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法脉要精微论.ppt
《诊法脉要精微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法脉要精微论.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诊法,概述,诊法,即诊察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诊法二字首见于素问脉要精微论,望、闻、问、切四诊在经中又被称为“视而可见”、“听声音而知所苦”、“言而可知”、“扪而可得”。,望诊:重在五色诊和颜面分部望诊及身形动态,对眼、舌等官窍的察验也有一定的记述。问诊:既提及问病史(所始病)及问现症(所方病),也重视病人生活环境和精神状态,了解病人喜恶嗜好(临病人问所便)。闻诊:涉及听声音、嗅气味两方面,但内容较少。,切诊:内容极为丰富,提出了切脉、尺肤诊、扪按局部等多种方法。切脉又分三部九侯法、寸口诊法、人迎诊法,其中寸口诊法应用最为普遍。脉象共提出20种脉,并述及真藏脉(五脏气绝、胃气绝的脉)。,内经诊法
2、强调多种诊法结合起来运用,即“四诊合参”,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素问脉要精微论,内容与题解:切,切脉;要,纲要,要领;精微,精妙入微。本文论述了诊病的原则,切脉、望诊、闻声、察形的原理及应用,四时脉象的变化规律,阴阳盛衰与梦境的关系,色脉合参以及尺肤诊等内容。全文以论脉为主,以脉诊为纲要的诊法理论精妙入微,故名篇。,第一段.(原文1、2自然段),内容:论述了诊脉时间及四诊合参的诊法原则。,(一)诊脉最佳时间平旦,原因:平旦之时,病人刚醒,尚未饮食、劳作,环境安静,人身气血阴阳未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气血平静,此时脉象变化最能真实反映一些异常病理变化,有利于诊察疾病。实质:诊脉要求病人安静气平,环境
3、安静。(临床不必拘泥,守其法度即可),(二)诊法原则四诊合参,切诊(切脉动静)多法并用,彼此察神(视精明)相参,才能正确察五色 把握病情察脏腑强弱、形体盛衰,第二段.(从“夫脉者血之府也”至“失强则死”),(一)脉诊法的基本原理及常见脉象的生理、病理意义。1.脉诊的基本原理“脉者,血之府也”血属阴,主静,血不自行,赖气(心气)的推动。脉流全身,故脉与经脉、脏腑、气血关系密切。候脉即可察全身内外上下之状况。,2.常见脉象的生理、病理意义,(1)长则气治平脉【脉形】脉位稍长,和缓从容调匀。是气机调畅的健康状态。(长脉有时也为病态:长而失去柔和,长而弦急,或兼洪、大、实,为邪正俱实的表现。),(2)
4、短则气病,【脉形】脉位短,不满部。【主病】气分有病。气郁:脉气不得贯通,脉短而有力,为实证。气虚:血行无力,脉道不得伸展,脉短而无力。,(3)数则烦心,【脉形】脉率急数,一息六至。【主病】主心中烦热。实热:大热,大渴,大汗,大烦,脉数有力。虚热:五心烦热,脉数无力阴虚内热脉细数无力;阳虚外浮脉数大无力。,(4)大则病进,【脉形】洪大满指。【主病】邪盛病进。邪盛正实:脉洪大有力。邪盛正虚:脉大无力,病趋危重。,(5)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脉形】上,指寸口脉近腕部;下,指寸口脉远腕部。关脉以上/下搏动明显。【主病】气滞。上盛则气高:气机逆阻于上,症见关脉以上搏动明显,喘满,眩晕,呕吐。下盛则气
5、胀:气机逆阻于下,症见关脉以下搏动明显,腹部痞满,腹泻。,(6)代则气衰,【脉形】脉来缓弱,有规则间歇。【主病】脏气衰微。平脉:怀孕3个月的妇女。病脉:气血亏,不相接续。死脉:本文所指,见于久病、大病后脏气衰微,气血不相接续。,(7)细则气少,【脉形】细小,应指明显。【主病】诸虚劳损,气血亏乏。平脉:细而柔和、有力。病脉 气虚:推动无力 脉细无力 血虚:充盈不足 湿盛:细而濡滑,(8)涩则心痛,【脉形】往来艰难,不流利。【主病】气滞血瘀。心血瘀阻心失荣养,故脉涩心通。,(9)浑浑革至如涌泉,绵绵其去如弦绝,【脉形】“浑浑”,指滚滚,形容脉来洪大躁急(又称釜沸脉,浮数至极,至数不清,浮泛无根)。
6、绵绵其去,形容脉微欲绝。【主病】邪气亢盛,正气衰微,阳极阴竭,阳气、阴血均告衰竭,病进而色弊。,3.脉诊临床价值,可反映病因、病所;可反映正气盛衰;可反映病势进退;可反映疾病预后。,(二)五色望诊法,1.五色诊基本原理:“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五色根源于五脏,为脏腑精气之荣华。察色可辨五脏精气盛衰。,2.察五色辨善恶要点,(1)平色【特点】肤色荣润光泽,含蓄不露(“外有掩护,色泽朦胧”)。【辨色关键】是否精血充盛;是否有胃气。姚国美诊断治疗学:“平人五脏既和,无论何脏色旺,必随气血上荣于面,必借胃气出于皮毛之间,皮毛色白,故五脏所生之色,为胃气与皮毛之色所掩护”。,(2)病色,【特点】外无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诊法脉要 精微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99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