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制品工艺学.ppt
《肉制品工艺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肉制品工艺学.ppt(1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肉制品工艺学,主讲:孔保华,绪 论,一、肉制品工艺学的概念及内容 二、我国肉类工业的发展历史 三、我国肉类工业的发展现状 四、我国肉类工业存在的问题 五、我国肉类工业发展趋势,一、肉制品工艺学的概念及内容,概念:肉制品工艺学属于应用技术学科,它是以屠宰动物为对象,以肉类科学为基础,综合有关学科知识,研究肉、肉制品与其它副产品加工技术及产品质量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两个方面:meat science meat technology,肉品加工的目的,安全 抑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防止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残留,保证肉食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增加适口性和感官质量 添加或改变某些成分,科学调制配方,强化功能,使其
2、符合营养和保健需要;改善品质,注重色、味、香、形和质地,增加美食度,以提高食用价值;提高商品价值 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首先要有畜牧学基础;畜禽解剖学和组织学、家畜生理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营养学等学科知识。肉是易腐食品,如何保持营养卫生,提高其食用价值和贮藏性,还必须了解食品微生物学、家畜病理学、人畜共患病学、动物性食品卫生学、食品冷藏学及有关物理化学方面知识。现代肉品工业生产实行机械化、自动化,这又与食品工程原理、机械设备和电子技术等学科发生了联系。只有具备生物类、理化类及机械工程类各学科的知识基础,才能学好本门专业课。,产业化示范基地
3、,研究内容,肉用畜禽的品种及选购;肉制品加工厂的建立及常用设备;肉用畜禽的屠宰加工;肉的形态学、化学成分及食用品质;屠宰后肉的生物化学变化;肉的贮藏保鲜;,肉的分级与分割利用;肉制品加工用的辅助材料;肉制品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各类肉制品的加工工艺;肉及肉制品的卫生标准及检测方法;副产品的综合利用。,1,2,3,4,西式肉制品加工,非高档部位牛肉开发系列西式风味肉制品,二、我国肉类工业的发展历史,我国肉类食品的发展已有悠久的历史,从原始加工手工作坊工业化生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人类利用肉食始于远古时期,在约5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原始人过着采集和渔猎生活,捕获动物,生食其肉,茹毛饮血,在与
4、自然界斗争中,谋取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太古之时,人吮露精,食草木实,穴居野处。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饮血茹毛,近水则食鱼鳖螺蛤,未有火化,腥臊多伤肠胃,于是有圣人造作,钻木取火,教人熟食,始有燔炙,民人大悦,号曰燧人”(谯周古史考)。,而肉类食品的加工始于火的发现和应用,并由食余肉类的演变而成。只有当火的发现和吃被火烧烤过的肉,方知化腥臊为美味且少疾病,从而完成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飞跃即由生食转变为熟食。另外人们把吃不完的肉,任意弃置,自然风干,当无猎获物时而重新食之,则知道了肉可以风干贮存,以备不时之需。可以认为,这种由生食熟食剩肉自然风干,就是最原始的肉食加工。,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食文化
5、愈来愈丰富。在欧洲及世界其它地区,有史以来,食肉几乎都是原始烧烤形式,而我国,在历史之初,就已有以多种烹调器具烧煮肉食的方法,当时用陶器蒸煮十分盛行,并有晒干、盐腌等方法,如“肉林酒池”描述了宫廷的奢侈生活。,文献记载,伴随历史发展和技术进步,肉食加工烹调方法,日新月异,历代多有记述,如唐代的“食经”,宋代的“东京梦华录”,元代的“饮膳正要”、“云林堂饮食制度集”,明代的“养余月令”,清代的“调鼎集”、“随园食单”等。到明清两代肉食加工烹调技术已相当发达,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风味肉食品和菜肴,作坊式手工业生产已具规模,生产有各种腊肉、干肠、火腿、肉脯、肉松、板鸭、烧鸡及酱卤等制品。许多名特产品
6、如金华火腿、北京烤鸭,弛名中外,经久不衰。,中国肉品加工源远流长,从原始自然加工到肉食烹调加工,从手工作坊式生产到现代化工业生产,经历了漫长岁月,一代一代的生产实践和经验积累,丰富了食文化宝库,推动肉品工业不断发展。,饲养家畜,我国在世界上利用肉食较早。据考古资料证实,中国驯养家畜始于史前时期,浙江河姆渡遗址化石证明,猪在7 000年前被驯化,近年在广西甑皮岩遗址,又发现有11 300年前猪的骨骼,显示出原始猪在中国农耕开始若干年前,已成为最早驯化的肉食动物。甲骨文“豕”字即为猪。豕被圈起来在居住地饲养,即为“家”字的由来。,肉类加工业现 状及发展趋势,一、我国肉类工业的发展现状,1.1 肉类
