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
《《番茄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番茄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番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番茄主要病虫害种类,一、主要病害 1、真菌性病害 2、细菌性病害 3、病毒性病害 4、生理性病害,二、主要虫害1、粉虱(白粉虱、烟粉虱)2、棉铃虫3、蓟马4、螨虫5、美洲斑潜蝇6、蚜虫,蔬菜病害,1、细菌性病害 有菌脓(流水),菌臭(腥臭味)。2、真菌性病害 有菌丝和孢子(长毛),潮湿时。3、病毒性病害 有黄叶,卷叶,矮化,皱 缩,少见坏死。4、生理性病害 与气温,湿度,土壤,光照等有关。,真菌性病害,病状(1)坏死:在叶片上表现为叶斑和叶枯,叶斑因形状、颜色、大小不同可分为轮斑,即病斑上有清晰轮纹,如番茄早疫病、炭疽病等;叶斑的坏死组织可以脱落而形成穿孔,如炭疽病;病
2、斑形成角斑,如黄瓜霜霉病,颜色以褐色为多,像茄子褐纹病、芹菜斑枯病等;幼苗沿地面茎坏死,缢缩成线状,迅速倒伏即蔬菜苗期猝倒病和立枯病。(2)腐烂:腐烂是植物组织大面积被分解和破坏。根、茎、花、果均可发生腐烂,幼嫩和多肉的组织更容易发生。腐烂分软腐,如大白菜软腐病;湿腐,如黄瓜疫病;根据腐烂的部位有根腐,如菜豆等的根腐病;基腐,如番茄茎基腐病;果腐如黄瓜灰霉病;花腐如番茄花腐病等。(3)萎蔫:萎蔫是植物的维管束病害,如茄果类蔬菜的青枯病,枯萎病、黄萎病。三种病害的维管束即茎基部横切可见变为黑褐色。青枯病茎横切可见白色菌脓溢出是区别黄萎和枯萎病的症状。症状(1)状物:分白粉,如黄瓜、番茄白粉病;锈
3、粉,如菜豆锈病等;黑粉,如洋葱黑粉病等。(2)霉状物:霉是真菌病害常见的症状,可分为霜霉、黑霉、灰霉、青霉、绿霉等。如蔬菜的霜霉病、灰霉病、葱紫斑病、黑斑病等。(3)粒状物:在病部产生大小,形状、色泽、排列等各种不同的粒状物。有的粒状物小,不易组织分离,包括分生孢子等,如蚕豆褐斑病。有的粒状物较大,如蚕豆白粉病等。(4)绵状物:多呈绵絮状,如茄绵疫病、番茄疫病等。,细菌性病害,蔬菜细菌性病害。一是蔬菜植株病变部位无明显附属物(如菌丝、霉、毛、粉等);二是发病后期病变部位往往有菌脓出现。细菌病害的病症主要有:1、斑点型和叶枯型细菌性病害的发病部位,先出现局部坏死的水渍状半透明病斑,在气候潮湿时,
4、从叶片的气孔、水孔、皮孔及伤口上有大量的细菌溢出粘状物细菌脓。2、青枯型和叶枯型细菌病害的确诊依据,用刀切断病茎,观察茎部断面维管束有否变化,并用手挤压,即在导管上流出乳白色粘稠液细菌脓。利用细菌脓有无可与真菌引起的枯萎病相区别。鉴别茄子青枯病和枯萎病就可用此法区别。3、腐烂型细菌病害的共同特点是,病部软腐、粘滑,无残留纤维,并有硫化氢的臭气。而真菌引起的腐烂则有纤维残体,无臭气。如鉴别白菜软腐病和菌核病常用此法。,病毒性病害,菜病毒性病害 多是全株性的慢性病害,外部表象症状常为花叶、褪绿、环斑、枯斑、丛矮及叶片皱缩等.病毒病只有病状没有病征,这是与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相混淆.其区别之处在于
5、病毒性病害的发生有明显的由点到面逐渐推广的传播蔓延;病株上出现病状,常从顶端开始,然后扩展到植株的其它部位.病毒的传播靠昆虫传播、汁液接触和嫁接感染.病毒病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为害加重,而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较均匀,不呈现由点到面的扩大.病株常常为全株发病,植株间不能传染,病害的发生与不良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生理性病害,生理性病害 发病主要原因是低温、寡照,特别是地温低引起的。因地温低,致使作物发根量少,扎根浅、根系老化,根系活性低,生理功能失调而诱发病害。此外,错误的管理方法恶化了温室的栽培环境,造成土壤板结,土壤溶液浓度高、土壤中严重缺氧等,这些综合因素亦是诱发各种生理性病害发生的诱因。如番
