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标准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李其柱.ppt
《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标准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李其柱.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标准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李其柱.ppt(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标准 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李其柱 E-mail:联系电话:0518-85671667,85822175,向晋星学校的老师们问好!,一节好课的标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女士认为,下列五种课都属于好课:(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将所谓的“好课”归纳为“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这十二字。,天津师大王光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春莉导师则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认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应主要考察:(1)学生主动
2、参与学习;(2)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3)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4)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5)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6)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等六个方面。,一节好课的标准,北京教科院副院长文喆先生则认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是学习者能否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为此,他提出评价“好课”的5项标准,即学习内容要适切,学习环境应力求宽松,学习形式应多样,学习组织过程要科学,学习活动评价应有较强的包容性。,一节好课的标准,纵观上述各位学者的观点,尽管评价标准不同,但不难看出,都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衡量一节好课的关键要素,这里所说的有效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3、即“教学效果”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果,它考察的重点是学生的具体学习进步与教学发展;“教学效益”是指教学效果或结果与教学目标相吻合,满足了社会和个人的教育要求;“教学效率”是指单位教学投入所获得的教学产出。,一节好课的标准,从“教学”的内涵看,有效教学是教师教的活动及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而从“有效”的内涵来看,有效教学表现为教学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用大教学论上的一句话来通俗地说,就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具体来说,有效的教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二是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三是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
4、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四是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五是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六是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一节好课的标准,其实,判断一节好课并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正如我省著名特级教师马明先生所言,“好课的标准随个人的喜好而不同,其差异性也较大,用所谓的标准来衡量还不足以说明好课的好”,马老还说,“尽管好课的标准无法确定,但作为好课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要能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宽松的学习氛围。课堂上不能只看到教师的聪明才智,更要看到学生的聪明才智;二是课堂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
5、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如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合作交流意识的形成、独立思维习惯的养成等。”,一节好课的标准,诚如马老所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中,用“是否完成认知目标”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发展的关注,用“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来严重束缚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而“样样俱全”的所谓优秀课常常使教学忽略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需要。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多半是教师“侃侃而谈”,而很少发现学生闪现出来的智慧之火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流,教师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将学生调动得“兴趣盎然”,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
6、。这样的所谓“好课”,其结果往往是一节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或者说主角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一节好课的标准,在新的课程背景下,评价一节课堂教学,应该从教师组织学生活动的角度去观察,从引导教师关注活动的直接效果学生是否能够实现有效学习,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这样才会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也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评价自身的健康发展。实际上,由于评价者自身观念的滞后,由于课堂评价标准存在某种偏差,课堂教学评价给实际教学工作带来误导的现象并不少见。所以,在研究制定好课标准时,必须坚持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发展的观点评价发
7、展中的教学过程的态度,使我们所倡导的好课标准,不是悬在师生头上束缚其主动精神发挥的利剑,而是帮助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引导师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武器。,一节好课的标准,课堂教学的本质既然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评价课堂教学就应该从观察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进行。观察的重点是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活动过程,这些组织工作的惟一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所以,教师的组织活动不是观察、考评的重点。只有在教师的活动引发了学生的活动以后,只有把教师的活动与学生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情况下,测量评价教师的活动才对评价课堂质量有意义;否则,不论教师讲解得如何生动,不论教师展示