7、生产现状1.2 我国肉类产品的供求预测1.3 肉类加工状况,1.1 肉类生产状况,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产肉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2005年肉类总产量774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6.9,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29。其中猪肉产量为5010万吨,比上年增长6.6,占全球猪肉总产量的49,成为名副其实的猪肉生产第一大国。产量排在第2到第10位的美国、德国、西班牙、法国、巴西、加拿大、丹麦、荷兰和波兰,加在一起的猪肉产量也只有2600多万吨,不足我国的70。2005年末,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在59.2公斤,比上年增加3.5公斤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5;肉类的总产值达
8、到8600亿元。,2005年,2006年,到2006年,肉类年产量已达到8051万吨,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29.5%,连续1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猪肉产量达到5197万吨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07年外国农业局北京办事处中国2007年的肉类总产量将比2006年提高5,达到8460万吨,其中牛肉占9,猪肉占64,羊肉占6,禽肉占19。其中猪肉产量预计将增长4,达到5440万吨;牛肉产量预计将比上年增长5,达到790万吨。,表1.1949-2007 年中国肉类总产量生产情况,2006年8051万吨 2007年8460万吨,20022006 中国肉类总产量,表2 中国和世界肉类总产量
9、对比表,2006年中国肉类生产情况,中国肉类生产结构变化(万吨、%),中国肉类人均占有量,2006年中国肉类人均占有量,主要国家肉类产量及结构(万吨、%),主要国家肉、奶、蛋人均产量(万人、千克),世界养猪发展水平(%,千克),世界养牛发展水平(%,千克),世界养鸡发展水平(亿只,万吨),畜产品产量和前三位排名 万吨,世界畜产品贸易量(万吨),世界畜产品进口(万吨),我国未来25年肉类商品产量预测(万吨),发展我省肉品加工的意义,今年,黑龙江省决定,启动千亿斤粮食工程,要让粮食产量登上1000亿斤大台阶。围绕建成千亿斤粮食大省的目标,黑龙江正在规划和启动1000万吨奶和5000万头猪两个“配套
10、工程”,实现粮食生产和畜牧业生产同步建设。全省规划建设生猪、奶牛、肉牛、肉蛋鸡等优势产区和产业带,加快推进畜牧专业化、标准化和区域化的发展步伐。5000万头猪,就相当于要产生350万吨猪肉,这就为肉制品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只有对肉制品进行深加工,才能带动畜牧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动1000亿斤粮食的实现。,1.2我国肉类产品的供求预测,(1)需求预测,(2)产量预测,(3)供需平衡状况,(1)需求预测,2005年之后,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体制逐步理顺,发展速度有可能呈现出比较稳定的态势,2005-2015年年均递增7。2006-2015年,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率将保持在5.55和4.5左右
11、。2005年全国总人口达到13.3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4,农村人口为66。2015年全国总人口将达到14.5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农村人口为60。,出口数量有限:畜产品出口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虽然为我国畜产品的出口提供一定的机会,但由于畜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标准等在短期内难有实质的改观,未来5年内,畜产品将主要以国内消费市场为主。畜产品将成为农产品出口中的主要产品:通过“十五”时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卫生质量安全标准的提高,我国畜产品质量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改善,将为畜产品的出口创造有利条件,届时畜产品将成为农产品出口中的主要产品。总体来说,我国畜产品将以
12、国内消费市场为主,畜产品出口量在畜产品生产总量中的比重将会有所上升。,(2)产量预测,2005-2015年,我国肉类将逐年增加肉类结构比例将进一步优化2005年猪肉、牛羊肉、禽肉比重分别为64.7、15.1、5.2和19.5;2015年将为62、16、21。,(3)供需平衡状况,未来15年内,我国肉蛋产品将长期保持供给略大于需求的格局。2015年我国肉类和蛋类产品净出口量分别增加到180万吨和10万吨,出口肉类中猪肉、禽肉净出口量分别为90万吨和65万吨,牛羊肉为20万吨。肉类特别是猪肉和禽肉净出口持续增长。,2004年出口肉类产品15.9亿美元,较2003年同比增长13.6亿美元;进口3.2
13、2亿美元,同比增加9.1%。2005年头8个月出口肉类及其产品12.3亿美元,较2004年同比增长35.2%。其中,畜肉及杂碎3.7亿美元,较2004年同比增长16.5%;禽肉及杂碎1.3亿美元,较2004年同比增长41.2亿美元;肉类制品7.3亿美元,较2004年同比增长45.7%;2005年头8个月进口肉类产品3.7亿美元,较2004年同比增长12.1%;出口和进口顺差8.6亿美元。,2015年我国畜产品供需平衡状况表,商务部的有关调查统计,2001年到2005 年五年来,肉类工业资产总额由2000年的624.9 亿元增加到1143.9 亿元,增加量为519.02 亿元,年平均增量103.
