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元文学批评》PPT课件.ppt
《《宋金元文学批评》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金元文学批评》PPT课件.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宋金元文学批评,一、宋代思想文化风貌1、文化异常繁荣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王国维: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2、儒释道的高度融合。宋初名僧智圆:修身以儒,治心以释、湖居感伤:礼乐师周、孔,虚无学老庄,3、宋代士子普遍建立起处变不惊,从容淡泊心态。欧阳修: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则后所学者宜然也。刘敞:达亦欣欣,穷亦欣欣。蔡启:惟渊明则不然,观其贫士,责子也其他所作,当忧而忧,遇喜则喜,忽然忧乐两忘,则随所遇而皆适,未尝有择于其间,所谓超世遗物者,要当如是而后可也。超越仕与隐的二元对立模式。
2、,二、文学批评概括1、诗话即诗歌之话,就是诗歌的故事,关于诗歌的随笔体。首创:欧阳修六一诗话吾集古录(金石、铭刻类图书)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六一诗话序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张戒岁寒堂诗话姜夔白石道人诗话、刘克庄后村诗话,特点:(1)内容上,记事为主,重在诗歌本事之述、用事造语之考辨与寻章摘句之欣赏。李太白诗云:“玉窗青青下落花。”花已落,又曰下,增之不赘,语益奇。(许顗彦周诗话)乐天云:“说喜不得言喜,说怨不得言怨”,乐天特得其粗尔。此句用“悲愁”字,乃愈见其亲切处,何可少耶?诗人之工,特在一时情味,固不可预设法式也。(张戒岁寒堂诗话)(
3、2)形式上,互不相关的论诗条目。有话则长,无话则短。(3)风格上,平易浅近,娓娓动人。欧阳修:资闲谈,2、宋代大家之诗文论苏轼、黄庭坚、朱熹、严羽3、词论李清照词论第一篇词论专文第一篇女性文学家的理论批评文章代表北宋词学的最高水平,第一节 欧阳修的文学批评,欧阳修是北宋前期的著名诗文作家和诗文论评论家。晚唐以来,文风卑弱不振、华丽骈偶,需要在思想内容和语言上进行全面革新,虽宋初已经有人倡导革新,但成绩不大,一直到欧阳修,宋代古文才真正确立了自己的风格。这与欧阳修的创作实践和古文理论不无关系。学习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和诗歌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文道关系论(2)“诗穷而后工”说(3)“意见言外”
4、的诗歌意境观点。,(一)文道关系论,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承嗣韩愈的观点,重申道对文的重要性,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反对片面追求文辞。他举汉代扬雄、隋唐之际的王通为例,他们没有纯粹的理论,而强为文,只知摹拟经典,是“道未足而强言”,反对片面的追求文辞。主张以道作为作家的基本修养,充道以为文。但他不重道轻文,他对吴充文章评论说是“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立论的着眼点主要还是在文。欧阳修更注重道的实践性。他认为道并不是要远离人,不是要人“弃百事不关于心”,而是要在人生实践中“充道(使自身具有充实的道)”。他从生活实践方面谈论创作主体的修养,这是继承了柳宗元的“明道”思想,
5、影响了后代“经术派”(如王安石等)和“议论派”(如苏洵、苏轼、苏辙等)的古文理论。总之,欧阳修文道关系上,既要求先质后文,又主张“道胜文至”。,(二)“诗穷而后工”,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见于他的梅圣俞诗集序: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厄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至于为什么如此,欧阳修
6、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在欧阳修之前,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韩愈等人也有过相似之论。欧阳修则进一步接触到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对其创作的重要作用:“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态,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不尽之意”与“语新意工”,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圣俞(梅尧臣
7、,字圣俞)的话说:“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语新意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其实代表了欧阳修自己的看法,“语新意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的诗歌,只可以说是好诗,而“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的作品才是诗歌只极至。这是上继唐人提出的诗歌意境理论,结合具体作品,深入分析了意境的两大相互关联的审美要素:所措写的境象一定要真切生动,如在目前;抒写的情志则要深微高远,“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是欧阳修自己的诗歌意境论。这一观点引发了宋代诗话中关于诗歌意境问题的深入讨论,并对明清一些批评家的意
