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检测》PPT课件.ppt
《《黄曲霉毒素检测》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曲霉毒素检测》PPT课件.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黄曲霉素检测,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称为AF)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真菌毒素。它可通过多种途径污染食品和饲料,直接或间接进入人类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人体及动物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损害严重,该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中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普遍存在于霉变的粮食及粮食制品中。黄曲霉毒素十分耐热,加热至230才能被完全破坏,因此一般烹饪加工也不易消除。,黄曲霉毒素介绍,黄曲霉毒素分布范围广,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中。日常检验发现在大豆、谷物、玉米、通心粉、调味品、牛奶、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曲霉毒素(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污染最严
2、重)。,毒性极强,黄曲霉毒素进入人体后主要经消化道吸收,大部分分布 在肝脏、肾脏。因此主要引发肝癌、胃癌等,还可以诱发骨癌、肾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癌等。黄曲霉毒素如不连续摄入,一般不在体内积蓄。一次摄入后约1周将大部分排出。只有严重霉变的粮食才可能会含有大量毒素,导致急性毒性。,耐热性强,在一般的烹调加工温度下,黄曲霉毒素被破坏的很少;即使是 200高温加热,也不能完全正确破坏。一般黄曲霉毒素的裂解温度为280,黄曲霉毒素 B1 的裂解温度为 268。,黄曲霉毒素的种类,迄今为止发现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4种:即B1、B2、C1、G2,其中B1被认为是主要的有毒物质,有2种这些毒素的代谢产物M
3、1和M2。其中黄曲霉毒素B1主要存在于农产品,动物饲料,中药等产品中;黄曲霉毒素M1是动物摄入黄曲霉毒素B1后在体内经羟基化代谢的产物,一部分从尿和乳汁排出,一部分存在于动物的可食部分,如乳、肝、蛋类、肾、血和肌肉中,其中以乳最为常见。黄曲霉毒素M1的毒性和致癌性与黄曲霉毒素B1的基本相似。由于牛乳及其制品是人类、特别是婴儿的主要食品,所以其危害性更大。,中国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目前,测定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方法有:薄层层析法、液相色谱法、放射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法、亲和层析法、微柱筛选法、金标试纸法等。这些方法或多或少都具有如下不足之处:(1)、在操作过程中,需
4、要使用剧毒的黄曲霉毒素M1作为标定标准物,对操作人员造成巨大的沾污危险,而且黄曲霉毒素M1标准物质购买十分困难。(2)、操作过程烦琐、复杂、时间长,劳动强度大。(3)、仪器设备昂贵、笨重、操作复杂,难以实现现场快速分析。(4)、灵敏度较差,重复性很难得到满意结果。,薄层色谱法(TLC),其原理是:样品经提取、浓缩、薄层分离后,在365 nm波长的紫外光照射下,黄曲霉毒素B1、B2产生紫色荧光,G1、G2产生绿色荧光,然后根据其在薄层板上显示的荧光的最低检出量来定量。优点是:所用的试剂、设备简单,费用低廉,容易掌握,适用大量样品的分离、筛选,一般的实验室均可开展,属于定性和半定量的功能。,高效液
5、相色谱法(HPLC),以C18柱为固定相,以水+异丙醇+乙腈(80+12+8)为流动相,用荧光检测器进行检测,其激发波长365 nm,发射波长450 nm,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这些基本参数大致相同,但在流动相的选用上却差异较大。样品用甲醇和水混合液进行萃取,随后进行衍生化处理,处理后溶解于流动相,进行液相色谱测定。,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是抗原(抗体)吸附剂和用酶标记的抗体(抗原)与标本中的待测物(抗原和抗体)起特异的免疫学反应,用测定酶活力的方法来增加测定的敏感度。大致采用两种方式检测黄曲霉毒素,一种是用双抗体夹心法,另一种是用竞争法。,微柱法,测定黄曲霉毒素,是利用微柱管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曲霉毒素检测 黄曲霉 毒素 检测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24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