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的法律视野.ppt
《校长的法律视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长的法律视野.ppt(1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校长的法律视野,海南师范大学教务处 梁 广邮箱:电话、传真:0898-66516344手机:13078901391,主要内容:一、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二、校长必须正确贯彻实施依法治教精神三、关于教育法律四、我国现行教育法律解读,一、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概念 依法治教-指教育管理活动从依靠政策转变到主要依靠法律的轨道上来,使教育工作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它包括依靠法律、依照法律、依据法律三个方面。依法治教要求教育管理者及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从管理观念上、管理职能上以及管理方式方法上实现两个转变:一个是从过去主要以政策为
2、依据逐步地转移到主要以法律为依据来规范教育工作。另一个是从过去单一地运用行政手段逐步地转移到依法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管理教育工作。,依法治校:是指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依照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管理制度,从事学校管理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和其它与学校有关活动,使学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基本要求,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过程中世代积累和形成的知识经验,以社会历史经验的形式,通过教育,传递给后代,并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成为人类
3、生存的必要手段。因此,教育一经产生,便具有传递生产知识经验和一定社会的生活规范两种职能,对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现代社会产生以前,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基本上是脱节的,构成一个很少变化的封闭系统,其内容是统治阶级必要的文化知识和教养。因此,进学校、受教育只是少数人的特权,是一种身份的标志。教育规模狭小,主要是教师、学生、家长等私人之间的活动。国家一般不直接管理教育,只是在幕后,间接地影响教育。,例如在我国古代,国家主要通过选士制度来影响教育。欧洲各国在19世纪以前,学校或由教会控制,或由自治城市领导,或由学校本身自治。国家通过这些力量间接影响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与法律之间并没
4、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也无所谓教育法。,18世纪以来的社会现代化进程给予教育的最大影响就在于孕育和产生了普及的、社会化的、与现代工业相结合的现代教育这一崭新的教育形态。现代教育的目的直接受到现代生产发展的影响。新的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中的不断应用是更新的、效率更高的生产工具代替了旧的机器设备。现代生产能力的扩大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才能适应这一要求,从而决定了劳动者普遍地接受学校教育,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现代生产的发展,就一个具体的劳动过程来说,要求加强微观管理的科学性;而就全社会的劳动分工来说,又要求加强宏观管理的科学性,因为无组织、次效率、铺张浪费、经济
5、失调是现代生产的大敌。现代社会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不能任凭管理者的个人经验,更不能靠管理者的想当然来管理和运行,而只能凭借先进的科学知识,才能使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有条不紊。于是经济科学、管理科学、法律科学等方面人才的培养也开始成为现代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社会中的教育活动,已经与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其目的指向全体社会成员,指向科学知识的传播,指向劳动者和管理者知识水平的提高。现代各国都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无一例外地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推行普及和发展教育的政策。,现代教育区别与以往任何一种教育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和有序化,这是教育日益普及化和社会化
6、的一个直接结果。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规定性,同时也产生对人才培养的规定性,从而形成现代社会特有的教育制度。这种之要求废除封建社会培养、选拔人才的做法,扩大受教育机会,广泛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这种制度要求打破传统的学校体系,同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把学校纵横联系,统一协调起来,建立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质量标准,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显然,复杂的的教育运行过程要要做到有序化、科学化,仅仅依靠教师的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依准于法,体现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利益,不允许任何人违背它;它要求学
7、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的行动方式和程序,一切财物的使用和管理也应有一定的规格和使用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教育目标、方向的正确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现代教育的这种社会化和国家化以及国家教育权力的产生是一种进步的趋势。100多年来的教育发展史证明,教育没有社会和国家的重视和扶植很难取得持续、长足的进步。,必然趋势,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经济遵守诚实信用平等竞争的原则,依靠的不是自觉,而是法制。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政治干预,但是不能乱干预,必须遵守法制的原则,在一定的游戏规则下运行,游戏的规则不仅限制球员,也限制裁判、教练、观众,限制所有参与的人员。,现在我国教育的重
8、要任务是要为市场经济培养人才,教育有两方面的任务,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学生个体的发展服务。在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的情况下,人的个体发展才有充分的基础和保证,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2、参与教育主体、关系多元化:以往的教育行政关系是单一的上下级关系,现在由于办学主体多元化,出现了大量的平等关系法律上的民事关系。学校与学校之间,资源的相互利用,平等交流活动;国家和学校和个人之间出现了大量的民事关系。随着学校自主权的落实,这种平等关系会越来越多,要靠法制来保障正常关系的维护与发展。,3、教育活动领域的扩
9、大 教育的领域越来越大,参与教育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完全靠行政命令不能解决问题。民办学校就要靠法制来实施管理。中外合作办学越来越多,加入WTO以后外国人进入中国办教育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外国人最相信的是法律法规,他们不相信政策。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也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只有建立完善的教育法制法规才能有效维护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将来打官司的越来越多。,4、国家民主与法制的完善 教育行政是国家行政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国家制定了很多约束行政机关的法律、法规,比如行政诉讼法等。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只能民告官,不能是官告民,都是老百姓的法律救济渠道。行政处罚法是约束行政机关的法律,国家赔偿法也是保护老百
10、姓的。这些法律自然包括教育行政机关,教育行政管理机关必须在国家的行政法律法规之下运做,这就要求教育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必须把教育纳入法制。,二、校长必须正确贯彻实施依法治教精神,实行依法治教(校)是一个学法、守法、用法的过程。个别学校领导对学法用法的重要性、紧迫性还认识不足,“谈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存在,没有把这项工作真正摆上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对依法治教工作还停留在一般号召上,缺乏强有力的办法和措施。学法用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对此要有充分的准备,必须全面、扎实地学习法律,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努力提高依法执教的能力。,1、破除旧观念,树立依法治教新意识1
11、)破教育发展史上的所谓“德治观”。2)破学校内部管理上的所谓“人治观”。2、学习掌握教育法规,把实行法治手段和其他教育手段结合起来1)实行依法治教,首先应学法懂法,这是前提。2)要处理好法规教育与其他教育方式的关系。,一是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的关系。二是一般法和专业法的关系。三是学和用的关系。,3、提高执行教育法规能力,坚持依法办学1)要提高自觉遵守教育法规的能力2)要提高应用法规分析、评价法律现象的能力3)要提高维护学校和师生合法权益的能力 4)实行综合治理,齐抓共管,三、关于教育法律,(一)法律的定义:法律简称法,指由国家机关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二)法的本质特征,
