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与解吸》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吸收与解吸》PPT课件.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内作业,列出吸收因子公式最小液气比定义吸收简捷计算步骤,总结,吸收基本概念:定义、分类、推动力吸收应用:气体分离、尾气净化、制取产品、回收有价值成分吸收与普通精馏异同点吸收重要参数:压力、温度、液气比、塔板数吸收热效应:吸收热、气化潜热、换热,本章内容-吸收,基本概念吸收原理吸收过程分析吸收塔设计变量吸收过程简捷计算,四.吸收塔设计变量,四.吸收塔设计变量,四.吸收塔设计变量,固定设计变量:所有进入物流的变量(每股物流C+2个):2(C+2)所有平衡级的压力:N合计:N+2C+4,可调设计变量:1(p62),设计型:1个关键组分回收率操作型:级数N,7,五.多组分吸收和解吸的简捷计算法,对于
2、单组分吸收且吸收量不大的情况,可假定吸收是等温过程,气相和液相流率恒定,计算大为简化。但对多组分吸收且吸收量较大的情况,热效应引起的温度变化不能忽略,气液相流率也不能看作恒定。要得到精确解,必须用严格计算。,8,简捷计算主要应用场合:(1)设计的初始阶段,为严格计算提供初值;(2)对操作进行粗略分析。,简捷计算法的常见类型:(1)平均吸收因子法(掌握)(2)平均有效吸收因子法(不要求)(3)蒸出(解吸)因子法(不要求),重点介绍并掌握吸收因子法,9,Y,X,Top,Bottom,X0(liquid in),Stage 1,Stage 2,Stage 3,XN(liquid out),操作线,复
3、习:吸收过程计算的图解梯级法,Y1(gas out),YN+1(gas in),平衡线,斜率最小液气比,X*,5,10,吸收因子法,11,对第n板上的i组分作物料衡算:,(3-65),任一组分i的相平衡关系:,再由,和,可得:,(3-66),(3-67),7,吸收因子,12,n=1时:,(3-68),n=2时:,逐板下降:,(3-70),13,全塔物料衡算:,(3-71),(3-72),14,Horton-Franklin方程,关联了吸收率、吸收因子和理论板数,15,平均吸收因子法,各板吸收因子相同,并采用全塔平均吸收因子代替各板上的吸收因子,以A表示。,Horton-Franklin方程可简
4、化为:,(),分子(vN+1-v1)表示气体中某组分通过吸收塔后被吸收的量;,分母(vN+1-v0)表示根据平衡关系计算的最大可能吸收量。,相对吸收率,当吸收剂中不含溶质时,相对吸收率等于吸收率。,表达了相对吸收率、平均吸收因子和理论板数之间的关系。,16,吸收因子(或解吸因子)图,有二种平均方法:(1)平均吸收因子法(低浓度吸收),平均吸收因子,(2)有效平均吸收因子法(高浓度吸收),吸收因子法,19,理论板数的直接求解,已知关键组分的吸收率,再求出关键组分的吸收因子,则可由上式直接计算理论板数。,20,关键组分的吸收因子A关:,K关一般取全塔平均温度和压力下的数值。,关键在于确定液气比,2
5、1,确定最小液气比(L/V)min,在无穷多塔板的条件下,达到规定分离要求时,1kmol的进料气所需吸收剂的kmol数。,22,实际中:,N=,确定最小液气比(L/V)min,23,非关键组分的吸收率,15,有了液气比,可求关键组分的平均吸收因子,进而求出理论板数。,24,非关键组分的吸收率,由关键组分求出液气比和理论板数后,可求出非关键组分的吸收因子和吸收率。,吸收简捷计算法步骤(设计型),例3-15 p132,吸收简捷计算法步骤(操作型),例 3-16 p133,6-2-3 初值的设定,由我们上面所讲的内容,我们知道,如果要能够进行计算,我们必须要知道吸收剂组分流率ln+1,i及浓度、原料
6、气组分流率v0,i及浓度、各级温度Tn、压力、热量、级数N及各级的吸收因子An,i。对于操作型的计算,级数N是可知的,吸收剂、原料气的组分浓度、流率及温度是可知的,如果没有压降,各级压力相等,也就是说等于全塔操作压力,那么压力也是可知的,当进行绝热操作时,热量就可以不考虑了。所以只有An,i及,Tn是未知的。由于各级温度初值不能按线性分布设定,(所以我们要考虑温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利用与它相关的因素对它的影响来设定温度)。在吸收塔内,温度变化主要取决于溶解热,所以可以假定温度变化与吸收质溶解量成比例(溶解量越大,溶解热就越大,温度的变化也就越大),温升比应等于溶解量的比值。也就是说,溶解量确定了
7、,温度也就随之确定了。因为溶解量与各级与各级的组分流率vn及ln有关,同时,各级吸,收因子An,i也与组分流率及相平衡常数有关,而相平衡常数是温度的函数,温度确定之后,相平衡常数也就确定了。所以我们只要对组分流率vn与ln的初值进行设定,就可以得到温度、相平衡常数及吸收因子,那么我们就可以进行吸收塔的逐级计算了。我们在前面已经讲了,吸收塔与精馏塔的区别是,它不能像精馏塔那样按恒摩尔流假定的办法对初值进行设定。由于吸收过程只进行单项传质,所以,可以按“恒流,率比”的概念来设定流率初值。假定全塔各相邻级间气相流率之比值相等,则将各比值连乘,得到:,(6-42),(6-43),由上式可以推导出各级气
