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件】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ppt
《【大学课件】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课件】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ppt(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2讲 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2,“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学习目标,了解以技术为线索的教育技术发展路线。了解美国教育技术和中国教育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其中的重要事件或阶段。了解教育技术的名称并存现象。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教育技术能够做什么以及教育技术学科的内涵。,3,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教育技术的硕士毕业生于2006年初参加某单位的应聘面试,该同学在学校表现优秀,曾经参与精品(网络)课程的“开发”课题,也很自信,有以下一段对话:问:你在课程开发中做了什么工作?是技术开发吗?答:不是,技术开发由专门公司来完成。问:你做了什么?你有什么优势?答:我懂教学。问:你懂那个专业与课程吗?你上过课吗
2、?答:没有上过课。课程不是很懂,课由任课教师来上,我做(教学)设计。问:课程面向什么类型的学生?远程的吗?与在校学生有何区别?答:是远程学生。他们与在校的不同,所以设计也不一样。问:到底有何不同?答:远程的不能面对面,所以不一样。我想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问:能具体说说区别在哪吗?答:#&%,4,你们预习了吗?你心目中的教育技术是什么?教育技术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阶段为何?,5,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技术与教育技术国外教育技术发展沿革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的发展演变,6,教 育,广义的教育:凡是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和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过程,统可归之于 这种广义的教育。狭
3、义的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 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7,什么是“技术”?工艺和手工技巧辞海: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如电工技术、焊接技术、木工技术、激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育种技术等。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它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科学学辞典和科技词典:是为社会生产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的,供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智能手段和信息手段的总和。,技术的重点在于工作技能的提高和工作的组织,而不是工具和机器。萨特莱,8,技术要素按表现
4、形态分刘大椿经验形态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实体形态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知识形态以技术知识(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为象征的主体化技术要素。,9,技 术,“有形的物质性”方面的技术,“无形的非物质性”方面的技术,10,技术与教育技术,什么是“教育技术”?指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分为:有形(物化形态)技术: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或者幻灯、投影、电影、视听器材、计算机、网络、卫星等教学媒体。无形(观念形态)技术:教学过程中的技巧、策略、方法,蕴涵的教学思想、理论等。,11,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手工技术机械与电气技术信
5、息技术,12,竹简粉笔、黑板印刷材料实物模型等,幻灯、投影广播、电影教学机器电视、录像卫星电视等,多媒体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校园网因特网虚拟现实等,口耳相传诡辩术讲演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直观教学法等,经验之塔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标准参照评价程序教学先行组织者理论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系统方法细化理论成分显示理论等,网络课程开发理论基于认知理论的教学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绩效技术知识管理技术等,教育技术发展的23模型,13,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学习检测工具:帮助学习者和教师对学习过程及其效果进行设计、追踪监察和评价反思;教学媒体:承载和传递各种类型的教学信息;
