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论》PPT课件.ppt
《《基础医学概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医学概论》PPT课件.ppt(1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部分),讲解人:潘群皖,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和机体功能的调节一、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 兴奋性(反应性)生殖和生长发育,机体功能:血液循环 消化吸收 呼吸 排泄 内分泌 机体调节,P7,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形式 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和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一)神经调节:1.调节方式:反射 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2.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神经 反射弧的组成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3.反射的类型:非条件反射:先天的
2、,反射弧固定、简单。如吸吮反 射、拥抱反射等。条件反射:后天的,由训练获得,反射弧不固定,复杂,易消退,须强化。如铃声和光刺激引起狗唾液分泌4.特点:快速、短暂、作用局限、精确。,(二)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指机体产生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相应受体,对靶组织和靶细胞进行的调节。远距分泌(全身性调节)体液调节方式 旁分泌(局部性调节)神经分泌 特点:缓慢、持久、作用广泛。,(三)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指不依赖神经和体液调节,由组织或细胞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调节。如:脑和肾脏血管在血压升高时收缩,在血压降低时舒张,以保持血压恒定。三
3、、机体活动的反馈性调节,控制部分,受控部分,控制信息,反馈监测装置(调定点),输出,反馈的类型及调节(负反馈和正反馈调节)1.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如:CO2、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体温的调节等。意义:调定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2.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如:动作电位上升支形成,血液凝固,分娩过程,排尿、排便反射。意义:形成再生性活动,使某一生理功能得以迅速完成,第二章 细胞的功能 第一节 生物膜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
4、蛋白质。,P21,(一)脂质双分子层 含磷脂,少量的胆固醇和鞘脂特点 1.双嗜性,呈双层 2.熔点低,呈液态 3.具有流动性和稳定性 4.磷脂分布不对称,(二)细胞膜蛋白质 以螺旋球形蛋白质形式存在,包括表面蛋白质和穿膜的整合蛋白质。膜蛋白质具有受体、载体和通道等功能。,(三)糖类 以共价键形式与蛋白质和脂质形成糖蛋白和糖脂,伸在膜表面,具有抗原决定簇和受体识别“标志”作用。,二.细胞膜物质跨膜转运(一)简单扩散(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指脂溶性小分子 物质顺浓度差跨膜转运的过程。如O2、CO2、N2和水的跨膜转运。可用通量来表示。(二)协助扩散(易化扩散;facilita
5、ted diffusion)指非脂溶性物质顺浓度差跨膜转运的过程。须借助膜蛋白的协助,包括通道介导和载体介导的两种易化扩散。1、通道(channel)易化扩散 如:Na+、K+、Ca+和 水通过膜通道的转运 过程。,2、载体易化扩散 如氨基酸、葡萄糖和核苷酸的跨膜转运。,(三)主动转运(主动运输;primary active transport)指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耗能的跨膜转运过程。须泵的参与。如Na泵、Ca泵、H泵的转运过程。主动转运所需能量:1、ATP提供 2、光能 3、细菌基团转移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提供,Na泵(Na+-K+依赖式ATP酶)的工作原理(如图)Na+泵每循环一次,消耗一分
6、子ATP,将 膜内3个Na+移出膜外,将2个K+移入胞内。,(四)膜泡运输 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膜的过程。(1)胞吐(入胞):如神经末梢囊泡释放递质。(2)胞吞(出胞):吞噬和吞饮(液相入胞和受体介导 入胞),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兴奋和兴奋性 神经、肌肉和腺体为可兴奋细胞,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就表明细胞产生了“兴奋”,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当细胞在安静状态和受刺激状态时,可兴奋细胞可产生相应的生物电变化,包括静息电位(RP)、局部电位和兴奋状态下的动作电位(AP),二、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一)定义: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
7、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外为正,膜内为负,呈极化状态。,+,-,+,-,(二)RP有关的概念:极 化(polarization)去极化(除极化;depolarization)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反极化(超射)复极化(repolarization),(三)RP产生的机制:条件 1、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K+i K+o约30倍,Na+o Na+i约12倍。2、静息时,膜对离子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如对K+通透性大(较Na+大50-100倍),对Na+几乎无通透性。,由此,K+借浓度差由膜内向膜外扩散,使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当K+借浓度差向外扩散的力量与膜外为正、膜内
