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比较》PPT课件.ppt
《《艺术比较》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比较》PPT课件.ppt(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第八章 写意与写实 中西艺术比较,第一节 心物感应与模仿现实 第二节 中和婉约与激扬奔放 第三节 中西艺术的形式构成,艺术究竟为何,历来众说纷纭。美国的杜威说“艺术即经验”,意大利的克罗齐说“艺术即直觉”,法国的罗丹又说“艺术即感情”。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采用较为具体形象的说法:“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中国古人未把艺术作为整体加以研究,对各门艺术的共同规律与差异也未予深究,但相关的论述还是不少,如诗大序中那段著名的论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
2、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前有毛诗序树起“言志”大纛,后有“情志说”、“写意说”、“传神说”遥相呼应。如此看来,中西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对艺术仍有大致的共识:志、情、意、神,或者经验、直觉、感情,即是艺术的本体,只是这个本体必须借某种外在的具体形象的标志表达出来;借助的标志不同,即为不同的艺术。,从总体上讲,中国艺术体现出强烈的写意性、程式化和整体感、运动感,追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谐。西方艺术则体现出强烈的写实性、科学性和真实感,在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的同时,常常也表现出偏重形式的倾向。如果一定要拨开枝蔓,寻根究底,用一个词分别对中西艺术迥异的总体风格加
3、以把握,那就是中国艺术的“写意”与西方艺术的“写实”。,第一节 心物感应与模仿现实,“作为人的内心视象的一种反响而出现”的艺术,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圈内,周身奔流的是各自母体文化的血液,表现出的意蕴品味自是大相异趣。在中国戏曲中,极度的愤怒可以见于水袖狂舞,身形的摇晃可以想见秋江行舟。而在西方的舞台上,阿喀琉斯的愤怒一定得目眦皆裂、怒发冲冠,变成天鹅的奥吉塔,总少不了洁白的纱裙和羽毛。西班牙阿尔塔玛拉山洞中那头“受伤的野牛”,历时三万余年,看上去仍是栩栩如生,雄姿勃发;而青海大通上孙寨出土的彩陶上整齐划一,天真烂漫的舞蹈动作,则全然是一派丰收的喜悦。不同的艺术风格,铸就了迥异的艺术审美模式。面对
4、米洛的维纳斯,西方人多为其美而倾倒,为断臂而扼腕;中国士人或视为洪水猛兽,或干脆想入非非。反过来,面对郑板桥笔下的竹石,中国士人总能见出虚心劲节、铮铮傲骨;西方人则往往如坠烟海,不知所云。究其根源,盖因中西艺术中对主体与客体,表现与再现等审美范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位置。,一、意与境谐的交融转换 中国艺术中写意特征的形成发展,与艺术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哲学思考和思维方式密不可分。在古代中国,对宇宙本源的认识最具有影响力的是“道”本原说,并由此衍化出中国的哲学和思想体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显然是宇宙的本源;但这本源又“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是无法为感官所把握的。
5、因为它“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无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莫知其门,莫知其端,莫知其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对这样一个浩瀚无边,无始无终,无所不在的感知对象,人们只有通过“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的静观过程才能加以观照。故在老庄看来,包括艺术美在内的任何事物只有还纯返朴,才能回归于道,从而获得永恒。艺术美也只能以无法限定的形式加以表现,故而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也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样,哲学中的宇宙本原论与对艺术美的本质探源得到了融合与统一。,再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观点看来,在宇宙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两个自足体的并列关系,而是一种有机和谐、
6、交融的关系。人的心灵是与宇宙精神同存同化的,没有独立于宇宙之外的人的主体,也没有独立于人之外的宇宙世界,当观照者达到坐忘的虚静之境时,全部的精神都被融入宇宙之中,便可感到宇宙的真实存在的一切。由于对宇宙自然理解的主体化,因而在中国艺术家的心目中根本没有客观自然这个概念,即便是在用直观形象表达情感的绘画、雕塑、戏剧等艺术领域,也根本不可能是感官捕捉到的客观世界的规则再现,而是一个为意念重新构造出来的表象世界。借郑板桥题画竹作譬,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然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
