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市场分析》PPT课件.ppt
《《粮食市场分析》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食市场分析》PPT课件.ppt(1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03,第三章 粮食市场分析,-2-,MAUQ,第一节 粮食生产第二节 粮食消费与需求第三节 粮食市场,-3-,MAUQ,第一节 粮食生产,一、中国粮食作物地理中国粮食作物种类多、分布广、地域差异大。中国栽培较普遍的粮食作物共有20余种,其中有些还有春播、夏播、秋种和冬种之分,而每种作物又有不同的品种,世界各种主要粮食作物几乎都见于中国。,-4-,MAUQ,中国是世界重要产粮国之一世界四大个产粮国: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稻谷、甘薯产量占世界第1位小麦、玉米、谷子居第2位大豆、高粱居第3位。,-5-,MAUQ,-6-,MAUQ,-7-,MAUQ,(一)中国粮食作物的地区分布及其特点 除少数纯牧区
2、县外,各县均有粮食栽培,但地区分布很不平衡,粮食组合又各具特色。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审旗一线以东及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5%和96%;西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不足全国的5%,粮食产量仅及全国的4%。,-8-,MAUQ,-9-,MAUQ,不同的粮食作物分布相对集中: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以稻谷生产为主,同冬作(小麦、油菜、蚕豆、豌豆、绿肥)进行复种轮作,实行一年两熟或三熟制,粮食耕地复种指数约195%。秦岭、淮河以北以小麦生产为主,在其偏南的冬麦区主要和夏作(玉米、谷子、大豆、绿肥)轮作,实行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粮食耕地复种指数约150%,在其偏北的
3、春麦区主要同糜子、谷子、马铃薯、玉米、豌豆等轮作,以一年一熟为主,粮食耕地复种指数约115%。,-10-,MAUQ,-11-,MAUQ,东北3省大部分地区以玉米、大豆、水稻、高粱、谷子为主和小麦轮作,基本上实行一年一熟,粮食耕地复种指数低于100%。西部青藏高寒山区以青稞、豌豆、春麦为主,实行轮歇轮作,粮食耕地复种指数约95%。,-12-,MAUQ,(二)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其中又以稻谷、小麦、玉米分布最广,产量最多,三者合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6%以上。水稻是中国粮食作物的主要品种,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38.7%,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华南和云贵高原。,-1
4、3-,MAUQ,小麦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21.9%,在全国各地都有种植,河南、山东、安徽、陕西、江苏、湖北、四川等地是集中产区。玉米约占粮食总产量的25.3%,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各省区。大豆分布在东北平原和黄淮平原。甘薯分布较广,以珠江流域、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四川盆地为集中产区。,-14-,MAUQ,-15-,MAUQ,1、稻谷中国是世界种稻最早、产稻谷最多的国家。全国90%以上的稻谷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稻谷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华南的广东、广西、浙江、福建以及东北三省。南方以籼稻为主,北方以粳稻为主。按自然条件和稻谷栽培制度及品种类型
5、又分为:,-16-,MAUQ,(1)华南双季稻区主要分布在广东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福建闽江、晋江和九龙江下游河谷盆地,广西浔江、郁江、贺江、桂江流域和柳江下游及台湾西部平原,稻谷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80%以上,多实行双季稻与冬小麦、冬甘薯或油菜、冬绿肥一年三熟轮作。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8。在海南岛东部万宁、陵水、崖县和北部儋县是三季连作稻地区。此外,局部地区尚有再生稻、混作稻和旱稻栽培。,-17-,MAUQ,(2)华中单双季稻区主要分布在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8,是中国最大的稻谷集中产区。20世
6、纪50年代前以单季籼稻为主,50年代发展稻麦两熟,60年代发展双季稻,70年代大量发展双季稻三熟制。1980年代以后双季稻面积缩减,一季中稻面积回升。,-18-,MAUQ,(3)西南高原单双季稻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区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区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区(4)华北单季稻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3。,-19-,MAUQ,(5)东北早熟单季稻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辽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水稻面积占全国的3。近年稻作面积不断扩
