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球与宇宙.docx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地球与宇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人救学目标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而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激发对探索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C二人敌材分析和怠以1、地球的形状。(1)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2)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和方法。(3)现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2、地球的大小。C三人本节重点1、请学生描述地球的外貌特征,对地球概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CS人本节难点1、对于地球大小的教学。2、通过想像和比较的方法使抽象的数据形象化。(五人教材华拘地球形状地球大小f古代人类对地球即
2、状的认识述明地球膨状的现象和方法现代人类对地球形4粒J认识J赤道芈粒赤道周长C六人教学深广度1、地球形状通过小学46年级常识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所认识。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证明的,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分析出海上航行的轮船,为何桅杆先消失的原理;在现实生活中能列举地球是球体的现象;通过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的数字比较,学生能归纳出地球事实上不是正球体,而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椭球体,即达到了教学目标。至于惯性离心力造成地球变成“三轴椭球体”的原理不必解说。2、地球的大小收集资料向学生解说地球大小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了解地球赤道周长,赤道半径,极半径,地球的表面积及海洋与陆
3、地所占的比例。通过计算绕赤道行走的天数建立赤道周长的空间概念。具体数字不必死记硬背。(七人有见疑问解答1 .地球为何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椭球体?因为地球的自转,产生惯性离心力,由球体变成椭球体。2 .九大行星中,为何只有地球上有生命物质?a.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得地球上有液态水的存在。b.地球的大小适中,产生的引力能吸住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3 .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对地球的形成,科学家提出了几种设想:在几十亿年前,地球和宇宙中的其它星球同时由太空中的灰尘和气体凝聚而成。-地球是一颗恒星的一部分,其中的一部分被太阳强大的引力吸出来,构成了地球。-地球是由颗恒星爆炸而成。以上这些理论都存在
4、不少缺点和错误,后来都被一一否定了。地球的形成现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迷二4.描述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从太空看地球是个蓝白色的球体。蓝色部分是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白色部分是漂浮于天空的白云。黄色部分是陆地。;观察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的移动实验。 .选用的铅笔长度、大小相同。 .观察时用一只眼睛。 .眼睛、球面、木板在同一水平视线。 .球面上移动距离与木板上铅笔移动距离要相同。轻拿请放,干燥、清洁,因为它是紧密仪器。避免读数视觉误差不准确。用细纱来代替水。(人工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课题: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课的类型:事实、方法和认识教学镇灰:探究、启发式教学目标与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质
5、疑: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今天来学习这些知识。阅读课本。陈述人类对地球认识经历的几个阶段。实验活动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与方法1 .用实物投影仪或多媒体演示铅笔在篮球表面和水平木板表面上的移动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在篮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和铅笔头位置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2 .用多媒体展示船只离岸或靠岸的录象片段。(也可用帆船模型做在球面上航行的情景,看桅杆的变化)提问: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何桅杆先消失?讨论球面上铅笔移动的现象与平面上铅笔移动的现象,比较两者的不同。列举地球是球体的现象。地球是个椭圆形球体1 .展示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2 .展示地球的赤道半
