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教材是预设生成的基础.ppt
《研读教材是预设生成的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读教材是预设生成的基础.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研读教材是预设生成的基础,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 教材简析与教学畅想,一、主要内容,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 三角形 第六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 统计 第八单元 教学广角 第九单元 总复习 综合运用 营养午餐 小管家,二、内容标准,本册教材中的“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以及“数学广角”等五个单元属于数与代数板块;“位置与方向”和“三角形”等两个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板块;“统计”这一单元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板块。,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相关内容提出的
2、标准是:,在数与代数这一板块中:,进一步认识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有简便运算。会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在空间与图形这一板块中:,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在统计与概率这一板块中:,通过实例,认识折
3、线统计图。能从报刊杂志、电视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在综合运用这一板块中:,有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初步感受教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教学的作用。,三、各单元教材教法分析,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一)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试题。2、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
4、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习惯。,(二)已有知识基础,已经学过同级运算的两步混合运算,会按从左到右的计算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式题。,(三)编写特点与意图,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的梳理、概括有机地结合。其目的是:1、算式是解决实际的教学表达形式。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运算顺序的规定性来源于实践。让学生感受运算顺序规定性的必要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体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会到,策略和方法的多样,就有了数学表达形式的多样。
5、,(四)编排形式、内容及知识点,(五)教学建议与畅想,单元主题图“冰雪天地”展现了雪地里的活动场景(现实情景)。,对情境的观察,能区分三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区域:借助画面区分。根据指示牌进行区分。,根据图中提供的三条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通过交流,提出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同时,也为学生本学期第一次上数学课提供心理准备。,例1和例2是提供的是已经经过数学化的材料,例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开,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这些已经经过数学加工的材料,只是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寻找数量之间的关系,
6、用数学的形式表达出来。例1、例2的教学,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列式通过交流,叙述解题思路用综合并式(把分步解答的算式用一个算式表示)。,在例1、例2的算式形成后,应该注意:告知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级运算要引导学生观察算式 724485 98736 63987找出它们的特点(都是同级运算),概括运算顺序。,需要指出的是,在例2教学的过程,要把握:不要把解题方法公式化(归一)要为学生展开思维 提供示范:,例3的教学要注意:,1教材提供的是问题情境,而不是数学化的材料2“2424242”以及“242242”是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数学表达式,是学生交流的结果3要整理学生的叙述:,4要
7、引导学生观察算式 2424242 242242 242242 243242 找出它们的特点(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概括运算顺序5要重视拓展,激活问题意识。,例4的教学要注意:,1教材提供的是情境图,而不是问题情境。所以,例题是已经数学化的材料,也就是说,不需要学生对情境再加工。2教材提供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数学表达式,是交流的结果。,以便使学生思维条理化。4对综合算式进行观察,找出特点,概括有小括号并式的运算顺序。,例5的教学要注意:,1要引导学生先确定运算顺序,再计算,最后进行比较。2要为学生总结四则运算顺序提供分类材料。,例6的教学要为学生总结有关0的运算提供分类材料。,对练
8、习二中第8、9、10题的处理的畅想:不要把第8题作为简单的填充题处理,要让学生对相关联量的分析、处理,形成相应的思路。不要把第9题仅作游戏,而要重视数学表达式的形成过程。不要把第10题仅作解答题,“怎样购票合算?”是统筹择优数学思想的体现,要强调有根据地说理。,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一)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和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二)已有知识基础,在一至三年级已经学过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以及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等八个方向,并且能根据方位或方向描述物体的
9、相对位置;还学过根据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另外,还能根据方向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另外,会量角的度数,会测量线段的长短。,(三)编写特点与意图,1让学生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重要性,知道确定物体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 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培养和发展 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打基础。2提供相应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帮助学生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应用这种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四)编排形式、内容结构及知识点,(五)教学建议与畅想,主题图提供的是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图和“公园定向运动地形图”,其作用和意图是使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日
