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应用写作.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应用写作.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闻应用写作,主编:汪莉,第一章 新闻专访写作,第一节 什么是新闻专访 对特定人物(部门、机构)就某一特定的事件(问题)所进行的专题访问。新闻专访是通讯的一种。通讯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游记、传记类作品,其中史记是第一部鲜活的“人物专访录”,里面有大量“列传”、“世家”、“本纪”记录的人物形象。近现代以来,黄远生、邵飘萍、瞿秋白、范长江等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逐渐拓宽了专访的写作题材,丰富了专访的表现手法,提升了专访的新闻性。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新闻专访取得了长足发展,不断有专访名篇涌现。羊城晚报记者吴起琅对秦怡的专访、郭梅尼对张海迪的专访等。,第二节 新闻专访的类型和特征新闻专访的类型 按访谈
2、内容的性质可分为:意见专访、言论专访、问题专访 按访谈对象的数量和访谈形式可分为:一对一专访、一对多专访、多对一专访 目前通用按照访谈对象进行划分:人物专访、事件专访,(一)人物专访 在采访中,指的是针对某一新闻人物设立专门性问题,并获得解答的方式。在写作中,指的是以记者与新闻人物的谈话记录为主,并适当穿插背景材料所形成的特殊通讯文稿,重点在于表现人物。(二)事件专访 在采访中,事件专访指的是针对某一新闻事件设立专门性问题,并获得解答的方式。在写作中,指的是以记录人们对该新闻事件的意见和建议为主,并适当穿插背景材料所形成的特殊通讯文稿,重点在于说明事件。,新闻专访的特征(一)一般特征:(普遍写
3、作规律)(1)强调文章的感染力;(2)针对性强;(3)篇幅一般较长,内容完整(4)鼓励使用多样化的表达手法;(5)记者的主体意识较强;(6)一般采用全知的叙事视角。(二)特殊性(1)注重现场感:第一人称叙事,以突出记者“自我”的经历和感受;再现访问的过程和现场的情况。(2)新闻性和针对性并重:“师出有名”;(3)主题高度集中:要求抓关键,集中火力进行突破,切忌贪大求全,流于一般化。文章要主题集中、内容深入、个性鲜明、结构紧凑。,第三节 新闻专访的要素、标题及结构专访的要素(一)记者(1)第一人称叙事:在适当的地方加上“我认为”、“我看见”、“我问他”、“我发现”等词语。(2)在问题前出现“记者
4、”二字或记者的名字、简称:格式有:“记者:。”、“问:。”等。(二)现场(1)再现采访过程(2)现场描写,专访的标题制作(一)全文的总标题制作(要体现文章的主题、专访的对象和文体的“访”的特点)(1)事件访问 事件专访的标题,格式相对来说比较灵活,一般会出现“专访”的字样和事件的概述。(2)人物访问 人物+主题。一般以单一标题的形式出现。人物志出现姓名而不标注头衔,主题一般是记者总结的一句完整的话,或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人物原话。主题+人物。一般以复合标题的形式出现。主题既可以是记者的总结,也可以是人物的原话。主题在写作手法上,可以充分采用对仗、设问的形式,以增加标题的可读性。在人物面前会标注
5、其身份(职位、主要贡献、荣誉称号、性格特点),(二)文中的小标题制作 如果专访的内容涉及面广,且层次比较丰富,需要另行分段,并添加小标题,可以帮助受众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小标题格式一般首尾一致,从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种形式:(1)记者的概括:只针对这一层次的内容,可以尽量使用活泼的表达方式。文化管理提升品质 特色发展打造品牌(2)被采访对象的原话:在选取语言的时候,做到字数上的平衡、简洁,实现意义上的递进。全能“傻子”吴桂如的卓越追求(3)概括+原话:原话简短精炼同时指向不明的时候采用这样的标题,可以兼容两者的优点。“有经历才有人生”十年辛苦不寻常“插花是带来美的艺术”与学生一起成长,专访常用的
6、结构方式(一)问答式 问答式主要是服务于新闻专访这一新闻文体的。“问答式”指的是具有明显问答形式的新闻,文章的主体部分全部由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原话构成,体现出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对话”,每段对话几乎都可以独立成篇,不讲究文章本身的连贯性和流畅感。在文章开头和(或)结尾部分加入对现场的描述,或者加入记者自己的一些评论、理解或感受等。还可以添加少量对采访对象的白描,用括号标注、插入人物的对话中、自由放在文章中。,优点:现场感强;记录详尽清楚;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突出优势:能最大限度地再现采访的实况,保留谈话的原貌,尽量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缺点:篇幅较长,占据大量版面,不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7、形式呆板枯燥,容易使受众失去耐心和兴趣。,(二)半问答式 可以看作问答式结构的一种变体和补充。“半问答式”指的是摆脱“记者问被采访对象答”的简单模式,截取对话中的精彩部分或能充分体现采访价值的部分加以实录,并穿插叙述、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将问答的过程和情景连缀成篇的新闻专访。优点:给记者很多创作余地;将问答自由地穿插在自己行云流水的文字中,读起来通畅、饱满。缺点:由于记者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对整个访问过程进行截取,在叙述中也不可避免地加入自己的构思,因此,其主观色彩较为浓厚,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情况。,(三)叙述式 即“隐蔽问答式”。可以看作是半问答
