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形态论》PPT课件.ppt
《《审美形态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美形态论》PPT课件.ppt(1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客观世界,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以及人的自身,都存在着千姿百态的美的事物。由于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以及过去对美的本质理解的差异,人们对美的形态的归纳和描述,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本章我们在人生实践论的哲学起点上,以审美活动为视点,对人类历史上所形成的主要审美形态进行考察和表述。,第一节 审美形态概说,一、审美形态的性质简单地说,审美形态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的归类和描述。具体地讲,审美形态是指建立在人生样态、人生境界基础上的多种审美因素的感性显现的形态。从本质上看,审美形态不仅仅是客观的对象存在,也与审美主体密切相关。审美主体的人生样态、人生境界决定着审美形态的显现状态。,中
2、国古代一些典型的人生样态,就往往凝聚成特定的人格理想,显现为一种审美理想:孔子主张安贫乐道、与人为善,就有了文质彬彬、温柔敦厚的“君子”形象;老子强调无为而治、任其自然、向本真复归就形成了玄德之人(“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庄子继承老子学说,顺应自然,不为尘俗所累,就有了真人的理想。这些人格理想都寄予了一定的审美理想,都是不同风格的人生样态。,另一方面,就人生境界而言,由于人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的迥异,也可以升华为不同的审美境界,进而也形成不同的审美形态。比如,文质彬彬产生的典雅,大江东去产生的壮美,小桥流水产生的优美等,都是人生境界的不同感性之显现。,二、审美形态的特点 1
3、、生成性:审美形态不是天然生成的,它是随着人的实践发展、艺术的产生而不断生成的。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历史性的生成,二是个体的审美经验的生成。,历史生成:人类许多的审美形态就是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之后才出现的。比如自然之美,是在人的社会实践达到一定程度,充分认识到自然的规律之后,才把自然事物看做是审美的一部分(如雷电之美);西方的“丑和荒诞”这两个审美形态,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理性主义受到质疑,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兴起,才演变为审美形态的。,个体生成:就审美经验而言,审美形态的形成最终表现在个体的主观感受上。由于人们的主观感受的区别,才会有人喜爱悲剧艺术,有人乐于喜剧艺术。当人们通过悲喜剧的艺术
4、形式,来反思生命的意义之时,悲喜剧就演变成审美形态了。,2、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对审美形态形成的影响,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影响与制约。比如,中国古代文学的“大团圆”的结局。作为一种审美模式,在中国古典小说、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中,这种模式往往借助天地神灵的力量来改变人在现实中无法改变的命运,进而达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愿望。这是“中庸”哲学影响的结果。,先秦孔子评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一中庸哲学对中国后世影响最为深远,世代相传,积淀为超个性的民族审美心理。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不论人生多么坎坷,也不论穷与达,总是怨而不怒地对待社会与人生。所以,中国戏剧作品就缺少西方戏剧那种振撼人心的悲剧意
5、蕴,常常是才子佳人历尽悲欢,最后以大团圆的结局求得心灵的慰藉与平和。关汉卿的窦娥冤的大团圆结局,正是儒家“中和之美”的完满体现。,3、兼容性 审美形态的形成一般兼容了多种审美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审美趣味。而审美趣味具有个性差异,又包含着一定时代、民族、阶级共同的审美要求和趋向。所以,它的形成既体现了个体的差异性,又反映着时代、阶级与民族的共同性。,盛唐以“丰腴”为美,但初唐却以“清瘦刚健”为美。初唐的书法就崇尚“清瘦优雅”。初唐是南北书风相融合的时期,北方推崇壮美书风;南方崇尚优美书风。就个人审美趣味而言,李世民历数各家之短,独赞羲之书法尽善尽美。帝王的推崇,在当时起到导向的作用,全国上下都
