剧,一、李玉与苏州派作家李玉;朱素臣;朱佐朝;叶稚斐;毕魏;邱园;张彝宣。苏州派的传奇创作在内容上具有三大特色,即讥切时弊、关注现实的现实精神,事关风化、劝善惩恶的教化目的,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平民色彩。在艺术上,总是紧密联系舞台实际,剧本形式短小精悍,故事性强,情节变幻多端,排场生动活泼,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角色设置也颇为均匀
7、得体。在宫调配置、曲牌联套、四声韵脚上,大都十分工巧,和谐悦耳,文词也都通俗自然,雅俗共赏。代表作如 清忠谱(李玉等)、一捧雪(李玉)、十五贯(朱素臣)、渔家乐(朱佐朝)、琥珀匙(叶稚斐)、三报恩(毕魏)、党人碑(邱园)、如是观(张彝宣)等。,二、李渔的戏曲作品与戏曲理论,李渔早期的戏曲作品,沈溺于文人学士风流韵事和生活理想。如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这些剧作都有着轻松愉快的喜剧风格。在顺治十二年(1655)以后,李渔一反故态,借爱情婚姻故事极力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如奈何天、凰求凤、比目鱼、玉搔头。到了康熙五年(1666),李渔认为自己的创作达到了思想追求的最高境界,完成了把风流和道学融为一体的
8、目的。道学中充溢情感,风流里暗藏性理。如慎鸾交。李渔的作品在艺术上富有独创精神,往往刻意设置迂回曲折、变幻多端的戏剧情节,善于从极平之理、常有之事中创造新奇的传奇作品。语言讲究通俗易懂。,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与演习部,后人合编为“笠翁曲话”,是自成体系的古典戏曲理论专著。他 以舞台演出和观众欣赏为立足点,比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戏曲创作与戏曲演出方面的理论,成为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并为世界戏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李渔戏剧理论的特点:1、非常注重舞台演出效果,认为“填词之役,专为登场”,反对只重文辞音律的“案头戏剧”;2、理论富于针对性,密切联系当时戏剧创作和演出现实,具有实际指导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编清初至清中 清初 至清中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41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