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ppt
《《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ppt(1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第二节 新贸易理论 第三节 保护贸易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Absolutely Advantage 1、产生背景产业资产阶级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并从国外进口廉价的工业原料,他们迫切需要摆脱重商主义贸易理论的束缚,反对政府对国际贸易的干预,反对金银外流的禁令。时代:18世纪,英国正处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第一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亚当斯密(17231790)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倡导自由贸易的带头人。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中
2、,批判了重商主义,创立了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1)批判其对财富的定义:“财富的形式并非仅仅是金银”,真实财富是以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来衡量的.(2)批判其国家力量管制经济的观点(3)批判其贸易顺差产生国家财富的观点,2、主要内容 各国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什么都生产更为有利。,(1)分工是人类的天然趋向,交换产生分工,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可节省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时间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
3、工具(2)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3)分工的基础是自然优势或获得性优势,绝对优势的来源:自然禀赋优势: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这是天赋的优势 获得性优势:生产者后天具有的技能技巧方面的优势,3、假设前提,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给定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市场;无运输成本;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
4、来衡量,(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4、实例分析,国际分工前,国际分工后,例:有A、B两国,分工前生产情况为:A国生产1单位X产品用1单位劳动力,1单位Y产品用2单位劳动力;B国生产1单位X产品用2单位劳动力,1单位Y产品用1单位劳动力,如进行专业化分工,试按绝对利益分析其中的贸易和福利情况。,5、理论评价积极意义 斯密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与重商主义相比是一大进步。贸易利益的普遍性原则为自由贸易政策主张奠定了基础,成为英国新兴产业资产阶级反对贵族地主和重商主义者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力理论工具。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局限性亚当斯密关于交换引起分
5、工,而交换又是人类固有的倾向的观点是错误的。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而只能说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情形,二、比较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1、产生背景 大卫李嘉图(1772-1883)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劳动价值论的另一创始人。他在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时代: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不断上升的时代。在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比较成本说背景图示,谷物法,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牧草减少,羊毛价格上涨,小麦价格
6、上涨,工人工资提高,食品支出增加,工业品支出减少,别国报复,工业品出口减少,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自由贸易,2、主要内容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成本,而不是绝对成本。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核心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3、假设条件,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此即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22模型);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 劳动;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异;,给定
7、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市场;无运输成本;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4、实例分析,国际分工后,例:有A、B两国,分工前生产情况为:A国生产1单位X产品用1单位劳动力,1单位Y产品用2单位劳动力;B国生产1单位X产品用6单位劳动力,1单位Y产品用4单位劳动力,如进行专业化分工,试按分析双方的贸易利益。,5、简评,意义:建立了贸易基础阐明了贸易原因分析了贸易互利,历史局限性:忽略动态分析掩盖分工实质 未能解决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问题,萨谬尔森在他的风靡全球的经济学一书中,称它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如果理论能够参加选美比赛的话,
8、那么比较优势理论一定能够夺得桂冠。”萨谬尔森,三、要素禀赋理论 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产生比较优势的唯一原因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但是,如果我们假定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相同,那么,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又是什么呢?,1、产生背景 赫克歇尔,于1919年发表了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之影响的著名论文,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俄林,接受了其师赫克歇尔的观点,于1933年出版了域际和国际贸易一书,并因此获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要素禀赋理论可以分为:狭义的要素禀赋论也称为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广义
9、的要素禀赋理论不仅包括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还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2、相关概念: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指生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的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资本三要素,如果加上企业家才能则称之为四要素。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指一国或地区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要素丰裕度Factor Intensity:指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供给的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其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价格。,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3、假设条件(1)贸易中
10、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且生产要素都是同质的;(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即生产函数相同;(3)在两个国家中,商品甲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商品乙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4)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的生产都是规模报酬不变的。,(5)两国需求偏好相同(6)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与两种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7)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又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8)没有运输成本、没有关税和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9)两国资源均得到充分利用;(10)只存在有形贸易且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4、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2)各国商品价格比
11、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尽管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但并非有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就会发生国际贸易,还必须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3)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商品价格等于生产要素价格乘以生产函数,(4)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要素供给比例不同,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商品价格比例不同,国际贸易,一个国家应出口大量使用本国丰裕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那些本国需要大量使用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5、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H-O-S),国际贸易可