8、式结构的 一种延伸,是减少问答实录同时增加记者叙述后形成专访文章。叙述式结构以采访为基础,同时穿插大量的背景材料,从而能够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跳出人物事件本身,拓深、拓宽新闻内涵。,第四节 新闻专访的写作要求选择访问对象和访问场所(一)确定访问对象 人物的价值必须能够对得起“专门”的记者。(二)确定访问场所 美国休 马利根曾说:“假如让你选择访问的场所,要在车站约见侦探,在会议室约见法官,在室外竞选讲台约见政治家,在栏圈里约见野牛骑士。这样,如果没有恰当话可供引用,你至少也可以从他所在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主题。首要的是,要避免在宾馆的房间里约见被访问的人。”,明确主题(一)思路:为什么采访他(它)?
9、他(它)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受众最想了解的是什么?(二)明确主题时的思考方向:(1)查阅资料,明确主题的起点,避免重复劳动;(2)主题确定的重点是别人忽视和遗漏的地方;(3)一次专访最好只表现一个主题。,设计问题(一)言之有物 问题一定不能空,所谓“空”,就是缺乏核心要点、没有明确指向的问题,这种问题过于开放,回答者容易泛泛而谈,这样得到的材料多数是空洞的理论,缺乏深度和细节,一旦在文章中占据篇幅,势必让受众感觉无聊乏味。因此,在安排问题时,应尽量采用封闭式提问,限制对方的回答范围,利用问题把访问层层做深。(二)言辞精确、简短(三)采用多种方式提问(1)正问法:开门见山的提问(2)诱导法:将富含
10、哲理的或比较晦涩的内容条理化、通俗化。(3)设问法:“以退为进”的提问方法,针对棘手、敏感话题。(4)追问法:骨干的材料、关键的环节、核心细节(四)适当提示背景信息 可以在有限的篇幅和结构里扩充新闻的信息,增加知识和趣味;可以含蓄的阐述人物行为的合理性,激发受众想象,拓展新闻的现场。,记录要点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一)省略过场(二)集中精彩片段 为了使文章连贯而富有逻辑性,在提问的时候应尽量将可能收获精彩回答的问题集中起来,减少它们中间那些比较乏味的过渡性问题。(三)注意感情起伏 写作是一个情感积累的过程。记者在采写的时候,从收集资料、确定采访对象到整理成篇,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
11、个过程中,记者反复阅读、不断交流和频繁思考,其情绪也跟随者记者的活动慢慢酝酿,知道最后在文字中爆发。,第二章 深度报道写作,第一节 什么是深度报道 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深度报道是对新闻事件深入分析并预示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新闻学大辞典认为,深度报道式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美国哈钦斯报告给出的定义是: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概括起来说,深度报道就是将新闻事实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运用整体性思维来开掘事实的深度与广度,以此满足受众对新闻事实全方位了解的报道方式。,在我国,
12、深度报道起步于1980年7月人民日报和工人日报对“渤海二号”翻沉事故的新闻报道。1978年被我国新闻业界人士称为“深度报道年”。此后,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深度报道在中国新闻界崛起,如关广梅现象、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 由此,从深度报道的发展历史文明可以看出,深度报道产生于勃兴的时代,为社会的转型时期。同时,深度报道的发展业与受众的需要分不开。受众对新闻的需求在五个“W”上进一步深入开掘,“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即使对新闻事实来龙去脉的追根究底,通过搜集与之相关的情况与细节,分析新闻事实的社会意义,从而预见事件的走势和影响。另外,各种新闻媒介的繁荣发展,也促使报纸开掘自
13、身“深度”优势,通过增强新闻的可读性与其他媒介相竞争。,第二节 深度报道的特征及分类深度报道的特征(一)深刻性 深度报道重在对新闻事实由表及里的拓展,从事件本身拓展向事件之间的联系、事件与人的联系。注重回答新闻要素中的Why和How,能把事物的特点、本质和事物发展的演变进程、根本原因反映出来,实际是对新闻事实的深层信息进行开掘。因此,需要记者做扎实的采访、深入的调查研究,用科学的思维,回答隐蔽在新闻事实背后深层的问题。(二)重要性 深度报道的题材是当前社会的热点和焦点,足够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而且,必须包含庞大的信息量,有思维深度,有丰富内涵,有拓展空间,要求记者具有宏观意识,善于从大局出发,
