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教师资格心理学上课课件1.ppt
《深圳教师资格心理学上课课件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教师资格心理学上课课件1.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2,第一章 概论,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首先,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其次,心理学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解释、预测和调控)。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3,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首先,心理学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过程中,主要依赖科学的方法,并且严格地遵循科学的标准,所以它是一门科学。其次,人的心理活动受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它又具有社会科学
2、性质。因此,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了。,冯特(1832-1920)科学心理学之父,4,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主要观点:1、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2、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研究方法:内省法(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试者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5,二、机
3、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 主要观点:强调意识的功能和目的研究方法:实验和机能三、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古典行为主义)斯金纳(新行为主义)主要观点:研究线路可用“刺激-反应”(SR)公式来表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研究方法:观察、实验,6,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代表人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主要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研究方法:现象观察五、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研究人的无意识研究方法:观察、解析,7,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主要观点: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4、。强调人的社会性。研究方法:现象描述分析七、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奈瑟 主要观点:研究信息加工过程(用“口语报告法”)。研究方法:实验、模拟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认知过程。,8,9,第三节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一)实验与认识心理学(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三)发展心理学(四)心理测量学(五)生理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家庭咨询、婚姻咨询、职业指导)(二)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人才的选拔、团队的凝聚力)(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消费心理、购买动机)(五)法
5、律与犯罪心理学(测谎仪),10,第四节 心理学研究方法,一、观察法:1、定义: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2、优缺点:优点:能收集到一手资料;收集到的资料客观真实。缺点:观察的结果难以重复;收集到的资料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11,二、测验法 1、定义: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2、通过测验工具可以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第一,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第二,用来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第三,通过对不同的人进行相同的测验,可以 比较不同个体或团
6、体之间的心理差异。优点:可以重复测验缺点:测验内容必须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对编制和实测过程要求很高,12,三、实验法 1、定义: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2、变量种类: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自变量: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因变量:又称反应变量,指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控制变量: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13,3、种类(1)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景中,有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优点: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缺点:实验情境不易控制,(2)实验室实验
7、: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优点:实验条件严格控制,实验结果可以反复验证。缺点:被试能意识到自己在接受实验,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14,四、调查法 1、定义: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2、种类: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问卷法:是指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优点:节省人力物力 缺点:回收率可能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结果谈话法:是指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的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
8、优点:不需要特殊条件和设备,容易掌握 缺点:访谈对象有限;被试受主管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会影响资料的真实性。,15,第五节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一、认识内外世界 二、调整和控制行为 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16,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第一节 意识的性质一、什么是意识 1、定义: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2、内容(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3)对自身的觉知,17,二、意识的状态 1、可控制的意思状态 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
9、情。(如:完成作业再出去玩儿)2、自动化的意思状态 人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如:一边开车一边与旁边的人讲话)3、白日梦状态 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似乎一方面清醒着一方面做梦,通常在不需要集中注意的情况下自发产生。(如:上课走神)4、睡眠状态 睡眠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脑电波的变化)5、特殊状态:打麻醉针或吃特定药物之后的一种迷糊状态。,18,第二节 注意,一、什么是注意 1、定义: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2、特点(1)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2)注意
10、的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3、功能(1)选择功能(一般会注意重要的对自己有益的信息)(2)维持功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3)调节功能(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19,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注意不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20,三、注意的分类,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我们可以将注意分成不随意注意、随
11、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一)不随意注意 1、定义: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引起的条件:(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新颖性、对比、运动和变化等。(2)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3、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21,(二)随意注意1、定义: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一直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2、引起的条件:活动的目的与任务 对活动的兴趣与认识 个体的知识经验 活动的组织 个体的人格特征及意志品质(三)随意后注意 1、定义: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方面它类似于随意注意
12、;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2、特点:它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 努力,因此有利于完成长期的、持续的任务。,22,第三节 生物节律、睡眠与梦,一、生物节律 1、定义:人和动物的一些心理和行为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些节律就称为生物节律。它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2、种类:一年 28天 24小时(日节律)90分钟,23,二、睡眠与失眠,(一)睡眠意识不同状态下的脑电波形态,24,人在正常情况下:脑电波为波人在睡眠状态下:1、过渡期:个体感到困倦、意识进入朦胧状态,这一阶段,呼吸和心
13、跳变慢,肌肉变松弛,体温下降。2、轻睡期:频率变慢3、4沉睡期:,梦游、梦呓和尿床多在此时出现快速眼动睡眠REM:眼球快速跳动,呼吸和心跳变得不规则,肌肉完全瘫痪,很难被唤醒。,25,(二)失眠 1、睡眠的作用:(1)恢复说:认为人经过白天的活动,消耗了精力和体力,需要通过晚间的睡眠来恢复。(2)保护说: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睡眠起着一种保护作用,保护个体也保护种族的发展。2、失眠的类型(1)情景性失眠(2)假性失眠:(3)失律性失眠(4)药物性失眠,26,三、梦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因为种种原因长时期被压抑着处在被觉知的意识下层,即潜意识,对于意识产生影响。梦的特征:1、梦境主要与自己
14、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3、睡眠中的内在和外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27,第四节 意识的特殊现象,一、催眠(一)什么是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景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二)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首先,是个体对催眠的态度及对催眠者的信任感。其次,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点也影响其受暗示性的高低。容易接受暗示:喜欢沉思幻想的人;容易集中精神而不容易分心的人;对催眠好奇,想获得新鲜经验的人。催眠诱导: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
15、的过程。,28,(三)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1、感觉麻痹:催眠状态下感觉不到疼痛。2、感觉扭曲和幻觉:可能出现幻听和环视现象。3、解除抑制:人们会按指示做一些平时不可能做的事。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清醒后对催眠状态的记忆消失。(四)催眠理论 1、催眠是角色扮演:认为催眠产生于被试在催眠者的诱导下高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巴伯尔、斯潘诺斯)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认为催眠将心理过程分离为两个同时进行活动的层面。第一层为接受暗示以后所经历的意识活动,性质可能是扭曲的;第二层面是被掩蔽的,当时难于觉察的意识经验,但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希尔加德称之为“隐蔽观察者”。,29,二、心理促动药物的影
16、响 心理促动药物:指使用后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的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的药物。(一)镇静剂:少量服用无妨碍,可消除情绪上的紧张。如:鸦片、海洛因、吗啡。(二)兴奋剂:可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和行为活动性的一类药物。如:咖啡因、尼古丁、可卡因。(三)迷幻剂:能使人产生幻觉的物质,即能够使意识尤其是感知觉发生扭曲。如:LSD、墨司卡林。,30,第三章 感觉与感知,第一节 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 1、定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2、根据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分为三类:远距离感觉:包括视觉和听觉。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
17、和皮肤觉。内部感觉:触觉、温度觉和痛觉。3、意义: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31,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第一步;收集信息第二步:转换,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感受器。第三步: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第四步:在大脑皮层的各区域产生感觉。,32,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一)感受性:心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关系的科学。1、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2、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3、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关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深圳 教师资格 心理学 上课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01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