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叶害虫防治一》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叶害虫防治一》PPT课件.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十七讲 食叶害虫防治一,2,种类繁多:主要为鳞翅目的蓑蛾、刺蛾、斑蛾、尺蛾、枯叶蛾、舟蛾、灯蛾、夜蛾、毒蛾及蝶类;鞘翅目的叶甲、金龟子;膜翅目的叶蜂;直翅目的蝗虫等。危害特点:取食叶片,削弱树势。裸露生活,密度变动大。繁殖能力强,产卵集中,易爆发成灾。,3,一、叶甲类,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昆虫,是鞘翅目中一大科,全世界已知2万种以上。因成虫体色艳丽,具很强的金属光泽,所以又有金花虫之称。幼虫寡足型,体上常具肉质刺及瘤状突起物。成、幼虫均对植物造成危害。,4,1.榆蓝叶甲,(1)分布与危害 又名榆蓝金花虫,榆毛胸萤叶甲,榆绿毛萤叶甲。辽宁、河北、山东、河南、陕西、江苏、甘肃、台湾等地均有分
2、布。以成虫、幼虫取食榆叶,常将叶片吃光。(2)识别特征 成虫体长78.5mm,近长椭圆形,黄褐色,鞘翅蓝绿色,有金属光泽,头部具一黑斑。前胸背板中央有1个黑斑。老熟幼虫体长约11mm,深黄色。体背中央有1条黑色纵纹。头、胸足及腹部所有毛瘤均漆黑色。前胸背板后缘近中部有一对四方形黑斑,前缘中央有1个灰色圆形斑点。,5,榆蓝叶甲,6,(3)生活习性 北京、辽宁一年则发生2代,均以成虫越冬。翌年45月份成虫开始活动,危害叶片,并产卵于叶背,成2行。初孵幼虫剥食叶肉,被害部呈网眼状,2龄以后将叶食成孔洞。老熟幼虫于6月中下旬开始爬至树洞、树杈、树皮缝等处群集化蛹。成虫羽化后取食榆叶补充营养。成虫有假死
3、性。越冬成虫死亡率很高,所以第一代危害不太严重。,7,2.杨叶甲,(1)分布与危害 分布东北、华北,陕西、内蒙、河南、湖北、新疆等地。以幼虫及成虫危害多种杨柳的叶片。(2)识别特征 成虫体长1015mm,近椭圆形。体蓝黑色,有金属光泽。触角短,第16节为蓝黑色,具光泽,第711节为黑色,无光泽。前胸背板蓝紫色,鞘翅红色,近翅基四分之一处略收缩,末端圆钝。老熟幼虫体长17mm,橘黄色,头部黑色。前胸背板有黑色“”形纹,其它各节背面有二列黑点,第2、3节两侧各有一个黑色刺状突起,以后各节侧面于气门上线,下线上也有同样黑色疣状突起,但较扁平。,8,白杨叶甲1.成虫 2.卵 3.幼虫 4.蛹,9,(3
4、)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落叶杂草或浅土层中越冬。翌年4月份寄主发芽后开始上树取食,并交尾产卵。卵产于叶背或嫩枝叶柄处,块状。初龄幼虫有群集习生,2龄后开始分散取食,取食叶缘呈缺刻状。幼虫于6月上旬开始老熟附着于叶背悬垂化蛹。6月中旬羽化成虫。6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成虫开始越夏越冬。,10,3.茄二十八星瓢虫,(1)分布与危害 属鞘翅目,瓢虫科。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西藏等。危害茄子、金银花、枸杞、五爪金龙、冬珊瑚、三色堇等。以成虫和幼虫取食叶肉,严重时全叶食尽。(2)识别特征 成虫半球形,黄褐色,体表密生黄色细毛。前胸背板上有6个
5、黑点,2个鞘翅上共有28个黑斑。卵长纺缍形,淡黄至褐色。幼虫淡黄色,体背各节有6个枝刺。,11,(3)生活习性 1年发生多代。每年以5月发生数量最多,危害最重。成虫白天活动,有假死性和自残性。初孵幼虫群集危害。以成虫在土块下、树皮缝中、杂草丛中越冬。,12,4、甲虫类的防治措施,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因引种、推广、产销传播蔓延。消灭越冬虫源。清除墙缝、落叶、杂草下等处越冬成虫。人工震落捕杀成虫或人工摘除卵块。根据越冬后成虫假死性较强,可于早春成虫上树集中补充营养期间实施人工振落,事先在树下铺好塑料布,收集成虫集中消灭。化学防治:各代成虫、幼虫发生期喷洒80%敌敌畏和90%敌百虫1 000倍液、40