8、相流率的计算公式:其中,v0 原料气流率 vN 吸收后离塔尾气的流率vN我们可以根据各组分吸收率估定。这样我们就可以估计出各级的气相流率。液相流率可以根据全塔的物料衡算式求出:ln+1=vn+l1-v0其中:l1 富吸收液流率,可由各组分收率估算,(6-44),(6-45),各级温度初值不能按线性分布设定,吸收塔内温度变化主要取决于溶解热,我们假定温度变化与吸收质溶解量成比例,温升比应等于溶解量比,所以得到:整理上式,则可得到自第2级至第N级温度初值的计算公式:,(6-47),(6-46),式中T1是未知的,我们必须要先把它解决。从全塔看,T0,TN+1为已知条件,假设离开吸收塔的气体温度TN
9、较进入吸收塔的吸收液温度高26oC,那么就可以利用全塔的热量平衡解出离塔的富吸收液的温度T1。利用式(6-47)求出各级温度后,估算各级各组分的相平衡常数Kn,i,算出各级各组分的吸收因子An,i,就可以进行首轮逐级计算。,6-2-4 流率与温度的校正,用假定的流率与温度初值,逐级算出气相,液相组分流率分布后,必须通过迭代计算对流率与温度假设值不断加以修正,使之逐步逼近,最后达到收敛要求,为避免同时修正诸变量的复杂性,采取流率与温度分布校正的办法。(1).流率分布的校正 当用式(6-39)逐级计算出气相组分流率后,逐级将组分流率值加和即得新一轮气相流率值:,这种迭代法为直接迭代法,收敛判据规定
10、前后两次算出的各级气相流率差值应小于最大允许偏差。计算中如发现新vn值有过度修正情形时,可以采取适当的阻尼措施。流率校正的具体步骤可按下述顺序进行:(1).输入原始数据,包括用简捷估算的级数,吸 收率,并估算塔两端出料状态。,(6-48),(2).假设vn(k),ln及Tn(Kn,i)初值。(k纪录迭代次数,此时,k=0)。(3).计算An,i=ln/(vn(k)Kn,i)(4).用式(6-39)自第N级至第1级逐级算出全部vn,i及ln,i。(5).计算新的(6).从各级的流率偏差中找出最大者:(7).考察vmax v(0.001)?如果满足此条件,则流率校正完成,向下做温度校正。(8).否
11、则,返回(3),用新的vn(k+1),ln重新计算,(2)温度分布的校正,温度的校正利用热量平衡解决。有关符号定义如下。温度Tn下i组分摩尔焓:气相焓Hn,i=Hi(Tn);液相焓 hn,i=hi(Tn)n级物流摩尔焓:气相焓液相焓,其中 yn,i=vn,i/vn,xn,i=ln,i/lnn级物流焓:气相焓 液相焓 当vn,ln,yn,i及xn,i已知时,物流焓仅为Tn的函数,例如组分摩尔焓可表示为温度多项式Hn,i=Ai+BiTn+CiTn2hn,i=ai+biTn+ciTn2将此关系式代入上式,由Tn可求出物流焓值,由于温度隐含于热量平衡关系式,需要迭代求解。首先解决塔两端温度,作全塔热量
12、平衡lN+1hN+1+v0H0=vNHN+l1h1由于TN+1及T0为已知条件,假定TN=TN+1+(26oC),则可分别求出lN+1hN+1=lN+1v0H0=v0 vNHN=vN,得出关于T1的关系式l1h1(T1)=lN+1hN+1+v0H0-vNHN=C1式中C1为已知量。假定液相组分摩尔焓的具体表达式为 h1,i=ai+biT1+ciT12则上式为取收敛函数为:,导函数为:则可方便地用牛顿迭代法求得T1值,其步骤是先设T1(r)初值,r代表迭代次数,算出F(T1(r)后,考察是否满足F(T1(r)T,如不满足判据要求,则按下式求出新的T1(r+1),重新计算,直至满足收敛要求。T1(
13、r+1)=T1(r)-F(T1(r)/F(T1(r),如此求出第1级温度T1。需要指出的是,此温度T1是根据假设的TN值算出来的,所设TN是否合适要经过验证,所设不妥时,要调整TN值,T1值也要随之重新计算。求出T1之后,自下而上逐级作热量平衡,逐次求出各级温度,例如,作第1级热量平衡求T2,第1级热量平衡式如下:v1H1+l1h1+v0H0+l2h2由于T0为已知,且由全塔热平衡已算出T1,故可列出关于T2的方程。L2h2(T2)=v1H1+l1h1-v0H0=C2,可具体化为:同理,可用牛顿迭代法求出T2。依次类推,顺次求出T3,T4,直至TN。由此逐级求出的TN与原假设的TN相比较,两者相差是否在允许偏差范围之内,如果符合要求,本次迭代所得各级温度即为新一轮迭代温度,则需重设TN值,再用全塔热量平衡关系求T1,然后逐级算出温度,又得出新TN,再与假设TN比较,考察两者差值是否在允许偏差范围之内,如此反复直到符合要求。,整个迭代计算中流率校正及温度校正分别在内循环及外循环中进行,最后要求算出的流率值及温度值同时满足各自的收敛判据要求。流率值的收敛判据vmax v前面已经提到,温度值判据如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80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