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抗震分析》PPT课件.ppt
《《结构抗震分析》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抗震分析》PPT课件.ppt(9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结构抗震分析,李爱群,第一部分 结构抗震分析研究进展,一、地震工程学与工程地震学(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Seismology),工程地震学(地球物理学专业)的研究内容,(1)地震灾害和预测预防:主要包括地震调查、地震区划、地震预报和预防。(2)地震物理:主要包括地震波理论、震源物理和模拟实验、地震现象的固体物理学。(3)地震应用:主要包括地震信息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地震区划烈度、地震勘探、地震地质、侦查地下核爆炸。(4)地震接收和数据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地震仪的改善和研制、台阵技术和数据处理自动化。,地震工程学(土建专业、力学专业)的研究
2、内容,(1)地震地面运动宏观调查烈度区划:中国地震烈度区划(1990)Chinese Seismic Intensity Zoning Map地震基本烈度(Base Intensity):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遇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GB500112001):采用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烈度标准:am、vm、Dm、arsm、TD强震观测:包括常规分析。,地震工程学(土建专业、力学专业)的研究内容,(2)结构抗震动力计算和设计 结构动力特性(质量、刚
3、度、阻尼、振型、自振频率、阻尼比):结构脉动试验、振动试验;结构动力反应(位移、速度、加速度、内力):力学模型、分析方法、破坏机理;结构抗震设计:根据抗震规范进行抗震验算和构造措施 特殊结构(核电站、海洋平台、大型构筑物)。,二、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地震作用(Earthquake Action)是指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地震作用(地震力)是假想的、当地面运动时建筑物自身所受到的惯性力,即地震作用=即地震作用与地面运动和结构反应有关。遵照结构抗震动力学和地震工程学的原理,正确、合理地根据实际地震、地质条件、场地、结构等诸多因素确定建筑的地震作用是结构设汁人员
4、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结构地震作用研究的发展和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紧密相连,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00年日本学者大森房吉提出震度法概念。该理论假定结构物为绝对刚体,结构物上任一点的绝对加速度与地面运动加速度相等,而与结构动力特性无关,结构上各部位单位质量所受到的地震力相等。式中,k为地震系数,根据多次地震震害分析得出用以反映该地区地震强烈程度,k=0.10.2。,第一阶段(20世纪初40年代)静力理论阶段(Static Method),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通过反应谱来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阻尼)所产生的共振效应(含共振效应)。地震时结构受到的最
5、大水平基底剪力,即总水平地震作用为式中,称为动力放大系数或放大系数,用表示结构动力特性;Sa为绝对加速度反应谱。,第二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现仍使用)反应谱理论阶段(Response Spectrum),第二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现仍使用)反应谱理论阶段(Response Spectrum),地震反应谱是指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量peak response(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与结构体系自振周期T的关系。反应谱理论尽管考虑了结构的动力特性,它仍然把地震力当作静力看待,所以又称为等效静力法。,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动力理论阶段(Time Hist
