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艺术》PPT课件.ppt
《《品茗艺术》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茗艺术》PPT课件.ppt(1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品茗艺术,第五章,第一节 品茗艺术的形成第二节 茶艺的分类第三节 茶艺的要素第四节 茶艺表演,茶艺师定义:指在茶艺馆、茶室、宾馆等场所专职从事茶饮艺术服务的人员。职业等级:初级(国家五级)、中级(国家四级)、高级(国家三级)、技师(国家二级)、高级技师(国家一级)职业能力特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形体知觉能力,较敏锐的嗅觉、色觉和味觉,有一定的美学鉴赏能力。,第一节 品茗艺术的形成,品茗艺术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的结合,简称茶艺。品茶是一种享受,也是一门生活艺术。因此就要有一定的规范和程式,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在社会上推广开来,这种可操作性的泡茶、品茶的规范和程式就是
2、茶艺。,品茗艺术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演变才逐渐成熟定型的。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判断,茶艺最早萌芽于晋代,形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发展于明清,发达于当代。,一、茶艺萌芽于晋代 晋代是我国饮茶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西晋诗人张载在登成都白菟楼“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薮。”西晋杜育的荈赋,二、茶艺形成于唐代,唐代中期,饮茶之风遍及全国。“穷尽日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封氏闻见记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将唐代的煮茶技艺概括为9项:“一曰早、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
3、曰末、八曰煮、九曰饮。”就是茶叶采制、茶叶鉴别、茶具、用火、用水、炙茶、碾末、煮茶、饮茶9个方面。其中以煮茶的技术要求最全面。,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也有详细记载。具体情形是:先将茶饼放在炭火上烘炙,两面都要烘到起小泡如蛤蟆背状,然后趁热用纸囊包起来,不让精华之气散失。等茶饼冷却后将它碾磨成茶末,再筛成茶粉。等水烧到冒起如鱼眼大小的水珠同时微微发出响声,称为一沸,要放点盐进去调味。等水烧到锅边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先舀出一瓢滚水备用,再用竹筴环击汤心,然后将茶粉从中间倒下去。过一会儿锅里的水翻滚为二沸,就将刚才舀出的那瓢水倒下去,此时锅里的茶汤会产生美丽的泡沫,称为“汤华”。这时茶汤就算煮好了,分别
4、舀人茶碗中敬奉宾客。陆羽总结的这套煮茶技艺的程序是:炙茶、碾茶、罗(筛)茶、烧水、一沸加盐、二沸舀水、环击汤心、倒人茶粉、三沸点水、分茶入碗,敬奉宾客。整套程序相当完整,技术要求也很明确、具体。,在整个煮茶技艺操作过程中,陆羽还特别重视对茶汤泡沫的培育,称之为“汤华”,华者,花也,指的是茶汤表面上浮泛的一层细密均匀的白色泡沫:“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晔若春薮有之。”用枣花、青萍、鳞云、
5、绿钱、菊英、积雪、春敷等一连串美丽的形容词来形容茶汤的泡沫,可见陆羽对此非常重视。而对茶汤的欣赏与生理需求无关,纯粹是审美需要。此时的饮茶已经不是为了解渴、提神、保健,而是成为一种生活中的艺术行为。由此可证,中国茶艺至唐代已经形成。,茶艺在唐代还开始形成为一门表演艺术,可以在客人面前进行表演。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能者,又因鸿渐之论而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
6、,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1)早在唐代,茶艺的基本程式已经形成,并且可以在客人面前进行表演。(2)常伯熊在表演茶艺时已经有一定的服饰、程式、讲解,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成为一项艺术表演形式。(3)陆羽制定的茶艺程式是经过常伯熊“广润色之”之后才“茶道大行”。即经过他的很大加工后才在社会上广为流行。(4)陆羽进行茶艺表演时是“身衣野服”,没有表演用的服饰,也没有讲解,而且“教摊如伯熊”,即与常伯熊的煮茶技艺雷同,艺术
