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教学》PPT课件.ppt
《《生态学教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教学》PPT课件.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1物流也和能流一样,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2有机体和生态系统为了生存与发展,除了不断输入能量外,还须不断输入物质,因此物质既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能量和信息的载体,起着双重作用。3能量和物质是同时沿着食物链流动和传递的。但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是一个不断耗散的过程;而物质流动则是循环的。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矿物质和水分,由叶片吸收CO2,以太阳能为动力合成有机物质,然后沿着食物链移动。在每次物质转移中都有物质丢失,但丢失的部分都将回到环境,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因此物质是可以循环的,并且是周而复始地被利用。,退出,主目录,主菜单,第四章 农业
2、生态系统的物流,41 基本概念和原理 42 几种重要物质的循环 44 物质循环的环境问题 44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退出,主目录,主菜单,41 基本概念和原理,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chemical cycles)二、物质循环的库(pool)、流(Flow)三、周年率与周转期四、循环效率,退出,主目录,主菜单,4-1-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s)(一)概念:各种化学元素,包括原生质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在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周围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这些不同的循环途径
3、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二)类型:1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路线和周期不同,可分为:,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1-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地质大循环:物质和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有机体内,然后生物以死体、残体、排泄物等形式返回环境,进入五大自然圈的循环。大气圈 水 圈 五大自然圈 土壤圈 岩石圈 生物圈,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1-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影响面广,具有全球性质,是闭合性循环。(几百年、几千年、几百万年,甚至上亿年),如:大气中的CO2通过生物圈的光合和呼吸作用约好400年循环一次。O2通过生物代谢,约2000年循环一次。水圈
4、(包括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中的水,通过生物圈的吸收、排泄、蒸腾,每当200万年才循环一次。至于由岩石土壤圈风化出的矿物元素循环一次则需要更长的时间,甚至要经过几亿年。,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1-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生物小循环:是指环境中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命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分解者分解成无机态进入环境,再次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特点:在一个系统内进行,范围小、时间短、速度快,是开放式的循环。2根据循环主要是与大气圈,还是与岩石土壤或水圈联系划分(根据物质在五大自然库的库存量的主次、大小和固定的时间长短),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1-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
5、气体型(Gaseous types):其贮存库在大气中。元素或化合物可以转化为气体形式,通过大气进行扩散,弥漫于陆地或海洋上,在很短时间内又可被植物重新利用。如C、N、O等由于有巨大的大气储存库。对于干扰可相当快地进行自我调节。因此,从全球意义上看,这类循环是比较完全的循环。(2)沉积型(Sedimentary types)其贮存库在地壳里。经风化作用从陆岩石缓慢释放的某些化合物或元素被植物吸收,参与生命物质的形成并沿食物链运转,然后动植物有机体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又将元素返回环境,除一部分保持在土壤中供植物吸收利用外,一部分以溶液或沉积物状态随流水进入海洋,经沉降,淀积和成岩作用变成岩石,当岩
