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药物肝损害讲》PPT课件.ppt
《《结核药物肝损害讲》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核药物肝损害讲》PPT课件.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与治疗,药物性肝损害定义 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机体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对肝脏造成损害,即为药物性肝损害。,引起肝损害的临床常用药物有抗生素和抗菌药物、解热镇痛和抗痛风药、抗癌药和免疫抑制剂、神经精神药物、循环和消化系统药物、中草药及其它药物。其中最常见是抗结核药物。,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机制 药物的固有毒性引起,有剂量依赖性的,在用药和发生肝损害之间有相对固定的潜伏期 用药者的特异体质导致,与遗传素质密切相关,再次给药后立即复发;多伴随发热、皮疹和血液中嗜酸性细胞增多等药物过敏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1、用药14周(或更长时间)出现肝损害的表
2、现;2、初发症状可有发热、皮疹、瘙痒等;3、周围血象嗜酸粒细胞6%;4、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阳性;5、有肝内瘀胆或肝实质损害的病理和临床征象;6、HBsAg、抗-HBC、抗-HAVIgM、抗-HCV、抗-HDV、抗-HEV均阴性;7、再次给药又发生肝损害。如有1加上27中的任何2条,即可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对原有肝病病情稳定,但应用某些药物后肝损害加重,也考虑与药物有关。,肝损害的严重程度是根据血清转氨酶的最高值,按照 WHO 药物毒性反应分类标准判定:轻度肝毒性反应为 AST 或 ALT增高至正常上限值的 3-5 倍;中度为增高至正常上限值的 5-10 倍;重度为增高至正常上限值的 1
3、0 倍以上。,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定义为无症状或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腹痛等肝炎症状,血清 AST或 ALT 高于正常上限值的 3 倍。,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危险因素有老年、既往肝病史、治疗前血清转氨酶升高、慢性酒精中毒、营养不良、并用其它药物、某些遗传因素或吸毒等。临床症状主要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肝区不适、肝区疼痛、腹胀、皮肤、巩膜黄染、尿黄等。谷丙氨酸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直接胆红素(D-BIL)等肝功能指标高于正常,B超示肝脏弥漫性损伤。,异烟肼 异烟肼对肝脏的损伤与患者的个体特异性有
4、关,与用药剂量大小无关。一般在用异烟肼后 1-3月出现症状。利福平作为细胞色素 P450的诱导剂,可以增加异烟肼的毒性代谢产物而加重异烟肼的肝损害。,利福平 利福平在肝细胞内干扰胆红质和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并与胆红素发生竞争性排泄,使血清胆红素水平及转氨酶水平升高,引起肝损害要为肝细胞型和胆汁潴留的混合型肝炎改变。利福平还可引起多种类型的超敏反应导致肝损害。,吡嗪酰胺 经研究发现吡嗪酰胺所致肝损害随用药剂量增加而加重,主要为肝细胞毒型损伤。多在用药后 3个月内出现肝损害,症状的轻重因用药剂量、给药方法及个体敏感性不同而相差悬殊。每日用药肝毒性大于每周 2-3次间歇用药者。,对氨基水杨酸 对氨基水
5、杨酸所致肝损害多认为过敏反应所致。主要表现为胆汁淤积伴肝实质细胞损害。一般用药数天至数月后出现肝损害,半数病人在 15-35天之间发生。中毒症状轻重与对氨基水杨酸剂量不成比例。,乙硫异烟胺和丙硫异烟胺 乙硫异烟胺和丙硫异烟胺均系异烟肼衍生物,两者引起肝损害的机理尚不清楚,过敏反应可能性大。临床上发现伴有糖尿病的结核病人接受乙硫异烟胺或丙硫异烟胺治疗时肝损害发生率高,其原因不清楚。,喹诺酮类药物 可见有巩膜和皮肤黄染,偶见有肝炎、胆汁滞留或肝衰竭,血清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停药后可逆转。已证明肝毒性与母环N1的二氟苯基有关。,乙胺丁醇 除对视神经损伤外,个别病人也可引起肝损害,其发生率约为 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结核药物肝损害讲 结核 药物 损害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68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