6、茄畸形果,空洞果,裂果,日灼病,脐腐病等。,真菌性病害,番茄猝倒病,病症:幼苗未出土或出土后均可发病。未出土时发病,胚茎和子叶腐烂。出土后幼苗发病,幼茎基部初呈水渍状病斑,后变褐色,缢缩成线状,幼苗倒地死亡,死亡时子叶尚未凋萎,仍为绿色。高温高湿时,病株附近的表土,可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病原:猝倒病是由鞭毛菌亚门、腐霉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侵入寄主,病菌腐生性很强,可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腐殖质中以菌丝体长期存活。病菌借雨水或灌溉水的流动传播。幼苗发病后,病部不断产生孢子囊,借灌溉水向四周重复侵染,使病害不断蔓延。苗床低温、高湿是猝倒病发
7、生蔓延的主要条件,连续15以下的低温数天以上时,则易发生猝倒病。苗床光照弱,通气性差则发病严重。子叶苗到第一真叶抽生阶段,最易发病,其真叶长大后发病较轻。防治方法:种子和土壤消毒,种子消毒可用3000倍96%恶霉灵药液拌种,土壤消毒可采用1000倍30%恶霉灵水剂,或30006000倍96恶霉灵药液细致喷洒苗床,或用68%甲霜灵锰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克掺加苗床土10千克,防治土壤病菌传染。,番茄绵疫病,症状,为害果实、茎、叶等全株各个部位,各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未成熟的果实,初发病时在近果顶或果肩现出表面光滑的淡褐色斑,长有少许白霉,后逐渐形成同心轮纹状斑,渐变为深褐色,皮下果肉
8、也变褐,造成果实脱落,湿度大时,受害部位腐败速度快,长有白色霉状物。危害严重时,果梗亦受害萎缩,菜农俗称“面了把”。病果多保持原状,不软化,易脱落。叶片染病,其上长出水浸状、大型褪绿斑,逐渐腐烂,有时可见到同心轮纹。,病原:以卵孢子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地上越冬。借雨水溅到近地面的果实上,病菌萌发后产出芽管,从果皮侵入而发病,后病部菌丝产生孢子囊及游动孢子,通过雨水及灌溉水进传播再侵染。秋末形成卵孢子或厚垣孢子越冬。发育温限838,30最适。相对湿度高于95,菌丝发育良好。78月高温多雨季节或低洼、土质粘重地块发病重。,防治方法:由于该病发病速度快,又值雨季,因此应取预防为主的综防措施。药剂防治
9、,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及时喷药,或选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400倍液,着重喷洒在果穗上和地面上。喷药3小时内遇雨,可补喷一次。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发病情况间隔7天左右喷药一次,连续防治23次。,番茄早疫病,症状,侵害叶、茎和果实。叶片被害,初呈深褐色或黑色圆形至椭圆形的小斑点,逐渐扩大,达mm,边缘深褐色,中央灰褐色,有同心轮纹,边缘有黄色晕环。天气潮湿时病斑上长有黑色霉。病害常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渐次向上蔓延。发病严重时植株下部叶片完全枯死。茎部病斑多数在分枝处发生,灰褐色,椭圆形,稍凹陷,也有同心轮纹。
10、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断枝。幼苗常在接近地面的茎部发现,病斑黑褐色。病株后期茎秆上常布满黑褐色的病斑。果实上病斑多发生在蒂部附近和有裂缝的地方,圆形或近圆形,褐色或黑褐色,稍凹陷,也有同心轮纹,其上长有黑色霉,病果常提早脱落。,病原:本病由茄链格孢菌侵染所致。本菌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随病残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第二年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影响发病的因素: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发病。此病大多数在结果初期开始发生,结果盛期发病较重;老叶一般先发病,幼嫩叶片衰老后才发病。植株生长衰弱,田 间排水不良,发病重。番茄早疫病在温度左右、相对湿度以上开始发生;药剂防治:
