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土壤学》PPT课件.ppt
《《环境土壤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土壤学》PPT课件.ppt(1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土壤水,所有的水只有进入土壤转化为土壤水,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土壤水是作物吸水的最主要来源。土壤水并非纯水、而是稀薄的溶液。土壤水实际上是指在105温度下从土壤中驱逐出来的水。,土壤水的重要性:,土壤水是土壤中最活跃的因素,被植物的吸收,溶解矿质养分,土壤水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催化剂参与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与腐殖化,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一、土壤水分类型与性质,1、吸湿水 由干燥土粒吸附力从大气中吸附气态水分子保持在土粒表面的水分称为吸湿水。,膜状水:吸湿水达到最大量后,靠土粒剩余的分子引力吸附在吸湿水外面的一层水膜。又称松束缚水。,2.1 作用力:土粒表面较弱的分子引力(范德华力)、水分
2、子内聚力、交换性阳离子的水化作用,2.3 水吸力:3.10.63MPa,2.2 特 点:密度较大;冰点较低;移动缓慢;部分有效,2、膜状水,毛管水:受毛管力的作用在土壤毛管孔隙中保持和运动的水分。,作用力:土壤毛管孔隙(0.060.002mm)的毛管力,特 点:自由水(保存、运动、溶解养分);有效水,水吸力:0.630.008MPa,3、毛管水,毛管悬着水(与地下水无关),在地下水较深的情况下,降水或灌溉水等地面水进入土壤,借助毛管力保持在上层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它与来自地下水上升的毛管水并不相连,好像悬挂在半空中一样,故称之为毛管悬着水。,毛管悬着水是地势较高处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给源。,类
3、型,毛管上升水:地下水藉毛管力支持上升并保持在上层土壤毛管中的水分。地势低洼区;地下水位高;“回潮”,毛管水上升高度:从地下水面到毛管上升水所能到达的绝对高度,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的最大含量,a.它是土壤中既能被土壤保持,又能被作物全部利用的有效水;b.它有溶解养分的能力;c.能在毛管力作用下向上下左右方向移动,且速度快;d.具有输送养分到作物根部的作用。,毛管水是土壤中最宝贵的水分,重力水:当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后,过量的水分不能被毛管力所吸持,而在重力作用下沿土壤大孔隙向下移动的水分。,4、重力水,地下水,河流,二、土壤水分常数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分数量指标,土壤水分常数:在一定条件
4、下,土壤各类型水分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土壤的水分常数保持相对稳定的数值。,1、土壤水分常数,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因在同地区重力加速度相同,所以又称重量含水量。,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水质量,干土质量,100,m=,W1 W2,W2,100,W1:湿土质量 W2:干土质量,(1)质量含水量(m):,2、土壤水分含量表示方法,2.土壤水的再分布,概念:土壤水 入渗过程结束后,水在重力和吸力梯度影响下在土壤中向下移动重新分布的过程。土壤水的再分布是土壤水的不饱和流。,土中水的运动,重力作用下土中水的渗流,附加应力作用下孔隙水的挤出,表面张力作用产生的水分的
5、移动,孔隙水中离子浓度差别产生的渗附,电极作用下土中水的电渗,有关实际工程问题,流砂、管涌、冻胀、渗透固结、渗流稳定、粘性土的电加固,土的渗透性,土的渗透固结,土的毛细现象,1、土壤水的来源与消耗,土壤水的来源是大气降水、凝结水、地下水和人工灌溉。其中大气降水是主要的来源,凝结水在干旱地区以及粗质土壤上也有一定意义。而地下水和人工灌溉水,实际上主要也是从大气降水和部分地从凝结水转变而来。,大气降水除了植被(特别是林冠)截流和地面径流外,其余部分便进入土壤中成为土壤水。土壤水的消耗有以下途径:(1)向下渗漏、侧向径流和地下径流;(2)蒸发;(3)蒸腾。所以,土壤的含水量就是这些水分收入和支出的差
6、额。,4.影响土壤水分状况的因素,1.植被 蒸腾作用、植被组成和覆盖度对土壤水分影响较大。2.气候 降雨量和蒸发是重要因素。3.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质地、结构和有机质含量等因素的影响。4.地形 地形影响水分的再分配。5.水文地质 在不透水层接近地面、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支持毛管水上行活跃。6.人为的影响 如灌溉、排水以及耕作等土壤管理措施。,土壤空气和近地面大气空气组成的差异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3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高量的还原性气体(CH4等)土壤空气组成显然不是固定不变的。,第一节 土壤空气,土壤空气的变化规律:,第一节 土