7、大,产量增加较快,成为中国粳稻的主产省之一。(6)西北干燥区单季稻区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20-,MAUQ,-21-,MAUQ,-22-,MAUQ,-23-,MAUQ,2、小麦小麦广布全国,以黄淮海平原及长江流域最多,可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以冬小麦为主,其面积和产量均占小麦80%以上。春小麦:全国有14省、市、区种植春小麦,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区,占全国春小麦面积的85%以上。,-24-,MAUQ,冬小麦可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区: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为北
8、方冬麦区,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冬小麦的70%左右,大都和玉米、甘薯、高粱、谷子、大豆等轮作,多实行二年三熟,部分一年一熟或一年二熟。折多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南属南方冬麦区,大部地区实行麦稻两熟制或麦稻稻、麦豆稻、稻麦肥等三熟制。但长江以南、湖南以东各省区小麦种植很少,如江西、广东和广西。,-25-,MAUQ,-26-,MAUQ,-27-,MAUQ,中国小麦主产区示意图,-28-,MAUQ,-29-,MAUQ,中国优质强筋小麦分布图,-30-,MAUQ,3、玉米玉米在粮食作物构成中仅次于稻、麦,而居杂粮之首。主要集中栽培区是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经辽南、冀北、晋东南、陕南、鄂北、豫西、四川盆地四周及黔
9、、桂西部至滇西南,面积占全国玉米面积的80%左右,其中东北多于西南。,-31-,MAUQ,东北和西北地区以一熟春播玉米为主。黄淮海平原和西南山地为春播、夏播玉米混合区。华北地区二年三熟制多采用春播玉米晚熟种,一年二熟制则用夏播玉米早熟种。云贵川三省从海拔3002500米均有分布,在1000米以上多为一熟春播晚熟种。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各省区为春播、夏播、秋播玉米混合区。,-32-,MAUQ,-33-,MAUQ,中国玉米主产区示意图,-34-,MAUQ,4、高粱、谷子、大豆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高粱:辽、吉、黑 3省和华北各省区高粱面积和产量约分别占全国的78%和86%,是洼涝盐碱地区的主要
10、作物。谷子:耐旱性强,全国95%的谷子集中分布于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松辽平原和内蒙古西部和东南部。东北和西北以春谷为主,华北夏谷居多。,-35-,MAUQ,大豆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的沈阳哈尔滨克山铁路两侧平原地带,松花江下游,黄淮海平原的鲁西南、豫东、冀东北及晋西北和苏皖两省淮北地区,大豆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6%和80%。,-36-,MAUQ,中国大豆种植分布图,-37-,MAUQ,中国大豆主产区示意图,-38-,MAUQ,5、薯类作物甘薯(约占薯类面积的80%)、马铃薯、木薯薯类面积和产量分别占粮食总计约8%和6.1%。甘薯:青藏高原外,各地均有,以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和四川
11、盆地最多。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以夏秋薯为主,华南沿海以秋冬薯为主,内蒙古东部及东北三省以春薯为主。马铃薯: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各地。木薯:集中分布在南岭以南的两广、滇南。,-39-,MAUQ,(三)商品粮产区1、中国生产水平较高的余粮区,主要分布在:(1)中国南方各大江河湖泊冲积平原、三角洲和湖盆平原,如江淮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江苏苏北平原等地区。(2)东北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3)安徽皖北平原,内蒙古后套,宁夏引黄灌区和河西走廊地区。,-40-,MAUQ,-41-,MAUQ,2、粮食产销区划分(1)粮食主产区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
12、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新疆等13个省区。(2)粮食主销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海南等8个省区。(3)粮食产销平衡区包括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重庆、贵州、云南、广西、西藏等10个省区。,-42-,MAUQ,粮食流通通道:东北主产区玉米、大豆和稻谷流出通道黄淮海主产区小麦流出通道长江中下游稻谷流出和玉米、大豆流入通道华东沿海主销区粮食流入通道华南主销区粮食流入通道京津主销区粮食流入通道,-43-,MAUQ,二、粮食播种面积变化情况1949年以来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缓慢。剔除1957年的异动数据,播种面积从50年代到90年代呈小幅上升态势;1999年达到峰值1
