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线形设计》PPT课件.ppt
《《道路线形设计》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线形设计》PPT课件.ppt(1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节道路线形设计,一、平面线形设计二、行车视距三、道路纵断线形设计四、城市道路的锯齿形街沟五、道路平纵线形总体设计六、桥梁、隧道的线形设计,一、平面线形设计,道路的平面线形是指道路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状。道路的平面线形由直线与曲线组合形成。(一)直线(二)圆曲线(三)缓和曲线(四)曲线上的超高与加宽(五)平面线形的组合与衔接,(一)直线,导向轮旋转面与车身纵轴角度为0时,道路路线为直线线形。1、直线线形的特点2、直线线形的运用3、直线线形的最值,1、直线线形的特点,优点:测设简单。方向明确、路线短捷。视距与视野好。超车条件好。缺点:过长易使驾驶员感到单调、疲倦。难以目测距离、速度过快、易
2、使驾驶员缺乏警觉等。地形变化复杂的路段,工程费用高。,2、直线线形的运用,不受地形、地物限制的平坦地区或山间的开阔谷地。市镇及其近郊,或规划方正的农耕区等以直线条为主的地区。长大桥梁、隧道等构造物路段。路线交叉点及其前后。双车道公路提供超车的路段。,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纵坡不宜过大;长直线与大半径凹形竖曲线相结合;两侧的景观设计;采取安全措施。,3、直线线形的最值,最长“长直线”的长度:德国、日本:20V(m)(V为km/h);美国:180s(3英里);中国:规范中无规定,在国外的标准上稍微放大,京津唐采用3.2km,沈大采用5813km.同向曲线之间的最小长度:规范规定,不小于6V(V为km
3、/h)反向曲线之间的最小长度:规范规定,无缓和曲线时,不小于2V(V为km/h);若二反向曲线都设缓和曲线,可首尾相连成S形线形。,(二)圆曲线,导向轮旋转面与车身纵轴角度为常数时,为圆曲线。1、圆曲线的特点2、圆曲线的几何要素3、圆曲线半径4、最小半径5、最大半径6、圆曲线的最小长度,1、圆曲线的特点,优点:易于与地形适应,可循环性好,线形美观,易于测设。缺点:占地多、安全性差,与汽车行驶轨迹不符。,2、圆曲线的几何要素,J=2T-L 校正数或称超距,圆曲线的几何要素,3、圆曲线半径,计算公式 向内超高为+ih,向外超高为-ih。为横向力系数。,横向力系数,表示汽车单位重力所受到的横向力,反
4、映汽车在曲线上行驶的横向稳定程度。值越大越不稳定,汽车越可能产生侧向滑移。过大的负效应:行车安全性变差。0。操纵更困难。燃料与轮耗加剧。见表1-4-3。行车舒适性变差。见表1-4-2。应在考虑各种因素后确定值,舒适界限可取0.100.16,车速越高取值越低。,4、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取=0.100.16,ihmax=0.060.10,计算得到的R为极限最小半径。特殊困难条件下使用,一般不轻易采用。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最小50m,三级公路最小25m,应增加超高横坡。一般最小半径:考虑乘客的舒适性,值取低(0.05-0.06);不过大增加工程量,ihmax取值(0.06-0.08)。不设超高的
5、最小半径:曲线上不设超高,外侧车道为反超高,超高值为路面的横坡度,即ihmax=0.015,=0.035(与直线道路感觉相同)最小半径的取值见表1-4-4和1-4-5。,5、最大半径,仅驾驶者有“曲线”的感觉,不致造成判断的失误,Rmax=10000m。,6、圆曲线半径的选用,通常尽量选用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只有受地形限制及其他特殊困难时,才可采用极限最小半径;桥的两端设置圆曲线时,应一般最小半径;隧道内必须设置圆曲线时应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长直线或陡坡尽头,不得采用小半径圆曲线;不论偏角大小,均应设置圆曲线;半径一般宜小于10000m。,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7、圆曲