7、,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竹乎哉!,中国艺术的所谓写意,是以主观表现为出发点的艺术表达方式,即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描绘客观事物在作者心中的投影,以意统形。作品中的大干世界,均经过主观的提炼乃至改造,甚至形成某种主观化的图式。不求形似,但见气韵。中国艺术家所要表现的那个为意念构造的表象世界,恰是“胸中之竹”,而非用感官捕捉到的“眼中之竹”。当然,这样的“胸中之竹”无法为人欣赏,于是无论如何重新构建,“手中之竹”总要脱影于“眼中之竹”。这样,便可达成“意与境谐的交融转换”,映现出中国艺术所着力追求的“意趣”、“神韵”、“意象”乃至“意境”。,“意境”或者“境界”,在佛学中指通过修炼
8、来达到一种境界。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引入文艺领域,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理论范畴,借以阐释艺术作品中意与境,情与景交融互渗的状态,并陆续出现了基本内涵相近的“气质”、“意趣”、“神韵”、“意象”等提法。直至清末王国维才明确把“意境”定作是中国古典艺术的本体内容的最高追求,并得到了文艺界和学术界的认同。他概括道:“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惑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意境理论的提炼虽然相对滞后,但对“意境”的艺术创造早就映现在各门艺术中了,因为在中国传统艺术与美学中,艺术家主观的志
9、、情、意在创作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所谓“为情而造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而艺术作品中的自然之境与人物、事件都被这种主观色彩所渗透和弥漫。绘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历来得到士人的关注和喜爱。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的瓦木建筑易于毁灭,圆雕艺术不及希腊发达,古代封建生活之形式美也早已破灭。民族天才乃借笔墨的飞舞,写胸中的逸气(逸气即是自由的超脱的心灵节奏原注)。,所以中国画法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中国绘画从内容上大体可分为宫廷画、文入画、宗教画、市民画、民俗画五类,从绘画特征上又可分为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两类,各类绘画的审美
10、表现各有侧重。如文人绘画所追求的正是意与境谐,是纯粹的以自然写本心,不仅要体味自然之美,更要借物抒怀,求得情与景的交融。开文入画南宗先河的王维是诗画一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苏轼的绘画则笔墨之中略施丹青,倏然成画,舒展怀抱。总之,中国画家总是流连于山水之间,总是在审美观照的同时,澡雪自己的心灵。,从“好山水,爱远游,西涉荆巫,南登衡岳”的宗炳,到“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石涛,从置一株花于深坑中“临共上而瞰之”的郭熙,到晨起看竹的郑板桥,无不表现出一种醉心于大自然怀抱的自觉。即便是宫廷画、工笔重彩画这些相对讲究写实的品类,追求意与境谐的特征的也一目了然。宋徽宗在芙蓉锦鸡图中以锦鸡自喻,占据着芙蓉花
11、枝,还迷恋着翩翩彩蝶,自以为“全五德”,具备文、武、勇、仁、信五种美德,实则活画出一个寻欢作乐、沉迷酒色的风流天子。画风富丽纤细,亦是画如其人。宋代佚名画师把出水芙蓉图画在宫扇上,也具以画喻人的意味。试想当年此画的女主人端详着鲜艳饱满、红绿相映、莲房半露、嫩蕊柔密的荷花,未尝不是青春常在,花好百年的暗祝,中国画家流连山水,并不对大自然做一笔一画的模仿,并不关心对象的数理形式几何比例、光线对色彩的作用和物理时间,他们只是把自己化入宇宙万物之中,去体味道(美)之浑茫,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无限,进而体现无限。郭熙说:“奇崛神秀,莫可穷其要妙,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
12、历罗列于胸中,而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画。”正因如此,文人绘画中的山水花鸟无不打上画家们心灵的印迹,所谓返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如果面前有一幅明代徐渭的墨葡萄图,那一根苍劲据屈的枝干,那几挂将落未落的葡萄,衬上十数片随风摇晃的老叶,那浓淡枯润、横涂竖抹的笔墨,莫不画出他那躁动不安的灵魂。徐渭还在画中题诗一首:“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不平之气溢于言表。在中国艺术的诸多门类中,书法与文人的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无论是案牍劳形,还是赋诗作文,长期的笔墨生涯,使得以文房四宝为工具的书法艺术成为文人最为熟悉最易掌握的审美形式。,“诗仙