14、8 亿元,五年共增长83.06%2005年工业资产总额达到117458亿元,比上年增加160.1亿元,增长15.78。其中畜禽屠宰加工形成资产额为557.41 亿元,增加149.28 亿元,增长36.58。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资产额为586.49 亿元,增加26.2 亿元,增长4.68;肉类罐头制造资产额30.68 亿元,减少15.33 亿元,负增长33.32。数据表明,畜禽屠宰加工对社会保持了强劲吸引力。,2005年肉类行业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到2005年五年来,肉类工业销售总额由2000年的73.43亿元增加到225.55亿元,增加量为152.12 亿元,年平均增量304.4 亿元,五年
15、总增长207.5。,1.3 肉类加工状况,(1)发展速度快2005年我国生产加工肉类制品700万吨左右(其中肉类罐头等7090万吨左右),占肉类总产量的4.5。2005年中国肉制品品种已有500余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超市常见肉制品种类已达200余种。从2001 年到2005 年的五年中,肉制品比2000年增加量为500 万吨,增长142.8。,2001 年到2005年五年来,全国肉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由2000年的17.99 亿元增加到79.41亿元,增加量为61.42 亿元,年平均利润增量12.28 亿元,五年总增长341.4。2005 年全国肉类总产量达到 7743 万吨,比上年
16、增加498 万吨,增长6.9。其中猪肉为5010 吨,增加309 吨,增长6.6;牛肉为711 吨,增加35.6万吨,增长5.3;羊肉435万吨,增加36万吨,增长9.1;禽肉1464 万吨,增加112.8 万吨,增长8.3。禽蛋产量2879 万吨,增加155.8万吨,增长5.7。畜牧业的发展,肉类资源稳定扩大,给肉类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基础和可支配货源,给肉类市场提供了可支配的商品量。,(2)肉制品产品品种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一批以生产高温火腿肠为主的肉类企业在一些重点产区崛起,带动了我国肉制品加工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全行业先后投资数十亿元,引进1000余套现代化生产线,
17、带动了肉制品产量迅速上升。产品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西式火腿、香肠、培根等各类肉制品,己在各大中城市普及和推广,其产量己占肉制品总产量的50左右。与此同时,还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出现了中式传统肉制品现代化生产的新趋势。,二、我国肉类工业存在的问题,屠宰方面的问题鲜肉分割中的主要问题肉制品加工中的问题肉类制品包装营销方面的问题出口潜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养猪效益和肉品质量的差距,1屠宰方面的问题,1.1屠宰过程中的卫生我国现存的生猪屠宰场所还有很多是不符合条件的小型场所,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周边地区,生猪在非正规场点屠宰,猪肉没有经过检疫就流入了城市的个体肉摊。,一是屠宰设备冷热水供应不足。在我国的屠
18、宰企业中,由于水源不足,或者生产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水的供应往往达不到卫生要求,致使整个屠宰过程的卫生状况不佳。,二是大池浸泡烫毛使猪体表面严重污染。烫毛是我国生猪屠宰线上污染最严重的一个环节,大池烫毛不仅使猪体表面严重污染,而且部分污水可通过刀口进入体内。,三是职工卫生观念不强。在生产过程中有的工人不按规章办事,不注意卫生操作,使生猪在屠宰过程中受到污染。,1.2屠宰企业检疫制度不合理我国屠宰企业的兽医检验是一个大问题,发达国家屠宰企业负责家畜和胴体检验的兽医不隶属于屠宰企业,这样能做到公正检验但在我国,兽医却隶属于企业,从企业的经济利益出发,兽医能否公正检验便成为问题。应该改变这一不合理现
19、象,使兽医独立于企业,以便兽医真正做到公正检验。,1.3屠宰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屠宰设备还比较落后。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屠宰业的发展,也给产品的清洁卫生带来不良的影响。例如,发达国家利用蒸气室装置给猪体去毛,不但效率高,而且卫生清洁。而我国仍采用比较落后的浸泡烫毛,不但效率低,而且易污染猪体。,2.鲜肉分割中的主要问题,我国的屠宰企业的产品有相当一部分是以白条肉的形式直接上市,而小包装肉少。白条肉的不利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鲜肉易受污染,由于白条肉没有任何包装,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所以易受空气中细菌和灰尘的污染,二是销售食用不方便,在销售过程中,白条肉占据空间大且不易运输,在销售