11、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霜脲锰锌800倍液。药剂可根据具体情况轮换交替使用,早疫病防治必须要早,一般7天左右防治1次,连续防治5次左右。,番茄晚疫病,症状,主要危害叶和果实,也能侵害茎部。一般从叶尖和叶缘开始发病,出现不规则暗绿色水渍状病斑,病斑扩大后变为褐色,在潮湿的条件下,病势发展迅速。在叶背面,病斑的病、健部交界处有一圈稀疏的白色霉状物。病斑可由叶片迅速向茎蔓延,在接近叶柄处的茎部呈黑褐色腐烂,造成植株上部萎蔫或折断。茎上病斑暗褐色稍凹陷,边缘有较明显的白色霉状物。果
12、实上的病班呈不规则的灰绿色水渍状硬斑块,以后变为褐色或黑褐色,云纹状,边缘不明显,潮湿时病斑上长出少量白色霉状物。病果质地硬实,不软腐。,病原:病原为鞭毛菌亚门、疫霉霉属的致病疫霉菌的真菌。病菌在保护地番茄上辗转为害,孢子囊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直接侵入或从气孔侵入叶片,亦从茎的伤口、皮孔侵入为害。而在高温干燥条件下,很快丧失生活力。气象条件是构成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阴雨连绵,或雾大露重,田间湿度大时均易诱发本病。如果高湿低温,特别是温度波动较大,有利病害流行。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800倍液,
13、或69%锰锌烯酰可湿性粉剂(或69%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间隔710天。在保护地也可用烟雾法或粉尘法防治,即选用45%百菌清烟剂每667平方米每次200250g,或5%百菌清粉尘剂每667平方米每次1kg,间隔9天。,番茄灰霉病,症状,症状识别苗期受害可造成茎叶腐烂,呈污绿色至灰褐色,表面密生灰霉。成株期叶片发病,一般从叶尖呈V型向内扩展,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潮湿时发展较快,上生灰绿色霉层。茎部发病多由病叶叶柄扩展所致,花受害时花瓣及柱头腐烂脱落,受害的柱头常使幼果果脐染病。果实受害多始于果脐或果蒂,青果受害多。果面上出现水浸状褪色斑,渐扩大致全果腐烂,病部表面密生灰褐色霉层。,病原:灰
14、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传病害,可随空气、水流以及农事作业传播,通常有一个发病中心然后向周围扩展,发生后如不及时防治,蔓延较快。生态防治以增温、排湿为目标,加强通风管理。发病特点属于低温高湿型病害,发病适温1623,相对湿度在90%以上,其中湿度是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气温低湿度大利于发病。阴天也要在中午短时通风换气。药剂防治:灰霉病重点在防。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嘧霉胺或50%异菌脲800倍液。喷花时在药液中加入防灰霉病药剂,提早预防。喷雾一般在晴好天气进行,熏烟可在傍晚闭棚时使用也可在阴天进行。一般情况下,熏喷应交替进行,采取一熏一喷或者一熏两喷的做法。发生重时可白天喷雾、傍晚熏烟
15、提高防效。灰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防治时应尽量减少药量和施药次数,并注意轮换、交替用药。,番茄叶霉病,症状,番茄叶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花、果实等。叶片染病,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淡黄色病斑,叶背面病斑上长出灰褐色的绒状霉层。条件适宜时,病叶正面也长出霉层。病害严重时可引起全叶卷曲,植株呈黄褐色干枯,果实染病,果蒂附近形成圆形黑色病斑,硬化稍凹陷,不能食用。嫩茎及果柄上的症状与叶上相似。,病原: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90%以上,病害易流行。凡种植过密,多年重茬,放风不及时,大水漫灌等都有利于该病发生。据调查,叶霉病病叶率平均达20%左右,严重的大棚西红柿病叶率达40%
16、左右。若4-5月份西红柿生长中后期,温度、湿度条件适宜,叶霉病将会大发生。望广大菜农发现病菌及时防治。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25%阿米西达或阿米妙收悬浮剂1000倍液,多抗霉素800倍液或2%春雷霉素8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密闭温室,用百菌清烟剂每亩400克,熏烟4-6小时,药剂防治配合短期30-36闷杀对控制病势发展很有好处。,番茄白粉病,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面初现白色霉点,散生后逐渐扩大成白色粉斑,并互相连合为大小不等的白粉斑,严重时整个叶面被白粉所覆盖,像被撒上一薄层面粉,故称白粉病。叶柄、茎部、果实等部位染病,病部表