6、信息工具:帮助学习者对各种类型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并设计生成新的信息;社群工具:支持学习者与学习社群成员的交往互动。,14,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技术与教育技术国外教育技术发展沿革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的发展演变,15,对于教育技术的起源存在着两种观点:教育技术作为进行教育活动的手段、方法和技巧,它的产生应当推向远古时期。教育技术作为新兴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它的形成是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影响的结果。,16,教育技术,从一个教学改革实践中的运动(视听教学运动)到形成为一个专门的实践领域(运用教育技术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领域),进而发展为一门专业与学科(教育技术学),大
7、约经历了7080多年的历史。,17,国外教育技术发展沿革,从教育技术整体发展的成熟程度来划分,18,国外教育技术发展沿革,从教育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来划分,19,国外教育技术发展沿革,从教育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来划分1.视听教学方法的发展视听教学方法是一种以视听设备和相应的软件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方法。2.个别化教学方法的发展3.系统化设计教学方法的发展,20,1.视听教学方法的发展,(1)视听教学运动的渊源直观教学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末特征:直观教学17世纪,“图解”教科书18-19世纪,教具(图片、实物、模型,照片、磁铁、地球仪)典型事件:捷克教育家约翰夸美纽斯世界图解 约翰裴斯泰洛齐 福禄培
8、尔,21,1.视听教学方法的发展,(2)视觉教学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特征: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幻灯机、卷片放映机和无声电影)典型事件:“视觉教育”名称的出现(1906年视觉教育)和争议。视觉教学运动(1918-1928)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成立了“视觉教学部”(Division of Visual Instruction,简称DVI)1928年出版第一本关于视觉教育的教科书学校中的视觉教育霍本的课程视觉化(1937),1913年爱迪生曾预言:“在学校里,教科书讲很快过时。不久,学生将通过视觉来接受教学。使用电影教授人类知识的每一门分支学科是可能的。十年以后,我们的学
9、校系统将彻底改观。”,22,1937年,霍本(C.F.Hoban)等人在课程的视觉化一书中提出了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和选用原则。,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这个模式主要以教具为基准,按其所提供的教材的具体抽象程度排列成示意图:从实地见习开始,它提供的教材最具体;越向上,具体性逐渐减少而抽象性逐渐增加;相对来说,言语最抽象。霍本还指出,在选用视觉教材时有四个方面值得考虑,即视觉教材本身的现实性、学生过去的经验范围和性质、教育目的和教室环境、学生智力的成熟程度。,23,(3)视听教学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中期20年代至1941年底美国参加二战二战期间战后十年特征: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留声机、录音
10、机和无线电收音机;有声电影;语言实验室等)开始关注“媒体理论”典型事件:“视听教育”名称的出现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将“视觉教学部”正式改名为“视听教学部”(Division of Audio-Visual Instruction)戴尔教学中的视听方法(1946)”经验之塔”理论,1945年德国投降后,德军总参谋长威廉凯塔谈及战争失败原因时说:“我们精确计算了一切因素,只是没有算到美国训练军备的速度,我们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低估了他们迅速掌握电影教育的速度。”,视听教育所指的不仅只是包括幻灯、电影、录音、无线电广播等现代媒体的应用,还包括照片、图表、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以及参观、旅行、展览等形式
11、的教学活动,凡是传授观察经验的教育活动,都属于视听教育。,24,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经验之塔”是视听教学理论的核心。它是戴尔提出的。戴尔认为,人们学习知识,一是由自己直接经验获得,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当学习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经验之塔”把人们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各种经验,按照它的抽象程度,分为3大类11个层次。,26,“经验之塔”的理论要点,经验之塔最底层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往上,则越趋于抽象,各种教学活动可以依其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教育应从具体的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教育必须要把具体经验普遍化,形成概念。从而来指导进一步
12、的实践。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位于“塔”的中间部位的那些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27,“经验之塔”用于教学的原则,把学习经验分为具体与抽象,提出学习应从生动的直观向抽象的思维发展,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提出了视听教材分类的理论依据,及应以其所能提供的学习经验的具体或抽象的程度作为分类依据。视听教材必须与课程相结合。,28,1.视听教学方法的发展,(4)视听传播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特征:视听教学迅速发展 语言实验室、教学机器、计算机、电视教学、有