13、5637.3万公顷;2003年,下降到152414.96万公顷;2006年,下降到152149万公顷;2009年,再创峰值达到158639.27万公顷。,-44-,MAUQ,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则一直呈现稳中趋降的态势。1952年,123979万公顷;1978年,120587.2万公顷;1998年,113787.4万公顷;2009年,108985.76万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5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为87.77%;1978年为80.34%;1998年为73.08%;2009年为68.70%。,-45-,MAUQ,-46-,MAUQ,-47
14、-,MAUQ,分品种来看,不同的粮食品种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态势。19522009年间,稻谷和小麦面积均呈现先升后降,再转向缓慢上升的变化轨迹,豆类面积趋于稳定,而玉米面积则一直处于上升过程中。这背后的推动力,应该主要是由于随着生活水准提高,人们的直接粮食消费下降,但对肉、禽、蛋的需求上升导致用于饲料消费的玉米、大豆等需求量快速上升。,-48-,MAUQ,稻谷和小麦比较,两者播种面积差距逐步拉大,应该是由于土地密集型的小麦生产的比较优势劣于相对劳动密集型的稻谷。玉米与豆类(大豆)比较,玉米播种面积快速上升,豆类则趋于稳定,二者的差异说明玉米生产的比较优势高于大豆(当然,也要考虑国际大豆市场影响的因
15、素)。,-49-,MAUQ,-50-,MAUQ,-51-,MAUQ,1995-2009 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52-,MAUQ,-53-,MAUQ,三、粮食产量变化情况(一)粮食总产量变化我国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1.13亿吨,增加到1998年的5.12亿吨,2010年的54641万吨。中国以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2000年,中国人均每天食物能量摄入已达到3040千卡,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高14%,甚至高于世界平均数8%(FAO,2002)。,-54-,MAUQ,1949-2010 中国粮食产量及自给率(万吨、%、千克/人),-55-,MAUQ,-56-,MAUQ,-5
16、7-,MAUQ,-58-,MAUQ,-59-,MAUQ,19491978年,我国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11320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30476.5万吨,年均增产660.5万吨,年递增3.4%。19491958年是粮食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阶段,总产由11320万吨增加到2亿吨,粮食总产增加主要得益于播种面积扩大和单产水平提高。19581978年是粮食生产长期徘徊阶段,粮食总产由2亿吨增加到30476.5万吨。播种面积由19.14亿亩减少到18.09亿亩,亩产增加到337斤,年均增加6.4斤,单产的提高主要是靠扩大灌面积和增加化肥投入。,-60-,MAUQ,1978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1
17、978年的30476.5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51230万吨,2010年的54641万吨,年均增产755万吨。其间经历了多次波动:198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高峰40731万吨,从1985年开始陷入四年的徘徊状态;1989年粮食恢复增长,1998年总产量创历史高峰,达51230万吨,之后进入多年的减产和徘徊,2003年达到阶段性历史低点43070万吨,04-07年出现恢复性增长,2008年才再次创出历史高点52871万吨,2009、2010年继续增长,打破了中国粮食生产5年一波动的历史宿命。,-61-,MAUQ,-62-,MAUQ,-63-,MAUQ,-64-,MAUQ,-65-,MAUQ,-
18、66-,MAUQ,-67-,MAUQ,-68-,MAUQ,-69-,MAUQ,-70-,MAUQ,(二)粮食单产变化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长中,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是最主要的因素。据分析,19501997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量中,源自单产提高的贡献份额超过98%,播种面积扩大的贡献份额不足2%(冯海发,1999)。粮食作物(主要指谷物)平均每公顷产量在1952年只有1320公斤,1975年提高至2355公斤,每公顷产量实现第一个1000公斤增量,用了大约23年的时间。,-71-,MAUQ,1983年每公顷产量增加为3405公斤,实现第二个1000公斤增量,只用了大约8年的时间。1996年每公顷产量达到
19、4483公顷,实现第三个1000公斤增量,用了大约13年的时间。1997年以后,我国粮食作物每公顷产量继续提高,1998年达到4502公斤,2010年达到最高为4973公斤。这些数字显示第一个1000公斤增量所用的时间最长,第二个1000公斤增量所用的时间最短,而第三个1000公斤所用的时间又有延长的趋势。,-72-,MAUQ,1978-2010年粮食作物单产变化(公斤/公顷),-73-,MAUQ,-74-,MAUQ,-75-,MAUQ,谷物分品种分析1985年以来,稻谷、小麦、玉米都基本保持了缓慢上升趋势,但增长势头极为缓慢。其中,稻谷单产变动相对稳定一些,小麦次之,玉米单产变化相对剧烈。,