8、境论有所影响。,欧阳修文学批评对后代的影响,(1)欧阳修在人道关系上注意创作主体的修养影响了宋代经术派(如王安石)、议论派(如三苏)等的古文理论;(2)他的“诗穷而后工”说成为后代诗歌评论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为后人所乐道和运用;(3)其关于意境的观点引发了宋代诗话中关于诗歌意境问题的深入讨论,并对明清一些诗论家的意境论有所影响;(4)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是最早的一部诗话著作,开了这一诗论体裁的先声,影响了后代许多诗话的写作。,第二节 苏轼的文学批评,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佑二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后屡遭贬谪。他在诗、词、文、书、画多方面均有显著功绩。一生
9、政治上失意,投身于文学改革实践,将宋代文学推向高峰。其散文居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或与李白、杜甫、韩愈并称“李杜韩苏”,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形成“苏辛”之豪放一派。书法、绘画上也有精深的造诣。他一生追求文学艺术的自由创造精神,故其文艺思想于博大精深中处处切中文艺的本质。,苏轼生活在文道论盛行的宋代,并不空谈文、道,主要原因之一是得力于其父苏洵的正确引导。与欧阳修同时代的苏洵并不独尊儒道经典,常推崇贾谊、陆贽之文,其论圣贤经书,也只论其文而不论其道,故形成了“文统”观念。苏洵所推重的自由的文学创造精神与自由的文化继承思想,在苏轼、苏辙身上均有继承。,苏轼一生的科举仕途始终以儒家思想为支
10、柱,晚年看似有归依佛学之向,实则仍不离孔学,如苏辙说其兄晚年读佛书仍“参之孔老”。苏轼“达”时济苍生,“穷”时不忘济百姓,穷、达之时都能“善其身”,故能获得儒家所追求的个体与群体和谐统一的自由精神。苏轼祭龙井辩才文说:“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阐律交攻。我见大海,有此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苏轼正是融三教于一体的大海,他自由地吸纳各种文化进行创造,实践于文学就产生了自由的文学,见之于文学批评就是自由艺术精神的文学批评思想。,(一)“空静”与“常理”,苏轼的空静观,是融合佛、道的“空静”观谈文艺创作主体的精神修养,是指创作主体要以虚空、宁静的心胸观照事物,把握事物的常理。送参寥师说
11、“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又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著色山说“烦君纸上影,照我胸中山。我心空无物,斯文何足关。君看古井水,万象自往还。”老庄之道强调心斋、坐忘,用空静之心以应万象的无穷变化之动,把握动静的变化规律和万物的无穷奥理,达到“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自由心理状态。佛学也讲究以空静的方式体悟真如佛性。,苏轼净因院画记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苏轼不常言“道”,他所说的“道”也主要是指万事万物的“理”,此处的常形、
12、常理之说就是这一思想的鲜明体现。,徐复观作出了精当的解说:他所说的“常理”不是当时理学家所说的伦理物理之理。因为伦理物理,都有客观而抽象的规范性,原则性。他所说的常理,实出于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的“依乎天理”的理,乃指出于自然地生命构造,及由此自然地生命构造而来的自然地情态而言。苏轼所言“常理”既指自然生命构造的“天理”,也指这天理中隐含的生命的审美情态,即主体观照对象时,从对象的生命中发现的艺术审美情态。所以此常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二)“有为而作”与“辞达”,在文学创作方面,苏轼既强调“有为而作”,又主张“辞达”即自由“达意”。他在叙中说:“先生之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时之
13、过。”他从儒家思想出发,强调文章反映现实的功能,既循欧阳修反对时文于“枝词”上用力的形式主义文风,又反对道学家空谈道义的“游谈”,其答王庠书说“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认为文章应该“言必中当时之过”,以疗救社会人生。,在如何自由达意问题上,苏轼发挥孔子的“辞达”说,既强调了意的主导地位,“言止于达意”;又重视文辞自由表达的重要性,“了然于口与手”。如何表达呢?苏轼所推崇的是“了然于口与手”。文辞表达应做到: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是一种出神入化的艺术表达。只有对一切言辞烂熟于口、一切艺术技法纯熟于手的艺术大家,才能达到心、口、手三者