20、前要将其分割才能被消费者购买;,3.肉制品加工中的问题,现在肉制品加工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科技含量低,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这可概括为三多三少:,3.1高温肉制品多低温肉制品少近几年来我国的高温灭菌的火腿肠数量发展很快。高温灭菌的灌肠肉制品产量过大。高温灭菌会使肉制品的口感和风味大大下降,同时也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在西方发达国家,除少量罐头类制品是高温灭菌类肉制品外,大都是要冷藏的低温肉制品,以及不用冷藏的发酵肉制品。从长远看,高档的未经发酵的低温肉制品应该是一个发展方向。,3.2新产品的开发这一问题表现为“老产品多,新产品少”。现在市场上出售的肉制品种类陈旧,产品的更新速度与
21、其它行业比还比较慢。摆在肉制品柜台的总是那几付“老面孔”。这种情况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企业应该在开发新产品方面,敢于投入资金,敢于创新,时刻瞄准肉制品的发展趋势。目前,肉类制品是向快捷、方便、功能化方向发展。,3.3制品质量不稳定传统肉制品加工工艺和标准不规范,设备简陋,卫生状况差,规模小,产品质量时好时坏,近年来西式肉制品的质量下降,全国火腿肠品质合格率只有50%,淀粉含量严重超标,原料肉只占产品的50%-60%,出品率达200%以上(火腿肠的正常出品率为120-140%,蛋白质10%,脂肪20%,淀粉8%),严重影响西式肉制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誉。,4.出口潜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我国的
22、肉类产品具有价格优势。我国猪、牛、羊的价格国际市场分别低57%、84%、32%。入世后我国粮食价格有望继续下降,我国肉类生产成本还有下降的空间。因此,我国牛肉、猪肉等肉类产品具有较大的出口潜力。但是,这些出口潜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主要原因是受到卫生检疫问题和进口国的保障措施问题的限制。,国际畜产品贸易竞争,既是价格之争,更是质量安全优势之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和各国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重视,一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绿色壁垒已经形成,这种贸易保护措施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发起,其具有隐蔽性更强、透明度更低、更不易监督和预测的特点,这是目前国际贸易中最难对付的一种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的形成及其突破
23、,近几年,我国对欧洲、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口肉类等畜产品,被对方以质量安全问题拒收甚至中止合同的事情发生过不少起。主要进口国加强了对我国出口畜产品的技术封锁力度,明显影响了今年的外销量。,绿色壁垒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检验标准普遍提高,检验指标范围扩大 如俄罗斯对冻肉类的卫生要求更加严格,农药残留的限量和数量增加,原仅为10种、有残留限量4种,现增加为59种、有残留限量的24种;除了上述卫生要求外,对动物的健康要求、冻肉的加工质量和贮藏时间、包装材料及标识等也作明确规定。欧盟的要求则更严格。,二是严格的认证制度和繁琐的检验程序,使我国出口企业一时难以适应如美国对进入该国的禽肉要求,首先
24、必须来自于经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认可的国家和厂家。无论哪个国家要想获得禽肉出口到美国的资格,FSIS都要对该国的检测系统进行评估。文件审核由技术专家对申请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书面材料进行评估。如果文件审核过关,FSIS将派出一个技术专家组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工厂设备、设施、实验室、培训项目和工厂的检验工作。如果FSIS判定该国的检验系统和美国的基本等同,该国就可获得向美国出口禽肉资格。其它发达国家的做法也是大同小异。目前我国能达到上述国家要求的企业还不多。,三是国际绿色技术标准的设置,使我国出口畜产品成本大为增加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得国外绿色标志,要支付大量检验、测试、评估、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肉制品 工艺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26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