6、线的最小长度,汽车在任何线段上的行使时间不少于3秒。汽车在圆曲线上的行使时间也不少于3秒。,(三)缓和曲线,导向轮旋转面与车身纵轴角度为变数时,为缓和曲线。连接直线和圆曲线或圆曲线与圆曲线,使曲率连续变化;四级公路不设缓和曲线,其他公路应设缓和曲线。1、缓和曲线的特性2、回旋线缓和曲线3、缓和曲线的省略,1、缓和曲线的特性,(1)缓和曲线的优缺点(2)缓和曲线上汽车行驶的轨迹方程(3)回旋线参数的选定(4)缓和曲线长度的计算,(1)缓和曲线的优缺点,优点:曲率连续变化,适应汽车转向操作的行驶轨迹及路线的顺畅;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不致产生侧向冲击力,乘客感觉舒适;超高横坡度和加宽值逐渐变化,减少
7、行车振荡,使行车更加平稳;与圆曲线配合得当,线形连续光滑,构成美观与视觉协调的最佳线形。缺点:测设困难,假设方向盘转角,前轮转角,方向盘转角与前轮转角系数k,方向盘转动角速度,行驶时间t,轴距L0,半径,汽车行驶距离l;速度v,则=k,=t,=kt=L0/sin,sin,L0/=L0/ktt=L0/(k),,(2)缓和曲线上汽车行驶的轨迹方程,(2)缓和曲线上汽车行驶的轨迹方程,假设汽车行驶速度、方向盘转动角速度不变则汽车行驶轨迹方程:l=vt=vL0/(k),令c=vL0/(k)=A2,则l=c/l=A2因此,汽车在缓和曲线上的行驶轨迹与回旋线相似,道路上的缓和曲线多选用回旋线。在缓和曲线的
8、终点处,RL=A2A为回旋线参数,依据地形条件及线形要求而确定。,(3)回旋线参数的选定,当R小于100m时AR。当R大于100m小于3000m时,A宜在R/3R范围内选定,R接近100m时A=R;当R较大或接近于3000m时A=R/3。当R大于3000m时AR/3。,(4)缓和曲线长度的计算,缓和曲线长度的计算目前主要以三种标准(按离心加速度变化率、按驾驶操作反应时间、按视觉条件)来计算,取其中的大值作为道路工程设计中的缓和曲线的长度,一般取5m的整数倍。,标准一:按离心加速度变化率计算,设置缓和曲线的P通常采用0.6m/s3,代入上式并换算单位,标准二:按驾驶操作反应时间算,驾驶员在直线路
9、段迅速搬动方向盘到实现汽车预定转向一般需要3s时间。,标准三:按视觉条件算,从回旋线特性知,RL=C,经验认为C=R2/9R2当A=R/3时,L=R/9;当A=R时,L=R。,2、回旋线缓和曲线,(1)回旋线方程(2)回旋线要素计算,回旋线直角坐标方程,(2)回旋线要素计算,已知圆曲线半径R,偏角a,圆曲线起点B及终点F的位置。缓和曲线起点的位置(q)、缓和曲线与圆曲线衔接点E的位置(xh,yh),圆曲线向内移动的距离R。设置缓和曲线后,圆曲线的中心角减小为-2。设置缓和曲线的条件是2=2时两条缓和曲线将在弯道中央连接,形成一条连续的缓和曲线。当2不能设置缓和曲线,可减少缓和曲线的长度或增大圆
10、曲线的半径。,有缓和曲线的圆曲线的全部桩位,3、缓和曲线的省略,下列情况可不设缓和曲线: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同向圆曲线之间,小圆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同向圆曲线之间,小圆半径小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且满足一下条件之一:大、小圆缓和曲线内移值之差小于0.1米;V80km/h时,R1/R21.5;V80km/h时,R1/R22.0,例题分析,平原区二级公路某路段设计指标如下:V=80km/h,R=250m,交点JD的桩号为K17+568.38m,转角a=383000,试计算该路段设置缓和曲线的五个基本桩号。,解题过程,1、计算缓和曲线的长度L按离心加速度变化率
11、计算:73.73m;按司机操作反应时间计算:66.67m;按视觉条件计算:27.78-250m(用插入法计算按视觉条件的取值:112.07m)。按上述方法取大者并取5的整数倍,因此缓和曲线长为L=115m。,2、圆曲线的内移值R,3、总切线长Th,4、曲线总长Lh,检验:圆曲线的长度为52.94m3s行程(66.67m)平曲线总长度过282.94m 9s行程(200m)设计的圆曲线无法满足标准要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插入法控制的缓和曲线较长,易导致曲圆线长度过短,甚至小于允许的圆曲线长度。因此,通常应主要采用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来控制缓和曲线的长度。出现本题的结果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因圆曲线太