6、径、极半径的图片,引导学生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提问:如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这个差值几乎看不出)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真正的形状是怎么样的?述算结一描计切地球的大小课堂小结巩固练习1 .引导学生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周长。2 .鼓励学生讲航海家的故事。计算讲故事皆景资料:1 .地球我们可爱的家园我们居住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一个蓝白色的球体。蓝色部分为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白色是漂浮于天空的白云。它们位于稀薄的空气层里,围绕在地球的表面,这个稀薄的空气层,叫大气圈。在已知的星球中,只有地球的大气层里有可供生物呼吸的空气。地球有两点不同于太阳系中的其
7、他星球,一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二是它们表面有液态水.2 .地球概况(1)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的普通一员,它与其它八大行星一起昼夜不停地围绕太阳运转。如果按照与太阳的距离来排队,地球排第三,水星和金星距太阳比地球近。如果按照个头的大小来排队,地球排第五,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比地球大。地球距离太阳不远不近,个头不大不小的适中条件,使得地球具备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所有的必要条件:温度、大气、水分等等,成为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得天独厚的星球。(2)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大约为1.5亿千米,太阳在不远不近的地方照射着地球,使地球大部分地区巨大的吸引力。地球周围的平均温度在20摄氏度上下,这是最适宜人类
8、生存的温度,也是最适于多数动物和植物生长发育的温度。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271千米,质量在约60万亿吨。这么大的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地球周围的大气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不能逃脱掉,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3)人类以及其它动植物生长发育也都离不开水。地球的表面70%以上被海洋、湖泊和河流所覆盖,大气中也含有水分。水在球上以液、固、气三种形态出现,并且可以在地面和大气中循环周游,为生命的产生和存在提供了保证。(4)第一个飞上太空邀游的使者是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东方号人造卫星迸人宇宙空间,开创了载人航天的新纪元。当人造卫星在距离地球几百千米的宇宙空间
9、围绕地球飞行的时候,加加林透过瞪望窗,看到了窗外许多陌生的景象。当他看到人类的故乡地球时,不由得大声惊呼:“啊,多美啊,地球是蓝色的!”在加加林之后,相继又有前苏联和美国等国家的一批批宇航员飞上太空,他们每次在太空中都要看看我们美丽的地球,并且拍下了许多地球的照片,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一睹地球的风采。太空中看到的地球确实非常美丽,它的表面好像裹着一层蓝色的薄纱,这是地球的大气层,透过这层薄纱,可以看见蓝色的浩翰的海洋和漂在海面的像海岛似的陆地。难怪那些在太空中亲眼看见过地球的宇航员都认为事实上地球应该叫做”蓝色的水球”更恰当呢。(5)地球的年龄。怎样才能科学地推算地球的年龄呢?到了20世纪,科学
10、家们找到了测定地球年龄的最可靠的方法,叫做同位素地质测定法。人们发现地壳中普遍存在微量的放射性元素,它们的原子核中能自动放出某些粒子而变成其它元素,这种现象被称做放射性衰变。在天然条件下,放射性元素衰变的速度不受外界物理化学条件的影响而始终保持很稳定。例如1克铀经过一年之后有1/74亿克衰变为铅和氮。在铀的质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经过约45亿年以后,大体就有1/2克衰变为铅和氮。利用放射性元素的这一特性,我们选择含铀的岩石,测出其中铀和铅的含量,便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出岩石的年龄。用这种方法推算出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大约为38亿年。当然这还不是地球的年龄,因为在地壳形成之前地球还经过一段表面处于熔融
11、状态的时期,科学家们认为加上这段时期,地球的年龄应该是46亿年。(6)地球的内部结构。科学家们通过对地震波(主要是人工地震波)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按照地球内部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方面情况的不同,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以分为地壳、地慢和地核三层。地壳是地球表面很薄的层,平均厚约三四十千米。但是各个地方厚度很不均匀,最厚的地方能达到70千米左右,如我国的青藏高原;最薄的地方仅有10千米,如深海下面。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地壳以下比较厚的一层是地慢,从地壳下面一直到大约3000千米深的地方都属于地馒。地慢也基本上是由岩石组成,只不过地慢深处的岩石成分与靠近地壳的岩石成分不太一样。地壳和地
12、慢上层的岩石主要是檄揽石,而地慢下层的岩石主要由二氧化硅、氧化镁、氧化铁等成分组成。地幔以下就是地核,一个半径约3370千米被包在地球核心部分的圆球体。组成地核的物质与地壳和地慢很不相同,它的主要成分是铁和银。(7)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表面被一层厚厚的大气包围着,大气层没有明显的边界,只是愈向上愈稀薄。大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还有少量的氮、氯、氮、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大气的总质量约5300万亿吨,只有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大气质量的98%都集中分布在距离地面50千米以下的范围内。假如地球的引力不能把大气吸引,地球上的水也不能存在,因为火会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会逃离地球。根