6、学王书。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倡导,使得初唐书法基本上沿着王羲之的优雅书风发展。,4、二重性 是指审美形态的指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以“悲剧”审美形态为例,中西方古代悲剧既有巨大的不同,又有许多相通之处。古希腊悲剧俄底普斯王中杀父娶母的令人发怵的命运冲突,的确不为中国古代审美文化所具有的,但其中的悲壮又为中西所共有。无论是窦娥冤还是红楼梦都具有悲壮的特点。,三、审美形态生成的影响与制约因素 1、审美形态与现实和历史的关系审美形态既然是人生实践的历史产物,就要受到现实与历史的制约和影响。因为人生实践首先受现实与历史的制约与影响。比如,中西方的人生实践就会因为历史、地理文化等条件,产生审美的差异性。,
7、中西方的地理、文化与审美,中国地理环境呈现封闭状态,这就为中华文化避免外来文化的冲击确保了客观条件。这种西高东低的封闭特点,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元化模式,保证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连绵不断。这种地理环境带来的是四季分明,农业生活模式也更重视季节变化,自然与人是一种亲密的合一关系。所以,中国人的审美实践的核心意识就是时间意识,审美形态呈现出诗乐这样的时间艺术的特点。,西方从整个欧洲讲,多处温带,地理差异相对较小,不同的民族个性、不同的文化,在客观上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就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来说,土地贫瘠,农业落后,手工业、商业、航运发达,属于典型的海洋商业文明;另一方面,希腊海洋气候,四季不明显,
8、希腊人的时间意识不强,空间意识强,人与自然是两分的格局。所以,自然作为审美对象是独立的,其艺术形态如悲喜剧、雕塑、绘画、建筑、园林都渗透着空间意识。,2、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追求天人合一、主客交融,把宇宙视为一个统一体,是综合的一元论;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以分析为手段,把世界视为不同的部分,追求一分为二,是解析的二元论。在中西方思维模式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重视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中国文化则强调通过直觉来体验、感悟并把握对象。,中西方造型艺术的区别,西方雕塑写实,中国的雕塑写意。原因:中国造型艺术基于对善的伦理要求,很少出现裸体雕塑,强调“传神写照”的神与气,不刻意地追
9、求比例和解剖,不去追求外在形象的精确与酷似,而是重视情感和性格塑造的审美意识,关注人物和动物的神采和意蕴,并加以有意的突出、夸张或变形,使形象更为鲜明。西方造型艺术基于写真和科学性的要求,雕塑艺术自古希腊以来就以人体为主,注重形体的比例、结构、神态等。(图片),3、审美形态与人的语言的关系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能指和所指。能指是语言文字的声音和形象;所指则是语言的意义本身。按照语言学家或者哲学家们的划分,人们试图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叫“所指”,而语言实际传达出来的东西叫“能指”。同样的一个事物,不同语言的表述可能会千差万别。因此,就决定了语言文字在性质、功能、表现形式等各个方
10、面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不同程度地也影响到审美形态的差异。,中西方语言特点的区别,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属于表意性的象形文字,能指和所指结合得很紧密,象“月”这样一个汉字就可以表达一个意象,这个意象融合了人的感觉、体验和想象。西方的拼音文字的能指和所指完全是随意的,是理性的产物。闻一多分析说,“惟有象形的中国汉字,可以直接展现绘画的美。西方的文学要变成声音,透过想象才能感到绘画的美”。,汉语重视词汇,具有形象性和审美性,表现形态多为简单句,句子之间富于跳跃性,便于抒情。如“古道西方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西语重视语法,系辞be在语言中起核心作用,注重语言的逻辑性,表现形态上多为复句,句子之
11、间联系很紧,缺乏想象空间,利于叙事和论证。(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中西方宗教、哲学的区别,4、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关系中西方审美形态的不同是由于文化精神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宗教和哲学方面。在西方传统中,人们习惯称西方文化为“基督教文化”或“基督教文明”。基督教宣扬原罪论,认为人生来即有罪,只有相信上帝,用一生去忏悔、赎罪,死后才可能进天堂;否则就会下炼狱。这与人的世俗生活、现实追求、物质享乐是相对立的和分裂的。因此,西方美学的悲剧里面就崇
12、尚一种牺牲精神,鼓励人们为宗教理想而献身。,中国宗教具有世俗化的特征。中国人把上帝人格化,并与祖先神灵化合二为一,祭神就是祭祖,并且在儒家文化中形成了完整的礼仪规范;另一方面,把宗教与现实的享乐主义结合起来,求佛拜祖往往带有消灾避祸、求财发达的功利性。西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其教义反对把人分成等级,反对不平等的现象,同情不幸的人,还宣扬因果报应,主张逃避严酷的现实,用自我解脱的方法削除烦恼,而否定斗争。,西方审美形态受哲学思想变迁的制约和影响:古希腊、罗马、中世纪的哲学思想归结起来是理念论和上帝一元论。理念论实质上就是伦理内容,就是道德至上的原则。在美学上,就是把道德标尺与审美标准混为一谈。文