12、短,可以设计为两缓和曲线直接相连,需将缓和曲线设置曲中点。二是利用离心加速度变化率与3秒行程中的大者作为缓和曲线的长度,作为计算依据。,5、桩号计算,略:最后应该用QZ桩点的桩号加上超距D的结果与JD桩号比较,相同说明其他桩号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否则,计算结果是错误的。,(四)曲线上的超高与加宽,1、超高设置与超高值2、超高缓和段3、加宽4、加宽缓和段,1、超高设置与超高值,目的:抵消离心力,提高稳定性与舒适性。直线:无超高,i=0或等于路拱横坡;缓和曲线:超高过渡段,i由0或路拱横坡逐渐变化到圆曲线的全超高;圆曲线:全超高。四级公路虽不设缓和曲线,但当圆曲线上设置超高时,也应有超高缓和段。,
13、超高横坡度的确定,超高横坡度的大小与公路等级、平曲线半径及公路所处的环境、自然条件、路面类型、车辆组成等因素相关。,的取值:极限最小半径:0.15;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公路取0.035;城市道路取0.067,介于中间的半径值按比例变化取用。,2、超高缓和段,从直线段的路拱双向横坡断面,到小半径曲线上具有超高横坡的单向坡横断面的逐渐变化的路段称为超高缓和段。,绕路面未加宽时的内边轴,无中央分隔带,绕中心线,绕路面外边轴,绕中央分隔带两侧边缘分别旋转,有中央分隔带,绕中央分隔带中心旋转,绕中央分隔带两侧路面中心旋转,三种超高方式的特点,超高值等于路拱时的过渡,无中间带道路超高的过渡,有中间带道路超
14、高的过渡,绕内边缘旋转的缓和段过渡,绕中轴旋转的超高缓和段过渡,无中间带绕外边缘旋转的超高过渡,超高缓和段长度,3、加宽,加宽的目的:保证汽车在转弯中不侵占相邻车道。凡小于250m 半径的曲线路段均需要相应加宽。,当R250m时,应设置加宽,双车道路面的全加宽值见表1-4-16。单车道路面的全加宽值按表1-4-16值的12取用,三车道以上的路面其加宽值应另行计算。四级公路和山岭重丘区的三级公路,若交通组成以轴距加前悬为5m的车辆为主时,采用表1-4-16中的第1类加宽;其余各级公路采用第3类加宽值。对不经常通行集装箱运输半挂车的公路,可采用第2类加宽值。圆曲线的加宽应设置在圆曲线的内侧,当路面
15、加宽时路基一般也同时加宽。分道行驶的公路当圆曲线半径较小时,其内侧的加宽值应大于外侧车道的加宽值。设计时应按内外车道不同半径通过计算分别确定其加宽值。,加宽缓和段,在圆曲线范围内加宽,为不变的全加宽值,两端设置加宽缓和段,其加宽值由直线段加宽为零逐渐按比例增加到圆曲线起点处的全加宽值。设置回旋线或超高缓和段时,加宽缓和段长度采用与回旋线或超高缓和段长度相同的数值。不设回旋线或超高缓和段时,加宽缓和段长度应按渐变率为1:15,且长度不小于10m的要求设置。,(五)平面线形的组合与衔接,直线与曲线:曲直变化应缓和平顺;平曲线的半径、长度与相邻的直线长度应相适应;过长的直线段会使司机感到疲倦。应避免
16、长直线顶端接小半径曲线。同向曲线间的短直线可用大半径曲线代替。反向曲线间应有适当长度的直线或缓和曲线。,曲线与曲线,应使线型连续均匀,没有急剧的突变。同向曲线:同向曲线之间应避免短直线相连(断臂曲线),直线的最小长度应大于等于6倍车速。反向曲线:最小直线长度宜大于等于2倍车速。三、四级公路两相邻反相曲线无超高加宽时,可径相衔接;无超高而有加宽时,中间应有长度不小于10m的加宽缓和段。工程特殊困难的山区,四级公路设置超高时,中间直线长度不得小于15m。复曲线:指两同向曲线间直接相连组合而成的曲线。小圆半径大于一定值时才设置复曲线。当复曲线的两圆曲线超高不同时,应按超高坡差从公切点向较大半径曲线内
17、插入超高加宽过渡段,其长度为两超高缓和段长度之差或与超高坡差相应的超高缓和长度。回头曲线:圆心角接近或大于180度的回头形状。两相邻回头曲线之间应保持的距离,二、三、四级公路分别为200m、150m、100m。回头曲线两端应设置过渡曲线与限速标志,并采取保证良好通视的技术措施。,直线、圆曲线与回旋线的组合,基本型:直线-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直线。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1:1:1。S形:两个反向圆曲线用回旋线连接的组合。卵形: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凸形:两个同向回旋线迳相连接的组合。复合型:两个心上同向回旋线间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接的组合。C型:同向曲线的两回旋线在曲率为零的地
