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诊断和治疗问题new.ppt
《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诊断和治疗问题new.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诊断和治疗问题new.ppt(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癫痫亚专业,脑瘫亚专业,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诊断和治疗,喘息是婴幼儿最常见呼吸道症状,喘息是症状喘鸣是体征凡引起气道缩窄的疾病都有喘息 具体临床表现:气促,或伴有一定程度呼吸困难 听诊:喘鸣音或哮鸣音 婴幼儿喘息,不一定就是哮喘哮喘,也可在婴儿期发病,哮鸣音和喘鸣音的区别,声音的形成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狭窄或部分阻塞空气吸入或呼出时发生湍流所产生的声音 喘鸣:发生于较大气道,以吸气相为主 哮鸣:发生于较小气道,以呼气相为主,呼吸急促,呼吸节律增快 呼吸频率超过小儿各年龄段的正常高值 60次/min 212个月,RR50次/min 12个月,RR40次/min,呼吸困难,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
2、力客观表现: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 呼吸增快,呼吸节律、深度及呼气 吸气相之比发生改变,呼吸困难可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仅表现为呼吸急促;哭闹、活动后可出现 轻度青紫,安静后缓解中度 呼吸频率增快外,有“三凹征”,点头呼吸等 烦躁不安;青紫,吸氧后症状有所缓解 重度:上述症状均加重,吸氧仍不能使青紫缓解,喘息发作类型,夜间发作型 多见于急性感染后或气道反应性喘息类似哮喘发作,夜间、凌晨发作 发病基础:气道反应性高日间发作型 多见于闭塞性支气管炎,慢性肺部疾病 发病基础:肺功能障碍,婴幼儿喘息分3种临床表型,1、早期一过性喘息2、早期起病的持续性喘息3、迟发性喘息/哮喘 回顾性诊断 不能作为就
3、诊时的诊断,早期一过性喘息,多见于早产儿和父母吸烟者 喘息是由于肺发育延迟所致 年龄增长肺发育逐渐成熟 大多数患儿在3岁之内喘息消失,早期起病的持续性喘息(指3岁前起病),患儿主要表现为与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 相关的反复喘息无特应症表现,也无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喘息症状一般持续至学龄期部分患儿在12岁时仍然有症状,“持续性”是指存在的时间长,而不是发作时间长 特点为反复发作 3岁的婴幼儿反复喘息80%至613岁恢复正常,迟发性喘息,就是哮喘,儿童有典型的特应症背景 往往伴有湿疹 哮喘症状常迁延持续至成人期 气道有典型的哮喘病理特征,主要的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毛细支气管炎 喘息性支气管炎 婴幼儿哮喘 先
4、天性喉喘鸣 感染后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婴儿的第一次喘息发作 也称“喘憋性肺炎”病变主要发生在肺部的细小支气管 感染病毒后 毛细支气管充血,水肿,粘液分泌增多 坏死粘膜上皮细胞脱落而堵塞管腔,毛细支气管炎,仅见2岁以下的小婴儿 发病高峰年龄2-6个月 80%病例在1岁以内 北方多发于冬春两季,毛细支气管炎,最常见:呼吸道合胞病毒 副流感病毒3型,其他如腺病毒、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 喘憋,三凹征和喘鸣为主要临床特点 常夜间及清晨加重 一般全身中毒症状较轻,毛细支气管炎,呼吸急促引起不显性失水增加 喂养不足液体摄入量少,可发生脱水 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重度喘憋者,CO2潴留 高碳酸血症
5、,呼吸性酸中毒,喘息性支气管炎,第一次发作为毛细支气管炎反复发作则为喘息性支气管炎有喘息表现的婴幼儿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喘息反复发作的倾向,喘息性支气管炎,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微生物造成,是反复发作的基础 可发展为哮喘的过渡阶段多见于1-3岁以下的婴幼儿常有湿疹及其他过敏史,婴幼儿哮喘,年龄3岁,喘息发作3次发作时双肺闻及哮鸣音,呼气相延长具有特应性体质,如湿疹、过敏性鼻炎父母有哮喘病等过敏史除外其他引起喘息的疾病,婴幼儿哮喘 或喘息性支气管炎,3岁儿反复喘息者如无过敏史,也无过敏素质(无湿疹史,无过敏性鼻炎等)应诊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引发 喘息性支气管炎至学龄期或青少年后多不再发生哮鸣 这种
6、病儿不诊断为哮喘病无必要长期吸入激素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年龄3岁喘息呈反复发作者(或可追溯与某种 变应原或刺激因素有关)发作时双肺闻及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支气管舒张剂有明显疗效 除外其他引起喘息、胸闷和咳嗽的疾病 多种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和儿童哮喘,一种疾病的不同状态或不同阶段婴幼儿的第一次感染性喘息发作应诊断“毛细支气管炎”喘息反复发作者,可暂且诊断“喘息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发作数次后,年龄偏大者,可考虑诊断“哮喘”,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和儿童哮喘,学龄前儿童,特别是3岁婴幼儿 以反复哮鸣发作伴或不伴咳为主要症状 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喘息