14、相应,才能写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天下至文。,(三)自然天成,传神入化,苏轼认为,艺术家在了然于心与口与手的自由创造中,必然达到自然天成、传神入化的境地,文说云: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汨汨,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因其空而静的心胸,便有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因其善于把握“常理”,故能平地滔滔、一日千里无难;因其立意自由,了然于心,所以随物赋形而与山石曲折;因其了然于口与手,才能行于所当行而止于不可不止。此等文章就是自然天成的文章,见之于风格,就是“天工与清新”之美。苏轼在书黄子
15、思诗集后中,对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李杜之高绝、韦柳之淡泊都给予极高的评价。苏轼追求自然天成的风格美,他所拈出的诗人,其诗作都有自然天成之美。,(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在书摩洁蓝天烟雨图中说:“味摩诗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诗、画特点所作的评论。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突出地强调文学艺术作品既要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般;又要有深刻的内蕴,如诗之有味。诗画结合,揭示了艺术耐人寻味的美的境界。苏轼在许多论述中都谈到了这一问题。书黄于思诗集后云;“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题渊明饮酒诗后指出,“境与意合”使陶诗具有了耐人
16、寻味的艺术成就。这里都突出讲到了境界的问题,注意到了文学艺术作品的形象性特点和内在意蕴的挖掘。,(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一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诗画一律”并非苏轼首创,郭熙林泉高致画意中就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之论。苏轼特别注重诗歌这门语言艺术的视觉美感,诗由感而见,画由见而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互补其短。,苏轼不仅关注到诗境的如画性特征,而且在这如画的诗境中,还强调要有韵味,要能传神,达到传神入化的境界。“传神”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审美范式,一切艺
17、术都以传神为最高境界,文学自不例外。传神论始于庄子,顾恺之论画首倡“以形写神”、“传神写照”,往后便不断为人论及。苏轼反复强调诗画要追求传神入化之美,自有独到之见。,首先,要想达到作品传神的化境,作者必须能与物同化,做到“物化传神”。其次,苏轼还从司空图的“离形得似”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二论中,融合生发出“象外传神”的创见。其三,苏轼融合司空图的韵味说,主张诗境的“韵味传神”。此外,还有赋形传神、常理传神、个性传神等。,第三节 黄庭坚的文学批评,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自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任汝州叶县尉、北京国子
18、监教授,知太和县、宣州、鄂州。因生性孤直,且受蜀党牵连,为官屡遭贬黜。他是苏门四学士之首,长于诗、书,和苏轼并称“苏黄”。著有山谷集。黄庭坚是宋诗的代表作家,是宋诗成熟的标志性人物。他的诗歌特色集中体现了宋代诗歌的主要特点,与苏轼共同创造了宋诗的最高成就。正如南宋诗人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所说:“元祐后,诗人迭起,一种则波澜富而句律疏,一种则锻炼精而情性远,要之不出苏黄二体而已。”又在江西诗派小序中称黄庭坚:“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祖,在禅学中比得达磨,不易之论也。”黄庭坚不但在创作实践上开了宋诗之一代先风,并在
19、理论上也影响了整整一代诗人,在诗学理论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一)人格修养与诗歌风格,黄庭坚的文学批评观点首先表现于他对诗人人格精神的的重视以及诗歌品格的强调上。在对诗人诗歌的具体评论中,他着眼于诗人的忠义品德、诗的忠信笃敬宗旨及超尘绝俗的品质等。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黄庭坚最为推崇的前代诗人是杜甫。他之所以崇尚杜甫的诗歌,首先是因为杜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内容。这无疑是黄庭坚追求修、齐、治、平儒家社会人格理想的最好体现。据宋潘錞chn潘子真诗话载:山谷尝谓余言: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发而然。由这段文字可看出,黄庭坚
20、对杜甫那种虽困顿流离仍不忘国民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表现了极大的认同和推崇。他认为杜甫是最能体现诗歌精神的诗人。,黄庭坚认为人不但有远大的抱负,而且超迈绝俗,胸襟磊落。自言“丈夫存远大,胸次要落落”(次韵杨明叔见饯)。和他的性格识见、品性操守一样,黄庭坚对诗歌的品格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不俗。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诗超尘绝俗,摆脱俗格呢?黄庭坚认为关键在于创作主体要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思想修养。在他看来,人品的不俗和诗品的不俗是息息相关、互为因果的。诗人只有在拥有了超然不群的人格气质后,方可创造出脱离低俗之趣的作品。他常把作者的品格德行和诗歌的风格联系在一起加以评论。如再用前韵赠高子勉说:行要争光日月,诗
