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2方山子传作者:苏轼.ppt
《872方山子传作者:苏轼.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72方山子传作者:苏轼.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作 者:苏轼,方 山 子 传,课件制作:阳春一中肖梦华,传:,文体的一种。是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主的一种文章。本文是一篇出色的别传,一般人物传记写作常规:,介绍人物姓氏籍贯生卒年月、世系生平行事平铺、直叙,方 山 子:,陈慥 字季常 别号龙邱先生。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与苏轼友善。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苏东坡(1037-1101),背景:湖北黄冈苏轼纪念馆,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其文汪洋宏肆,明白晓畅;其诗善用比喻夸张,多有哲理;其词豪迈旷达,独具风格。诗词书画造诣均高,苏轼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元
2、(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苏轼的一生-,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乌台诗案)。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苏轼的一生-,乌台诗案,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六年
3、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苏轼的一生-,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祐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属海南)。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卒于常州。,苏轼的一生-,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
4、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苏轼的思想-,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琲牾。再加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祐,更受摧折于绍圣。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苏轼的思想-,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要敢于革新独创。,文学成
5、就-,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苏轼的文学成就-,欧阳修之贊,礼部考试之文:刑赏忠厚之至论赞曰: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吾当避,此一人出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把西
6、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沈沈。,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872方 传作者:苏轼 872 作者 苏轼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33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