13、艺复兴之后,以人为本的理性主义成为了西方美学的哲学基础到了到了近代,尼采看到了科学及理性不仅造成了信仰的失落,而且也造成了人生存在意义的丧失,因而对科学持批判的态度,提出“上帝死了”的口号,引起了西方人道德的崩溃、毁灭和倾覆。在这种非理性主义的哲学背景下,丑和荒诞的审美形态就脱颖而出了。,中国的人生哲学几乎千年不变,贯穿了一个“中和”的概念,无论是天地人、阴阳、文武,还是人的文采气质都离不开中和思想的统摄,以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中和是中国人的人生实践,不仅是一种的理想人格,也是人的一种存在的方式和审美的标准。,第二节 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西方具有持久和深远影响意义的审美形态主要有悲剧
14、与喜剧、崇高与优美、丑与荒诞三对六个概念。这些审美形态在形成过程中常常与艺术体裁的发展密切相连。比如悲剧与喜剧,一开始就是戏剧的剧种,后来分化成稳定的审美形态。,一、悲剧与喜剧(一)悲剧理论的历史探讨 1.悲剧作为审美形态又叫悲剧性,或悲剧感。它与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悲,含义很广泛,泛指一切痛苦、悲观、不幸的事件或人物;美学范畴的悲剧是对生活中悲的集中和提炼。它来自戏剧的悲剧类型,又是独立的审美形态。,2.亚里士多德是悲剧的理论奠基者。其诗学系统总结了古希腊的悲剧艺术:(1)对悲剧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悲剧有六个要素:情节、性格、思想、言词、歌曲、形象;其中最重要
15、的是情节,情节是悲剧的基础和灵魂。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这一定义强调了悲剧中人物的行动描写,没有把人物的性格塑造放在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古希腊的悲剧艺术都重视人物的行动描写。,(2)提出了悲剧产生的“过失说”。他认为悲剧是由悲剧人物遭受厄运而引起的;悲剧人物遭受厄运是由自己的某种过失或人性弱点造成的,因此,其遭遇会引起人们怜悯和恐惧之情,进而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希腊悲剧中的确大部分主角都显出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过失”。,“过失”分为两类:悲剧美狄亚中的美狄亚,为了对丈夫施行报复,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16、这是“明知故犯”的过失悲剧;还有一种是“不知误犯”的过失,如俄狄浦斯的杀父娶母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命运造成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人物必须善良,不善良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其审美效果就是“净化”。但是,亚里斯多德悲剧观只能适合古典悲剧艺术,无法解释现代悲剧艺术的发展。,2、到了德国古典美学时期,黑格尔把辩证法运用到悲剧现象的分析,提出了“矛盾冲突”的理论。与亚里士多德不同的是,黑格尔认为悲剧的发生不是主人公的过失导致的,也不是个人的偶然原因造成的,悲剧发生的根源是两种伦理力量的冲突。而且黑格尔的精辟之处在于他看到了悲剧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又都
17、有一定的片面性。其中,强调悲剧冲突的必然性是黑格尔悲剧论的精华所在。,黑格尔以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的分析为例证。安提戈涅是剧中的女主人公。故事发生在底比斯,国王克瑞翁取得了王位,安提戈涅的父亲(前国王)有两个儿子,一个为保护城邦而献身,而另一个儿子波吕尼刻斯却背叛城邦,勾结外邦进攻底比斯。,在黑格尔看来,家庭伦理和国家的荣誉这种两种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国王必须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从而处死安提戈涅的哥哥,而安提戈涅出于家庭的亲情伦理道德,必须收葬哥哥。然而,他们又都是错误的。国王的举动破坏了家庭的伦理道德,而安提戈涅则触犯了法律的神圣性和君主的意志,他们的矛盾又是不可调和的。一方的行动必然引起另
18、一方的反对,结果双方都遭到失败,但又坚持了各自的合理性,失败的是国王和安提戈涅,而取得胜利的是他们所代表的普遍的伦理力量,这些普遍的伦理力量在新的高度上取得了和谐。,但是,黑格尔所说的冲突,只是精神的冲突,并且冲突的结果是“永恒正义”的胜利。这里矛盾、冲突、对立被调和了,个人的情致、性格被普遍的伦理取代了,辩证法被唯心主义窒息、扼杀了,这就是黑格尔悲剧论的根本缺陷。,3、到了十九世纪,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有关,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尼采以日神和酒神的象征,说明古希腊艺术的起源和人生的意义。在希腊神话中,日神和酒神都是宙斯的儿子。,阿波罗,日神阿波罗在希腊神