8、了多少教育资源,只要它们没有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都是不必要甚至无价值的。,一节好课的标准,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谌业锋主任所言“在度量、评价课堂教学时,应把观察重点从教师的作为转到学生的作为上,把教师的作为联系到学生的活动上来加以评价,反映了我们对课堂教学本质的新认识。”,一节好课的标准,2006年下半年,历时一个月的“连云港市百节好课展示与观摩活动”已经圆满结束,这次展示活动共开设观摩课96节,涉及中小学26个学科。执教教师均为县、区教研室和有关学校推荐的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省市优秀课比赛获奖教师以及课改骨干教师。市、县(区)教研员、特级教师以及学科带头人进行了现场点评。参与本次观摩
9、活动的教师近2万人次。参与观摩的老师们可以好好回味一下各科执教百节好课教师的课,对我们理解新课程下一节好课的标准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好课好在哪里?,1.好在教学目标有机融合。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因此,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是多元化的,这也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一个区别比较明显的地方。具体来说就是每门学科的课程标准里面所提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不仅知识技能对人的发展有作用,过程与方法对人的发展有作用,情感与态度同样对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在教学目标有机融合,从操作层面来说,其关键就是如何
10、将这三维目标有机地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流程之中,这就是说,我们应该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当中,发展学生的过程性目标,比如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与态度,一种健全的人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对一节好课,其教学应努力体现教学内容中所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更为重要地是关注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以及学生能够获得的基本活动经验,把“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目标与“知识技能”目标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同时,还要防止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产生。,新海高
11、级中学语文教师张长松执教的林黛玉进贾府是经典课文,编入苏教版新教材“慢慢走啊,欣赏啊”这一专题,这与以往相比其要求具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都发生了变化。这一专题的教学定位是“活动体验”、而非文本研习性质。张老师将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鉴赏王熙凤和林黛玉这两个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美,选取的是鉴赏者的姿态,把握的是小说语言这个抓手,活动的方式是阅读、品味、交流、鉴赏、分析,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审美能力,教学目标确定非常恰当。,好在教学目标有机融合,新海高级中学马爱元老师执教的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一课,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
12、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喀斯特地貌成因问题;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珍惜自然、保护环境、规范自身行为的意识,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好在教学目标有机融合,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是指能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几个方面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有明确要求,体现了地理学科特点;“适宜”指具体的教学目标,能以新课标为指导,体现年龄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从目标达成的过程
13、来看,教学目标都明确地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都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好在教学目标有机融合,好课好在哪里?,2.好在情境创设指向合理。“创设情境”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感受学科知识的价值。一个好的情境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学生所熟悉的;二是要简明的、真实的、合理的;三是能尽快将学生引向所要学习的知识本质。情境也有不同的类型,除了我们所熟知的“现实情境”外,还有“活动情境”、“问题情境”等。,如一位老师在教“线段、射线、直线”一课,其中在讲“过一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以及“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时,
14、执教者引导学生做了两个游戏。游戏一:教师让1名同学站起来,然后说“与他在一条直线上的同学站起来”,站起“1个、2个、3个”,迟疑地、陆续地结果是“全班同学都站了起来”,问同学何故?答曰“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游戏二:教师让2名同学同时站了起来,然后说“请与这2名同学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站起来”,冲动地站起来、又坐下结果是“站起了一排同学”,教师问何故?答曰“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样的简单活动情境,就将知识的本质很好地揭示了出来,且恰到好处,真正地使创设的情境起到了“承重墙”的作用,而非徒有华丽外表的“装饰”。一句话,一节好课的情境创设应该有合理的指向,不能“为情境而情境”。,好在情境创设
15、指向合理,好在情境创设指向合理,赣榆高级中学徐方老师在执教平均变化率时创设以下问题情境:某市2004年4月20日的最高气温为33.4,而此前的两天,4月19日和4月18日最高气温分别为24.4和18.6,短短两天时间,气温“徒增”14.8,闷热中的人们无不感叹:“天气热的太快了!”但是,如果我们将该市2004年3月18日最高气温3.5与4月18日最高气温18.6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两者气温差为15.1,超过14.8。而人们不会发出上述感叹。这是什么原因呢?“生:前者变化得“太快”,而后者变化得“缓慢”),同学们还能举出日常生活那些类似关于温度变化的例子吗?如生物上的著名实验:先把青蛙放入热水中,
16、青蛙能迅速从水中跳出;再把青蛙放入温水中逐渐加热,这一次青蛙没能跳出来,温度变化快慢,温差大、刺激明显、引起青蛙反应的力度大-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温度的变化快慢师:对于日常生活中这些反映温度变化快慢的问题,我们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去加以刻画和描述呢?画出这一段时间对应的气温曲线图(以3月18日为第一天)然后:气温变化的快与慢,形的特征:曲线陡峭程度;数的特征:平均变化率;数形结合,好在情境创设指向合理,好在情境创设指向合理,新海高级中学惠慧老师在执教种群和群落一节课时,用一则笑话导入:疯子:“让所有的人都消失,就留我一个!”旁人:“如果你自己种粮食,谁给你织布?”疯子:“那就再留个织布的吧。”旁