6、石被抬升并遭受风化作用时,该循环才算完成。这类循环是是缓慢的,倾向于不完全的循环,并且容易被局部干扰所破坏。如P、S、Ca、I、K、Na等循环。,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1-2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二、物质循环的库(Pool)、流(Flow)1流(flow)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地流动着。能量和物质通过食物链形成的转移运动状态,称为流。生态系统中主要的流有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农业生态系统要获得高的生产力,就要使系统内的能量和物质的流量大,流速快且畅通无阻。,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1-2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2库(pool)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在运动过程
7、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称为库。生态系统的各组分都是物质循环的库。农业生态系统中主要有植物库(农作物、蔬菜、果树、林木、牧草等),动物库(畜、禽,虫等)土壤库、大气库和水体库。库存(S)-库在某一时刻所贮存的某一化学元素的数量。物质循环的库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两大类:贮存库:(Reservoir pool)容积大,活动缓慢 一般为环境库。交换库:(Exchange pool)容积小,与外界进行 物质交换比较活跃,一般为生物成分。,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1-2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4库与流的作用及相互关系(1)没有库,环境资源不能被吸收,固定,转化为各种产物。(2)没有流,库与库之
8、间不能联系与沟通,则物质循环阻塞,生物无以维持,生态系统也将瓦解。(3)库的吸收,固定和贮存的能力,不仅决定于生物种群的特性,也决定于循环。(4)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所具有的捕获、吸收和转化能量与物质的性能和效率,决定了流的数量和速度,也决定了能量和物质在生物种群之间的分配的定量关系。(5)一个高效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库容量大,流动畅通。,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1-3 周转期与周转率,三、周转率与周转期衡量物质流动效率的指标 输入(FI)1流通率(flow rate):单位时间 内出入库的物质流量 输出(FO)2周转率: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后,流通率(FI或FO)与库存(S)的比例。R
9、FS 3周转期:周转率的倒数,表示该库的全部物质全部更换一次平均需要的时间。TSF四、循环效率:循环物质占总输入物质的比例 ECFCFI,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 几种重要物质的循环,一、碳循环二、氮循环三、磷循环四、水循环五、硫循环,退出,主目录,主菜单,4-2-1 碳循环,一、碳循环(一)概况1C Cycle是所有养分循环中最简单的一种,但对生命的意义却是十分重要的。C是有机物的基本成分,占干重的49。2C的来源是CO2 0.14为CO2 无机态占大部分 地壳沉积物中地球上总碳量为 261015吨 化石64:煤、石油、碳 有机态 有机残体占42:土壤和 占0.15 水中 生物体成分
10、占4,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1 碳循环,(二)C Cycle基本过程 C Cycle是从光合作用固定空气中的CO2开始的。1大气库与生物组分之间的循环(1)特点:这是一生物过程 属于气相循环,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1 碳循环,(2)过程CO2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CO2和水形成CH2O,然后在系统中流动,其流动途径:沿食物链传递:这种过程是最理想的,C一直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中。生物的呼吸作用,使CO2返回到大气。,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1 碳循环,2大气与海洋间的交换(1)特点:这是一自然过程,生物不能控制。海洋溶解的CO2是大气库中C
11、O2的50倍,因而海洋对大气中的CO2具有缓冲机制。(2)过程:3沉积循环:(1)特点:这是一自然过程这种途径C素经化石、石灰岩或油页岩等固态过程,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离开了气相循环,离开了生物圈,进入了地质大循环。这是自然界最大一个库。(2)过程,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1 碳循环,4人类活动的干预 在空气中,CO20.04,但自第二次工业革命(1850年)后,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开采化石燃料,从而将几百万年前被光合作用固定的C通过燃烧又释放到大气中。据统计每年燃烧矿石释放到大气中的CO2约5060亿吨,虽然大部分被海洋吸收而缓冲,但仍有14保留在大气中,使大气CO2逐年上升。过去一百
12、年,280mol.mol-1 355 mol.mol-1。由于CO2对红外线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因此CO2的增加将产生“温室效应”。虽然CO2有利于光合作用增强,但也导致全球近地表温度升高,这对全球的气候,大气环境。降雨等将产生一系列不利于人类的影响。,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1 碳循环,(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流的问题1养分循环的两种控制:1)生物控制:通过食物链控制2)人为控制:通过食物输入、产品输出等控制2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要求促进和保护生物控制这就面临两个选择:动植物残体的去向(1)肥料:提高地力(以有机物形式返回土壤),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1 碳循环,(2
