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民俗学》PPT课件.ppt
《《解释民俗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释民俗学》PPT课件.ppt(1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解释民俗学,杨娜,一、课程性质与目的,(一)课程性质 开设本课程旨在在于提高大学生素质,拓宽专业知识面;同时也为有相关研究兴趣,毕业后准备继续在此方向深造或者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同学铺垫基础,培养他们的研究热情,引导他们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探索研究。,(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大家能够系统掌握基本概念、主要理论方法,以及主要的民俗文化知识。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理解今天人们为什么还要遵循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普及民俗知识,推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民间文化的认识,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各族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及多样性的文
2、化。,三、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1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特别是结合家乡民俗事项,比照其他地方的民俗,进行乡土教育,培养爱国爱家感情。另外,对于民俗学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做有针对性的问题的探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利用民俗学知识和方法作多学科方向的研究。,2、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全部采用电子文本教案。3、教学辅助资料 田野作业所获照片、VCD、书刊上的影像资料等。,4、考核方式 提前给定相关研究课题,要求按照教学要求,进行一定的文献查找和实地调查,然后写成规范的课程论文。,授课过程,1、不过分强调概念和理论,大家了解便可。2、
3、密切结合当今时事,举出和民俗、旅游等等有关的案例,大家进行分组讨论。3、我所希望的课堂气氛是活跃的、而不是沉闷的。(当然,活跃并不是让大家大声喧哗),教学参考书目,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2、陶立璠.民俗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3、董晓萍.说话的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2.4、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5、周星.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民俗学与民间文学联系紧密,有一部分内容与民间文学交叉,但是民俗学的内容涵盖了民间文学,为了避免重复,只选取很少内容讲述。同时借助民
4、间文学作品,解释民俗学的概念和理论方法。,第一章 民俗与民俗学,介绍民俗学的定义、在国外和中国的发展史。重点:讲解作为独立学科的民俗学的定义。难点:理解当前对于民俗学学科性的争议。,第二章 研究方法,介绍民俗学研究的各种方法,包括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如比较的视角和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研究方法等。重点:介绍田野调查方法和文献资料查找方法。难点:民俗学论文和报告的撰写。,第三章 居住民俗,介绍我国各地主要的民居类型、各民族村落传统附属建筑。建房仪式、相关习俗以及居室文化。重点:地域环境与民居建筑的关系。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建筑空间理解中国人的空间观念。,第四章 服饰民俗,各民族服饰文化的内涵,服饰的
5、时代变迁,服饰的功能。重点:介绍近代服饰变迁,当代服饰的继承和变化。难点:解析少数民族服饰的传统意义。,第五章 饮食民俗,介绍我国主要的饮食结构和各民族的饮食习俗,主要讲解饮食烹饪技术、饮食民俗观念、饮食民俗类型。重点:节日饮食和仪式饮食。难点:解析物质文化的象征符号意义。,第六章 节日民俗,介绍我国传统节日民俗,以及少数民族的几大节日;分析节日所负载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的走向;透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和政府管理时间的制度。重点:以功能主义理论解析几大节日的文化内涵。难点:古今时间观念的差别。,第七章 仪礼民俗,主要就人的一生的主要阶段介绍人生仪礼的内涵和功能。重点:民众生活中最为隆重最丰富多彩的
6、婚丧仪礼和习俗。难点:透过人生仪礼,从中理解中国人的生死观。,第八章 民间信仰,介绍民间信仰的对象和特点,民俗学研究民间信仰的领域和课题。如民间宗教与民众精神世界的互构关系,民间宗教的地方传承和变迁模式,以及民间宗教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重点:介绍我国民间信仰的基本形态。难点:理解当代民众对于民间宗教的需求心理。,第九章 民间竞技,主要介绍传统民间游戏和竞技类型,分析民间竞技和游戏的作用,以及其中蕴藏的智慧,并探讨其当代社会价值。重点:结合师范学生的就业去向,对儿童游戏做较为详细深入地讲述。难点:传统儿童游戏与现代游戏机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如何区分看待。,第十章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作品为例,分析民俗