19、话中既具有艺术的魅力又预示着生命和希望。尼采所谓的日神精神是指人的追求世界和人生的美丽外表的精神本能。尼采把日神精神比作梦幻状态,能使人们暂时忘却现实世界的苦难。尼采认为,一切艺术形式都是日神精神的表现形式,共同特点是注重外观形象,其深层基础是人生的痛苦和冲突。也即今天所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达芬奇.酒神祭,酒神狄奥尼索斯主管祭祀仪式。祭祀时人们狂饮,且歌且舞,情绪亢奋,达到颠狂状态,冲破禁忌,放纵性欲,在忘我状态中追求精神超越的快乐。尼采把酒神比作人的迷醉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自我意识几乎丧失,对外界的感知完全靠自己的原始感觉。这是古希腊人借酒神狄奥尼索斯所寄托的思想。,酒神精神
20、是人在面对痛苦时所采取的一种超越姿态,是与理性主义相对立的。生命是悲剧性的,人在现实世界中常常被许许多多的俗事所累,只有在狂饮后的迷狂状态下才能稍获解脱,这是人们可以选择的一种解脱方式。所以,尼采说“任何伟大的戏剧无不建立在这种沉醉的基础上,以以致许多哲学家都指出过,希腊戏剧诞生于狄奥尼索斯崇拜。”,拉萨尔的济金根,4、十九世纪马克思主义悲剧观诞生源起:1857年至1859年,拉萨尔继承了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美学观点,以德国16世纪初济金根和胡登领导的反封建诸侯的骑士暴动为原形,写下了历史悲剧济金根。剧本中借助历史事件表达了拉萨尔对1848年革命失败的一些思考和总结。,济金根是国家统一
21、和民族利益的代表,他领导起义是为了解放农民,但在起义开始时,他没有公开打出这一旗帜,而是采用骑士纷争的形式,既不能欺骗敌人,又脱离了群众,这种所谓狡诈导致了其失败。拉萨尔表达了这样的悲剧观念,即革命悲剧是由“观念的无限的目的和妥协的有限的狡智之间的辩证矛盾”构成的。简言之,悲剧的冲突是“革命目的”与“外交手段”之间的 矛盾冲突。而且这种冲突“差不多在每次革命中都要重复出现的永恒的冲突”。,围绕这部剧本,马克思、恩格斯同拉萨尔之问发生了一场论争。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反对拉萨尔所臆想的悲剧冲突,批判了拉萨尔的唯心主义“悲剧观念”,阐明了悲剧冲突及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恩格斯在信中提
22、出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这个著名的论断。,“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济金根领导的反对现存封建等级制度的骑士叛乱,要求他和农民、城市平民结成联盟。“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指骑士和农民阶级的利益冲突使二者不可能结成联盟。正是这二者的矛盾构成了济金根真正的悲剧性冲突。,马壳思从济金根的阶级实质上揭示了济金根悲剧的真正原因。“济金根(而胡登多少和他一样)的覆灭并不是由于他的狡诈。他的覆灭是因为他作为骑士和作为垂死阶级的代表起来反对现存制度,或者说得更确切些,反对现存制度的新形式。他以骑士纷争的形式发动叛乱,这只是说,他是按骑士的方式发动叛乱的。如果他以另
23、外的方式发动叛乱,他就必须在一开始发动的时候就直接诉诸城市和农民,就是说,正好要诉诸那些本身的发展就等于否定骑士制度的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和一切唯心主义悲剧观划清了界限,而完全从客观的社会历史的角度来阐释悲剧冲突及其根源。悲剧冲突的真正根源,不可能到人的主观方面去寻找,它根植于客观的社会矛盾中,存在于阶级斗争的客观形势中。而且,在阶级社会中,没有超社会、超阶级、超时代的悲剧。偶然性的因素在悲剧中不占重要位置,悲剧具有必然性。,(二)喜剧理论的历史探讨 1.最早对喜剧论述的是柏拉图。他认为,喜剧和悲剧一样都能引起人的快感和痛感;而滑稽和可笑大体是一种缺陷,是大多数人在心灵品质方面的所犯的认识
24、错误引起的。滑稽可笑的喜剧性常常是喜剧人物“自己以为具有并没有的优良品质”,但是,“有这种妄自尊大想法的人如果没有势力,不能替自己报复,他们受到耻笑,这种情况可以真正称为滑稽可笑。”,2.亚里斯多德在柏拉图的观点基础上,指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二人的喜剧观点,都是从人的抽象的表层来论述喜剧的产生的,同时也丢掉了喜剧所具有的社会内容。但是,他们没有达到对悲剧发生的本质认识,没有象分析悲剧那样从矛盾入手。所以,他们的理论离生活和艺术创作的距离较远。(苏比形象是
25、一个例证),3、十八世纪,康德从心理效应的角度谈论了喜剧的产生原因。他认为心理效应是一种紧张的期待突然化为乌有的感情。康德的喜剧一:康德一天走在大街上,遇到一位朋友正同一位妇女告别。康德问他:“这是你的未婚妻?”“是的。”这位熟人回答,“你对于我的选择感到惊讶吗?”康德笑着说:“不,我惊讶的是她的选择。”,康德的喜剧二:在一次酒会上,一个印第安人看到啤酒桶打开后泡沫喷出,他惊呼不已。有人问他有什么可惊讶的?这位印第安人指着啤酒桶说,我不惊讶这么多的泡沫是怎么流出来的,而是惊讶它们是怎么装进去的。康德说,我们听了之后大笑,因为并不是我们比这个人更聪明,而是由于我们紧张的期待突然消失于无。这就是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审美形态论 审美 形态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32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