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基本知识》PPT课件.ppt
《《CT基本知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T基本知识》PPT课件.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CT 基 本 知 识,及颅内常见病的诊断,一、发展史,CT上英文Computed tomgraphy缩写,是电子计算机与X线检查技术相结合的产物。1969年英国工程师Housfield首先设计成功,1972年英国放射学会首先报道这一科学成果,并由他和神经放射学家Ambrse成功地应用脑部,获得了第一例脑肿瘤影像。1973年英国放射学杂志作了正式报道,被医学院界誉为放射诊断划时代的飞跃。1974年Ledley设计全身CT机。Housfield和Cormark(美国物理学家1963年首先建议用X线扫描进行图像重建,并提出精确数字推算方法。)获1979年诺贝尔生物学奖。我国黎光熙教授1975年首先报
2、道,1979年上海华山医院首先引进第一台头颅机,1982年湘雅医院引进头颅机。,二、CT设备与分代,1)组成:扫描部分:X线球管,控测器,扫 描架;计算机系统:贮存,运算;图像显示,存贮系统。,2)分代:根据探测器的数目,球管与探测器运转方式。,第一代CT机:是由一个球管和二个晶体探测器组成,速度太慢,只限于实验阶段,没有临床价值。是直线平移扫描运动。第二代CT机:与一代基本相同,探测器稍多。缺点:孔径小,速度慢。第三代CT机:扇形排列的探测器,数目多达300500个。球管和探测器绕人体同步旋转。螺旋CT归属第三代CT机。第四代CT机:探测器固定分布在360度圆圈上,球管旋转运动。因探测器离人
3、体远,不利于提高和改善图像质量。超速CT机:又称电子束CT,电子枪轰击四个平行的钨靶环,产生旋转的X线源。扫描时间为50100ms。,三、CT成像的基本原理,X线球管,探测器,模/数转换,磁盘,计算机,照相机,数/模转换,显示屏,四、CT图像特点:,1、重建图像,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图像质量;2、横断面图像,解剖关系清晰,无重叠。缺点:从单一层面不能反映病变全貌。3、密度分辨率高:X线平片组织密度需5%才能分辨出来,而CT只要相差0.1 0.5%就能分辨出来。4、CT值:是根据各种组织对X线的线性吸收系数来决定的(黑白表示密度的高低)。,5、窗口技术:+10001000HU 2000/16=125
4、Hu 窗宽(Window width):是CT图像显示的CT值范围,在此范围内组织结构按密度的高低从白到黑分为16个等级(灰阶)。如:窗宽为160 Hu则可分辨的值为160/16=10Hu,即两侧组织CT值相差在10Hu以上者即可分辨出来。窗位(Window level),是窗的中心位置,指窗宽上、下限CT值的平均数。例如窗宽同为100Hu,当窗位为0Hu时,其CT值为50+50Hu,当窗位为+35Hu时,则CT值的范围为15+85Hu 6、伪影产生的原因:CT装置,病人运动,两种组织结构差悬殊。,五、图像分析(如何看CT片),1、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CT号,日期,医院,条件,层距层厚
5、,是平扫还是增强(一般情况下CT片上增打“C”或“+C”字),窗宽窗位。2、参照定位图:按顺序,全面了解范围和部位。3、具体分析:密度(高、低,等,混杂),大小,病变部位,数目,形态,边缘,内部(钙化,空洞),强化程度,形式(均匀,斑点,环形,不规则)。4、结合临床,综合结论。5、描述时只有前后左右关系,没有上下关系。,六、临床应用范围,1、中枢神经系统:应用最多,最有用。2、头颈部,眼眶,副鼻窦,鼻咽部的良、恶性病变及早期改变。3、呼吸系统。4、心脏,大血管(CT是薄弱点)。5、肺部、腹部和盆腔(优势)。6、胃肠道(薄弱环节),向腔外浸润是强项,邻近远处转移。7、骨关节:微小病变早期改变。,
6、颅脑CT(定位98%,定性75%),一、实用范围:脑外伤,肿瘤,脑血管病变,感染,脱髓髓鞘病,先天畸形。限制:等密度,直径10易漏掉,某些脑血管病,鞍区,后颅窝,不合作儿童,颅内金属异物,碘油引起伪影。,二、扫描技术:1、扫描基线,常规OML(听眉线)或OM线(听眦线);2、方式:横扫、冠扫;3、分类:平扫,增强,a,血管增生,b,血脑屏障破坏,造影CT扫描,窗宽、窗位的选择。,三、正常表现:1、正常表现(基底节区丘脑区);2、生理变异:第五脑室(透明隔间隔)新生儿绝大部分可见。随着年龄的生长而闭合。第六脑室(中间帆腔)。3、生理钙化:松果体钙化(20岁),脉络丛钙化,脑膜钙化,基底节钙化,动