7、效果不佳。所以“李公心鄙之”。因此,常伯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的茶艺表演家,这也是茶艺在唐代已经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三、茶艺成熟于宋代,唐代茶艺重视“汤华”(泡沫)的培育对宋代影响很大。宋代的点茶法的最大的特点正是对泡沫的追求。宋代盛行的斗茶就是以泡沫越多越白越好,即所谓的“斗浮斗色”。宋代点茶法与唐代煮茶法的一个明显区别是茶汤泡沫的产生方法。,除了泡沫之外,宋代茶人们还非常讲究茶汤的真香、真味。宋代诗人们在诗歌中赞颂茶汤时经常是色、香、味并提,如“色香味触映根来”(黄庭坚)。“色味新香各十分”(葛胜仲)。“色香味触未离尘”(刘才邵)。而且还将三者称为“三绝”:“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
8、(苏轼),宋代的茶书也将色香味列为品茶的三大标准。如蔡襄茶录指出:“色 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香 茶有真香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味 茶味主于甘滑。”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则将“味”摆在第一位:“味 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香 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色 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因此,“色、香、味”三绝被列为品茶的三大标准,是宋代茶艺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四、茶艺发展于明清,散茶冲泡在明代称为瀹茶法,其特点就是“旋瀹旋啜”,即将茶叶放在茶壶或茶杯里冲进开水就可直接饮用。瀹茶法的壶(杯)中茶汤没有“汤华”(泡沫)可欣赏,品茶的重点完全放在茶汤色香味的欣赏,对茶汤的颜色也从宋
9、代的以白为贵变成以绿为贵了。,如陆树声茶寮记的“煎茶七类”条目中首次设有“尝茶”一则,谈到品尝的具体步骤是:“茶入口,先灌漱,须徐咽,俟甘津潮舌,则得真味。杂他果,则香味俱失。”就是茶汤人口先灌漱几下,再慢慢下咽,让舌上的味蕾充分接触茶汤,感受茶中的各种滋味,此时会出现满口甘津,齿颊生香,才算尝到茶的真味。品茶时不要杂以其他有香味的水果和点心,因为它们会夺掉茶的真香。,罗廪的茶解也专门谈到品尝问题:“茶须徐啜,若一吸而尽,连进数杯,全不辨味,何异佣作。卢仝七碗,亦兴到之言,未是事实。山堂夜坐,手烹香茗,至水火相战,俨听松涛,倾泻人瓯,云光缥缈,一段幽趣,故难与俗人言。”他主张品尝茶汤要徐徐啜咽
10、,细细品味,不能一饮而尽,连灌数杯,毫不辨别滋味如何,等于是庸人劳作牛饮解渴。,屠隆强调要“识趣”:“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兼以白石清泉,烹煮得法,不时废而或兴,能熟习而深味,神融心醉,觉与醍醐甘露抗衡,斯善鉴者矣。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大焉。”屠龙这里所识之“趣”,即是罗廪所说的“幽趣”,都是指品茗活动中所追求的高雅的艺术情趣,这正是中国茶艺的一大特色。,明清时期乌龙茶的生产也促进了工夫茶艺的发展。以小壶小杯冲泡为特色。明清时期还同时流行杯泡法,名为撮泡法。明清的“瀹茶法”还创造了“三投法”。,五、茶艺发达于当代,中国茶艺
11、的高度发达时期是在当代。自从20世纪70年代茶文化热潮先后在海峡两岸兴起之后,茶艺活动蓬勃开展,很快推广到全国各地,甚至波及国外。“茶艺”一词的产生和辅助实践并获得成功,是台湾地区茶文化界对中国茶文化事业的最大贡献。,第二节 茶艺的分类,一、分类的标准按茶叶分类 如龙井茶艺、碧螺春茶艺、花茶茶艺、宁红茶艺、普洱茶艺、铁观音茶艺、菊花茶艺有多少种茶叶,就可以有多少种茶艺。按地区分类 如武夷茶艺、安溪茶艺、潮汕茶艺、徽州茶艺、台湾茶艺、香港茶艺有多少个茶区,就可以有多少种茶艺。,按民族分类 根据各地区居民的民族身份来划分茶艺种类,什么民族就叫什么茶艺,如汉族茶艺、藏族茶艺、满族茶艺、回族茶艺白族茶
12、艺等。按冲泡方式分类 如工夫茶艺、盖碗茶艺、玻璃杯茶艺等。,二、茶艺的类型,当代中国茶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传统茶艺改良茶艺创新茶艺,(一)传统茶艺,传统茶艺是指一直在民间流传没有经过专业人员加工整理的冲泡技艺。闽广港台地区以小壶小杯冲泡的工夫茶艺,专泡乌龙茶。四川和北方地区的盖碗茶艺,以冲泡花茶为主,也有用盖碗冲泡绿茶的。江浙地区的玻璃杯茶艺,专泡名优绿茶,其历史较晚,是近代玻璃器皿盛行之后才开始使用的。,1.工夫茶艺,在传统茶艺中以工夫茶最具艺术性,在各地茶艺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工夫茶是生活型茶艺,本来不是用来表演娱人的,只是因为它有别于解渴的喝茶方式而具有一定艺术韵味,稍加整理就可