13、据地球大气密度、温度、压力以及化学成分随着高度的变化,可以把大气分为四层,从下往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对流层是冷暖空气团对流的区域。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大约在10千米左右。这一层对地球的影响最大,风雨雷电等气象变化都发生在这里。对流层的温度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下降的,在对流层的顶部,温度约为-50摄氏度。平流层,又称同温层,其厚度从对流层顶部到离地面50千米处。与对流层的情况相反,平流层的温度是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的,平流层的顶部温度大约为10摄氏度。中间层,离地面5080千米,这一层的温度变化与对流层一样,也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其顶部的温度最低,为一90记。从80千米再往上的范围
14、称为热层,这一层的温度变化与平流层样,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在500千米处的高空,温度可达到1000C,这是因为大气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所致。热层的温度虽高但所包含的热量却很少,因为那里的大气太稀薄了。另外,地球大气层从100千米到350千米的范围内含有大量的电离气体,这是由于太阳辐射进入高层大气时高能粒子与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发生作用后产生的,这一层也称为电离层。电离气体可以反射无线电波,地面上越洋的短波无线电通讯就是依靠它们实现的。(8)地球的自转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在以它的自转轴为轴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着,地球自转一周是昼夜。地球是一个略扁的球体,赤道半径平均为6378千米,极半径平均为
15、6357千米。我们任意选择赤道上的一个点,当地球自转一周时,这个点就随之运行了一个以6378千米为半径的大圆圈,其圆周长约40054千米,折合成华里就是约八万里。“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奥秘就在这里。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是根本感觉不到地球的自转运动。用什么方法能够证明地球的自转运动呢?傅科摆是一种很直观并且很有说服力的方法。傅科是法国物理学家,1851年,他在巴黎一座博物馆高60多米的大厅天花板上悬挂了一个重20千克的金属球,给这个金属球一个外力,让它摆动起来,由于悬挂的绳子长,金属球本身的质量又大,它会长时间摆动而不至于很快停下来。人们发现,这个金属球的摆动平面在不断地沿着顺时针改变方向。这个结
16、果就说明了地球是在沿着逆时针方向不停地自转。后来人们就称之为傅科摆。为什么傅科摆沿顺时针改变摆动方向说明了地球在沿逆时针方向自转呢?这是由单摆的物理特性得出的结论。在一个可以在地面转动的摆架上安一个摆球并让它摆动起来。让摆架平稳地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起来。这时你会发现,摆球摆动的方向始终不会改变,然而相对于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摆架它却是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了一定的角度。同样的道理,傅科摆摆动起来以后并不改变摆动方向,然而我们站在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地球上,看不到地球的转动,却看到傅科摆是在没顺时针方向不断地改变它的摆动方向。傅科摆动方向的变化速度与当地的地理纬度有关,纬度越高的地方变化的速度越快,在北极
17、,它24小时转一圈,而在北京就约需37小时才转一圈。(9)地球磁层地球本身具有磁性,地球磁场就像一块硕大无比的磁铁所产生的磁场一样,磁力线从地磁两极发出。但是地球的磁力线在高空中受到太阳风的影响都向后弯曲,使得地磁场在朝太阳方向的最前沿产生一个半球形的包层,并向背太阳方向延伸,从而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昔星状的地磁场区域。这个聋星状的地磁场区域就叫做地球磁层。地球磁层也像地球大气层一样随着地球一起在空间运动。地球磁层的范围相当大,它始于距离地面大约6001000千米处。在向太阳-侧,磁层的边缘到达约10倍地球半径处。而在背太阳一侧,磁层的边缘一直延伸到约10倍地球半径处。科学家们观测发现,当太阳活动
18、剧烈时,地球磁层在突然增强的太阳风作用下,会发生变形,严重时会将磁层向太阳一面压缩到5-7个地球半径。此时,地球表面上的地磁效应增大,还会发生不规则变化,即磁暴。3 .地球的形状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球形。”每个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其实地球并不是滚圆的,而是一个运动着的不规则的椭圆体。赤道的半径较长6356.8千米。由于地球很大,这点差距是微不足道的。(1)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圆形的球体上。我们的祖先认为“天圆地方”,天像一把撑开的伞,地如一张铺开的棋盘;古巴比伦人认为,大地像乌龟脊背一样隆起,上面笼罩着半球形的固体天穹。(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地球 宇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96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