17、人:“你会做木工吗?会打铁吗?”疯子:“再留一个木工和一个铁匠吧。”旁人:“你们会炼铁吗?会开矿吗?还有,会看病吗?会制药吗?”疯子:“哎呀,那就全留下罢!”引言:看来,世界上任何生物个体都是不能单独生活的!每个生物个体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生物个体打交道包括同种的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同种)种群(不同种群合理配置)生物群落,好在情境创设指向合理,新海高级中学孙运利老师执教的对含氯漂白剂的探究一课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往往用液氯进行消毒和杀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消毒剂也是含氯消毒剂,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也到市场上进行一番调查,市场上销售的主要有哪些消毒剂?请各小组汇报你们
18、进行市场调查的结果,在市场中有哪些市售消毒剂。师:其中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84消毒液,你知道这种消毒液为什么叫84消毒液吗?这种消毒液是1984年研制成功的,所以叫84。今天我们就以它为研究对象,利用我们掌握的化学知识,对84消毒液进行一次深入地探究。本课建立在学生已有化学知识(对Cl2、HClO的性质和漂白粉漂白原理认识)的基础上,利用84消毒液这一化学与生活联系的范例,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而设计的,通过对含氯漂白剂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赣榆城头中学柏桂林老师执教促进小康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多媒体呈现:
19、石梁河水库美丽的风景图;石梁河水库的鱼成片死掉了;原因:山东省某些企业乱排污造成。学生思考:上游山东省某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先后建起了一批造纸厂,淀粉厂等污染企业。这些企业没有经过处理的废水,源源不断地流进了我市的石梁河水库。上述现象会引起一系列的结果。请回答:对山东某县的影响和对我市的影响分别是什么?我们要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就要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好在情境创设指向合理,好课好在哪里?,3.好在教师引导作用明显。我们都知道,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功能角色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样一种理念,跟我们过去提的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
20、主体地位是对立的吗?显然不是!这样一种理念,实际上并没有贬低教师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当中的地位和作用,甚至是,教师的作用还得到了加强。不是吗,大部分教师已经在实践当中深深地感到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责任以及任务比过去重了,因为你自己要想讲什么东西给学生听是一回事,应该说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对很多教师来说是“驾轻就熟”的事。但你要想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弄懂这些事情,你就要去不断地引导他,组织他开展活动,不断地给予点拨给予启发,这比教师自己讲清楚一件事情可能更难。,新课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状态。孙运利老师以初识“84”、解读“84”、探究“84”
21、、使用“84”四个主题对日常生活用品中含氯漂白剂“84”消毒剂进行了探究,通过观察色、态,闻气味,以及使红纸褪色,初步认识“84”,然后通过对产品说明书的解读,猜测可能含有的成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得出主要成分,再由成分物质的性质指导正确使用。本节课以学生直接的生活经验为主要内容,通过创设探究情境,如“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和氯化钠还是HClO?在“84消毒液”中滴加酚酞后,为什么溶液变红又褪色呢?是次氯酸的漂白性还是酸性作用?,好在教师引导作用明显。,好在教师引导作用明显。,孙运利老师的这节课这样设计,层层深入,激发学生探究欲。整节课在老师的精心组织、指导下,由学生主体性活动方
22、式,如大胆猜测、设计实验、验证猜测等形式展开,通过解决某个具体问题为突破口,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使得课堂教学得以延伸,课本知识得以深化,这也正是新课程、新教材所倡导的。,赣榆高中王修建老师在执教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出示ATP结构简式图:启发学生思考并猜(推)测:从化学变化角度看,ATP分子有何特点或特性?(答案:末端高能磷键易断开,也易连接),从而引导学生尝试写出ATP水解时的反应式及合成时的反应式:酶ATP ADP+Pi+能量 酶ADP+Pi+能量 ATP总结ATP的特性之一:化学性质活泼(不稳定),并引
23、导学生得出正因为ATP化学性质活泼,所以其高能磷酸键中的化学能称为活跃的化学能。,好在教师引导作用明显。,模型建构: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把上述两个反应式合并:形式1:形式2:酶 ATP ADP+Pi+能量组织讨论:根据上述可逆反应式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可逆反应中,物质与能量是否可逆?(2)当反应向右进行时,能量的去向或用途是什么?当反应向左进行时,能量的来源途径是什么?(3)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主要能源与最终能源各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好在教师引导作用明显。,好在教师引导作用明显。,引导学生得出(1)上述可逆反应中,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2)当反应向右进行时,能量直接用
24、于各项生命活动(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动植物的哪些生命活动);当反应向左进行时,能量的来源途径主要是呼吸作用,另外植物还有光合作用(3)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是ATP,主要能源是葡萄糖,最终能源是太阳能。太阳能首先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到葡萄糖中,然后当葡萄糖氧化分解时,其储存的化学能再转移到ATP中。,好课好在哪里?,4.好在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一个本质的认识,就是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学生积极的参与,自己探索并且不断获得发展的一个过程”。看传统的课堂教学,比较多的是从教师的视角去看,而新课程则呼唤着我们要从另外一个视角,从学生的角度
25、看课堂教学,就是说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是“学生积极的探索,获取知识并且发展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的一个过程。换句话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更简捷地说,就是学生上了这节课与没上这节课有多大的区别。,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中,没有传统课堂中的教师“侃侃而谈”,闪现出来的是学生智慧之火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流,教师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将学生调动得“兴趣盎然”,“以人为本”在这里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程 背景 一节 标准 连云港市 教育局 教研室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78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