21、须皆可弦歌。(其二)句法俊逸清新,词源广大精神。建安才六七子,开元数两三人。(其三)很明显,他把个人的品格修养和诗歌的高雅清新看成人格和诗格的最高境界,如此高的境界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达到的,达到这种标准的也就是建安七子和盛唐的几位诗人。因此,他特别强调创作主体“养心探道”的修养功夫。他说“孝友忠信”是“养心探道”的“根本”,而前面说过,“养心探道”又是创作不俗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不俗的诗歌的关键。超尘绝俗的品格体现在诗歌的表现内容上,黄庭坚特别欣赏那些充分抒写个人高尚情操,不与世俗相沆瀣的孤高情性的诗歌作品。他自己的创作实践也充分体现了这种追求。在黄庭坚的影响下,重品格气节,重自我精神境界的开掘
22、,成了有宋一代诗歌的主导倾向。,黄庭坚主张诗歌要反映时代的兴衰及人民的苦乐,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而艺术形式和技巧则只是处于从属地位,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诗歌不表现真挚的情感,不表现纷繁的现实生活,不关注民生的苦乐酸甜,那么一切完美的形式都是毫无意义的。黄庭坚强调诗歌的现实内容,并不主张那种剑拔弩张式的对现实的批判,而是主张诗歌创作应本于“忠信笃敬”的风格和道义原则,本着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儒家传统来抒写自己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感悟。他反对那种以诗歌为武器,用过激的言辞抒写不可抑止的情绪。他说: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其人忠信笃敬,抱道而居,与时乖逢,遇
23、物悲喜,同床而不察,并世而不闻,情之所不能堪,因发于呻吟调笑之声,胸次释然,而闻者亦有所劝勉,比律吕而可歌,列干羽而可舞,是诗之美也。其发为讪谤侵陵,引颈以承戈,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之忿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故世相后或千岁,地相去或万里,颂其诗而想见其人,所居所养,如旦莫与之朝,邻里与之游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黄庭坚从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两个角度阐明“怒邻骂坐”和“忠信笃敬”所达到的不同艺术效果。其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仅仅从创作主体自身抒发情感的需要出发,而忽略接受者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感受,而是十分重视读者在欣赏诗歌时那种“如旦莫与之朝,邻里与之游”的美好感受。同时考虑到
24、当时北宋新旧两党的矛盾和抗争局势,他强调不要在诗文中表现过激的言论,以避免无益的对抗。因此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评苏轼说:“骂犬文虽雄奇,然不可作也。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二)有法与无法,无论是强调诗歌的现实主义内容,还是追求超尘绝俗的诗歌品格,黄庭坚都反对那种刻意求奇、生硬雕琢的作法,而标举“不烦绳削而自合”、“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如山高水深”的自然化境: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不使语俗,此庾开府之所长也。然有意于为诗也。至于渊明,则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虽然,巧于斧斤者,多疑其拙,窘于检括者,辄病其放。孔子曰:宁武子“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渊明之拙与放,岂可
25、为不知者道哉!(题意可诗后)在这里,黄庭坚把庾信的诗和陶渊明的诗相比较,指出前者有意于为诗,后者不烦绳削而自合;前者奇崛,后者自然。它们虽然被统一于“不俗”的总体境界中,但我们还是能看出黄庭坚更偏爱自然平淡的诗风。,黄庭坚反复地强调“不烦绳削而自合”,并不代表他废弃了所有的创作法度,相反,他强调诗文创作要有谨严的法度。他十分重视锤炼诗文的字句,精心结构篇章,做到篇有法,句有眼。法度从那里来?他认为学习是熟练掌握作诗之法的有效途径。因此他强调多读古人的书,从前人的文章诗句中学习作诗的法度。诸文亦皆好,但少古人绳墨耳,可更熟读司马子长、韩退之文章。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终始关键有开有阖,如四渎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宋金元文学批评 金元 文学批评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32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