6、.7乐斯本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 0003 000倍液。也可根施呋喃丹颗粒剂等内吸性杀虫剂。保护、利用天敌寄生蜂、瓢虫、寄生蝇、食虫鸟等。,13,二、斑蛾类,属鳞翅目斑蛾科。在园林植物上常见的有梨星毛虫Illiberis pruni Dyar、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 walker、大叶黄杨斑蛾Pryeria sinica Moore 等。,14,1.梨星毛虫,(1)分布与危害 又名饺子虫、梨叶斑蛾等。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北等地。危害梨、苹果、海棠、樱桃等植物。以幼虫危害叶片、花蕾等,吐丝将叶片向正面对折或将两叶粘合,幼虫匿居其中,吞食叶肉。,15,(2)识别特征
7、 成虫体翅黑色,翅半透明,无光泽。雌蛾触角锯齿状,雄蛾触角羽毛状。初龄幼虫淡紫色,老龄幼虫淡黄色,纺锤形。各节背面有黑斑一对,每一体节有6个星状毛丛,故名星毛虫。,16,(3)生活习性 1年发生1代,个别地区1年2代,以23龄幼虫在树干裂缝及粗老翘皮下、土块缝隙中等处结茧越冬。翌年4月上旬梨树发芽时,幼虫出蛰,咬食花蕾、嫩叶,展叶后将叶缀合成饺子状,在其内啃食叶肉,幼虫有转叶危害习性。幼虫6月上中旬老熟后在叶片内化蛹,6月下旬羽化成虫,产卵于叶背。幼虫于7月下旬开始越冬。,17,2.朱红毛斑蛾,(1)分布与危害 又名火红斑蛾、榕树斑蛾。分布于广东、云南等省。危害榕树、高山榕、印度橡胶榕等各种榕
8、属庭园树木,危害相当严重。(2)识别特征 成虫触角双栉齿状,黑色,端部灰白色。体及翅红色,前翅和后翅的臀区有1个大的深蓝色斑。胸部背面及腹部两侧红色的体毛较长。胸、腹部的腹面体毛为黑色。卵扁椭圆形,呈鱼鳞状排列。初孵幼虫呈米黄色,老熟幼虫体长1719mm,每体节有4个白色毛突,每个毛突着生一根棕色毛。蛹纺锤形,翅芽达第五腹节,腹末缺臀棘。,18,朱红毛斑蛾1.成虫 2.幼虫,19,(3)生活习性 该虫在广州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结茧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4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第一代幼虫出现危害在4月下旬至6月下旬,第二代幼虫危害在7月中旬至10月中旬,9月下旬便开始陆续结茧过冬
9、。产卵在树冠顶部的枝条叶片上。初孵幼虫啃食叶表皮,随虫龄增大,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叶片全部吃光。老熟幼虫在树干基部附近杂草石缝或树根间隙结茧化蛹。寄生天敌有绒茧蜂和花胸姬蜂。,20,3.大叶黄杨斑蛾,(1)分布与危害 大叶黄杨斑蛾又名大叶黄杨长毛斑蛾,冬青卫矛斑蛾。属鳞翅目,斑蛾科。主要分布于上海、南京、苏州、杭州,近几年来,在北方危害也逐年加重。危害大叶黄杨、大花卫矛、扶芳t藤、丝棉木等。以幼虫取食叶片,严重时将叶片吃光。,21,(2)识别特征 成虫虫体略扁,头、复眼、触角、胸、足及翅脉均为黑色。前翅略透明,基部13为淡黄色,端部有稀疏的黑毛,后翅色略浅,翅基部有黑色长毛。足基节及腿
10、节着生暗黄色长毛。腹部桔红或桔黄色,上有不规则的黑斑。胸背及腹背两侧有橙黄色长毛。初孵幼虫淡黄色老熟后黑色。胸腹部淡黄绿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对椭圆形黑斑,呈“八”形排列,在其两侧各有一圆点。臀板中央有一“凸”字形黑斑,两侧各有一长圆形黑班。,22,大叶黄杨斑蛾,23,(3)生活习性 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枝梢上越冬,翌年3月越冬卵开始孵化并进行危害。以卵在丝棉木12年生枝条上越冬。翌年4月中旬丝棉木发芽,卵开始孵化,初孵幼虫群集在芽上危害,将芽吃成网状;2龄幼虫群集在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残留上表皮;3龄后开始分散危害,将叶片吃成孔洞、缺刻,重者吃光叶片。幼虫期3035 d,5月中下旬幼虫老