7、脉壁钙化。大脑镰钙化。4、脑室大小的测定:测量两侧侧脑室前角间距与同层面脑横径的比,正常平均值为31%(19%39%)。,四、基本病变:,1、密度的改变:低密度:某些肿瘤,梗塞,脑炎,囊肿,脑白质病,脑水肿;等密度:某些肿瘤,血肿,炎症,梗塞,血管瘤;高密度:血肿,钙化,富血管肿瘤;混杂密度:大部分肿瘤。2、增强特点:均匀强化:脑膜瘤,神经瘤,髓母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动脉瘤,肉芽肿;不均匀强化:恶性胶质瘤,动静脉畸形,梗塞;环形强化:脑脓肿,胶质瘤,转移瘤。脑血肿,梗塞在某阶段可能出现环形强化,囊肿,肉芽肿(如结核性肉芽肿);无强化:缺血性水肿,坏死,液化,囊变。,四、基本病变:,3、脑室的
8、改变:占位效应:脑室变形,变小,移位。负效应:脑室的扩大。脑萎缩:局限性脑萎缩,髓质萎缩。弥漫性:酒精脑,多发性硬化,脑白质病,帕金森氏病,多发性脑梗塞,老年性呆痴。局限脑萎缩:外伤,出血,梗塞。脑积水:循环障碍,生成过多,吸收障碍。A、交通性脑积水:常见的原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颅脑外伤,静脉栓塞,脑膜癌。脑室系统扩大,脑沟正常或消失。40%可出现间质性脑水肿。B、梗阻性脑积水:多为先天性,感染性,肿瘤压迫,间质性脑水肿比交通性脑水肿常见。C、正常压力性脑积水。4、颅骨的改变:颅骨的疾病:肿瘤,外伤,感染;颅内病变:蝶鞍扩大,内听道扩大,增生,破坏。,脑血管疾病,一、缺血性疾患 1、脑
9、梗死:0 8H,细胞水肿,CT表现:低密度阴影,偶见灰白质界线模糊。8 24H,水肿,脑细胞坏死,破坏,CT表现:更低密度,边界不清,轻度占位,脑沟消失,增强无强化。1 7D,严重破坏,吞噬细胞增多。CT表现为更低密度,占位明显。2 3W,中心坏死,血管增生,渗透性增大,水肿消退。CT表现:低密度,等密度“模糊效应”,脑回增强,占位弱。几周至几个月后,水肿消失,囊性软化灶。CT表现:CSF样囊性低密度,边缘清晰,呈负压性改变。,2、腔隙性脑梗塞 脑腔隙病理上是指脑实质内含脑液的潜在腔,产生的原因很多,病灶小,如不发生在功能位置,可以没有临床症状,多好发于基底节区,穿支动脉硬化,常为CSF密度,
10、边界清晰,光滑。平均0.51.4mm。,二、出血性脑病,包括引起脑内出血,脑室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高血压,血管畸形,动脉瘤等。好发部位:基底节区,其他是脑干,小脑,脑叶(又称皮层下出血、顶叶)。,三、动脉瘤,好发部位:好发于颅底动脉环的分支,特别是动脉的分叉部,直径2.5cm者称巨大动脉瘤。CT表现:除直接显示动脉瘤外,重要的间接征象即出血,视其部位分为脑内出血,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四、脑血管畸形,分为动静脉畸形,静脉血管扩张,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增生症。其中以AVM最常见,多发生于幕上(90%),其中顶叶最常见(27%),额叶(22%),颞叶(18%),基底节视丘区(1
11、8%),枕叶(5%);幕下(10%),其中小脑(7%),脑干(3%)。病理:供血动脉增粗,引流静脉扩张,管壁薄,内膜增厚,有透明变性和钙化,周围有含铁血黄素沉着(反复出血所致),脑组织萎缩。CT表现:平扫为稍高或等密度不规则肿块,占位征水肿不明显,有脑萎缩改变。增强可见明显动脉,静脉的扩张迂曲样增强。(MRI优于CT),脑动静脉畸形(AVM),颅 内 肿 瘤,小儿与成人不同:婴儿及儿童期以幕下肿瘤常见,其中髓母细胞瘤和室管管膜瘤为多。年龄稍长,幕下可见星形细胞瘤,幕上可见颅咽管瘤,松果体瘤。成人幕上:脑膜瘤,垂体瘤,转移瘤。幕下:听神经瘤,血管母细胞瘤。,一、脑内肿瘤的基本特征,(一)直接征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CT基本知识 CT 基本知识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76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