14、按照事物的本来联系来认识新问题。,(三)过程性 深度报道的很多选题都是已经被媒体报道过的新闻事件,因而其意义更多地表现在事件过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和一般性的新闻报道相比,深度报道对问题的反映更翔实,上承以往报道的事实或观点,下继新闻事实是最新发展趋势。(四)解释性和分析性 深度报道要抓住新闻要素中的“为何”做详尽透彻的解说,尽可能扩大受众的视野,从更深更广的范围去认识新闻事实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与条件下发生的,即让受众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了说明其中关键问题,还常常将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结合起来,引用权威人士的经典分析,启发受众智慧,促使受众思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度报道的分类(一)从
15、文体流变角度分类解释性报道 是一种运用背景材料来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与意义、影响,或预示发展趋势的新闻报道形式。侧重揭示和说明新闻事实的原因和结果,着眼于“新闻背后的新闻”,向读者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事件的含义与社会影响,也包括对事件发展趋势的分析。调查性报道 又称“揭丑性报道”,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之上,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充分体现了媒体和记者的主体性,注重对新闻背后的内幕进行充分挖掘,从而成为舆论监督的一把利器。预测性报道 是对将会发生而尚未发生的事实所作的前瞻性报道,它着重对新闻事实的发展变化趋势或前景进行科学预测,其价值取向表现为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16、,(二)按中国新闻奖的分类标准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着重于组织报道事物各个侧面的稿件,集不同角度的报道为一体,达成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启迪性。它以全面、系统见长。组合报道 组合报道集中一组稿件,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一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形成较大的报道规模。稿件可以有消息、通讯、评论等不同形式组合而成。连续报道 连续报道紧跟事件或问题的发展变化进行追踪,连续发出报道,反映全过程,取得及时、深入、扣人心弦的报道效果。连续报道多用于报道正在发展进行的新闻事件。,第三节 深度报道的内容要素 通常,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要包括以下具体要素的部分或全部:事件、背景、阐释、原因、过程、意义、前
17、景、建设性意见。事件:一个具有普遍意义、被社会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或新闻现象。背景:一般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主要是补充和说明新闻事实,而深度报道的背景材料侧重于揭示和解惑。意义:探询新闻事实放在社会宏观背景下的意义。前景:对新闻事件的发展结果或新闻现象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前景建立在充分的根据之上,并有科学的判断。建设性意见:能够对问题提出实质性的解决途径以供参考。,借鉴我国学者喻国明的看法,深度报道可按照下列基本模式来操作:导语(由相关的新闻事件或人物引出)一个与报道主题相关的最为典型的人物或事件的“白描”。它可以是一段感人的情节,也可以是某人的独白或引语。其任务是提供一个生动的个案或场景,激发
18、受众的受传兴趣。其目的是使受众在一种场景化、具象化的状态中跟随传播者进入相应的主题。过渡到主题 首先,设法在个人的遭遇或经历与一个宏观或中观性的社会问题之间建立某种联系,然后,点出报道的主旨,使报道顺畅地由对个人问题的描述转换到对大问题的考察分析上去。发展主题(展开分析)即对大问题展开报道和分析,多层面地关照和透视主题,使主题得以全方位地展现。有力的或意味深长的结尾(首尾呼应)这是深度报道的一个特色,讲求首尾的连贯性。,第四节 深度报道的写作要求选题深度报道的题材基本要求是:具有深度和广度挖掘的空间,主题重大,聚焦社会热点,背景材料厚重。具有足够的内在张力新鲜、重大、有针对性、有深度;语言 深
19、度报道的语言既有直接叙述,又有主观讨论,通常夹叙夹议、边述边评,可用思辨性的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也可用抒情的讨论。在语言上,深度报道既要求准确、朴实,又追求生动、形象;即可写得庄重严肃,又可写得轻松活泼。语言风格可以多样化。深度报道写作还应注意:重视细节写作,精彩传达事实,揭示事物本质。,结构叙事体结构 对新闻事实的各种素材进行巧妙安排,使松散、无序的片段能有机结合成具有严密因果联系或故事性的文本。论证体结构 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写作。此结构可以用在需要论证的一些社会问题的题材上。“华尔街日报体”结构 从某一具体的事例(人物、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