18、方迳相衔接的形式。,平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应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满足行驶力学上的基本要求和视觉、心理上的要求。保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平面线形应有足够的长度。,二、行车视距,为保证行车安全,当司机看到一定距离处的障碍物或迎面来车时,进行汽车刹车或绕过它们而在路上行驶所必需的安全距离,称为行车视距。(一)视距计算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二)视距的保证,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道路设计中视距种类的确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中间设置分隔带或双黄线的城市道路应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其他各级公路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会车视距的长度不应小于停车视距
19、的2倍。对于工程特殊或条件受限制的路段,也可采用停车视距,但必须采取设置分隔带、分道线或降低车速行驶等措施。停车视距的计算中眼高1.2m,物高0.1m。,视距的保证,处于隐蔽地段的弯道被称之为“暗弯”。凡属“暗弯”都必须进行视距检查,如不能满足最短视距的要求,应将阻碍视线的障碍物清除。如果是因为曲线内侧及中间带设置护栏或其它人工构造物等而不能保证视距时,可采取加宽路肩或中间带,或将构造物后移等措施予以处理;如果是因挖方边坡妨碍了视线,则应开挖视距台。横净距:道路曲线最内侧的车道中心线行车轨迹与安全视距两端点连线所构成的曲线内侧空间的界限线的距离。,视距包络线,按比例绘制弯道平面图及各桩号断面图
20、;确定转弯半径并计算行车视距s值;丈量(或量取)行车轨迹线至障碍物线之间的距离Z0值;判断视距是否保证,若视距不能保证,则需进行下列工作;在平面图上距曲线起点(或终点)处分别向直线方向沿轨迹线两端量取s长度得A点及B点;在AB长度范围内将轨迹线平分n等分,得o、1、2、3、4n各点;由1点开始,沿轨迹线方向每隔等距离量取s得l、2、3、4n各点,并连接1-l、2-2、3-3用一光滑曲线外切各连线,该光滑曲线即为视距包络线;,视距包络线,横净距的计算,曲线长度L视距S:Z=(S2)/(8RS)曲线长度L视距S:Z=L(2S-L)/(8RS),三、道路纵断线形设计,纵断面:通过道路中线的竖向剖面。
21、地面标高:地面上各点的高程。纵断面设计线:沿道路中心线所做的立面设计线。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组成的。地面线:纵断面图上表示原地面高程起伏变化的标高线。反映了地面的起伏与变化情况。,沿着道路中线竖直剖开,然后再展开即为路线纵断面。,直线:直线有上坡和下坡之分,是用高差和水平长度表示的。竖曲线:在直线的坡度转折处为平顺过渡要设置竖曲线,按坡度转折形式不同,竖曲线有凹有凸,其大小用半径和水平长度表示。,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纵坡设计应对沿线的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排水等方面综合考虑,视具体情况妥善处理。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减少借方和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路线形设计 道路 线形 设计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12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