11、熟,吐丝下垂入23cm表土中结茧化蛹。前蛹期1012 d,蛹期109 d左右。,24,4、斑蛾类的防治措施,结合冬春修剪,剪除虫卵;生长期人工捏杀虫苞、捕捉成虫等;以幼虫越冬的,可在幼虫越冬前在干基束草把诱杀。幼虫期喷洒青虫菌500倍液、40.7%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50%杀螟松和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2.5%的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25,三、蓑蛾类,属鳞翅目,袋蛾科,又称袋蛾、避债蛾。全世界已知800多种,我国有10多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以南方种类多,危害较为严重。常见的种类有大袋蛾、茶袋蛾、小袋蛾、白囊袋蛾等。,26,1、大袋蛾,(1)分布与危害 大袋蛾属于鳞翅
12、目,蓑蛾科,又名大蓑蛾。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山东、河南等省发生严重。该虫食性复杂,主要危害梨、苹果、柑桔、桃、李、杏、梅、枇杷、葡萄、龙眼、茶、榆、法国梧桐、白杨等。幼虫体外有用植物残屑和丝织而成的护囊,幼虫终生负囊生活,蚕食叶片呈大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将树叶吃光,仅留树枝,致使枝条枯萎,甚至整株枯死。,27,(2)形态特征 成虫:成虫雌雄异型。雌虫无翅,体长2230mm,粗壮、肥胖。雄蛾黑褐色,体长1520mm,触角羽毛状。前翅沿翅脉黑褐色,翅面前、后缘略带黄褐色至黑色,有45个透明斑。卵产于雌蛾护囊内。,28,卵:椭圆形,黄白色,产于雌蛾护囊内。幼虫:共5龄。成长幼虫体长2540毫米
13、。头部赤褐色或黄褐色,中央有白色“八”字纹。蛹:雌蛹体长22-23毫米,头、胸部附器均消失,枣红色。雄蛹体长17-20毫米,赤褐色。腹末有臀棘1对,小而弯曲。,29,大袋蛾,30,31,(3)生活史及习性在华南地区1年2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为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护囊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取食,4月下旬化蛹,5月中旬开始羽化。幼虫孵化后可在囊内取食卵壳,约3-5d即蜂拥爬出,在枝叶上爬行或吐丝下垂,随风扩散,降落在适宜的寄主上后,以丝缀取叶子碎片或少量枝梗营囊护身。幼虫共5龄,藏匿于囊内,取食迁移时均负囊活动。幼虫喜光,故多聚于树枝梢头危害。受环境影响大,冬季气温低,夏季多雨年份,不利于幼虫
14、越冬和孵化,发生量明显减少;干旱年份常爆发成灾。,32,2、茶袋蛾,又名小袋蛾、茶避债虫、茶蓑蛾等。(1)分布与危害 分布上海、广西、广东、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浙江、江苏、云南等地。主要危害悬铃木、侧柏、紫薇、月季、重阳木、杨、柳、刺槐、垂丝海棠、桂花、含笑、牡丹、芍药等多种园林植物。分布具群集性,局部地段发生较重,常将树叶食光、枝条枯死,使林木生长衰弱,影响景观,降低绿化、生态效果。,33,(2)形态特征与大袋蛾相似,比大袋蛾小。茶袋蛾的识别特征为:护囊纺锤形、丝质、枯褐色;幼时囊外贴有叶屑、枝皮碎叶,稍大则有许多断截小枝梗纵列于囊外,排列非常整齐。,34,3、生活习性 茶袋蛾每年发生1