7、壤空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空气中CO2含量增大,O2含量减少,无论在膜地或露地均是如此;,气温和土温升高,根系呼吸加强,微生物活动加快,土壤空气中CO2含量增加,夏季CO2含量最高;,覆膜田块的CO2含量明显高于未覆稻草原露地,而O2则反之.,土壤空气中的CO2和O2的含量是相互消长的,二者的总和维持在1922%之间.,影响土壤空气运动和交换的主要因素,气象因素,土壤因素,农业措施,气温、气压、风力和降雨等,通气孔隙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质地、结构、松紧程度、土壤含水量等)。,耕作、施肥、灌水等,土壤空气与植物生长 土壤空气与根系 若土壤空气中O2的含量小于9或10,根系发育就会受到影响,O
8、2含量低至5以下时,绝大多数作物根系停止发育。O2与CO2在土壤空气中互为消长,当CO2含量大于1时,根系发育缓慢,至520,则为致死的含量。土壤空气中还原性气体,也可使根系受害,如H2S使水稻产生黑根,导致吸收水肥能力减弱,甚至死亡。,三、土壤空气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土壤空气与种子萌发 种子萌发,所需氧气主要由土壤空气提供,缺氧时,葡萄糖酒精发酵,产生酒精,使种子受害。土壤空气状况与植物抗病性(1)植物感病后,呼吸作用加强,以保持细胞内较高的氧水平,对病菌分泌的酶和毒素有破坏作用。(2)呼吸提供能量和中间产物,利于植物形成某些隔离区阻止病斑扩大。(3)伤口呼吸增强,利于伤口愈合,减少病菌侵染。
9、,土壤空气与微生物活性 土壤空气影响微生物活动,影响有机质转化。(1)通气良好利于有机质矿质化。(2)根系吸收养分,需通气良好条件下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可分为:容积热容量;质量热容量。,第三节 土壤热性质,一、土壤热容量,土壤热扩散率(土壤导温率)是指在标准状况下,在土层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1的温度梯度下,每秒流入1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单位体积(1cm3)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其大小等于土壤导热率/容积热容量之比值。上式中:为土壤导热率,Cv为土壤容积热容量。,第三节 土壤热性质,三、土壤的热扩散
10、率,土壤生物活性和肥力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壤生物有关。土壤生物是土壤具有生命力的主要成分,在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土壤生物是评价土壤质量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生物是地球生物圈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生物的重要性,系统分类,按体型大小分类,小型土壤动物,体长在0.2毫米以下,中型土壤动物,体长0.2-2毫米,大型土壤动物,体长2-20毫米,巨型土壤动物,体长大于20毫米,按食性分类,按土壤中生活时期,1.土壤动物的分类,分为植食性、菌食性、尸食性、粪食性、杂食性和寄生性土壤动物等。,分为全期土壤动物,周期土壤动物,部分土壤动物等。,原生动物在土壤中的作用1、通过选择性的取食
11、某些微生物(如细菌),改变 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主要是调节细菌的数量。2、增进某些微生物的活性(如固N菌、排泄出的细 菌等)3、参与土壤植物残体的分解,如鞭毛虫与白蚁共 生,加速对木质素的分解。4、某些原生动物也侵害植物。造成植物病害,有 的可引起严重的人畜传染病。,土壤微生物主要作用:,1、分解有机质,释放出碳氮磷硫等营养元素。,2、土壤腐殖质的合成及土壤团聚体形成的胶结物质,3、进行生物固氮(部分细菌和蓝藻),4、在氮、磷、硫等元素的转化中起主导作用。,5、土传病害的防除(致病微生物和抗生素的作用),6、土壤有机污染物的解除,真菌在土壤中的作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降解者。某些真菌和植物的根系
12、产生菌根。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菌丝的穿插 对于促进土壤的凝聚有重要的作用。,根际是指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通常把根际范围分成根际与根面二个区,受根系影响最为显著的区域是距活性根12毫米的土壤和根表面及共其粘附的土壤(也称根面)。,(二)、根际与根际效应,根际效应: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1)根际是根际微生物的特殊生态环境,根系分泌物和脱落物是根际微生物的重要营养和能源;,分泌物,氨基酸:各种氨基酸;有机酸:乙酸,丁酸,乳酸,柠檬酸,苹果酸等;碳水化合物:葡萄糖,
13、果糖,核糖,半乳糖等;维生素类物质:生物素,硫胺素等,死亡根系和脱落的根毛、根冠、根表皮细胞等。,脱落物,B.根系的呼吸作用影响根际土壤的气体组分、pH值、Eh等;,离根越近,CO2的含量越高,O2的含量越低;O2含量少影响根际范围的Eh,一般偏低;由于根系分泌有机酸影响根际的pH值,一般偏酸。,C.根系的吸收作用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根系吸收作用强,分泌物也就多,根际效应也就大。根系吸收作用强,根际水分充足,根际微生物发育量也就大。,D.根际温度一般比非根际土壤温度高1-2。,(2)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作用,A、有益影响,(a)有效化营养元素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加强了有机质的分解,促进植物营养
