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涂饰剂》PPT课件.ppt
《《皮革涂饰剂》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革涂饰剂》PPT课件.ppt(1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 皮革涂饰剂,9.1 皮革涂饰剂概述 通过刷、揩、淋、喷等方式,将配制好的色浆覆盖在皮革表面上,形成一层漂亮的保护性薄膜(也可将薄膜直接贴在皮革上),皮革生产这一重要工序称为皮革涂饰,其中的色浆一般称为皮革涂饰剂。,酪素、蛋白,硝化纤维、醋酸纤维,天然类,乙烯基类聚合物,聚氨酯,合成类,成膜剂,颜料,染料,着色剂,水,有机溶剂,溶剂,手感剂 光亮剂 消光补伤剂 增塑剂 增稠剂 渗透剂 流平剂,发泡剂 消泡剂 稳定剂 填料 交联剂 防腐剂 防水剂等,助剂,涂饰剂,涂饰剂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涂饰剂组份中成膜剂、着色剂、溶剂的不同有三种常见的分类方法,见表9.1,皮革涂饰剂又可分为底层涂饰剂、
2、中层涂饰剂、面层或顶层涂饰剂。,底层是整个涂层的基础,主要作用是粘和着色剂在皮革表面成膜以及封面(底)。中层涂饰的作用是使涂层颜色均匀一致,弥补或改善底层着色的不足,最后确定成革的色泽,形成具有所需光泽的、各项监牢度良好的、有一定机械强度的涂层。面层的基本作用是保护涂饰层,赋予革面良好的光泽和手感。,底层涂饰剂要求底层涂饰剂要求粘着力要强,能适当渗入革内,以使涂层薄膜与革面牢固结合,并能牢固粘结着色材料,以免产生掉浆,不耐干、湿擦等质量缺陷。还要有较强的遮盖能力、对坯革的缺陷能给予遮盖,并使坯革着色均匀一致,色泽鲜艳、明亮、饱满。底层涂饰剂成膜性也要好,薄膜应有较好的柔软性和延伸性,对革的天然
3、粒纹影响小,并能将革面与中、上层涂饰层分开,使中、上层涂饰剂及其它助剂如增塑剂不会渗入革内。通常底层涂饰剂的浓度较大,含固量在1020%之间,底涂层厚度占整个涂层厚度的6570%。,中层涂饰剂要求中层涂饰剂所形成的膜要求硬度要大、耐摩擦、手感好、色泽鲜艳。中层着色剂的分散度要大,若为效应层则着色材料常是透明的。一般中层涂饰剂的浓度较低,含固量约为10%或更低,中涂层厚度约为整个涂层厚度的2025%。,面层涂饰剂要求面层涂饰剂所形成的膜要求硬度大、不发粘、光泽好、耐摩擦、手感滑爽、抗水和一般有机溶剂、能承受各种机械作用。面层涂饰剂的浓度更低,含固量仅为25%,厚度也最薄。,皮革涂饰的主要目的 使
4、革面美观。提高皮革的使用性能。遮盖皮面缺陷,修正粒面瑕疵。增加皮革花色品种。,成膜物质成膜物质又称为成膜剂、粘合剂,是涂饰剂的主要成分,一般为天然或合成高分子物质,如乳酪素、硝化纤维、丙烯酸树脂、聚氨酯等,能够在底物(如皮革)表面形成均匀透明的薄膜。,皮革涂饰的成膜物质具有以下性质:粘着力强 薄膜的弹性、柔软性、及延伸性应与皮革一致。薄膜应具有容纳力 薄膜光泽好 薄膜具有良好的卫生性能 薄膜具有很好的坚牢度,蛋白质类成膜物质 蛋白质类成膜物质包括乳酪素、改性乳酪素、乳酪素代用品毛蛋白、蚕蛋白、及以胶原溶解产品为基础的成膜物质。,乳酪素 乳酪素又称干酪素、酪素、酪朊,是一种含磷结 合蛋白质。其分
5、子式大致为C170H268N42SPO51,平均分子量取决于制备方法,一般在7.535万之间。乳酪素普遍存在于动物乳,如牛奶中酪素以钙盐 形式存在,其含量为45%,是乳酪素的主要来源。根据凝乳方法不同,酪素可分为酶酪素和酸性酪素。制革 工业中通常用的是酸性酪素。,酪素的性质 外观 纯酪素为白色或淡黄色的无气味的硬颗粒或粉末。两性 酪素的水解产物中含有较多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等电点为4.6溶解性 不溶解于酒精或其它中性有机溶剂,也不溶于水,但可在水中膨胀,膨胀后的酪素容易在酸、碱溶液中溶解。水解 水解程度与温度、浓度、细菌的存在等密切相关。在酸、碱、酶存在时会加速水解。,酪素溶液的配制 在皮革涂