20、部分,叙写完毕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人物、场景、细节),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特别提示:忌讳就现象论现象,要求新闻事件进行梳理、分析,从宏观角度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着力探索、掌握和反映规律的东西,从中提炼出给人启迪的新思想和新观点。对于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科技前沿问题、政策制度问题,忌讳堆砌资料和术语。在保证思想深度的基础上,避免文章写得粗俗、平淡(组织的材料不丰富,主题不突出,缺乏典型佳例,增添背景少,权威人士评论少),第三章 新闻评论写作,第一节 什么是新闻评论 1927年,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学史一书中就明确提出了关于报纸的定义:“报纸者,报道新闻,揭载评论
21、,定期为公众刊行着也。”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或公众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评论、作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或节目类型。内容包括:社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等基本体裁,以及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等各种独特样式,是对报刊的各类评论文章或节目形式的总称。,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特征及分类新闻评论的特征(一)强烈的新闻性 新闻评论所讨论的话题,是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件和问题,而且是很重大的、大众关心的或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二)鲜明的政治性 新闻评论的政治性,是有新闻的工具性质决定的,也是新
22、闻评论区别于其他议论文和学术理论文章的主要特征。我国的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有着鲜明的立场和态度,从不含含糊糊、吞吞吐吐。(三)广泛的群众性 新闻评论的群众性,首先表现为评论的内容是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是能及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的;其次,新闻评论在形式上也要符合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口味,照顾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接受能力,为他们所喜闻乐见。,新闻评论与议论文、新闻报道的区别(一)新闻评论与议论文的区别 新闻评论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是普通的议论文只是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一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对议论的事件或问题没
23、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可以谈古论今、纵横捭阖。但是新闻评论则不同,它具有强烈的新闻性。(二)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是新闻评论是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事实的态度和意见,是对事实的判断;新闻报道是对发生事实的客观记录,不能直接表达意见和态度,即使有主观倾向,也要通过事实间接表达。新闻评论主要传递意见性的信息;新闻报道主要传达事实性信息。,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其一,传播内容不同:新闻评论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意见和观点;新闻报道记录和描写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其二,传播目的不同:新闻评论的传播目的是满足公众对意见性信息
24、的知晓权以及话语权,让受众晓其理;新闻报道的传播目的是满足公众对事实性信息的知晓权让受众知晓其事。其三,传播方式不同:新闻评论“直抒胸臆”,以判断、评论、分析、讨论等直接对客观事物发表看法;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以客观叙述、描写或记录等方式再现事物状态和来龙去脉。其四,传播要求不同:新闻评论以“公正性”为原则,引入事实性信息,不要求“五个W”俱全,注重时效性与时宜性的统一,讲求前瞻性与规律性认识;新闻报道以“真实性”为原则,以讲清事实要素(五个W和一个H)为基本条件。,新闻评论的分类(一)社论:社论是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编辑部发言的权威性言论。集中反映政党、政府、团体对当
25、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的立场、观点和主张,是影响并引导社会舆论的有力的评论形式。社论一般包括:(1)阐述型社论 用来直接阐述当前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党的指示精神。(2)评介型社论 对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或社会生活中具有代表性与方向性的事物加以评论,表明编辑部对此问题的认识和判断。(3)仪式型社论 一般以重大节日或纪念日为依托,就全局问题发表议论,分析形势,提出任务,或对重要外事活动发表礼节性评论。社论的写作从选题、制题、写作、修改等各个环节,都是集体的构思和创作。,(二)评论员文章 评论员文章是介于社论和短评之间的一种评论形式,一般在一千字左右,通常就某一问题或选择一个重要的侧面发表意见