20、-76-,MAUQ,-77-,MAUQ,-78-,MAUQ,-79-,MAUQ,整体粮食单产分析将包括谷物在内的中国粮食作物单位产量纳入分析视野,发展态势基本上和前述分析一致,单产数量在波动中缓慢增长,但增长速度和人们的理想预期有较大的差距。,-80-,MAUQ,-81-,MAUQ,第二节 粮食消费与需求,一、粮食消费分析粮食消费是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粮食的生产性消耗和生活性消耗的总称。从实际有效耗用的粮食数量来考察,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损耗及贸易用粮是当前我国粮食消费的主要方式。,-82-,MAUQ,(一)粮食消费构成1、口粮指城乡人民的主食口粮,它是粮食消费的基本项目。我国口
21、粮消费是最主要的粮食消费途径,并且在口粮消费中,小麦和稻谷是我国粮食消费的主要对象,农村地区则是粮食消费的主力军。中国口粮消费一般占粮食消费总量的45%左右,发达国家占40%左右,世界平均50%左右;2005年我国口粮消费达27107万吨。,-83-,MAUQ,2、饲料用粮饲料用粮占消费总量的比重,发达国家60%左右,发展中国家20%左右,中国40%左右;目前我国饲料用粮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稳步攀升,总量迅速增加,现阶段饲料用粮每年的速度增长超过2。玉米是饲料用粮的主要原料,饲料用粮消费已经成为推动粮食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2005年我国饲料用粮达15819万吨。,-84-,MAUQ,3、工业用
22、粮中国工业用粮占消费总量的10%左右;粮食可以用于酿酒,制作调味品、药品、燃料等,在加工业上的用途很广泛。工业用粮是我国粮食消费中仅次于口粮和饲料用粮的重要消费渠道,近年来的工业用粮消费量在粮食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并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2005年我国工业用粮5335万吨。,-85-,MAUQ,4、种子用粮中国种子用粮占总量的2%-3%左右;2005年我国种子用粮1180万吨。5、粮食损耗我国的粮食损耗非常严重,据国家粮食局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农户储粮每年损失粮食高达150亿-200亿公斤,占粮食消费总量的3%-4%。6、贸易用粮,-86-,MAUQ,(二)中国粮食消费的特点1、粮食消
23、费增长与人口增长成正比例;2、粮食消费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中国粮食消费的主要部分在农村,农村居民的粮食消费量大大高于城市居民。从人均粮食消费看,南方高于北方。同时,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南稻北麦的粮食生产格局,南米北面也就逐渐成了人们粮食消费的习惯。,-87-,MAUQ,3、粮食结构不够合理;中国目前粮食消费中,城乡居民口粮消费的比重较大,而加工用粮、饲料用粮的比重小,这和中国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状况有关。4、粮食消费的弹性小;5、粮食消费中的损耗和浪费比较大。10%15%,-88-,MAUQ,(三)粮食消费水平粮食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地理范围内人们平均实际粮食消费量。
24、包括直接消费的口粮,间接消费的饲料粮、种籽粮和工业用粮等。粮食消费水平的变化是和一国的粮食生产水平、人口和收入水平密切相关的。,-89-,MAUQ,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主要商品数量(千克),-90-,MAUQ,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食品消费量(千克),-91-,MAUQ,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口粮消费都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肉、禽、蛋、油及食用油的间接粮食消费则呈上升趋势。分城乡看,除粮食直接消费绝对量乡村居民大于城镇居民外,其余肉、禽、蛋、油及食用油的消费量都是城镇居民大于乡村居民,这也说明了二者生活水平的差距。,-92-,MAUQ,-93-,MAUQ,世界范围分析:按消费用途分,全世
25、界直接的口粮消费占谷物消费总量约50%,间接消费的饲料粮约占36%,种籽粮、工业用粮约占14%;按谷物品种分,小麦有约71%用于口粮直接消费,17%用于饲料间接消费,12%用于小麦生产和其他用途。玉米、大麦、高梁、小米、燕麦、黑麦等粗粮约有21%用于口粮,62%用于饲料,17%用于粗粮生产和其他用途。大米约有89%用于口粮,2%用于饲料,9%用于稻谷生产和其他用途。,-94-,MAUQ,(四)食物消费结构1、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生活中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消费结构是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的人们消费状况的重要标志,它反映了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和状况。,-95-,M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粮食市场分析 粮食 市场分析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89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