13、声电影开始关注“教育传播理论”典型事件:视听传播术语的出现(1953视听传播评论)和相关理论的发展1961年,美国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组成“定义和术语委员会”由重点研究视听信息的显示转向视听信息的传播设计。,视听与教育传播过程的关系埃博克,30,“视听与教育传播过程的关系”的理论模型的几个步骤:,明确教学目标,并使教学目标具体化。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讯息教学内容。进行视听传播设计。把视听传播设计的产物教学系统投入教学情境中使用。对评价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31,“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对用于控制学习过程的讯息的设计与使用。视听传播的任务是:(a)对用于学习过程
14、以达到任何目的的图象讯息和非表象讯息两者的独特的、相对的优点进行研究;(b)对某一教育环境中人和器具发出的讯息作结构上和系统的处理。这些任务包括对系统组成部分和完整教学系统的计划、制作、选择、管理和使用。视听传播的实际目的是使有助于充分发挥学习者能力的各种传播方法和媒体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视听教学部1963年关于“视听传播”的定义,32,1.视听教学方法的发展,(5)小结,视听教学方法的发展,形成依靠教/学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思想,媒体辅助和传播教学的方式,33,国外教育技术发展沿革,从教育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来划分1.视听教学方法的发展2.个别化教学方法的发展个别化教学是一种适合个别学习者需
15、要和特点的教学。学生个别地自学,在方法上允许学习者自定目标、自定步调、自己选择学习的方法、媒体和材料。3.系统化设计教学方法的发展,34,2.个别化教学方法的发展,(1)早期的个别化教学阶段(2)程序教学的发展(3)其他个别化教学形式的发展(4)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5)程序教学基本原理(6)小结,35,(1)早期的个别化教学阶段 时期:20世纪30年代之前 特征:教学目的明确;试图使学习适合学生个别差异,打破传统 教学固定步调模式,学生能自定学习步调;采用掌握学习法;重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典型事件:导生制教学伯克的个别化系统(1912-1913)温内特卡方案道尔顿实验室计划,36,(2)
16、程序教学的发展 时期:20世纪20年代60年代特征:教学机器的广泛使用程序设计广泛开展典型事件:普莱西的自动教学机(1925)彼特逊的“化学板”普莱西的“打洞板”斯金纳的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1954)强调“强化”,建议把教学机器作为手段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强化程序教学运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37,2.个别化教学方法的发展,(3)其他个别化教学形式的发展 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特征:各种个别化教学系统的应用促进教学改革(教学顺序、测量、教师角色、教学组织等)典型事件:凯勒制掌握学习法导听法(录音指导法),38,(4)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 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
17、代早期的CAI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性劳动,未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潜在能力。六十年代末,伊利诺大学开发出的自动操作的程序逻辑系统(PLATO)向大规模计算机网络发展。1972年杨伯翰大学研制的分时、交互、计算机控制的信息电视(TICCIT)系统是最早出现的大规模通讯网络。七十年代微机的发展又推动了CAI运动。到了八十年代,学校里的微机的使用迅速增长。,39,2.个别化教学方法的发展,(5)程序教学基本原理“强化”理论程序教学的要素程序设计模式,40,(5)程序教学基本原理,1)“强化”理论程序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学习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实现的。斯
18、金纳的理论假设是,一个反应所产生的后果能决定该反应能否作为一种习得行为保持下来。所谓强化,指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刺激直接在反应之后呈现,以增加在标准情况下反应的出现率,或增加在同样情况下再出现这一反应的概率。,41,强化学习原理,1.为了使学生对刺激做出 符合要求的反应,必须 将教材“程序化”。,2.为了形成符合要求的刺 激反应联结,摇将教 材尽量细分为“小步子”。,3.为了最有效的强化学习 者的反应,必须在反应 发生后,“即时强化”。,42,(5)程序教学基本原理,2)程序教学的要素小步子的逻辑序列。积极地反应。信息的及时反馈。自定步调。减少错误率。,43,(5)程序教学基本原理,3
19、)程序设计模式斯金纳的直线式程序模式克劳德的分支式程序模式,直线式程序图示,1,2,3,4,传授1,回答问题,核对,传授2,反馈强化,反馈强化,回答问题,核对,分支式程序图示,1,2,1.3,分支式程序图示,传授,显示多种选择题,学生用键盘回答,懂了吗?,进入下一步,懂了吗?,学生用键盘回答,显示多种选择题,复习以前的材料,Yes,No,Yes,No,47,2.个别化教学方法的发展,(1)早期的个别化教学阶段(2)程序教学的发展(3)其他个别化教学形式的发展(4)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5)程序教学基本原理,48,2.个别化教学方法的发展,(6)小结,程序教学方法的发展,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个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课件 大学 课件 教育 技术 发展 沿革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33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