13、”李白的书上阳台豪放飘逸,雄浑苍劲,亦是字如其人,悉有可观。至于全才苏轼,文称欧苏,诗称苏黄,词称苏辛,画开文人画之先河,书法上位列苏、黄、米、蔡之首。正是由于文人的青睐和直接介入,成就了书法较高的文化地位。加之汉字的笔画结构本身具有中国式的建筑美,其间架结构的多样性,用笔浓淡枯实、行顿迟速,使之在形成“囊括万殊,裁成一相”的抽象美时具有审美的多样性。而通过这种极尽变化的抽象美来领悟中国文化中那非具体事物所能展现,非人的感官所能观照把握的“道”,似乎最易令人体味。,书法特别重视对自然的体味,讲究意与境谐。故而蔡邕才有“夫书,肇于自然”,“为书之体,须入其形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的说法。中
14、国的书法的五种体式之中,除隶篆二体注重对古韵的追摹,其余行楷草书莫不抒写书者之意。王羲之行书天下第一,兰亭集序等,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结构极尽变化,风流潇洒之至。颜真卿楷书天下第一,颜勤礼碑等,笔势开张,宽舒圆满,深厚刚健,气象森严。张旭为草书之圣,古诗四贴等,“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除了展示个人心境之外,书法又还可见出各个时代的美学特征。晋人尚韵,王羲之等人的行书,可显晋人诗文绘画之风韵。唐人尚法,颜柳的楷书中可想见杜诗韩文的法度森严。,宋人尚意,苏、黄、米、蔡的作品流贯着宋诗的平淡、宋画的远逸、宋词的清空。明清尚态,无论是浪漫派徐渭、帖学派董其昌,还是碑学派郑燮,都力求
15、脱出前人的窠臼,现出主体的神态。建筑艺术作为一种实用艺术,也体现出对意境的追求。如果说,宫廷、陵墓、宗教建筑为实现其现实功能和精神功能,而呈现出较为统一的高大森严的审美特征的话,那中国园林艺术所全力追求的则正是上述建筑所无暇顾及的意与境谐的交融转换。作为园林艺术的代表苏州园林,无处不体现出对自然情趣的追求。亭台楼阁均随地赋形,巧夺天工,布局上处处注意消除人为的对称,让居游之人,尽情与自然交流。中国园林不仅本身宛如一幅幅连绵不断天然图画,也与周围的景致浑然一体。,楼台亭阁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其本身,而在于引导居游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从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轩楹高爽,窗户虚邻”,正是为了“纳
16、干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兰亭给王羲之的美感,主要不在其本身,甚至不在“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而在于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在于“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千古名楼滕王阁,给王勃的美感,也主要不在阁楼本身,而在于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听“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觉宇宙之无穷,识盈虚之有数”;拙政园已是巧夺天工,仍借得远处的塔影,将居中游者的神思引入无穷的空间。真乃“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中国戏剧是世俗艺术的代表,在将音乐、舞蹈、文学、绘画、雕塑综合起来并加以精致化的同时,也将这些艺术的写意性传统继承发展下来,无论是剧作、表演、音
17、乐、还是服装、化妆、舞美,无不借意显实。中国戏剧无布景的空白,给各种表演留下了流转行动的自由,促使其程式化和虚拟化,成就了独特的审美范式梅兰芳表演体系。早期的元杂剧,因其“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被王国维誉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惟意境则为元人所独擅”,明人汤显祖的牡丹亭,被誉之“言一事,极一事之意趣神色而止,言一人,投一入之意趣神色而正”。,对于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剧的写意品格,大师梅兰芳更有直接的论述:“它把无限的空间都溶化在演员的表演里面,又利用分场、连场、套场,使故事连贯,一气呵成。演员的表演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从传统的表演方
18、法中,可以看出京剧的舞台设计,不是写实的设计风格,而是一种民族戏曲歌舞化的写意风格。”“演员在台上所表达的骑马、乘车、坐轿、开门、关门、上楼、下楼等等一切虚拟动作和手的各种指法,眼睛的各种看法,脚的各种走法,都是把实际生活的特点高度集中,用艺术夸张来表现到观众的眼前,使观众很清楚地抓演员每一个动作的目的性。”,其他艺术如雕塑、音乐、舞蹈等,所求也在意与境谐,在情韵的表达而不在逼真的模拟和技艺的展现。比如四川成都出土的说唱俑,那张咧嘴扬眉、神采飞动的大脸仿佛是直接突出在胸腹部的大块平体之上,下肢比例的压缩,更使艺人具有一种孩子般的可笑劲,但看稚拙的造型处理当中隐藏着奔放洒脱的灵动和成熟,全然不屑
19、于细枝末节的形似,却把说唱艺人那沉入角色创作当中,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的滑稽相塑造得出神入化。总而言之,中国艺术所描绘的并不是人的视听对外在世界的体验的积累,也不是艺术家主体投射到某片自然景物后创造出来的,而是艺术家主体与大自然进行充分的交融转换后从心灵中生发出来的,因而无论是创作的过程和作品,都表现出强烈的写意的追求和色彩。,一、忠实于客观的艺术尺度相对于中国艺术的写意性,西方艺术的写实性特点更为明显。从整体上讲,人与自然的分离以及靠认识来把握世界的方式,使西方人与自然宇宙不可能达到有机融合。受此宇宙意识和认知方式的制约,西方艺术的美学致思总是趋向于认识外在世界的合规律形式。而形式的美无疑首先