14、元素的矿化,增强了对作物的养分供应。,根际微生物通过溶解矿物中的磷酸盐,给植物提供可溶性的磷酸盐,加快植物对磷酸盐的吸收。,(b)促进植物生长根际微生物能合成多种生长素、植物生长激素,加速种子萌发和根毛发育。,硫胺素生物素维生素B12泛酸核黄素,吲哚乙酸(IAA)赤霉素类,节杆菌、假单胞菌和农杆菌能产生一些有机物,刺激植物生长。,A、有益影响,(c)根际微生物分泌的抗生素类物质,有助于作物避免土著性病原菌的侵染或杀死植物病原菌,却与其它根际微生物建立协作关系。,A、有益影响,(d)产生铁载体(Siderophore),改善植物的生长条件,促进植物生长。,(e)根际中的菌丝体可以转移植物中的放射
15、线物质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A、有益影响,(f)根际微生物产生二氧化碳,使钙增加可溶性,有利于植物吸收。,(g)根际中自生固氮菌可以固定大量的N2,给植物提供有机和无机氮。,A、有益影响,B、不利影响,(a)微生物与植物竞争矿质营养,在一定时间内减少了对植物养分的供应,造成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反消化细菌使含氮物质变成N2,养分损失。细菌对某些重要元素的固定可严重影响植物的发育。,果树小叶病细菌固定锌燕麦灰斑病细菌固定氧化锰,(b)由于不同植物根际条件的选择性,某些病原菌在相应植物的根际得到加富,更助长了病害的发生。,连作障碍,B、不利影响,长期种植同一作物造成根际有毒物质积累,虽然每年施肥充足和
16、采用相同的栽培措施,但作物产量仍每年下降的现象。,(c)某些微生物产生的有毒物质能抑制种子的发芽、幼苗的生长和根系的伸长。,B、不利影响,(d)根际微生物产生生长激素过高,可抑制植物生长。,据统计:因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土壤肥力衰减和土壤污染及酸化等造成的土壤退化总面积约 4.6 亿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40%,是全球土壤退化总面积的 1/4!。,第一节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一、概念 土壤退化是指一种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农田、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我国土壤退化制约因素,(一)土壤资源短缺、空间分布不均,1、人均土地少。总
17、更低面积为 1.23 亿 hm2,人均不到 0.1km2。,我国与一些国家的土地资源占有情况对比,2、空间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大。山地 33%高原 26%盆地 19%平原 12%丘陵 10%90%以上的耕地和陆地水域分布在东南部50%以上的林地集中在东北和西南80%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青藏高原占全国面积22.6%,人口占全国人口的0.5%。,我国的基本土情,我国的基本土情,3、生态脆弱区范围大。如中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黄土高原、西部绿洲、卡斯特地区、荒漠化地区等。,我国的基本土情,4、耕地质量总体较差,自持能力弱。中低产田占 2/3,其中亩产低于 150kg/亩的低产田占 1/3.低产田的种类有
18、:缺水地、坡地、风沙地、盐碱地、涝地、水浸地等。如南方低产红壤的面积约为1200万公顷,国土面积大而耕地少,分布不均衡且优质土壤少,人均水平低且后备资源少,山地多平原少旱涝灾害多。,总而言之:,(二)、土壤荒漠化,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造成土壤荒漠化的因素,1、自然因素 干旱程度;全球气候变化;地质因素2、人为因素水资源的过渡开采;生态环境的恶化;滥垦、滥牧、滥伐。,(四)、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它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
19、,1.类型(1)现代盐渍化(2)残余盐渍化(3)潜在盐渍化,由于发展引水自流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超过其临界 深度,使地下水和土体中的盐分随土壤毛管水通过地 面 蒸发耗损而聚于表土。利用地面或地下矿化水(尤其是矿化度大于 3g/L 时)进行灌溉,而又不采取调节土壤水盐运动的措施,导 致灌溉水中的盐分积累于耕层中。在开垦利用心底土积盐层的土壤过程中,过量灌溉的下 渗水流溶解活化其中的盐分,随蒸发耗损聚于土壤表层。,次生盐渍化的成因,50年代大搞平原水库导致我国平原地区次生盐碱化面积大增,(二)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物理指标,生物指标,化学指标,OM、pH、EC、N、P、K、Eh等,质地、容重入渗速
20、率、田持、含水量、水吸力等,微生物量碳和氮、潜在可矿化氮、土壤呼吸量、土壤酶等,土壤质量评价的农艺指标:质地;耕层厚度;pH;有机质 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容重;CEC.,土壤质量评价的生态学指标:种群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性指数;,美国土壤学家提出的土壤质量分析的最小指标矩阵:团聚性;容重;至硬盘的距离;渗滤性;电导率;持水率;pH;有机质;可矿化氮;呼吸作用。,(三)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美国SCS(土壤保持局)的土壤质量评价目标,第一节 土壤污染的概念,一、土壤背景值 土壤背景值在理论上应该是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即未受人类活动影响