10、常生活的联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知道一种运动项目,更重要的作用和意图还有为“1号检查站和2号检查站在起点的什么位置?”这一数学问题提供了条件。如果用这个情境图,要简要说明定向运动的要求、简要介绍地形图,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描述运动的路线图。,例1的教学要注意:,要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感受确定位置要基于两个条件:方向和距离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要为学生描述方向提供支持:一般地,我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的夹角小的方位。但不能以此为唯一标准作判断依据。在“做一做”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基础上形成通过度量夹角的度数描述方向;通过度量线段的长度描述距离。(1cm表示多少米)为学生了解和掌握确定位置
11、的方法服务。,例2的教学要注意:,应该为学生提供思考如何才能“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运用确定位置的方法必须有两个条件:方向 和 距离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又可以让学生得到探索成功的体验。要通过对作品的展示过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对图例50米的认识展开交流,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例3的教学要注重:,要让学生体会到位置的相对性因观测点的变化而变化位置的相对性只是方向的变化,距离并没有变化要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位置相对性的直接经验。提高学生把握位置相对性的能力。,例4的教学要注重:,要把握相应的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识图、测
12、量、方向变换、平均速度、描述路线等等),引导学生明确描述公园定向运动图的路线图,必须做些什么(规划)怎样做(实施)怎样说(结果)。要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交流,明确步骤,再通过作业进行说理,展示思维过程。要组织有序、有效的合作活动。,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一)单元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已有知识经验,经过几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
13、律等方面的感性经验。,(三)编排特点与意图,1把在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五条基本规律集中安排,以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沟通加法与乘法意义上、表现形式上的内在联系。2从现实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运算定律,既便于学生理解,也便于学生运用,体现运算定律的价值。3注重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算法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探索、交流创造条件。,(四)编排形式、内容及知识点,(五)教学建议与畅想,在加法运算定律这一小节中,对例1的教学要:,1要发挥主题图的作用,提出教学问题2要在寻找40+56和56+40的关系基础上进行举例、推理3要在举例、推理之后进行描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抽象
14、、概括(a+b=b+a),例2的教学要:,1根据问题情境,用算式表示,仅仅关注“这三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是不够,还应该关注如何列式使计算简便。2通过计算比较相关联的两个算式的相等关系,为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这一层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计算得到的两个算式的相等关系,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加法结合律的应用价值。3通过叙述计算顺序,进行描述、抽象、概括。,例3的教学要:,1重视对问题情境的观察思考,有次序地叙述第四天至第七天,每天要行的路程。2要通过学生交流各自算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如何才能简便的感受,这样,既能体现算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15、又能形成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的共识。交流中要有针对性的询问、质疑、引导,逐渐显露算法的思维过程。,在乘法运算定律这一小节中,例1的教学要:,1对问题情境中的信息要进行加工,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有次序、有根据、有条理地分析问题。,2通过计算两个算式的积,确定算式间的关系(相等),根据等式进行叙述、抽象、概括。3让学生感受到乘法交换律的应用价值(做一做第1题)。,例2的教学要:,1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交流,让学生感受在不同的策略形成了不同的数学表达式;通过计算,寻找不同数学表达式之间的关系(相等),同时,也能为学生感受到运算定律的价值(使计算简便)埋下伏笔。2通过举例、推理和交流、
16、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发现规律。3通过叙述展开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4通过比较,为形成运算定律的知识结构服务,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例3的教学要:,1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再通过交流,形成解决问题策略的不确定性。2通过举例,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为学生抽象、概括提供服务。3重视互逆关系的运用,如,在简便计算这一小节中,对例1的教学要:,1解决此类问题不能作为教学的唯一关注点,更应该关注“他们都是怎样计算的?”,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叙述解题思路,通过“你喜欢哪种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减整百、整千减简便些。2加强怎样简便的判断说理。3提供可选择的算式,为学生灵活计算提供服务。,对例
17、2的教学要:,1.注意这个问题情境中有两个问题,提供问题情境时,要逐一呈现,而不能二者择其一。这是因为:这四本书中,哪三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如果用连加算式表示,有下列几种:563119 563124 561924 311924 通过对这些连加算式的简便计算,得出563119和561924,总价都在100元左右的结论。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上,要求是多样化,通过比较,进行选择,而不是估算,在学习要求上,体现的是有根据地、有次序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如果用加减混合的算式进行解答,则有:(56311924)56(56311924)31(56311924)19(56311924)24 还可以在其他策略,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研读 教材 预设 生成 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39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