8、为负的电位差力量相平衡时,K+向外净移动等于零,K+的扩散停止。此时,膜电位固定至某一值,此即Rp。因此,Rp由K+向膜外扩散所致,相当于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Ek)。,Na+(10倍),K+(30倍),+,-,化学驱动力,电位差驱动力,三、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及其产生机制(一)定义:细胞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一次快速可逆,可传播的电位变化,称为AP。,刺激,(二)AP的组成及特点 去极化和超射AP 复极化 AP特点:1、“全和无”。2、不衰减,可远 距离传播。,(三)Ap产生的机制 去极化时相:细胞受刺激时,少量的Na+通道开放,Na+内流形成局部去
9、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膜上电压门控式Na+通道大量开放,Na+借浓度差快速内流,Na+电导(通透性)增强,形成Ap去极化和超射。阈电位:刚刚能引起膜对Na+通透性增大的临界膜电 位值。或:刚刚能引起膜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复极化时相:细胞膜反极化后(达Na+平衡电位时),Na+通道失活,Na+电导(通透性)减弱;K+通透性增加,K+借浓度差向膜外扩散,使膜电位产生复极化。复极化至静息电位后,Na+泵等主动转运活动增强,使保持离子的不均匀分布,产生后超极化电位。,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一神经元(neuron)(一)结构与功能 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由1000亿(1011)神经元和1-5万
10、亿(1-51012)神经胶质细胞所组成,典型的运动神经元由胞 体和突起构成。,P259,功能: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内脏调节高级功能,二、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一)神经元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 1经典突触的概念 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称为突触。突触包括:轴突-胞体,轴-树,轴-轴式突轴等,2、突触传递的过程(电-化学-电的传递)(1)以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形式,EPSP,囊泡释放递质,Ca2+进入突触前膜,后膜Na+和K+通透性增高 Na+内流 K+外流,机制:轴突末梢兴奋 Ca2+进入突触前膜囊泡向突触前
11、膜移动,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量子样释放)递质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使突触后膜对正离子(Na+和K+,主要是Na+)的通透性升高 Na+内流 K+外流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达阈电位,始段产生锋电位,爆发扩布性兴奋兴奋传至整个神经元。,(2)以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形式 轴突末梢兴奋Ca2+进入突触前膜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递质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突触后膜对离子Cl-和K+(主是Cl-)的通透性升高 Cl-内流,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下一级神经元抑制,3、突触传递的特征 1)
12、单向传布 即由突触前末梢向突触后神经元传递 2)突触延搁 兴奋通过一个突触所需的时间约为0.30.5ms。当兴奋通过中枢部分时,突触延搁即为中枢延搁。3)总和现象和阻塞 有空间和时间性总和。4)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突触部位易受内环境理化因素(如缺氧、PH)变化的影响。,4、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以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形式 2)突触前抑制 多发生在轴突-轴突-胞体式突触结构 突触前因素导致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使突触后膜EPSP受抑制。,5、神经元之间其他传递方式1)电突触传递:如紧密连接和缝隙连接的信息传递。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non-synaptic tra
13、nsmission),第四章 循环系统,P295,第一节 心脏生理一.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心动周期,可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包括心房和心室心动周期。以正常成人平均心率75次/分计,心动周期为0.8秒。,(二)心脏的泵血过程:以左心房和左心室为例,1.心室收缩期:1)等容收缩期(Period of isovolumic contraction):占 0.05s.压力: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瓣膜:房室瓣关,动脉瓣未开 容积:心室容积不变 血流方向:无,快速射血期(Period of rapid ejection):0.11s.压力:室内压动脉
14、压 瓣膜:动脉瓣开 容积:心室容积迅速减少 血流方向:心室动脉(室内压达最高值)减慢射血期(Period of slow ejection):0.15s.压力:室内压 动脉压 瓣膜:动脉瓣未关 容积:心室容积进一步减少 血流方向:心室动脉(动脉血压已高于室内压),2.心室舒张期:等容舒张期(Period of isovolumic relaxation):0.06-0.08s 压力:房内压室内压 动脉压 瓣膜:动脉瓣关闭,房室瓣未开 容积:心室容积不变 血流方向:无(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 心室压力变化最大,心室 容积在等容舒张期最小),快速充盈期(Period of rapid fillin
15、g):0.11s.压力:室内压 房内压 瓣膜:房室瓣开 容积:心室容积迅速增大 血流方向:心房 心室减慢充盈期:0.22s.(Period of reducedfilling)压力:室内压 房内压 瓣膜:房室瓣开 容积:心室容积进一步增大 血流方向:心房 心室,(三)心脏排血量及其评定 1.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一次心搏由一侧心 室射出的血量:60-80ml/次,平均70ml。(心室舒张末期容量(end-diastolic volume为125ml)2.每分输出量(Cardiac output)每分钟一侧心室输出的血 量。又称心输出量。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 正常值:4.56L