17、面也出现白粉状霉斑。白粉状物即为本病病征(分孢梗及分生孢子)。,病原:病菌是由鞑靼内丝白粉菌侵染所引起的。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在土壤中越冬或在番茄等蔬菜上辗转传播,在2528和干燥条件下该病易流行。湿润的环境下病情会受到抑制。依靠气流辗转传播危害,完成病害周年循环,无明显越冬现象。病菌孢子耐旱力特强,在高温干燥天气亦可侵染致病。大棚内多于3-6月或10-11在月发生。药剂防治:可选用的保护剂有各种硫磺制剂,如50%硫悬浮剂200300倍,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可用的内吸性杀菌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25%乙醚酚水悬浮剂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性颗粒剂800
18、倍,武夷菌素等生物制剂150倍液,25%腈菌唑乳油50006000倍。,番茄茎基腐病,症状,主要危害茎基部或地下主侧根,病部开始为暗褐色,以后绕茎基部扩展一周,使皮层腐烂,病部以上叶片变黄褐色,逐渐枯死,叶片多残留在枝干上不脱落。病部表面常形成黑褐色大小不一的菌核。,病原:茎基腐病属于腐生疫霉菌,卵孢子随病残体越冬。高温高湿、多雨、低洼黏重的土壤发病重。通过浇水、雨水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种植中平畦定植番茄,浇大水,加之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定植时浇水温差大,夏季气温较高,秧苗长时间在炎热高温污水环境下浸泡和蒸腾造成茎基腐病大发生。药剂防治:可选用金雷多米尔-锰锌水分散粒剂600倍液 或72霜脲
19、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等喷雾或淋灌。配方:33.5%喹啉铜加甲霜灵霜霉威加普力克混合,防治番茄死棵。,番茄灰叶斑病,症状,番茄灰叶斑病只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布满暗绿色圆形或近圆形小斑点,后叶面向四周扩大,呈不规则形,中部逐渐褪绿,变为灰白色至灰褐色。病斑稍凹陷,直径24毫米,极薄,后期易破裂、穿孔。,病原:病菌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潜伏在种子上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温暖潮湿的阴雨天及结露持续时间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一般土壤肥力不足,植株生长衰弱或氮肥过多,植株徒长的情况下发病重。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
20、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3.5%喹啉铜800倍液加爱可(20%烯肟菌胺 戊唑醇)水悬浮剂800倍液加百泰800倍液配合喷施,或77%可杀得叁仟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加16%咪酰胺异菌脲1000倍液加百泰800倍液加10%苯醚甲环唑800倍液配合喷施,12.5%戊唑醇1000倍液隔4-5天左右1次,连喷23次。,番茄根腐病,症状,症状识别:根和根颈(地表以下的茎)是主要受害部位。病部初为水浸状,后呈浅褐色至深褐色腐烂。根颈不缢缩,其维管束变褐色但不向上发展,区别于枯萎病。后期病部多呈糟朽状,仅留丝状维管束。病株地上部初期症状不明显,后叶片中午萎蔫,早晚尚能恢复。随着病情发展,因不能恢复而枯死