12、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统治阶级把自己的意志体现在法中,强迫全体社会成员遵守,达到对整个社会实行统治。2、法是被提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只有那些通过国家政权,把统治阶级意志变为国家意志,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以国家的名义把统治阶级意志规范化、条文化,这才成为法。3、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由统治阶级制定,但不能随心所欲制定,这就是存在决定意识。,(三)法的基本特征,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应当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与道德规范、风俗习惯不同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只有特别授权的国家机关才有权制定法律)3、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
13、保证其实施的。4、法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5、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四)教育法的地位,教育法规,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法律和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的总称。它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为准则,是依法治教的法律保障,是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和学校管理的根本依据。,(五)教育法的历史发展,教育法伴随着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零星立法阶段:十六世纪2.专门对普及义务教育进行立法阶段:十九世纪下半叶3.广泛进行教育立法阶段:二十世纪初4.教育的综合法治阶段:二战后,促进这一发展的主要是如下两个因素。一个是战后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要求。现代科技
14、的进步和发展使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劳动市场结构和劳动的性质乃至社会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加速了整个社会的劳动变换性和职业流动性。传统的学校教育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因此各国教育改革都以转变功能为目标,以重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突出服务经济为基本特点。,另一个因素是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提高,人们开始把教育看作是个人的一种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要求享受一种机会均等的、有利于促进个性的丰富和全面发展的、有助于人的潜能得到发挥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育制度概念受到了冲击。,这一时期的教育立法表现为它自觉地、主动地适应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全面地进入教育领
15、域,系统地认识它所调整的对象,合理地调节教育领域中发生的各种内外关系。因此,教育法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飞跃性发展。,(六)我国教育法的法源,法律渊源(简称法源):根据法律效力的来源不同而形成的法律类别。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是我国一切立法的依据。,2、法律: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构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我国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它由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组成。,基本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发布的,规定和调整某一方面带根本性、普遍性的法律。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发布的,规定和调整的对象较窄、内容较具体的一类法律。,
16、3、行政法规:指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这类文件一般用条例、办法、规定、章程、指示、决定、通知等名称。它们内容最多、数量众多,是教育法数量最多的一类法源。,4、地方性法规:指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形式。地方性法规只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发布。,6、政府规章:国务院所属各部、各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发布规章。,(七)现行的教
17、育法,1、宪法中与教育直接相关的条款(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这是建国以来由最高权利机关制定的第一部有关教育的法律。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这是教育的基本法律。6、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5年5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
18、次会议通过)。7、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8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1次会议通过)。,两个与学校管理相关的重要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教育守法,亦称教育法的遵守,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自觉遵守教育法的规定,按照教育法的规范要求,作为或不作为。,教育违法,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违反教育
19、法规定的危害正常教育法律关系的过错行为。与教育守法的表现形式相对应,教育违法也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作了教育法禁止做的事情,亦即有教育法禁止的行为;二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不做教育法明确要求做的事情,亦即没有做教育法规定的行为。,四、教育法律解读,制定:为了保证“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必要运用法律的形式来规范教育领域中的各种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由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通过,它是教育的根本大法,它对涉及教育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作出了基本规范。包括教育性质与地位、教育方针、指导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基本制度等。又称教育法的母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20、法解读(1995年3月18日),(一)教育的性质,第三条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这一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二)教育的地位,第四条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是我国第一次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原则。教育的状况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三)教育方针,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
21、人。”(两个必须、一个培养目标)这是我国第一次通过立法形式完整地规定了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2、1952年前后的教育方针:“应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是建国后首次提出智、德、美等全面发展的问题。,3、1957年毛泽东对教育方针的概括:“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
22、1958年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5、1981年的教育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8、1995年教育法提出的教育方针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9、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最新的教育方针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解读,(1986年4月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校长 法律 视野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92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