7、文化的传统形态和现代变迁,要求掌握当前民俗学研究中民间文学的热点问题和识记关键概念。重点:讲解手机短信和网络文学等当代民间文学样式。难点:国外民间文学最新理论理解。,案例一: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事件对中国的影响,2005年11月25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场沸沸扬扬长达一年多的中韩端午“申遗”之争终于尘埃落定,最终的胜利者不是屈原的故乡中国,而是韩国。,尽管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北大教授高丙中说:“江陵端午祭其实与我们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
8、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如果追述韩国江陵端午祭的原型,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在韩国的许多典籍中都记载了对“端午”的解释,这种解释和中国人的观念是一样的。如韩国也称五月初五日为“重午”、“重五”、“端阳”、“五月节”,韩国特有的词是称“端午”为“上日”,意为神的日子。,争了那么久,端午这个传统文化终于还是花落别家,对此,很多人都会觉得伤感,因为端午说不重视其实也是很重视的,说到端午就想起了屈原、粽子和龙舟,能够成为世界遗产,说明端午对世界文化都是有很深的影响的,正是基于这个因素,端午被韩国申请成功,这让我们这些屈原的后代感到悲哀。,不管专家学者对
9、此做出如何“合理”的解释,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端午节毕竟起源于我国,后来才传入韩国,在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上,让韩国端午祭“捷足先登”,足以“刺激”并“警醒”国人:必须高度重视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必须大力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保护。,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事件标志着我们传统文化正在面临某种危机。国民的反应是一个民族在文化层面必然的心理反弹,是一种文化自保的机制。真正的传承传统,做到“薪火相传”,把节日实实在在地过起来;其次是让传统节日尽快列为国家公众假日,让人们有时间和精力来尽情享受节日的文化和快乐。,韩国在经历了与中国“端午节”申遗之争后,韩国的一位学者又论证中国的炎帝、蚩尤、夸父等形象
10、是出自韩国的神话。并说孔子、李时珍、孙中山等都是韩国人,甚至连汉字也是韩国人发明的!我们不禁要问:他们为什么不使用汉字而使用韩文呢?,案例二:“争名人”和“争祖宗”,一、争名人大舜之争:舜耕历山的典故,本出自山东省济南市。目前,自称舜耕过的历山已达20多座。其中争议最大的是山西省的永济市,他们干脆建了一个“舜城”以示其正宗。,老子之争:今年3月22日是老子诞辰2579周年纪念日。河南省鹿邑县举办国际老子文化节,而甘肃省临洮县则规划建设计有老子博物馆区、祭祀广场区、老子飞升纪念区的老子博物馆区。安徽省涡阳人也在开发老子文化“使人一到涡阳就有身处老子故里之感。”,韩愈之争:韩愈陵园位于河南省孟州,
11、现河北省昌黎县与秦皇岛市又以“韩愈故里”为由在开发“韩愈经济”。花木兰之争:河南人说,木兰故里在虞城;安徽人说,木兰家在亳州;湖北人说,木兰为黄陂人氏。除此之外,木兰故里还有陕西延安说、河北完县说等多种。,曹雪芹之争:曹雪芹的故里究竟在辽阳、丰润和山东临沂?三地各有说辞。,除名人被争之外,就连传说中的人物和虚构的故事也被众人疯争恶抢一番。如安徽人抢西门庆和潘金莲,河北人抢武大郎,以及孙悟空、董永和七仙女等,也被争来抢去,睹此,情何以堪?,二、争祖宗盘古之争:河南省桐柏县搞了个“中国盘古之乡”,沁阳县继而搞了个“中国盘古圣地”,并把原陈庄乡改称“盘古乡”。黄帝之争:原来祭祀黄帝在陕西省黄陵,近来
12、河南省新郑也在祭祀黄帝,继之,河北省涿鹿也建了一处纪念黄帝的处所。,8月中旬以来,央视4套节目播放了湖北省安陆市“李白故里”形象宣传片,引起“李白故里”四川省江油市的不满。江油市已分别向央视与安陆市方面发函,要求立即修改或停播该广告,停止名誉侵权。江油市政府法制办还表示,本周内将给安陆市发去律师函,不排除最终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城市名誉权的可能性。,问题,1、我们的家乡是否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2、这些地方为什么要争名人,争祖宗?3、这和我们所学的民俗学有什么关系?,本节所学理论:,1、什么叫民俗学2、民俗学作为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史。,第一章、民俗的定义及发展,以钟敬文为代表的定义:即民间风俗,指
13、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钟敬文(1903 2002.1.10),广东汕尾海丰人。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创作工作,贡献卓著。是我国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钟敬文是我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创始者和奠基人之一,在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领域辛勤耕耘了80年。被国内外学者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