16、/min,平均5L/min,(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1.前负荷调节(异长调节)心室肌的前负荷:心定律(starling定律):在一定范围内,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增加,心肌受牵拉加大,其收缩产生的主动张力增大,搏出量增加。,前负荷(心肌初长),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充盈压,2、心肌收缩能力的调节(等长调节)心肌不依赖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强度和速度)的一种内在特性称心肌收缩能力(Cardiac contractility)。通过收缩能力改变力学活动的调节称等长调节。如:给心脏加洋地黄、adr、NA等可使收缩能力增强 Ach、缺氧、酸中毒等可使收缩能力减弱,3、后负荷的调节 心脏的后负荷 当A血压,
17、后负荷,等容收缩期延长,压力峰值,射血期缩短,心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下降,搏出量减小。由此可见,后负荷影响搏出量。但在高血压早期,后负荷增高,并不影响心输出量,这是因为:后负荷 搏出量减小心室内剩余血量 通过前负荷的调节使搏出量恢复正常。,动脉血压,4、心率 正常:60-100次/分,平均75次/分 心率过快(180次/分):心肌收缩能力,舒张期 缩短,心输末期充盈压 搏出量 心输出量。心率过慢(40次/分):心舒期过长,搏出量可正常,但输出量,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甲状腺素及体温的升高可使心率加快。,(四)心力储备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心率 搏量 心输出量 安静 75次/分
18、 70 ml 5L/分 运动 180200次/分 125 ml 25L30L/分 1.心率贮备:增加心率可使输出量增加22.5倍。2.搏出量的贮备 140-70=70ml 70ml-20ml=50ml 动用搏出量贮备,搏出量可达120ml,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细胞的分类:工作细胞(working cardiac cell)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又称非自律细胞。具有兴奋、传导、收缩特性,无自律性。自律细胞(rhythmic cell):组成特殊传导系统的心肌细胞,具有兴奋、传导、自律特性,无收缩性。,(一)工作细胞(以心室肌细胞为例)1.静息电位(RP):约为-90mv,阈电位为-70mv
19、。由K+外流所致,相当于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此外,还与少量的Na+内流和Na+泵生电性活动有关。,2.动作电位(AP):,心肌Ap的特点(与神经细胞AP的区别):,去极和复极过程不对称复极时间长,有明显平台期,(1)动作电位的组成 除极过程:O期(1)组成 1期(10ms)(快速复极初期)复极过程 2期(100-150ms)(平台期)3期(100-150ms)(快速复极未期)4期(静息期),(2)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0期:刺激引起少量Na+内流,形成局部去极化,达阈电位后,引起快Na+通道的大量开放,形成再生性Na+内流,使膜产生快速去极化和超射。,1期:INa+失活,激活Ito(transi
20、ent outward current)即K+负载的瞬间外向电流,使膜早期快速复极,Ito K+,2期:由缓慢并逐渐减弱的Ca2+内流和逐渐增强的K+外流(IK)共同作用所致。,Ca2+,K+,3期:慢钙通道失活 内向电流消失、K+外流为再生性增强,形成快速复极。,K+,4期:离子的主动转运机制增强。如:1)Na+泵:泵出3个Na+,泵入2个 K+2)Na+-Ca2+交换:3个Na+入,1个Ca2+出胞,3个Na+,2个K+,1个Ca2+,(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自律细胞与工作细胞的最大区别:1.膜电位(最大复极化电位)不稳定。2.4期可自动去极化,由进行性内向电流产生。,1.浦
21、肯野细胞AP 特点:与工作细胞AP波形相似,形成的离子基础也相似,为快反应自律cell,4期可自动去极,去极速度较窦房结慢。,4期自动去极机制 由内向If(Na+)电流的逐渐增强所致,此外,与K+外流进行性衰减有关。,If,(Na+),2.窦房结细胞的AP 膜电位不稳定,最大复极电位为-65mv,阈电位为-40mv。窦房结 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小。由慢Ca2+通道开细胞AP 放,Ca2+(ICa-L)内流所致。故称特点 慢反应自律C 无明显的1期和2期。3期复极由Ik外流所致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最快,4期自动去极机制 存在三种促进去极化电流,即起搏离子电流 aK+通道逐渐失活,Ik外流进行性衰减
22、 b进行性增强的内向离子流If(主要是钠内流)cT(transient)型钙通道的激活和钙(ICa-T)内流,(三)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1.兴奋性(1)兴奋的周期性变化1)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 从0期除极至复极达-55mv的时间。无论给予多大刺激,心肌均不产生反应,兴奋性等于零。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局部反应期 从复极-55mv至-60mv的时间。给予强刺激可使膜局部兴奋,但不产生Ap。少量Na+通道开始复活。,(2)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3期-60-80mv的时间。用高于正常阈值的强刺激能产生AP。大部分Na+通道已复活,心肌兴奋性已逐渐恢复,但仍低
23、于正常。,-60,-80,-90,(3)超常期(supranormal period)3期-80mv-90mv的时间。用低于正常阈值的刺激,就可引起AP爆发,心肌的兴奋性超过正常。膜电位靠近阈电位,故刺激可小于正常阈值,-60,-80,-90,(2)心肌兴奋性的特点和意义,1)心肌有效不应期长(数百毫秒),不会发生强直收缩,从而保证了收缩和舒张的交替节律活动。2)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2、心肌的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心脏内特殊传导系统的细胞(除结区之外)具有自律性。正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 90100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医学概论 基础医学 概论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81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