6、饰中常用工业氨水、硼砂来溶解酪素。酪素溶液一般配成10%的浓度。酪素溶液的pH一般控制在7.58 酪素溶液应随配随用。,酪素膜性能 硬脆 耐水性差 卫生性能良好 耐温性好,可以熨烫,易于打光。抗有机溶剂浸蚀能力优良。以水为溶剂,无毒、无污染、不易燃。,酪素涂饰剂 揩光浆(2)改性乳酪素 酪素涂饰材料亲水、性脆、易腐 改性解决酪素薄膜脆性,一般是添加增塑剂,如甘油、乙二醇、聚乙二醇、油酸三乙醇胺、硬脂酸三乙醇胺等进行物理改性,以削弱酪素分子间的作用力。,酪素分子的极性基使其膜有较强的亲水性,吸水性强的增塑剂的加入更加剧了这种缺陷。为此,在有酪素的涂饰配方,常采用甲醛固定。反应原理如下:使酪素薄膜
7、在水中的膨胀性减小,也较难溶于酸碱,从而提高了涂层的抗水性、耐湿擦性。,酪素改性原理:以己内酰胺为改性剂,以乙烯基类单体为改性剂在酪素肽键-C原子上接枝 在酪素肽键N原子上接枝,在酪素侧链N原子上接枝在酪素侧链连有羟基C原子上接枝,(3)其它蛋白类成膜剂 毛蛋白 又称毛酪素,系由(猪)毛经氢氧化钠溶解、过滤、用丙烯腈改性,然后加酸中和、洗涤、干燥、粉粹而制得的淡黄色至黄灰色粉剂。主要反应如下:类似的产品还有羽毛、蚕蛹蛋白等的改性物作为酪素的代用品。,工业明胶将工业明胶用分散剂分散得到常温下稳定的分散液,通过丙烯酸类单体接枝和互穿网络双重改性,使得改性产品具有很好的抗冻融稳定性和成膜性能,能打光
8、、抛光,完全可以替代酪素。国外开发的蛋白类粘合剂以合成产品及酪素的改性为主。改性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其塑性,改性剂除了乙烯基类单体,还有聚氨酯和软性油脂等。,9.2.2 硝化纤维类成膜物质,又称为硝基纤维、硝化棉、火棉。是一种形似棉花、在紫外光下会逐渐变色分解的白色纤维状物。密度为1.60,在水中不膨胀、不溶解,易溶于酮或酯类有机溶剂。纤维素与硝酸经酯化反应得到:,纤维素每个单体有三个羟基,选择不同的配料比例及工艺条件可得到一硝酸酯、二硝酸酯、三硝酸酯,其含氮量分别为6.76%、11.11%和14.14%。根据含氮量的不同,硝化纤维可划分为表9.4中的四级。,表9.4 四种不同含氮量的硝化纤维,皮
9、革涂饰用的硝化纤维含氮量范围为11.812.3%之间,粘度范围为0.5s40s之间。硝化纤维成膜剂的特点:优点:光亮、美观、耐酸、耐油、耐水及耐干湿擦;缺点:不耐老化、耐寒性差、易燃,膜透气性差,溶剂易燃有毒。,分类 溶剂型硝化纤维(硝化纤维清漆):由硝化纤维、增塑剂、溶剂及稀释剂组成。其优点是流动性较好,干燥时间较短,薄膜的坚牢度、抗水性特别是耐干湿擦性能好。缺点是易燃易爆。乳液型硝化纤维(硝化纤维乳液):其主要组分与溶剂型产品相同外,还有乳化剂和水。薄膜的卫生性能较好,缺点是光泽较差,乳液长期存放不稳定。,(1)溶剂、助溶剂及稀释剂 为硝化纤维分散液的挥发组分。其目的是使硝化纤维、树脂、油
10、等由固体或粘稠液体变为稀薄液体,以便涂饰操作。常用的溶剂主要是酯、酮、醇醚等。助溶剂单独使用不能使硝化纤维溶解,但可增加溶剂的溶解能力,如乙醇、丁醇、乙醚等。稀释剂也不能使硝化纤维溶解,与溶剂、助溶剂混合使用,只起稀释作用,降低成本,如苯、甲苯、二甲苯及轻溶剂油等。,选择溶剂的基本原则:溶液中最不易挥发的组分应是硝化纤维、树脂及增塑剂的良好溶剂,否则当易挥发组分蒸发后,成膜剂就处于不能溶解的状态而沉淀。普通所用的稀释剂,其沸点应比溶剂的沸点低。,(2)增塑剂 硝化纤维薄膜光亮、坚牢、透明、耐水,但延伸性和粘着力差。因此,加入增塑剂可以增加薄膜的延伸性和柔韧性,同时提高薄膜的粘着力。增塑剂应与硝
