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适应》PPT课件.ppt
《《跨文化适应》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适应》PPT课件.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讲 跨文化认知与适应,主讲人:张爱武电话:,案例: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故事一:炼狱的日子 一个女留学生,到德国已经四年,但很不适应,要不是为了不辜负父母和亲戚朋友的期望,早就想回国算了。在德国基本上是学校和宿舍两点一线,几乎没有娱乐,也很少找人聊天,包括中国的学生。由于靠勤工俭学挣学费,因此生活很清苦,连吃个红薯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20元一公斤)。,故事二:如鱼得水的日子 一个在德留学的男学生,开始的时候一句德语也不会,后来他到附近的一个敬老院照老人们说话,渐渐地语言不是问题,并且也认识了一些朋友,也包括中国留学生。现在除了上课,每周花一个下午到敬老院去看老人,花两个下午到国际难民组织去做
2、志愿者,每周有一天做助教,同时经常参加留学生组织的活动,他很喜欢在德国的生活。,故事三:不和中国人交往的中国人 开始的时候,都是和中国留学生住在一起,说中国话,吃中国菜。后来我觉得这样和国内没有两样,于是我搬了出了和德国人住在一起,再也没有回到原来的圈子。我很喜欢别人把我当作德国人来交往。,跨文化认知,跨文化认知是个体对其他文化信息的收集整合、评价和接受的过程。由于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决定了个体对外界信息的选择和加工方式,因此也决定了他对其他文化的态度偏好,从而成为跨文化冲突产生的个体基础。,跨文化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文化振颤、文化碰撞、文化认识到文化认同或否认的过程。,高,低,不熟悉,熟悉,个
3、体认知水平,个体认知过程,感知,震颤,碰撞,认知,认同或否认,跨文化场,跨文化认知障碍不当解释不当归类不当定式,跨文化反衬与跨文化指认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管理首先是对文化的识别。所谓文化识别,也叫文化指认,是把自身文化作为参照系去衡量其他文化的特征;所谓文化反衬是指文化特征上的对照,通过对照指出其差异性和共同性。,文化融入的概念,文化融入(acculturation):当拥有不同文化群体中的个体和其他文化有持续的第一手接触时所出现的现象,其结果是原来的个体和群体的文化模式都有变化。,文化融入具有以下特点:1.与异文化直接并且第一手接触2.接触必须持续一段时间3.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盲目融入、强加融
4、入、民主融入4.文化接触带来变化,文化融入的策略,是否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是否接触异族文化?,是 否,是 否,文化适应方法示意图,文化休克及跨文化适应阶段,Oberg(1960)第一个提出“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这个词,他当时给出的定义:在新的文化情境中,由于人们失去熟悉的社会交往的符号和象征而导致的焦虑。,具体来讲,是个体到新文化环境中的初期,个体由于感受到与母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差、不适或失控感。主要是人们知觉到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层面的混乱、不知所措。一般它在人们进入一个新的文化环境时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化休克的现象会消失,取
5、而代之是文化适应。经历文化休克的长短和文化距离、个人经验有关。,在Oberg之后,有很多学者提出了相类似的描述概念。Taft(1977)提出文化断层(cultural dislocation)的概念,具体表现以下方面:一是出现文化疲劳(cultural fatigue),由疲劳带来心理失调,如愤怒、失眠等;二是失落感,因为与熟悉的文化环境脱节,在新环境中无法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三是被新文化中的人所拒绝,体验到挫折感;四是不能胜任新任务环境中的事务,自我评价降低。,Bennett(1977)把文化休克的定义外延扩大,提出了“变迁休克”(transition shock)。变迁休克是人类有机体对新
6、的变化的环境不能有效适应的状态。最初的学者都是从消极的意义上来看待文化休克,因此,研究的出发点是如何将这一阶段缩短到最短。,Adler(1972)提出了与一般看法相对的观点,他把文化休克置于更宽广的背景中,文化休克被当作是一种深刻的学习体验,它会使个体提高自我意识、获得个人成长。这样文化休克就不再被当作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不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积极的因素,它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自我意识,是人们在新文化环境中自我成长的核心。,1.Oberg(1960)四阶段说:蜜月期(honey moon stage):其特征为着迷、兴高采烈和乐观。由于积极预期和乐观,个体在这个阶段情绪高涨,对所看到的文化
7、差异持一种积极态度敌意期(hostile stage):由于现实与期望的差距带来失落、遇到挫折和不尽如人意之处,个体对东道国有一定的敌意和偏见。,文化震荡适应的周期,恢复期(recovery stage):个体的东道国语言知识和技能都有提高,对新文化环境的适应力提高,对新文化环境适应能力提高,个体重新从积极方面看待周围事物。适应期(adjustment stage):适应程度增加,焦虑的情绪基本消失,了解、接受并享受新的社会规范和习俗,和环境有和谐感。,2.U形曲线模型(Deutsch,Won,1963;Lysgaard,1955)个体在心进入陌生文化时,带着新奇与热情,处于起点较高处,随后为
8、失落与失望期,处于谷底,最后是逐渐恢复。,3.W形曲线(Gullahorn,1963;Trifonovitch,1977)在U形曲线之外,把重新回国的适应也包含在其中,更加全面地描述了随时间变化,旅居者对新文化环境的满意度和态度。,旅居者满意度,开始,旅居时间,中期,回归,高 中 低,虽然从理论和经验上看,这些不同阶段的模型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实证研究结果去证明这一点。主要原因可能有:旅居者个体差异,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开始阶段都是乐观的、热情的。在东道国的生活经历并不一定能让人们的适应性增加。只有在有好感的前提下,随着接触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积极感受才会增加,随着时间推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跨文化适应 文化 适应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09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