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文化专题》PPT课件.ppt
《《知音文化专题》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音文化专题》PPT课件.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知音文化的解读及其意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作者生平及相关信息,冯梦龙(1574一1646),字犹龙,又字公鱼、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他使用的其他笔名还更多。他出生于明万历二年。这时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之遥相呼应,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李卓吾(贽)、汤显祖、袁宏道等等一大批文人,以他们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色,卓绝的艺术成就,写下了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璀灿的篇章。,在这一批文人中,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他卒于南明唐
2、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终年七十三岁。在这一年的前后,有许多很有成就的文学家,如凌蒙初(1644),侯峒曾、黄淳耀、黄道周、吴应箕、夏允彝、祁彪佳、刘宗周(1645),阮大铖、王思任(1646),杨廷枢、陈子龙、夏完淳(1647)等等,在战乱中死去。一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在异族入侵的铁蹄下夭折了。,冯梦龙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今苏州)人,出身名门世家,冯氏兄弟三人被称为“吴下三冯”。其兄梦桂是画家,其弟梦熊是太学生,作品均已不传。冯梦龙自己的诗集今也不存,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他编纂的三十种著作得以传世,为我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宝。其中除世人皆知的“三言”外,还
3、有新列国志、增补三遂平妖传、智囊、古今谈概、太平广记钞、情史、墨憨斋定本传奇,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原著开头部分,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古来论交情至厚莫如管鲍(bo)。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他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今日听在下说一桩俞伯牙的故事。列位看官们,要听者,洗耳而听;不要听者,各随尊便。正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4、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原典出自先秦典籍吕氏春秋和列子。,一、知音故事的早期面貌,吕氏春秋本味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用援琴而鼓之。初为
5、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二、知音故事的接受流变,有关俞伯牙、钟子期的传说,民间绘声绘色地流传了2000年,史料记载也有2000年。钟、俞二人事迹走出文人的书斋经传,并演变成一个具有广泛覆盖面和人文意蕴的故事,为广大的市民所熟知,要归功于明末通俗文学家、三言的编纂者冯梦龙。三言警世通言的首篇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警世通言 又名今古奇观),主要情节,春秋战国时期,官至晋国上大夫的楚国郢都人氏俞伯牙,精于音律,善操琴。一年,俞伯牙奉晋主之命使楚,办完公事,扬帆远乡省亲。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时值中秋
6、,适逢雨止云开,明月当空。伯牙在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抚琴案间,以遣情怀。方弹一曲,琴弦忽断,伯牙大惊,料有人听琴,遂下船查看。见有樵夫立于岸上,经两厢辩琴论艺,伯牙始知此人非俗士,于是邀其入舟,此人乃钟子期也。,此时,伯牙续弦再操瑶琴,始奏一曲志在高山,钟子期听了,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续奏一曲意在流水,子期又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一曲高山流水,喜遇知音。上大夫与樵夫结为挚友,相约翌年中秋在钟家重聚。,一年以后,俞伯牙重回故地时,子期不幸离开了人间。伯牙面对一丘新土,悲痛欲绝,便在坟前抚琴祭奠,重弹“高山流水”以寄托哀思,琴声惊天动地,哭声悲切,招来山中黎民百姓围观,
7、闻琴韵铿锵,大声鼓掌而散。伯牙见此情景更为伤心,对天长吟:“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吟罢,伯牙从衣间取出小刀,割断琴弦,向祭台上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从此碎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小说的高潮应该是在最后的摔琴,可是从文字的分量上来看并不重,因为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后面的这一摔。在钟子期的坟前放声大哭,然后抚琴怀念,“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如此深痛的演奏却让听者大笑而散,这其实更加剧了俞伯牙的悲。也许,当时的俞伯牙并没有摔琴的意思,可是看到这样的情景他的心绪已沉痛到极点,于是把那把好琴“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并浩叹:“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
8、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小说之外,更有沉思的东西,小说一开始有一个命题:古来论交情至厚,莫如管鲍。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他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相知,人生在世,能够称得上朋友的人本就不多,而能够当得“相知”的,更是寥寥,于是想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一句话中包含了多少的沧桑和寂寞,同时又是多么的满足和安慰。由此对知音的故事有更多的理解和回味。,三、知音故事的文化渊源,清代毕沅的伯牙事考指出:钟子期
9、和俞伯牙皆为楚人,而且是“楚怀王、顷襄王时人”。钟子期居于楚地,俞伯牙本为楚人,仕宦于晋国。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说,俞伯牙因仕宦缘故离开乡梓一十二年,而伯牙时年三十九岁。那么可知他人生的早年岁月是在楚国度过的,楚文化作为一种早期教育背景沉淀于他的生命之中。二人相逢之处位于汉阳江头,而这里正是楚文化的核心区域。还原知音故事的原生态背景,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知音故事与楚文化之间的深层联系。,(一)楚地的风俗风情为俞、钟的诞生提供了土壤,俞伯牙、钟子期二人因琴声而结缘,琴是二人结识的媒介与纽带。先秦典籍中有关知音故事的记载比较概括、粗糙,冯梦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则将先秦时代简略、粗糙的传说敷衍成情节生
10、动、人物丰满的话本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描绘:俞伯牙于中秋之夜途经汉阳江口,不巧遇上了“风狂浪涌,大雨如注”,天气的骤变破坏了伯牙的游兴,然而不久“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而且“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乍见这明月美景,伯牙不禁欣喜异常,于是吩咐童子焚香取琴,意欲“抚琴一操,以遣情怀”,将对于山水风光的一片深情倾吐于琴声之中。钟子期砍柴归途为俞伯牙的琴声所吸引,驻足江滨凝神倾听,由此引出二人谈琴论乐,结为知己的知音故事。,可见,对于音乐和琴理的热爱、理解是二人相知、相惜的前提条件,是知音故事的基本内涵所在。而如果我们追溯二人生活的历史时空,还原二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可知远远超出中原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知音文化专题 知音 文化 专题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39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