20、是诉诸感官上的东西事物的性质特征等。因此西方艺术,总是竭力强调满足视听真实之美。而思维方式的这种外向型特点,以及寻求圆满的欲望和认识的阶段性局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又使西方艺术在模仿的对象以及模仿的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成为西方艺术流派众多,花样翻新的动力。,西方艺术的这种导向外部形象世界的美学致思方式,使得西方艺术更注重外在客观世界的捕捉。因为“以目睹的具体实相融合于和谐整齐的形式,是他们的理想”。从古典时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模仿说”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反映论”,可以说以求真的态度模仿自然与注重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是西方传统艺术的中心观念。在西方人看来,没有对某种艺术形式的
21、投入和理解,就没有模仿活动创造的这种符合视听规律的真实,就不存在着所谓艺术的美。这种对客观世界的写实追求,在西方的传统雕塑和绘画中表现最为明显。,西方的雕塑对写实风格的崇尚是由来已久的。古希腊帕特农神庙东山墙浮雕命运三女神那丰腴的肌肤,优雅的体态,柔细的丝裙已近纤毫毕肖。三位女神十分轻松亲昵地偎依在一起,仿佛几位惯熟的希腊姑娘,游戏之余惬意地偎成一堆,显得那么自然而亲切,生动而传神。从米洛的维纳斯、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到罗丹的思想者,写实的传统历久而不衰,同时表现出和谐、匀称、凝重、静穆的形式美。甚至不因表现神话题材而有所变化。阿波罗和达芙妮表现的是纯洁少女达芙娜宁变桂树也不委身于神的故事。意大
22、利雕塑家贝尔尼尼抓住达芙娜誓愿应验的瞬间,展开符合生活真实的想像,准确而传神地刻画出这出狂热与冷寂、运动与凝固、追求与幻灭的人生悲剧。,同样,西方绘画的写实技艺也是一脉相传的。从文艺复兴时代的巨匠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到古典主义的大师普桑,再到浪漫主义的德拉克罗瓦、席里柯,直到十九世纪新古典主义的大卫、安格尔,现实主义的库尔贝、米勒,甚至印象派的先锋如马奈等,不论风格如何演变;模仿自然,坚持以反映客观为尺度的真实感的原则始终不曾放弃。“艺术三杰”之一达芬奇关于绘画的理论阐述得十分鲜明:“绘画的确是一门科学,并且是自然的合法的女儿,因为它是从自然产生的。为了更确切起见,我们应称它为自然的孙儿,因为
23、一切可见的事物一概由自然生养,这些自然的儿女又生育了绘画,所以我们可以公正地称绘画为自然的孙儿和上帝的家属。”,他还有句名言:“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这种再现自然的兴趣一直为西方艺术家们所承继,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后人:“去画吧,写吧,尤其去临摹吧!像对待一般静物那样。所有您从造化中临摹下来的东西,已经是创作了,而这样的临摹才有助于引入艺术。”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罗瓦尽管对古典主义艺术大为不满,也没有抛弃写实的追求。“在乘公共马车的时候,他也从自己的座位上去研究栗色马与黑色马背之间的色彩对比。这种高光在闪耀的马皮上看起来是很清晰,也很寒冷的。他也把阳光照在窗外一赤膊工
24、人身上的效果记录下来,他看到人的肌肤色彩,在与那无生气的墙壁对比之下,是多么生动。”,即使是音乐这样的必须经过想像才能完成和欣赏的抽象的时间艺术,忠实于客观也成为西方艺术家一贯的追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论及古希腊音乐时说:“史诗和悲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是有三种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不同。”在这位先哲看来,音乐首先是作为对人的“音调感”和“节奏感”的模仿而出现的。勃拉姆斯曾在小施特劳斯的扇面上写下蓝色的多瑙河的开头旋律,然后感叹:“可惜这不是我的东西。”有评价说:“其效果犹如宁静的多瑙河水波荡漾,仿佛大自然从睡梦中渐渐醒来。
25、人们好像见到了多瑙河两岸的绚丽景色;见到了山村少女们翩翩起舞的舞姿。”两位音乐大师的写实追求由此可见一斑。,总而言之,西方艺术受西方宇宙意识制约和外向型美学致思的引导,总体上选择了科学化的道路,并呈现出渗透着一定主体色彩的忠实自然的风格。艺术的进步往往离不开科学进展,如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心理学等,离不开物质材料的更新。这一点与中国艺术的发展主要依靠人文科学的进展和艺术家的悟“道”的深入程度大相径庭。,第二节 中和婉约与激扬奔放,从艺术作品的美学风格上看,中国艺术在儒家倡导“温良恭俭让”的中庸哲学熏染下,注重情感表现的委婉与节制,向往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温婉柔情和温柔敦厚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艺术比较 艺术 比较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96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