21、。,病原:引起番茄根腐病的病原菌主要有瓜类腐皮镰孢菌、寄生疫霉和辣椒疫霉;另外还有终极腐霉菌等。病菌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湿利其发病。病菌发育温度范围530,适温20 25。要求高湿度,特 别是土壤水分高是病害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除环境条件外,病害发生与栽培管理关系密切,连作地未进行土壤热力消毒,前茬拔秧后立即定植,局部低洼积水,使用未腐熟的肥料,地下害虫发生多或农事作业造成伤根等,病害往往严重。,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若混生有疫霉菌时,可再加入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如果同时发现继
22、发性细菌侵染,可加入33.5%喹啉铜800倍液。在药液中添加“天达2116”1000倍液,或爱多收6000倍液,可促生新根,加快康复。发病植株可用上述药液每株250毫升灌根。40%乙膦铝锰锌200400倍液作定植活棵水;连续低温阴雨后,抢晴用甲霜灵7001000倍液灌根,每株浇药液50100克。,番茄细菌性病害,青枯病,症状,全株发病。多在开花结果期开始发病,先是病株顶部叶片萎蔫下垂,继之下部叶片萎垂,中部叶片最后萎垂,萎垂叶片仍保持绿色或浅绿色,但缺乏光泽,故名“青枯”,为本病一大特点。另外,病株茎部出现水渍状条斑,后变暗褐色,此乃本病另一特点。纵部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横剖病茎,挤压切口可
23、渗出米水状菌脓,如把病茎小段切口浸入清水中,稍顷,还可见米水状菌脓涌出,此即为本病病征(菌脓),是诊断本病可靠的佐证。,病原:番茄青枯病由假单胞杆状细菌,侵染所致。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存活越冬,粪肥也可带菌。病菌主要借助灌溉水和雨水传播,也可借助施肥、农具、人畜活动等传播。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进入植株维管束内繁殖、扩展,致导管被堵塞或病菌分泌的毒素使寄主细胞中毒,吸收和输导机能受阻而使植株萎蔫。病菌喜高温(发育适温为3037)、高湿和偏酸条件本病发生尤为普遍而严重。此外,植地连作、地势低湿、排水不良,或钙磷缺乏,管理粗放时均有利于本病发生流行。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72%农用硫酸链
24、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33.5%喹啉铜800倍液,叶枯唑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3000倍液(上述药液每次任选一种)灌根。每株灌药液公斤,隔7-10天灌一次,交替使用不同药剂,共灌3-4次。,细菌性疮痂病,症状,植株的所有部位几乎都能发病。叶片发病最初出现许多小型褪绿水浸状圆斑,随病情发展,病斑变为褐色,稍凸起,呈疮痂状。茎部感病会出现褐色条斑,后期病部木栓化,有时纵裂。果实染病,表面出现小的圆形斑,稍隆起,有时病斑连片,表面木栓化、深褐色、疮痂状。,病原:此病为细菌性病害,病原细菌主要在种子表面越冬,还可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病菌从叶片
25、上的气孔侵入,在潮湿情况下,病斑上产生的灰白色菌浓借雨水飞溅及昆虫作近距离传播。高温多湿条件时病害发生严重,所以,疮痂病多发生于78月份,尤其在暴风雨过后,容易形成发病高峰。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5000倍液,或2多抗霉素8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27铜高尚悬浮剂8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200倍液,或60琥铜乙铝锌可湿粉剂500倍液,或净果精(33.5%喹啉铜)800倍液,重点喷洒病株基部及地表,使药液流入菜心效果为好。每7天喷l次,连喷34次。,细菌性软腐病,症状,主要为害茎和果实。茎发病多出现在生长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番茄病虫害防治 番茄 病虫害 防治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87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