26、,作深层次的分析。评论员文章有署名和不署名两种形式。具体用哪种形式,有编辑部根据论述问题的重要程度和发表的郑重程度决定。(三)短评 短评是一种篇幅较小、内容单一、分析扼要、使用灵活的编辑部评论。它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常常配合新闻报道,就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某一方面的问题,代表编辑部发言。短评简明扼要,字数少,内容集中、单一,具有一定的依附性,要求据事论理。,(四)编者按语 编者按语不是独立的新闻评论文体,而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媒介的编者专用的,对新闻稿件所加的评价、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也是新闻媒介的编者最常用的一种发
27、言方式。编者按语可分为文前按语、文中按语和文后按语三种,各自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文前按语编排位置位于文前或栏前,片言居要,显得庄重。文中按语,又称文间按语,是报刊独有的按语形式。它与新闻报道或文稿既相互配合,又相互渗透,通常置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在新闻报道或文稿的某句话或某段文字后面打上括号,加上“编者按”、“编者”或“按”字,就报道或文稿中的词语、提法、材料、内容,或诠释补正,或评点批注,帮助读者领会文义、加深认识,有时还可以代表编者者修正失误、提出希望等。文后按语也称编后、编余、编后小议、编辑后议等,在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后话,它是一种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之后的编者按语,是编者依托报道
28、有感而发的抒情、联系及议论性文字,旨在补充和深化报道或文稿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帮助受众领会和理解其意,同时,增强其深度和力度,使报道或文稿锦上添花。,(五)专栏评论 在评论中,那些一般有固定栏目名称、定期刊发的、作者个人署名的、短小的新闻评论通常称为专栏评论。专栏评论的写作需要注意:选题要小,题目要小 这样有利于把问题说得更加深入。专栏评论题材十分广泛。立论要深 立论要深,指的是角度新颖,分析深刻,有新意。短而有物 在写作上,往往是以某个具体的新闻事实为由头,因事说理,这样才能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引导生活,推动社会生活前进。群众性 专栏评论一般由作者个人署名发表,作者中有编辑、记者,更多的是广大
29、读者、通讯员及社会各界名流。,第三节 新闻评论要素内容及结构要素内容 论据、论点以及说理论述或论证,是构成新闻评论的要素。在一篇评论中,论点是观点,是立场和态度,是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论据是材料,是证据,是基础。论点支配论据又依赖论据,而论据则从属于论点支撑着论点。说理、论述或论证正是解释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论点得以确立并得到阐明的过程和方法。一篇成功之作,首先要做到的是论点准确、新颖、新鲜,论据真实、新鲜、典型;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恰当的梳理论述或论证方法,使论据与论点水乳交融地统一起来。论点 准确、鲜明的重要论点,总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作者围绕这一主题,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集
30、中集体智慧,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与U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经过反复的分析、综合、推理思维过程,抽象和引申出来的。论据 论据指的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材料,是评论论点的依据,是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它的功用在于形成论点、引发议论和说明论点。论证,结构方式 新闻评论的三大部分,即引论、本轮和结论。(一)归纳式 这种从个别到一般、从材料到观点、从分论点到结论的组织方式比较符合人们的逻辑思维。(二)演绎式 这是一种从观点到材料的结构方式。评论开门见山、亮出观点,然后以相应的材料作论据证明论点。(三)并列式 当观点复杂、内容丰富、层次繁多时,可以将一个轮点分成几个并列的分论点,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
31、层次加以论述,从而结构全文。(四)递进式 这是一种对论题进行逐层分析,使议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结构方式。每一层分析都建立在上一层分析的基础之上,既是对上一层次意思的补充,也是对其的深化。对内容较为复杂的事件或问题,采用这种结构方式,容易使议论更为深入和透彻。,新闻评论结构的基本要求(一)结构合理,详略得当 对于新闻评论而言,结构一般由引论、本轮和结论三部分构成。即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详说什么略说什么、如何安排观点和材料、如何安排各部分所占比重、三部分之间如何衔接和过渡等,都应该注意其协调性和合理性。(二)层次明晰 新闻评论应当由点及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层层展开。(三)逻辑顺畅 新