13、登台表演。因此在茶文化热潮兴起之初,它就最早亮相而受到群众的欢迎。,武夷山工夫茶18道程序 备器候用,倾茶入则,鉴赏佳茗,清泉初沸,孟臣淋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推泡抽眉,重洗仙颜,若琛出浴,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鉴赏汤色,喜闻幽香,细品佳茗,重赏馀韵。,2.盖杯茶艺,盖杯亦称盖碗,盛行于长江流域和北方地区,其覆盖面甚至比传统工夫茶还要大,主要用来冲泡绿茶和花茶。盖杯茶艺历史也较为古老,曾经是清代宫廷茶艺的主要道具,在清朝、民国时期的北方茶馆里使用的主要茶具就是盖杯。,冲泡绿茶的盖杯茶艺的主要程序:备具,赏茶,冲泡,奉茶,品尝,收具,3.玻璃杯茶艺,盛行于长江流域中下游的江浙
14、地区,是冲泡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等名优芽茶的理想器具。传统的玻璃杯茶艺泡茶技艺较为简单,就是茶叶放人玻璃杯中,再冲人开水,稍后即可品饮。,玻璃杯冲泡绿茶的主要程序备具,赏茶,置茶,浸润泡,冲泡,奉茶,品尝,收具,(二)改良茶艺,为了适应各种茶文化集会的茶艺展示和茶艺馆营业中的需要,茶艺专家们常常要将传统茶艺进行加工整理和改良提高,使之规范化、艺术化,更具有观赏性。其中较为成功的有台湾工夫茶艺、海派工夫茶艺、北京香片(盖碗)茶艺和玻璃杯茶艺等。,1.台湾工夫茶艺,与传统潮汕工夫茶比较,台湾工夫茶在三个方面加以改良:一是使用茶则和茶匙。二是创造“茶海(公道杯)”。三是创造了“闻香杯”。,台湾工夫
15、茶18道程序备具,迎客,煮水,温壶,赏茶,置茶,温润泡,将茶水注入茶海,悬壶高冲,温杯,斟茶人茶海,分茶人闻香杯,将闻香杯中的茶汤倒进品茗杯,观赏汤色,闻香,品茶,三口品完,静座回味。,2.海派工夫茶艺,上海茶人经过多年的摸索出来,对传统的工夫茶艺进行改良,形成清淡怡人、简洁明了的独特风格,被称为“海派工夫茶”。投茶量减少为三分之一。使得茶香和韵味保留冲泡程序更加简洁,海派工夫茶艺的10道程序:,准备茶具、鉴赏佳叶、观音入宫、悬壶高冲、观音入海(洗茶)、平分秋色(分茶)、观赏茶汤、喜闻幽香、小口啜饮、收拾茶具。,3.北京香片(盖碗)茶艺,4.玻璃杯茶艺,(三)创新茶艺,创新茶艺就是茶艺工作者根
16、据一定的主题要求重新编创的茶艺节目,经常在各种茶会中表演,因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这种茶艺因多在舞台上表演,并非是直接给客人泡茶品饮,故称之为“表演型茶艺”。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主题,故也称为“主题茶艺”。这些茶艺从取材上区分,大体上可分为4个类型:仿古、现实、宗教、民俗。,(1)仿古。仿古类新编茶艺主要是根据古代茶书记载和考古资料编创的复原古人的品茗活动。(2)现实。现实类新编茶艺主要是取材于现实生活而编创的茶艺节目,具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3)宗教。宗教类新编茶艺主要是取材于佛门和道观的茶事活动而编创的茶艺节目,表现禅茶一味和道家天人合一的主题。通过这些茶艺表演,可以有助于观众
17、对中国茶道与儒、释、道哲学思想关系的体会。,4.民俗,民俗类新编茶艺主要是取材于民间的饮茶习俗而加以整理提高的茶艺节目。其中又可分为两类:根据汉族民间茶俗改编的,如江西茶艺馆的“擂茶”。根据少数民族的茶俗改编加工的,如云南的“白族三道茶”,这一类茶艺因为少数民族的独特茶俗和服饰、音乐,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很受观众欢迎。,第三节 茶艺要素茶艺的分类多种多样,其表演形式千变万化,但综合分析起来,茶艺是由六个方面构成的,即茶叶、用水、器具、环境、冲泡、品尝,简称茶艺六要素。,一、选茶,选茶即选好茶。什么是好茶却因个人口味偏好不同。,(一)选茶的历史,最早论述选择茶叶标准的是陆羽“野者上,园者次。洋崖阴
18、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疵疾。”陆羽又分别指出,各地茶叶的质量有高低之分。陆羽评判茶叶的标准主要是看茶叶的滋味如何。,最早提出茶叶选择标准的是宋代的蔡襄,他在茶录“上篇论茶”中按色、香、味三个标准来论说,并把色放首位。明代盛行散茶冲泡,故标准和宋代不同,把香放首位。到了清代,各大茶类均已相继产生,品种齐全,品质优异,风味独特,各具风韵,使得各地的饮茶方式呈现多样化。,(二)选茶的原则和方法,1.选购的原则(1)依用途而定。(2)依季节而定。(3)依地区习惯而定。(4)依冲泡方式而定。,2.选购的方法,(1)摸:干燥程度(2)看:匀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品茗艺术 品茗 艺术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30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