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功能检验》PPT课件.ppt
《《肾脏功能检验》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肾脏功能检验》PPT课件.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肾脏功能检验,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终产物,经血液循环,主要通过肾脏,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可以说肾脏是机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第一节概述一、肾脏 的结构,肾单位(nephron)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肾小球,肾小管,肾小球,毛细血管球,肾球囊,入球小动脉,毛细血管网,出球小动脉,壁层,肾球囊腔,脏层,肾小管,近端小管,曲部,直部,髓袢,降支,升支,远端小管,曲部,直部,肾小管中的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相连,集合管不包括在肾单位内,但在尿液浓缩与稀释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把集合管视为肾小管的终末部分。,正常人安静时每分钟约有1200ml血液流过两侧肾脏,相当于心输出量的20-
2、25。,肾血流量(renal blood flow)主要指的是肾皮质血流量。,二、肾脏的功能,肾脏基本生理功能包括排泄废物、调节体液以及酸碱平衡、分泌激素。其结果是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1.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球的滤过是形成尿液的第一个环节。滤过是指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的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通过滤膜滤到肾小囊的囊腔内,形成滤液(原尿)的过程。,24小时内约有1700L血液通过肾脏,其中约有180L血浆溶液在肾小球滤过生成原尿,除了不含血细胞和血浆蛋白质外,其余成分和血浆中相同。,影响原尿生成因素,滤过膜通透性(结构基础),有效滤
3、过压(滤过动力),肾血流量(物质基础),2.肾小管的重吸收,重吸收是小管上皮细胞将小管液中的水分和某些溶质,部分地或全部地转运到血液的过程。比较原尿和终尿的量和质可发现,成人每天生成的原尿量约有180L,但终尿量每天只有1.5L左右,表明肾小管的重吸收量达99。,3.肾小管与集合管分泌,肾小管分泌H+,发生H+-Na+交换,达到排H+和重吸收NaHCO3的目的。当有Na+的主动吸收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K+,称K+-Na+交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NH3,与H+结合成NH4+,分泌NH3障碍,可导致酸中毒。,近曲小管是重吸收最重要的部位,原尿中的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蛋白质等,几乎全部
4、在近曲小管重吸收,Na+、K+、Cl-、HCO3-等也绝大部分在此段重吸收。,髓袢主要吸收一部分和氯化钠,通过“逆流倍增”,在尿液的浓缩稀释等功能中起重要作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可继续重吸收部分水和Na+等,主要功能为参与机体对体液及酸碱等的调节,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中等起主要作用。,第三节肾脏功能试验 一、血尿素、肌酐、尿酸 测定,血清中除蛋白质以外的含氮化合物总称为非蛋白氮化合物,包括尿素、肌酐、尿酸 等。非蛋白氮化合物均由肾脏排泄,是临床常用的肾功能指标。,(一)血尿素浓度测定(1)二乙酰一肟法(直接法),尿素可与二乙酰作用,在强酸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粉红色的二嗪化合物(Fearom反应)
5、,在540nm比色,其颜色强度与尿素含量成正比。二乙酰不稳定,用二乙酰一肟代替,后者遇酸水解成二乙酰。,二乙酰一肟+水,H+,二乙酰+羟胺,二乙酰+尿素,H+,二嗪化合物(粉红色),试剂中加入Fe3+或Cd3+及硫氨脲,可提高灵敏度,增加显色稳定性,其中Fe3+和Cd2+有氧化作用,还能消除羟胺的干扰作用。提高酸的浓度可增加灵敏度。,二乙酰一肟与尿素的反应不是专一的,与瓜氨酸也有显色。,本法灵敏、简单,产生的颜色稳定,缺点是加热时有异味释放,一般临床已很少使用此方法。,方法学评价,(2)脲酶法(间接法),第一步:利用脲酶催化尿素水解生成铵盐,铵盐在碱性条件下释放出氨。,尿素+H2O,脲酶,(N
