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每堂检测》PPT课件.ppt
《《孟子每堂检测》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每堂检测》PPT课件.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二),(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春认为大丈夫应该是那种叱咤风云、声震宇内的如公孙衍、张仪一样的英雄人物。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所为不过是“妾妇之道”,只知道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
2、原则。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居于仁,立于礼,行于义,而不应该只知道顺从君命。可见孟子反对臣子对君王的顺从。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概括了孟子所认为的大丈夫所为,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异曲同工。,(1)(3分)C(孟子并不反对臣子对君王的顺从,只是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所以,孟子反对的是对君王的绝对顺从。)(,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3分)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主张,来讽刺公孙衍、张仪只不过是曲意逢迎之辈;此外,君臣之道却也如“妾妇之道”,但是臣子对君王也不应该
3、是绝对的顺从。,孟子曰:“有大人(1)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2)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膝文公上4)【注释】(1)大人:这里指有地位的人,与下文“小人”相对。(2)路:指奔波、劳累。,(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所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论断,是强化了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思想。B、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在孟子的时代早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现象,他对这种现象加以概括,在“或劳心,或劳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
4、挥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C、孟子这种观点,一方面的确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孟子又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言人而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被批判。D、“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跟左传襄公九年知武子已经说过的“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其实都在强调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A(孟子最初说的是社会分工问题,后人却加以曲解),(2)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孟子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请简要概述(3分),孟子毕生为“民”请命,呼吁当政者实施仁政。孟子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最早讲的是社会分工问题,也就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
5、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选自孟子公孙丑上9),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夷不随便与人交往,连别人的帽子戴得不正他都要生气。柳下惠则
6、相反,和谁都能交往。虽则交往,但决不受他人影响。B、对待不良倾向,伯夷是“望望然去之”,而柳下惠则“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两者都十分可贵,十分难得。但孟子认为两者都不可取。C、柳下惠不羞辱国君,也不小看下面的官员;他为官就竭力提拔贤士,一定重用他们,不因为官小而抱怨,处境困厄而不忧伤。D、柳下惠的信条是:“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玷污)我哉?”就是说,他也爱惜自己的清净洁白,不与伯夷异趣。,C(原文句子理解错误。柳下惠不认为侍奉坏君主是羞耻的事,也不因为官职小而瞧不上;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国君遗弃而不怨恨,处境穷困而不忧伤。),孟子在这里
7、实际上批判了哪两种人?,孟子在这里批判了两种人:一种人原则性太强,自视清高,器量狭窄,难与之相处;一种人态度过于随便,没有原则,逢场作戏。,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8、(孟子公孙丑下),(1)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C、如果是自己不能自做主张,为什么不辞职?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陈述内容:孔距心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凶年饥岁,老百姓无法生存,却没有予以救济,及通过牧羊作比孔距心及时醒悟。陈述目的:让齐王明白无论是官员还是国君,都要有责任心,不要对百姓的生死不负责任、无动于衷。仁政爱民,
9、是上至帝王,下至长官都应自觉履行的基本德行。,(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恶乎长
10、:擅长什么。分析辨析言辞。馁:缺乏力量。是集义所生者:是说平日行事,都合于义,日积月累,然后自然产生浩然之气。非义袭而取之: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慊(qie):足。闵:忧虑。正:中止。芒芒然:疲倦的样子。,(1)下列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养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这种修养最终升华为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B、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用正义去培养它,它就不会妨害你,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C、孟子还从反面说明,“浩然之气”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可以取得的,只要
11、做了一件有愧于心的事,这气就疲软了。D、这段话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说明“浩然之气”一定要守恒渐进,要持久不懈地加强自我修养;不必急切地追求成功,那样做只会适得其反。,应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这里所说的“与人为善”和我们现在的“与人为善”是一样的。B孟子说子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闻过则喜,听到别人给自己指出过错就高兴
12、。C除了子路而外,夏禹也是这方面的模范,他只要一听到别人对他说有教益的话,不仅高兴,而且还要就地下拜,行上一个大礼。D.从闻过则喜到闻善言则拜,再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的不同,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而改正自己的缺点。,A(两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现代汉语:现多指善意帮助别人。古代:原指赞助人学好,即有助于别人培养品德,还有一说赞许别人的品德,与别人一起做好事。选段还有“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在论语学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把别人能够给自己指出过错看作一大幸事。结合上面选段,请说明你对“与人为善”的理解。(3分),孟子所说的与
13、人为善是指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切实吸取并付诸行动,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了(1分)。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是要遵循孔子所说的,要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闻过则喜,这样才能真正地取长补短,与人为善(1分)。孔、孟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这个问题上是一脉相承的(1分),1、下列各项中,对孟子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B.孟子认为,“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C.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人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
14、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D.孟子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这个特点。,.B(“气”是“义”在内心的积累,不需要外力助长),孟子“养气”说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上为后来学者所阐发。北宋苏辙认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苏辙观点的理解。,苏辙认为作家的“气”决定了他的“文”,即作家的精神与气质决定了作品风格与境界,作家可以通过“养气”提高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每堂检测 孟子 检测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82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