15、-3代,以3-4龄幼虫在护囊内越冬。早春当气温升至10以上时开始活动危害,15以上食量大增,使刚抽出的叶片迅速被吃光,寄主叶片损失最重。4月中、下旬越冬幼虫虫龄尚低,对药剂较敏感,是喷药防治的最佳时期,越冬幼虫数量较多的地段应及时喷药,降低虫口密度,保持树木的正常生长。,35,3、袋蛾类防治方法,人工摘除袋囊:冬春人工摘除越冬虫囊,消灭越冬幼虫,平时也可结合日常管理工作,顺手摘除护囊,特别是植株低矮的树木花卉更易操作。诱杀(黑光灯或性信息激素)生物防治(青虫菌液或Bt.制剂500倍液喷雾;保护和利用天敌,如食虫鸟类、寄生蜂、寄生蝇等)药剂防治:在低龄幼虫发生盛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常用药剂为:9
16、0%敌百虫12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200倍液,50%杀螟松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7000倍液等。袋蛾幼虫对敌百虫药剂比较敏感,用90%敌百虫1200倍液进行喷雾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根据幼虫多在傍晚活动的特性,宜在傍晚喷药。,36,四、刺蛾类,刺蛾属于鳞翅目,刺蛾科。是经常发生于道路、庭院树木及果树的重要害虫,食性杂,幼虫咬食多种果树林木和经济作物叶片,主要危害阔叶,是我国果树、园林、风景区、防护林和特种经济林的主要害虫之一。全世界约有1000余种,中国已记录的约107种,主要种类有黄刺蛾、扁刺蛾、褐边绿刺蛾等。幼虫体上大都具枝刺和毒毛,触及人体皮肤痛痒红肿;少数种类体表光
17、滑无毛。,37,1、黄刺蛾,(1)分布与危害:又名洋辣子、毒毛虫等。该虫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全国。寄主植物主要有苹果、梨、桃、柿、栗、杨、柳、榆、油桐、茶、乌桕等120多种。低龄幼虫啃噬叶肉成网状;大龄幼虫把叶片蚕食成缺刻,残留主脉和叶柄,严重时吃光全树叶片,影响树势和产量,甚至造成树木枯死。,38,(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3-16毫米,翅展30-34毫米,头和胸黄色,腹背黄褐色,前翅内半部黄色,外半部褐色,有2条暗褐色斜线在翅尖上汇合于一点呈倒“V”字形,里面的1条伸至中室下角,为黄色与褐色的分界线,后翅灰黄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9-25毫米,头小,黄褐色,胸腹部肥大,黄绿色,背面有一两
18、端较宽中部窄的哑铃形紫色大斑,背侧有蓝绿色纵线及蓝色小点,胴部第2节以下各体节有1对枝刺,体两侧下方还有9对刺突,刺突上生有毒毛。茧:椭圆形,表面具褐色斑纹,形似雀蛋,长1.4mm,宽0.9mm。茧均结在茎干分叉点或小树杈上。,39,40,41,(3)生活史,此虫在辽宁、陕西、河北省北部1年发生1代,在北京、江苏、安徽、河北省中部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小枝分叉处、主侧枝以及树干的粗皮上结茧越冬。初孵幼虫取食卵壳,而后取食叶的下表皮及叶肉组织,留下上表皮,形成圆形透明小斑。虫口密度高时,危害小斑即可接成块,进入4龄时取食叶片呈孔洞状,5龄后可取食全叶,仅留主脉和叶柄。,42,2.扁刺蛾,(1
19、)分布与危害 又名黑点刺蛾。分布很广,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及四川、云南、陕西等地区均有发生。食性很杂。危害悬铃木、榆、杨、柳、泡桐、大叶黄杨、樱花、牡丹、芍药等多种林木花卉,以幼虫取食叶片。(2)识别特征 成虫体翅灰褐色。前翅灰褐稍带紫色,有1条明显的暗褐色线,从前缘近顶角斜伸至后缘。后翅暗灰褐色。触角褐色,雌虫丝状,雄虫基部数十节呈栉齿状。前足具白斑。老熟幼虫体长2126mm,体绿色或黄绿色。椭圆形,各节背面横向着生4个刺突,两侧的较长,第4节背面两侧各有小红点。茧椭圆形,黑褐色,坚硬。,43,扁 刺 蛾,茧,成虫,幼虫,茧,44,(3)生活习性 1年13代,以老熟幼虫结茧在土中越冬。6