6、H4)2CO3,(NH4)2CO3,OH-,2NH3+CO2,第二步:,铵盐可用纳氏试剂直接显色、酚-次氯酸盐显色或酶偶联反应显色。,尿素测定目前多采用酶偶联速率法,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的速率,也可用电导的方法进行测定,其电导的增加与氨离子浓度有关,酶偶联速率法,用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氨在谷氨酸脱氢酶的作用下使NADH氧化为NAD+时,通过340nm吸光度的降低值可计算出尿素含量。,NH3+-酮戊二酸+NADH+H+,谷氨酸脱氢酶,谷氨酸+NAD+H2O,此反应是目前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常用的测定原理,尿素酶法的优点是反应专一,特异性强,不受尿素类似物的影响,缺点是操作费时,且受体液中及环境中氨
7、的影响。,方法学评价,酶偶联速率法主要的问题试剂稳定性较差。试剂中酶量不足,特别是NADH的不足。NADH容易被氧化,造成吸光度下降。导致尿素氮试剂的线性不好,造成BUN高值检测不出。在检测的过程中要经常定标。,酶偶联速率法主要的问题血清中的血氨含量增高的情况下,会同时消耗GLDH和NADH,使得检测结果不准确;内源性的酶与指示酶GLDH竞争氧化NADH,从而降低了酶促偶联系统的准确性。,酶偶联速率法主要的问题带氨的抗凝剂会消耗GLDH和NADH,造成检测结果的正偏差;而含有抑制脲酶活性成分的抗凝剂,会造成检测结果的负偏差。,参考范围,体液中尿素的浓度常用尿素中含有的氮来表示,称为尿素氮。如欲
8、换算成尿素,根据 1g尿素氮相当于2.14g尿素计算。,血清尿素氮为,相当于尿素。,临床意义,尿素的产生取决于蛋白质的摄入量和肝脏功能。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但原尿中尿素50%又被重吸收。,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的50以下时,血浆中尿素浓度才出现增高,故尿素不能作为早期肾功能指标。,不能把所有血尿素升高的患者都诊断为肾功能不全。因为尿素是机体内蛋白质代谢的产物,当人体摄入大量蛋白质时,而出现一过性的尿素氮升高,但血肌酐并不随之升高。,对于肾脏病患者来说,血尿素升高有两种情况。最常见的是肾功能不全,包括急性肾功能不全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尿素不能较好地从尿中排出。其次有少部分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9、患者也可出现一过性的血尿素升高的情况,主要见于高度水肿,因少尿使血中的尿素不能随尿排出,蓄积于血液中所致。,(二)血肌酐测定,(1)Jaffe反应(苦味酸 法),肌酐与苦味酸盐作用,生成黄红色的苦味酸肌酐复合物,苦味酸+肌酐,OH-,黄红色化合物,是测定肌酐最常用的方法,方法学评价,此法的缺点是特异性不高,维生素C、丙酮酸、丙酮、葡萄糖、乙酰醋酸、果糖、氨基马尿酸、蛋白质、胍基醋酸酰胺及许多化合物也能与碱性苦味酸盐生成红色。,不是肌酐而能起反应的物质称为假肌酐,去除假肌酐的方法,常用速率法来测定血肌酐:,根据肌酐与碱性苦味酸形成复合物的速度与假肌酐不同,且肌酐的反应速度与浓度成正比的原理。,现
10、速率法成为常规分析法,不需去蛋白,方法简单、快速,可自动扣除血清及试剂空白吸光度。,乙酰乙酸在20s内已与碱性苦味酸反应完成,其他多数干扰物则在80s后才与苦味酸有较快的反应,而20-80s之间主要是肌酐的反应。,血清与苦味酸混合后,分别读取510nm在20s及80s时的吸光度Ao和At,At-Ao除以间隔时间的值与肌酐浓度成正比,借标准液与样品同样测定即可求取样品中的肌酐量。,(2)酶偶联速率法,肌酐经肌酐水合酶催化生成肌酸,肌酸与肌酸激酶、丙酮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偶联反应,使NADH变成NAD+,测量在340nm处吸光度的降低,其降低程度与肌酐含量呈正比例,肌酐+H2O,肌酐水合酶,肌酸,肌
11、酸+ATP,肌酸激酶,磷酸肌酸+AD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ADP,丙酮酸激酶,丙酮酸+ATP,丙酮酸+NADH+H+,乳酸脱氢酶,乳酸+NAD+,方法学评价,此法特异性高,标本不需去蛋白,特别适用于自动分析。但工具酶过多、价格昂贵。,参考范围,血浆肌酐44-133mol/L,临床意义,和尿素 一样,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的50以下时,血浆中肌酐浓度才出现增高。,血尿素浓度除受肾功能影响外,还受到蛋白质分解代谢引起的变化,如高蛋白饮食、胃肠道出血、口服类固醇激素等都可使血尿素浓度增高。而肌酐摄入、生成量恒定,故血肌酐测定较血尿素测定更能准确地反映肾小球功能,但反应较迟钝。,同时测定尿素氮和肌酐
12、对临床诊断有帮助。正常情况下尿素氮与肌酐之比为(15-20):1。在肾脏疾病,血清尿素氮增高比肌酐更明显,由于肾前原因(特别是严重肠道出血)引起尿素氮值明显增高。由于尿道阻塞而使非蛋白含氮化合物滞留,则将出现尿素氮及肌酐值同时成比例增高。在严重肾小管损害时,尿素氮与肌酐之比可降低至10:1。,(3)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肾“清除”率是1928年Van Slyke制定的,表示肾脏在单位时间内(每分钟)将多少亳升血浆中的某物质清除出去。,清除率对于了解肾脏各部位的功能很有帮助。,若另一物质能全部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对其不吸收、不排泄,则其清除率可反映肾小球的滤过率(GFR),如菊粉、肌酐等。,