32、闻评论以逻辑思维见长并以其为主要手段,谋篇布局的过程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逻辑。,第四节 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一)论据与论点统一 论据与论点的统一,是新闻评论说理论述的一项重要原则和要求。要做到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必须真实、准确、充分、典型。真实,要求论据材料完全符合实际,没有弄虚作假、捕风捉影;准确,要求材料和论点相一致;充分,要求论据足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典型,是指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最有说服力的材料。(二)虚与实统一 虚与实统一,是评论论述的又一个原则和方法。在评论写作中,虚与实是对立统一的。虚,指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实,指
33、事实、事件、业务、材料。写评论,要和当前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虚实并举,善于务虚。,(三)破与立统一 在新闻评论写作中,破与立是辩证统一的。立,就是正面提出和论证自己的观点;破,就是反驳和纠正错误的观点。驳论文往往就是在批驳对方的同时,提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达到破与立的统一。破与立统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破其论点,提出正确的观点。第二,破其论据,使其论点无以立足。一是破其论据不可靠;二是破其证据错误,即证据是确实的事实,但由于错误地运用而使事实变成了“假象”。第三,破其论证。反驳论证就是揭露对方的论证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说理的方法(一)例证法 例证法是指列出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
34、观点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在新闻评论中应用最为广泛,它是卓有成效的一种推理方法。(二)喻证法 喻证法,即比喻论证,它是用比喻来阐明事理的方法。(三)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认识事物和说明事物的好办法。它可以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情况。类比是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对比是指将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之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四)引证法 就是事例论证法。新闻评论文章在说理论述中场引用一些典型的事例,或引用那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结论作为推理的前提、论据,来证明评论文章中所提的某个论点的正确性。(五)算账论证 所谓算账,就是把一个事物的量用
35、在另一个事物的量来表示,旨在将抽象的数字折合成有形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东西,从而缩小数字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六)归谬论证 就是反驳对方的说法时先假定其成立,然后根据这种假设推导出荒谬结果,从而否定假定的一种方法。(七)假设论证 假设分析法是假设材料中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第四章 网络新闻写作,第一节 什么是网络新闻 中国传媒大学金梦玉教授主编的网络新闻实务一书中提出:从新闻学理论的角度上来说,所谓网络新闻,就是指由报纸、杂志社、广播电视台、通讯社的网站,同时也包括各商业网站以及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各种机构和个人在互联网上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功能对新近发生、发现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网络传播研究学者闵大洪提出:网络新闻是指通过互联网发布、传播的新闻,其途径可以是万维网(WWW)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公告板(BBS)、网络寻呼(ICQ)等手段的单一使用或复合使用,其发布者、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个人。南京大学杜骏飞教授在网络新闻学中,对网络新闻做了如下定义:网络新闻就是指传受基于Internet的新闻信息具体来说,它是任何传送者通过Internet发布或再发布,而任何接受者通过Internet视听、下载、交互或传播的新闻信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88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