20、、8两月为全年幼虫危害的严重时期。成虫傍晚羽化,有趋光性。卵散产于叶面,初孵幼虫剥食叶肉。5龄以后取食全叶,幼虫昼夜取食。9月底以后开始下树结茧越冬。,45,3、桑褐刺蛾,(1)分布与危害: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危害悬铃木、玉兰、紫叶李、梅花、芍药、牡丹、木槿、珊瑚树、香樟、乌桕、重阳木、山茶花、腊梅、一串红、海棠、常春藤、大丽花、碧桃、山茶、樱花、桂花、杨、柳、月季等60多种植物。,46,(2)形态特征,成虫:雌虫灰褐色,体长17.519.5mm,翅展3841mm,体灰褐色带紫色,散布有雾状黑点,前翅自前缘中部有两条暗褐色横带,似“八”字形伸向后缘,前翅在臀角附近有一近三
21、角形棕色斑,雌蛾体色和斑纹均较雄蛾淡。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3-35mm,体黄绿色,背线天蓝色,亚背线为黄色。每体节上有黑点4个,体侧为红色或橘黄色宽带,中胸至第9腹节,每节于亚背线上着生枝刺1对,中胸、后胸第1、5、8、9腹节上的枝刺特别长。,47,(3)生活习性及危害,该虫在长江以南1年发生1-3代,以老熟幼虫在花木或土中作茧越冬。翌年4月下旬化蛹,蛹期约20天,5月成虫羽化,第2代成虫7月下旬出现,第3代为9月上旬,成虫夜间交尾,次日产卵,卵期约7天。初龄幼虫啮食叶肉,仅留1层表皮造成许多透明的斑点。稍大后蚕食叶片,出现大面积缺刻或穿孔。暴食期能将整片叶子吃光。,48,4、褐边绿刺蛾,又名
22、青刺蛾、褐缘绿刺蛾、四点刺蛾、曲纹绿刺蛾。(1)分布与危害:华北、西北、东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均有发生。危害悬铃木、刺槐、杨、柳、枫、槭、白蜡、梅花、紫荆、海棠、樱花、月季等多种树木和花卉以及 核桃、苹果、梨、柑桔、桃、李、樱桃、山楂、枣、柿等果树。危害特点:低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上表皮,致叶片呈不规则黄色斑块,大龄幼虫食叶成平直的缺刻。,49,(2)形态特征,成虫头部粉绿色,复眼黑色,触角褐色,雌蛾丝状,雄蛾近基部十几节为栉齿状,并较发达。胸部和前翅绿色,胸背中央有1棕色纵线,腹部灰黄色。前翅基部略带放射状褐色斑,外缘为灰黄色宽带,带上散有暗褐色小点和细横线,带内缘内侧有
23、暗褐色波状细线。后翅及腹部浅褐色,缘毛褐色。,50,老熟幼虫体长2327mm,头红褐色,身体翠绿或黄绿色,腹侧自后胸至腹部第9节均有刺突1对,上着生黄棕色刺毛,腹部第8、9节各着生黑色绒球状毛丛1对。腹部末端有4个浓黑色绒球状刺毛。,51,茧长16mm,近圆筒形,棕褐色,酷似树皮。蛹长16mm左右,椭圆形,棕褐色。,52,(3)生活习性,北方年生1代,河南和长江下游2代,江西3代,以老熟幼虫在浅土层结茧越冬。1代区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中旬一7月中旬为成虫发生期,幼虫发生期6月下旬一9月,8月为害最重,8月下旬一9月下旬陆续老熟且多入土结茧越冬。2代区4月下旬开始化蛹,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始见,第l代幼虫67月发生,第l代成虫8月中下旬出现;第2代幼虫8月下旬一10月中旬发生。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数十粒呈块作鱼鳞状排列,多产于叶背主脉附近,每雌产卵150余粒,卵期7天左右。幼虫共8龄,少数9龄,13龄群集,4龄后渐分散。天敌有紫姬蜂和寄生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21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