11、化纤维有很好的相容性,能溶于溶剂,能长期具有增塑性,不易挥发损失,有较好的耐寒、耐热、耐老化和比较稳定等性能,而且价廉易得。,增塑剂分为三类:胶化增塑剂、非胶化增塑剂、合成树脂增塑剂。胶化增塑剂 可溶解硝化纤维的凝胶类,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或辛酯、磷酸三辛酯或三甲酚酯、己二酸酯等。非胶化增塑剂 只能与硝化纤维混合的非凝胶类,如蓖麻油、氧化蓖麻油、亚麻油、硬脂酸丁酯等。蓖麻油不能溶解硝化纤维,但可分散成很细的油粒分布在硝化纤维的空隙内,永远呈液态,使薄膜不会变硬而有柔韧性。,合成树脂增塑剂 醇酸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等。这类聚合物分子比较大,与硝化纤维共混,不容易渗入革内,有较好的增塑作用。,外
12、增塑:缺点:迁移 改性:如聚氨酯接枝(外乳化或内乳化),(3)乳化剂 要求乳化剂与水和油都要有良好的亲和性,在成膜过程中,当乳液中的溶剂和水分逐渐挥发后,残存于膜内的乳化剂不会影响膜的透明度。使用较多的乳化剂是阴离子和非离子型的。为了得到更稳定的乳液,往往是几个品种复合使用。而且乳化时常常加入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等稳定剂。,目前的硝化棉乳液不可能完全不用有机溶剂,乳液型产品的美学效应及物性均不及溶剂型产品,使得乳液型产品的应用受到限制。应用较多的是溶剂型含水硝化棉漆乳液(既可加水稀释,也可加有机溶剂稀释),国外公司大多是这类产品。,硝化纤维分散液的制备实例:硝化纤维清漆聚氨酯改性硝化纤维清漆
13、硝化纤维乳液 醇酸树脂改性硝化棉乳液,9.2.3 乙烯基类成膜物质,以乙烯基类单体等为原料,通过乳液聚合或溶液聚合等聚合反应得到的一类高分子化合物。包括:丙烯酸树脂l 改性丙烯酸树脂l 聚丁二烯树脂 聚氯乙烯树脂等。,(1)丙烯酸树脂,优点:能很好地粘结着色材料(颜料),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形成的薄膜透明、柔韧而有弹性,涂层耐光、耐老化、耐干湿擦性能优于酪素涂饰剂,卫生性能优于硝化纤维和聚氨酯涂饰剂。,主要原料:丙烯酸酯类CH2=CHCOOR和/或甲基丙烯酸酯类CH2=C(CH3)COOR。,R=H或CH3,R=H,CH3、C2H5、C4H9,性能与单体种类或链上基团的关系:当R相同时(H或C
14、H3),随着侧链烃基R碳原子数的增加,膜的柔顺性、伸长率、粘性增加;硬度、抗张强度、脆裂温度下降。当R相同时(H或CH3),随着侧链烃基R碳原子数的增加,膜的柔顺性、伸长率、粘性增加;硬度、抗张强度、脆裂温度下降。,当R碳原子数增加至8,聚合物的冷脆点降低到最低点,再增加碳原子,冷脆点反而上升。同碳数侧链酯基R的支链越多,硬度越大、脆化温度越高(如丙烯酸丁酯的硬度、冷脆点,叔丁酯仲丁酯异丁酯正丁酯)。,侧链酯碳原子数 14个碳原子的单体为主要结构单元 48个碳原子的酯基为柔性增韧或耐寒性单体 918个碳原子的酯基单体用作复鞣加脂剂材料,丙烯酸树脂的性能与其聚合度有关与乳化剂的种类和用量有关 阴
15、离子型乳化剂:机械稳定性好,化学稳定性较差;非离子型乳化剂:化学稳定性好、机械稳定性差。制备丙烯酸树脂乳液时,配合使用阴离子和非离子型乳化剂为好。,另外:乳化剂的活性越大,用量越多,丙烯酸树脂乳液所成薄膜的紧密度越小,吸水性越大。丙烯酸树脂乳液的制备实例,(2)改性丙烯酸树脂 线型高聚物 热粘冷脆、耐侯性差。丙烯酸树脂的改性目的:克服丙烯酸树脂热粘冷脆、耐侯性差、不耐有机溶剂的缺点。改性方法:共混、共聚、交联、IPN 以及光固化法,共混法改性 共聚法改性 选择不同性质的单体,调整比例,进行多元共聚。在丙烯酸树脂分子链上进行接枝共聚,表9.6 各种单体与丙烯酸酯共聚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交联法改性