13、人体肌肉以每分钟1mg速度将肌酐排入血中,血浆肌酐浓度比较稳定,受外界因素如蛋白质的摄入等影响较小。从肾小球滤过后,不被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只要同时测定血和尿中肌酐浓度,并记录每分钟尿量就可计算出内生肌酐清除率。,在严格控制条件下,尿中肌酐排泄量相当稳定,故可将24小时法改用4小时法测定Ccr。,测定内生肌酐清除率来估计肾小球滤过率从理论上说不如菊粉,因为当血中肌酐明显增高时,可有一小部分肌酐由肾小管分泌到尿中。此时测出的肌酐清除率高于实际的肾小球滤过率。又由于血浆中肌酐浓度较低,常用的碱性苦味酸试剂显色法有其它干扰因素存在,常使血浆测定值偏高,而使清除值低于菊粉清除值。,临床意义,肾小球病变
14、时,一部分肾小球破坏,滤过面积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可明显下降,但由于肾脏有强大的贮备能力,余下的肾单位仍能排出日常机体所产生的尿素和肌酐等代谢产物,血浆中这些物质浓度变化不大。,测定肾小球滤过率比测定血浆尿素和肌酐含量更为灵敏可靠。,根据Ccr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5175ml/min:轻度损伤,3151ml/min:中度损伤,小于31ml/min:重度损伤,Ccr用于指导治疗,小于40ml/min:应限制蛋白质摄入,小于30ml/min:噻嗪类利尿剂治疗无效,小于10ml/min:人工肾透析治疗指征,(三)血清尿酸 测定,尿酸是嘌呤类的终末产物,血尿酸主要从肾脏排出,肾功能减退时UA增高。尿酸从
15、肾小球滤过后在肾小管中重吸收和分泌,最后排出滤过量的8。,尿酸测定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磷钨酸还原法和尿酸酶法,目前以尿酸酶法为主。,磷钨酸法,在碱性环境中尿酸具有还原性,无蛋白血滤液中尿酸可使磷钨酸还原生成蓝色的钨蓝,可进行测定,尿酸磷钨酸尿囊素CO2+钨蓝,此法的不足之处是特异性不高,显色褪色速率变化不定,灵敏度低。,尿酸酶法,尿酸经尿酸酶作用生成的H2O2,尿酸+O2+H2O,尿酸酶,尿囊素CO2+H2O2,测定方法可分为三种类型:紫外分光法、酶联比色法、酶联-紫外分光法,紫外分光法,尿酸在282-292nm处有特异吸收峰,当其经尿酸酶作用后,产物在此波长范围无吸收峰,测量酶作用前后吸光度之
16、差,经标准品、测定样品同时处理,可计算尿酸含量。,该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其它物质无干扰,可用血清直接测定,不需沉淀蛋白,易于自动化,具有简单、快速的优点。,酶联比色法,尿酸经尿酸酶作用生成的H2O2,可用偶联的过氧化物酶(POD)使H2O2氧化还原色素原,成为氧化型而显色,用酚和4-氨基安替比林作生色原。,H2O2+还原型色素,POD,有色氧化型色素,此法敏感,反应所产生的颜色比用酚作色素原时产生的颜色强度大4倍,可用血清直接测定。,酶联-紫外分光法,H2O2同乙醇作用生成乙醛,后者被偶联的醛脱氢酶进一步氧化生成乙酸,伴随着NAD+变成NADH,在340nm测定由NAD+还原产生的光吸收增加
17、,与样品中尿酸含量成正比,2H2O2+乙醇,POD,乙醛+2H2O,乙醛+H2O+NAD+,醛脱氢酶,乙酸+NADH+H+,此反应第一步是特异的,但后面的氧化还原反应易受干扰,因体内有许多脱氢酶反应,亦可氧化内源性底物而伴有NAD+还原生成NADH,导致结果偏高。,参考范围,血尿酸:男性210430mol/L 女性150370mol/L,尿液:1545mmol/L,临床意义,肾脏疾病:正常肾排出肌酐较容易,而排出尿酸 却较难。所以在肾脏病变早期,血中尿酸浓度 首先增加,因而有助于肾脏病的早期诊断。,痛风: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重要生化指标之一。血尿酸水平越高,发生痛风的机率越大。,其他疾病:如长期
18、禁食和糖尿病,常造成血中酮 体升高并由尿液中排出,竞争性地抑制肾小管对 血液中尿酸的排泄。,二、尿总蛋白、微量蛋白的测定,(一)尿总蛋白测定,肾小球滤过膜 存在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分子量 15000:可以滤过,血浆蛋白质,分子量 70000:不可以滤过,分子量在15000 70000:选择性滤过,滤过的蛋白质95%又为肾小管重吸收,终尿 蛋白质为30-130mg/24h。,1尿蛋白的定性检查,尿蛋白定性为过筛性试验,目前常用加热乙酸法、磺基水杨酸法和干化学试带法。,正常人尿蛋白定性试验为阴性。尿蛋白0.1g/L 时呈阳性。,2尿蛋白的定量测定,双缩脲法为经典方法,显色稳定、重复性好,对白、球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肾脏功能检验 肾脏 功能 检验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71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