7、几次,就诊断哮喘,给家长带来心理负担,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和儿童哮喘,大多数学龄前儿童之喘息属自限性疾病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无需长期用激素治疗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取消“喘息性支气管炎”诊断 将之纳入哮喘管理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与哮喘为同一疾病,只是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当3岁以后,发作3次以上,考虑哮喘,按照哮喘管理,阻塞性毛细支气管炎(BO),儿童BO通常继发于下呼吸道病毒感染1%急性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BO常见的病原包括 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及麻疹病毒;支原体;B族链球菌去年麻疹流行后,一部分小儿成为BO,阻塞性毛细支气管炎(BO)诊断,根据临床资料急性病毒性毛细支
8、气管炎的呼吸症状和体征5-7天消失严重病例可能持续2周,阻塞性毛细支气管炎(BO)诊断,2周以后,持续咳喘 运动耐受力差,活动后气喘 呼吸急促,无发热 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效果欠佳 症状持续大于6周 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呼气相延长 呼气末可闻喘鸣音及湿罗音 一定要考虑感染后BO,BO患儿的血气分析和肺CT,血气示低氧血症,血氧饱和度降低动脉血氧饱和度可用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CT广泛地应用于儿科小气道疾病的诊断临床诊断提高,高分辩CT,高分辨CT是确诊依据部分支气管壁增厚肺膨胀不全,少许支气管扩张马赛克灌注征:肺过度充气区与低通气区混合两肺透光度不均匀,马赛克灌注征,感染后毛细支气管炎导致气道狭窄造
9、成局部缺氧、血管痉挛阻塞部位,反射性血流减少,密度减低,发黑非阻塞部位,血流量增多,密度增高,发白黑白相间,形成马赛克征象 病变区域:透亮度增高的区域(黑)而不是透亮度降低的区域(白)呼气相较吸气相更加敏感对诊断小气道阻塞的作用更大,北京儿童医院BO诊断标准,症状:咳嗽、气促、喘息,6周1年 辅助诊断 肺CT 肺功能(小气道阻力增加)血气(低氧血症)受体激动剂治疗效果不明显(和哮喘相比)激素治疗4个月,临床症状有改善,肺CT无变化,BO治疗,目前尚无全世界公认的治疗指南没有特效治疗激素有争议,但仍应用持续应用类固醇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预后随临床表现轻重而不同,BO治疗,激素需长期应用不是为了逆转
10、严重的气道阻塞,而是减少气道 高反应性和继发于病毒感染和过敏性支气管狭窄 一些动物实验已经提示激素可以减轻这一疾病过程激素或其他抗纤维化及抗炎治疗可逆转早期的纤维化泼尼松12 mg/(kgd),足量用1个月后依病情逐渐减量总疗程也由病情决定,但大都持续1年以上,BO的治疗,吸入糖皮质激素激素可减少气道高反应避免全身用药的副作用支气管扩张剂可以部分减少阻塞症状,特别在2岁以内的小儿 喘息为主:-受体兴奋剂沙胺丁醇咳嗽为主:M受体阻断剂异丙托溴胺,BO的治疗,肺部理疗也是辅助治疗手段抗生素不常规应用,当合并感染时选用BO患儿易于合并呼吸道细菌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如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阿奇霉素
11、是BO常规治疗,气道高反应性,气道对各种理、化及生物因素等刺激过分敏感引起气道缩窄和气道阻力增高的反应即刻高反应性;持续高反应性即刻高反应是一种生理保护状态 气道高反应性病人,一旦接触外界微弱刺激支气管收缩,甚至痉挛,喘息发作,气道炎症的后果,气道高反应性的病理基础:气道炎症支气管粘膜上皮受损,粘膜充血水肿:气道肿胀上皮细胞脱落,粘液分泌增多:气道阻塞上皮组织内感觉神经末梢暴露,处于易感状态引起胆碱能神经反应性增高,乙酰胆碱释放: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总效应:气道缩窄,引起气道反应性变化的原因,炎症介质,-肾上腺素能受体功能低下 M胆碱能神经兴奋性增强气道表面渗透压改变:如运动、过度换气、环境湿度变
12、化等 气道反应性生物学规律 昼夜之间变化:清晨气道反应性最高 清晨4时的气道反应性明显高于午后4时血中激素(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浓度的改变迷走神经张力的改变等因素喘息患者为什么在深夜或凌晨容易发作,小儿处于“天然”气道高反应性,小儿气道反应性生理性增高,具有保护性小儿支气管树的各级管径与成人比较相对狭窄小儿的支气管软骨环柔软,支架作用较差粘膜组织疏松,容易发生渗出和水肿,RSV感染导致气道高反应性,胆碱能神经兴奋,剌激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两个效应:气道平滑肌收缩;粘膜下腺体分泌增加 阻断胆碱能M受体缓解气道平滑肌痉挛,抑制反射性支气管收缩RSV感染可使受体亲和力下降,M 受体密度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婴幼儿 喘息 性疾病 诊断 治疗 问题 new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78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