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病.ppt
《日本血吸虫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血吸虫病.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华中科技大学 宁 琴,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概 述,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部位:肝脏、结肠主要病变:虫卵引起的肉芽肿临床特点:急性:发热、肝脾大、腹泻、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 增多 慢性:肝脾肿大、慢性腹泻 晚期:门静脉周围纤维化,可发展为肝硬化、巨脾等 异位损害:脑型、肺型等,埃及血吸虫(Schistosoma haematobium)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间插血吸虫(Schistosoma inte
2、rcalatum)湄公血吸虫(Schistosoma mekongi)马来血吸虫(Schistosoma malayensis),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种类,病原学,血吸虫成虫,雌雄异体,雌雄合抱,病原学,大小:67m89m颜色:浅黄色 形状:椭圆形结构:卵壳厚薄均匀,有侧刺。内含物:毛蚴,成熟毛蚴可分泌可溶性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卵壳,SEA,毛蚴,侧刺,日本血吸虫虫卵,电镜观察成熟虫卵,病原学,血吸虫生活史,传染源:病人与保虫宿主,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人是终末宿主保虫宿主 牛、羊、猪、狗、鼠等30多种哺乳动物,流行病学,-Global distribut
3、ion of schistosomiasis(2006),亚、非、拉及我国12省、市有血吸虫病流行,血吸虫病广泛分布于非洲、亚洲、南美和中东76个国家,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中国、菲律宾与印尼,流行病学,亚、非、拉及我国12省、市有血吸虫病流行,2009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分布,流行病学,湖沼型,山区型,水网型,流行病学,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可分为湖沼、水网和山丘三种类型,疫情以湖沼区最为严重。,流行病学,传播途径三环节,粪便入水钉螺滋生接触疫水,人群易感性,人对血吸虫普遍易感感染率随年龄增高而升高(青壮年多见)感染季节在夏秋季感染后有部分免疫力,发病机制与病理学,炎症反应免疫反应,虫卵结节(虫卵肉芽
4、肿)hoeppli phenomena,血吸虫肝纤维化,伴随免疫,immnune evasion,免疫逃逸,皮下 肺 门脉系统 结肠,出血性肺炎,机械性损伤,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尾蚴性皮炎,纤维化病变,虫卵肉芽肿,发病机制与病理学,肝硬化,肠梗阻,肝、肠纤维化,虫卵结节阻塞窦前静脉,回心血流受阻,门脉高压,腹水,发病机制与病理学,潜伏期长短不一,80%患者为3060天,平均40天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一。临床分以下四型: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和异位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夏秋季发病,潜伏期3060天发热:间歇型、弛张型常见过敏反应:荨麻疹消化道症状:腹痛、腹泻肝脾肿大
5、:肝左叶为甚其他,临床表现急性血吸虫病,在急性症状消退而未经治疗或疫区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部分免疫力者,病程经过半年以上者病程可长达1020年甚至更长临床表现以隐匿型间质性肝炎或慢性血吸虫性结肠炎为主,临床表现慢性血吸虫病,巨脾型:最为常见,脾进行性增大,肝因硬化逐渐缩小,因门脉高压,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易诱发腹水腹水型:是严重肝硬化的重要标志,约占25%结肠肉芽肿型:以结肠病变为突出表现。患者经常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左下腹可触及肿块,有压痛,有癌变可能侏儒型:极少见,患者身材矮小,面容苍老,生长发育低于同龄人,性器官与第二性征发育不良,但智力多正常,临床表现晚期血吸虫病,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日本 血吸虫病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40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