16、 借助交联剂的作用,使丙烯酸树脂的线型高聚物的分子链之间,形成横向交联键,提高成膜的机械强度、耐水性、抗有机溶剂性能,降低其对温度的敏感性。,a自交联型聚丙烯酸乳液 选择能产生交联作用官能团的单体作为共聚组分。有四类这样的单体:羟甲基丙烯酰胺或丙烯酰胺+甲醛;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或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羟乙酯或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多乙烯基化合物,如(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烯苯。实例:N-羟甲基丙烯酰胺改性丙烯酸树脂,b.外交联型聚丙烯酸乳液 通过外加交联剂改性。外交联型聚丙烯酸酯乳液所带活性基主要有羟基、羧基两种,有时两种活性基并存。含活性基的单体:丙烯酸羟烷基酯 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17、丙烯酰胺以及含氮丙啶基的丙烯酸酯环氮己烷乙酯等 含羧基的聚丙烯酸酯乳液常用三聚氰胺衍生物为交联剂。,c金属离子交联型聚丙烯酸乳液 又称为金属交联乳液或离子交联型乳液主要由某些多价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或盐类将含羧基的聚丙烯酸酯部分中和得到。交联反应的程度是可以人为控制交联法改性时交联程度必须适宜,轻度交联。,胶乳粒子结构设计改性 是高分子化学IPN(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即互(相)穿(透)聚合物网络技术在丙烯酸树脂改性方面的具体应用。完全互穿聚合物网络(IPN):在这种网络中两种高分子都是交联的。由组分的加入形式不同又可分为同步IPN和分步IPN。半互
18、穿聚合物网络(半IPN):这种网络中一种高分子形成交联网络,另一种高分子则是线型或支链型结构。,杂混IPN(Hybrid IPN,也叫接枝IPNgraft IPN):理想的IPN的组分间不存在任何的共价键,但有意识地在组元网络间引入某些共价键,会有效地改善组元聚合物间的相容性和形态结构及热力学性能,这类IPN被Frisch称为杂混IPN,也叫接枝IPN。,层状胶乳互穿聚合物网络(胶乳IPN-Latex 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s):这种方法是以一种交联聚合物作为“种子”胶粒,然后加入另一种单体、交联剂和引发剂,在胶乳表面进行乳液聚合和交联。,光固化交联改
19、性 光固化体系:聚合的母体(树脂粘合剂)和光敏化合物(光引发剂或光敏剂)光敏剂:安息香/苯乙酮及其衍生物,芳香族酮/胺化合物,醌类,有机过氧化合物,有机硫化物,偶氮化合物,金属化合物和离子。光聚合物的成膜材料: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聚氨酯。,能被固化交联的聚合物须含有一定的光敏官能团如不饱和双键、迭氮基等。光固化交联技术可显著提高涂层的强度、硬度、耐水、耐溶剂和接着等性能。,新型无皂乳液聚合技术 指在没有乳化剂的条件下而进行的聚丙烯酸酯的乳液聚合。实际上乳化剂是一种独特的亲水亲油齐聚物。例:以聚丙烯酸丁酯-丙烯酸钠齐聚物为乳化剂 合成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乳液。,(3)其它乙烯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皮革涂饰剂 皮革 涂饰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87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