14、他在民俗和民间文学研究方面独有建树,成为我国提倡用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的观点来研究民间文学的首批学者之一,是我国第一次正式打出民俗学大旗的学者之一,是第一次提出中国文字“三大干流”的概念,较早地把民俗学现象看成一个由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组成的整体的学者,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善于进行理论构架的人。钟敬文是中国民俗学之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他的散文在20世纪20年代初即在文坛崭露头角,自成一家,在1934年阿英所编现代十六家小品中,钟敬文便与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谢冰心、茅盾、落花生、郁达夫、徐志摩、鲁迅 和林语堂同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十六家,郁达夫称其作品“清朗绝俗”。在193
15、5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中,将钟敬文的散文作品如西湖的雪景、花的故事、黄叶小谈等作为五四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重要收获,辑入其中。,本书的定义,民俗:是民众创造、享用的生活文化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它通过行为模仿和口头演述等方式得以延续,是具有民间公共知识的特殊属性和地方文化身份的独特功能的民间知识。,民俗学:是研究民众所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本质、特点、作用及其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科学。,民俗学的发展史,国际上,民俗学运动发端于十九世纪的英国,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于1846年,将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和“Lore“(知识)合而为一创造“Folklore“(“民
16、众知识“或“民众学问“这个新名词;1878年,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民俗学组织-英国民俗学会,并创办了第一本民俗学杂志:民俗学刊(Folklore Record),“Folk-lore“一词慢慢为国际上所承认和使用;并由开始时的“民众知识“或“民众学问“,逐渐成为既指民俗事象,也指研究民俗事象的科学。,中国民俗学发展史,把民俗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并进而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对民俗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这是本世纪初才发生在中国的事情。,我国民俗学运动,当以北京大学“五四运动”前夕,1918年2月开始的征集歌谣活动为其发端。当时的民俗学是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登上中国
17、现代学术殿堂的。,1927年后,民俗学又在我国南方崛起,以广州中山大学为中心,办起了民俗周刊,较系统地把西方民俗学理论介绍到中国。中山大学时期出版的著作中,以顾颉刚的妙峰山影响最大。,三十年代后,我国民俗学逐渐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密切联系起来,较为突出的是杭州的民俗学研究活动。北京大学的民俗学活动一直持续到1937年抗战爆发,中山大学的民俗学活动持续到40年代初期。,从1918年到1949年的30余年间,民俗学在中国的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这种基础对于一个新兴的学科来讲,还是相当不牢固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它没有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占有稳固的位置,如建立系科、培养学生等;
18、(2)它没有以此为生的学者,民俗学在中国最早的提倡者大多数都没有成为民俗学家,或者本来就是把民俗学作为自己专业的副产品。,但是,从整体上说,尤其四十年代以前,民俗学调查搜集的虽然是中国的民俗,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基本上却是西方的。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来得及着力建立中国自己的民俗学体系。这不能不是一个很大的缺陷。,1949年至 1979年的 30年间,本来就没有显赫过的民俗学更加寂寞。但民俗学研究的部分内容也在其他领域得到了应用,如在五六十年代的民族普查与民族识别工作中,对于调查者而言,民俗学成为必不可少的知识,而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成为识别区分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90多年过去了,民俗学虽然没能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释民俗学 解释 民俗学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04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