21、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即严格按照土壤背景值研究方法所获得的尽可能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原始含量。,土壤元素背景值的研究法,样点布设和采集,确定采样单元,1、减少同一单元的差异性,2、综合考虑土壤类型、母质母岩等因素,3、确定合适的样点数,样点的选择,1、不应安排在多种土类和多种母质母岩交叉分布的边缘地带,2、应避开工业污染源的影响,3、既要考虑交通便利,同时样点又必须远离铁路、公路至少300米外,土壤背景值的应用,农田施肥:是预测元素丰缺程度,制订施肥规划、方案的基础数据。土壤污染评价:土壤质量评价,划分质量等级和进行污染评价,划分污染等级,均必须以土壤背景值作为基础
22、参数和标准。土壤环境容量:是研究和确定土壤环境容量,制订土壤环境标准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数据。环境医学和食品卫生:通过对元素背景值的分析,可以找到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群之间某些异常元素的相互关系。,“基准”数据,土壤负载容量,污染物的土壤负载容量亦称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能保证土壤质量,又不产生次生污染时,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土壤负载容量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范围值。,土壤负载容量的研究方法,土壤负载容量的研究通过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污染状况调查,污染物生态效应、环境效应、物质平衡的研究,确定土壤临界含量。,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污染状况调查
23、,污染物生态效应的研究,污染物环境效应的研究,物质平衡研究,土壤污染物临界含量的确定,土壤负载容量的计算,土壤环境容量的确定,生物容量法化学容量法,土壤环境容量的影响因子,土壤性质的影响,指示物的影响,污染历程的影响,环境因素的影响,化合物类型的影响,二、土壤污染的概念,土壤污染就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物质(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出了土壤的容纳能力和土壤的净化速度,因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的现象。污染物质的积累过程逐渐占据优势,破坏了土壤的自然动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壤自然正常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以致造成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并通过食物链引
24、起对生物和人类的直接危害,甚至形成对有机生命的超地方性危害,污染判定:,从土壤污染的概念来看,判断土壤是否发生污染有两个指标:一是土壤背景值(或本底值):土壤中某元素的平均含量超过背景值,即发生了土壤污染。二是生物指标,土壤中某有害元素或污染物含量较高时,被植物吸收的量也相应增加,可引起植物的一系列反应,土壤微生物区系会发生变化,受污染的植物被人们食用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上述植物、微生物及人体受到的危害程度等均可作为度量污染的生物指标。,(一)土壤污染的类型,1.水质污染型2.大气污染型3.固体废物污染型4.农业污染型5.综合污染型,1.水质污染型,这是土壤环境污染的最主要类型,污染源
25、主要是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受污染的地面水体。据报道,在日本曾有受污染的地面水体所造成的土壤污染占土壤污染总面积的80%的情况,而且绝大多数是由污水灌溉(污灌)造成的。目前,我国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330多万公顷。近年来,广州近郊因为污水灌溉而污染农田2700ha,因施用含污染物的底泥造成1333ha的土壤被污染,污染面积占郊区耕地面积的46%。,很多年来污灌在我国北方地区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灌溉形式。如果使用恰当,利用经过预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或某些工业废水进行农田灌溉,一般可有增产效果,因为这些污水中含有许多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采用污灌节省了灌溉用水,并且使污水得到了土壤的净化,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土壤学 环境 土壤学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86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