12、能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论点是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的。俄林则认为,虽然各国要素缺乏流动性使世界范围内要素价格相等的理想状态不能实现,但商品贸易可以部分代替要素流动,弥补缺乏流动性的不足,所以国际贸易使要素价格存在均等化趋势。,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1948、1949、1953年先后在三篇论文中对要素价格均等化作了数学证明,指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故这一理论合称为赫-俄-萨(H-O-S)原理。,保罗萨缪尔森(Paul.Anthony.Samuelson),芝加哥大学学士(1935)哈佛大学硕士(1936)哈佛大学博士(1941),1947年第一届克拉克奖获得者,1970
1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学-当今世界最为实用和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已再版17次,是继穆勒政治经济学(1848)、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之后的第三部经典教科书。凯恩斯宏观+传统微观,结论,在满足要素禀赋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自由的国际贸易通过商品相对价格的均等化,将使同种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6、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hetolperamuelsonheorem 是关于商品相对价格与要素价格及要素报酬之间关系的定理,又称为商品价格对要素价格的放大效应。1、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并使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2、引论:国际贸
14、易将会提高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7、评价,(1)对比较利益学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应用范围上都是一个极大的扩展。(2)关于生产要素禀赋状况对一国生产结构、国际贸易结构和收入结构具有决定作用的结论,对一国制定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都有指导意义。,(3)对于各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实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要素禀赋学说以要素比例来决定商品价格的观点反对劳动价值论,相对于李嘉图来讲是一个理论上倒退。,(5)忽视了技术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6)视一种生产要素为同质的假定与经济事实也是不符合的。(7)随着国际贸易,商品价格、要素价格和
15、要素收入会趋于均等化的结论与经济发展的现实不相符合。,(8)该理论主要从供给方面分析,没有分析来自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结构的影响。(9)把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间收入的差别归结为要素禀赋的差异,掩盖了资本对利润和超额利润的追求对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和国际贸易中富国对穷国剥削的事实。,四、里昂惕夫之谜 Leontief Paradox 1、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检验里昂惕夫之谜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53年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上的(即出口产品中的资本
16、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的)。这一结果恰与俄林的要素赋予论相悖,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的巨大争议。,美国每百万美元进出口商品所需的资本和劳务,2、里昂惕夫之谜的其他验证(1)对美国情况的验证 里昂惕夫本人于1956年再次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和美国1951年的统计资料验证,结果表明,美国1951年竞争型进口替代品和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之比为1.06,与1953年的验证结果相同。鲍德温利用1958年的投入-产出和1962年的统计数据,于1971年进行计算分析,结果和里昂惕夫相同。,(2)其他国家情况的验证 对前苏联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分析结果:苏联与东欧和第三世界国家的贸易中,出口资本密集
17、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日本20世纪50年代分析结果:日本人口当时相对过剩,却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对加拿大贸易结构分析结果:资本相对短缺,且大部分贸易与美国进行,却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印度20世纪50年代分析结果:与美国的贸易中,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与其他国家贸易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不同解释,(1)劳动力不同质论 里昂惕夫认为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不同的。美国的劳动力多是熟练的技术工人,而外国多为不熟练的一般工业劳动者。1947年,美国工人的生产率是外国的3倍。应是劳动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但克雷宁验证出美国工
18、人的效率和欧洲工人比最多高倍。,(2)人力资本说 受里昂惕夫有效劳动的启发,认为劳动可分为非熟练劳动和熟练劳动两类。其中,熟练劳动是指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这种技能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等手段积累起来的。由于这种后天的努力类似于物质资本的投资行为,所以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本。,(3)需求偏好论 当一国对某一商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地偏好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即发生了需求逆转(Demand reversal)。可能对资本品的 需求大于对劳动品的需求。,(4)要素密集度逆转 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某一特定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
19、富的国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5)自然资源 美国学者凡涅克在1959年指出,里昂惕夫进行研究时,只局限劳动和资本两种投入,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的影响。实际上美国进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包含了大量资源密集型产品。,(7)贸易壁垒限制论 关税结构影响了美国。为了解决失业问题,美国政府严重保护本国非熟练劳动的倾向。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难以进入,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对较容易进入。若国外保护资本密集型产品则正好造成这一现象,一、技术差距论Technology Gap Theory 技术差距理论,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是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它
20、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Posner)1961年 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首先提出的。,第二节 新贸易理论,技术差距理论认为,新产品总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最早产生,然后进入世界市场。这时其他国家虽然想对新产品进行模仿,但由于同先进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差距,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因而先进国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垄断这一产品,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但是随着新技术向国外转移,其他国家开始模仿生产并不断加以扩大,创新国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出口下降,以至可能从其他国家进口该新产品。,需求滞后是指创新国出现新产品后,其他国家消费者没有产生需求到逐步认识到新产品的价值而开始进口的时间间隔。模仿滞后是
21、指创新国制造出新产品到模仿国能完全仿制这种产品的时间间隔。模仿滞后由反应滞后和掌握滞后所构成。反应滞后指创新国生产到模仿国决定自行生产的时间间隔。掌握滞后指模仿国从开始生产到达到创新国的同一技术水平并停止进口的时间间隔。,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这样形成或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从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发生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后,会不会向其他国家出口,取决于其他国家生产者对新技术的模仿速度及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接受速度。,如果生产者的模仿速度较快,即模仿滞后较短,而消费者的接受速度较慢,即需求滞后较长,则贸易不会发生,因为在创新国
22、向其他国家出口之前,他们已经能自己生产这种产品了。,如果模仿滞后长于需求滞后,贸易就会发生:在其他国家生产者还没有模仿出新产品之前,创新国就能向其他国家出口。也就是说,其他国家需求滞后越短,模仿滞后越长,则创新国依靠技术差距获得的比较利益越大,结论:即使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国际贸易。模仿国的优势在于低工资水平。,理论的评价,技术差距理论证明了即使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国际贸易。这也较好地解释了实践中常见的技术先进国与落后国之间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周期。但是技术差距理论没有说明技术差距的大小及形成的原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 理论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80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