13、)燃料:以CO2形式返回大气土壤有机质数量不足土壤微生物C源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 地力衰退。燃料发展中国家,因人口多耕地少,大量砍伐森林 耕地 沙漠化(Negro)毁林的结果 地力下降、广种薄收因此必须提供辅助能源为生活能源,同时大力控制人口数量解决粮食,耕地问题。,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2 氮循环,二、氮循环(一)概况1N是生物体中Aa、protein、Chl-、DNA、RNA中不可缺少的元素。2N的主要库存是大气主要是气态循环。以N2的单质形式存在。在大气中占79,总贮量约48106亿吨,但不可被植物直接利用,必须通过固N作用。(二)N循环基本过程1固氮作用是气态循环的重要机制
14、,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2 氮循环,1)生物固N:每年175 106吨 固N生物:根瘤菌 蓝绿藻 农业上利用根瘤菌较多,占全部生物固N的40左右,因此农田中靠包括豆科作物在内的作物轮作来维持土壤的持续肥力是非常重要的,稻田的蓝绿藻对增产亦有明显的作用。固N作用N2 NH4 食物链2)工业固N:45.9106吨(1977年)100106吨(1997年)3)大气固N:通过闪电和宇宙射线固N,7.6106吨。,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2 氮循环,2生态系统中的氮流途径,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2 氮循环,3人为干预1)干预途径(方式):农业生产生物固N 工业固N
15、:占有20402)问题地下水污染由于施肥不当,会使蔬菜、饲料中N累积过多或随水流动进入饮用水、地下水中。食物和饮用水中NO3含量过高,在一定程度下生成的亚硝胺是致癌物质。美国明尼苏达州1947年1950年149例儿童获亚铁血红蛋白症,有14例死亡,查明原因是由于饮用的地下水中被硝酸盐污染。而NO4在烹调过程中和消化道中形成NO2,NO2,与血红蛋白给合,使其载氧能力受到损害,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2 氮循环,水体富养化:A.定义:当水体中的总磷20mg/m3,无机N400mg/m3时,可以认为该水处于富营养化状态(eutrophic water)。B.来源:土壤中的N、P营养元素
16、及生产、生活中的污水C.后果:水体中营养过分丰富,水生藻类繁茂,它们死亡后,在水体中腐烂分解,产生大量CH4、H2S、CO2、NH4等,使水质变坏。同时有机质分解时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O2少于4mg/升时,会造成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的死亡。大多数江河湖沼中N和P是光合自养生物的主要限制因子,一旦增加这些养分,初级生产大大提高。在某些情况下这是好的,为此有时还有意识地在鱼塘中施肥。但必须避免水体富养化,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2 氮循环,破坏臭O3层反硝化作用产生的N2O进入大气后会破坏臭O3层N2OO32NOO2NOO3NO2O2若臭O3层玻坏5,进入地球的紫外线会增加10,结果会使皮
17、肤癌的发病率大为提高。据推测,在今后几年内农业使用的氮肥约有16成为N2O进入大气。2000年,臭O3层密度减少2,在南极、北极均发现臭O3层空洞。作物偏N 谷类作物,块根块茎作物 偏N营养生长过度 经济系数低 对病虫害抗性下降,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3 磷循环,三、磷循环(一)特点:典型的沉积循环,以不活跃的地壳作为主要贮存库,是一种不完的循环,其时间尺度地质时间,因而从人类的观点看,进入了沉积循环的磷就作为是损失掉了,因此这部分磷在短期内对生物无效。(二)过程 从循环的过程看,在循环过程中P总是有损失的,为增加P循环的封闭性,必须尽量减少陆生生态系统的损失。如让P经常贮存在有
18、机体中则不易流失,贮存在土壤中却极易因土壤侵蚀流失掉。如图所示 NEXT,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return,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3 磷循环,(三)人类干预1大量开采磷矿,加剧了P的损失,以后会造成资源枯竭。现地壳中磷约含纯磷约198亿吨,按现在的消费率计算可持续用1750年,若考虑到P的消费率增长是人口增长的2.76倍,则90年内将耗尽。2农田生态系统中P的亏损途径:水土流失 农产品输出3污染(1)营养富集 西、北欧美大量施用P肥和含P的合成洗涤水体富养化水质恶化渔业资源减少(2)放射性物质污染 磷矿石中含放射性的铀、钍等物质,经常施P使土壤放射性物质增加,影响作物生长
19、和产品质量。,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4 水循环,四、水循环(一)概况水是生物圈中最丰富的化合物,以固、液、气三相存在。地球的海洋、冰帽、冰川、湖泊、河流、土壤和大气中共含有15亿Km3的水。,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4 水循环,其中:海洋液态咸水:97 34:固态水。在两极的冰帽和冰川中 淡水(4)90:地下水 14:陆地中水 10:土壤水分,淡水湖泊、河流 及大气含水量因而可供植物根系利用的水比例很小。,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4 水循环,(二)水循环1三个基本环节:降水(P)、蒸发(E)、径流(R),这三个基本环节相连构成了水循环。水在生物圈的循环可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学教学 生态学 教学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86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