6、ory Method),动力抗震设计理论具有如下特点:(1)输入地震动参数需要给出符合场地情况、具有概率意义的加速度过程,对于复杂结构要求给出地震动三个分量的时间过程及其空间相关性。(2)全面考虑了地震动特性的三要素:幅值、频谱、持时。(3)结构和构件的动力模型应接近实际情况,要包括结构的非线性恢复力特性。(4)动力反应分析要能给出结构反应的全过程,包括变形和能量损耗的积累。(5)设计原则考虑多种使用状态和安全的概率保证。,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动力理论阶段(Time History Method),动力抗震设计理论涉及十分广泛:1地震波(强震纪录、人工模拟地震波)2时程分析方法(力
7、学模型、恢复力模型、步步积分法)3简化分析方法(简化模型、弹塑性谱、弹塑性变形简化计算、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4破坏试验5竖向振动6扭转效应7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相互作用)8结构减震与控制9结构物地震波的多点输入10专家系统、模糊识别,三、地震反应的分析方法与结构识别,第一种划分方法确定性分析方法与非确定性分析方法,确定性分析方法是指地震地面运动的加速度 是时间t的已知和确定的函数,根据这个地震作用求出结构反应,也是时间t的确定函数。非确定性分析方法,即随机振动分析方法,就是指地震地面运动的加速度 不是时间t的确定函数,对任何一个固定的t,为一个随机变量,其地面加速度为随机过程,而结构反应
8、 也是一个随机过程。,第二种划分方法时域分析方法与频域分析方法,时域分析方法(Time Domain Analysis)是将地震波按时段进行数值化后,输入结构体系的振动微分方程,采用逐步积分法进行结构动力反应分析,计算出结构在整个强震时域中的振动状态全过程,给出各个时刻各杆件的内力和变形,以及各杆件出现塑性铰的顺序。它从强度和变形两个方面来检验结构的安全和抗震可靠度,并判断结构屈服机制和类型。,第二种划分方法时域分析方法与频域分析方法,频域分析方法(Frequency Domain Analysis):对于线性结构系统,由于存在叠加原理,其时域解与频域解是完全等价的。用频域分析方法进行线性结构
9、体系动力反应分析的基本步骤是:(1)根据体系运动方程求出频域传递函数;(2)采用快速傅氏变换(FFT)求出荷载的傅氏谱;(3)应用频域传递函数和荷载的傅氏谱计算体系每一频率分量的频域解;(4)采用快速傅氏逆变换将频域解转化为时域解。,第三种划分方法确定性分析方法与非确定性分析方法,(1)正演:已知输入、结构参数求反应。(2)反演:已知反应、结构参数求输入,例如已知土的反应和土的结构参数求基岩的地震输入。(3)结构识别(System Identification):已知输入、结构反应求结构参数。,第三种划分方法确定性分析方法与非确定性分析方法,采用优化技术调整,四、振型遇合问题(Modal An
10、alysis Method),问题的提出:多振型、振型间的相关性;各振型的最大值不同时出现,如何组合。计算出作用于结构上的若干振型的水平地震作用,以此求得结构中构件或杆件的若干振型的地震作用效应。因为结构的各振型最大地震反应并不发生在同一时刻,所以结构的真实地震反应是各个振型地震作用效应的遇合值之和。,振型遇合方法有:(1)最大值的和:叠加各振型所产生的作用效应的最大值来求总的作用效应。由于结构的各振型最大地震反应并不发生在同一时刻,因此该计算结果过于保守。(2)仅取第一振型的结果:由于未考虑其他振型的影响,结果偏于不安全。,(3)平方和开方法(SRSS法)(Square Root of Su
11、m Square Method):结构的各自振频率相隔较远时,振型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忽略不计,则结构地震作用效应的均方差等于各振型地震作用效应均方差的平方和的平方根,故有式中,S为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弯矩、剪力、轴向力和变形);Sj为j振型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作用效应。,(4)完整二次项组合法(CQC法)(Complete Quadric Combination Method)当地震动过程是平稳随机过程时,随机振动理论指出,结构动力反应最大值与各振型反应最大值之间的关系可用如下振型组合公式近似描述通常,若体系自振频率满足下列关系式 则可认为体系自振频率相隔较远,此时振型自相关系数等于1,CQC法
12、退化为SRSS法。CQC法用于振型密集型结构,如考虑平移扭转耦连振动的线性结构系统。SRSS法用于主要振型的周期均不相近的场合,如串联多自由度体系。,五、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在高烈度地震区,地震动竖向加速度分量引起的震害明显:烟囱的上半段出现环形水平通缝;顶端叠落在烟囱下半段的上口;设备上跳移位(某电厂)150吨的主变压器跳出轨外;强烈地震时人们的感受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震害现象,地震记录,地震时获得过竖向峰值加速度av达到甚至超过水平峰值加速度ah的地震记录:1979年美国Imperial Valley地震所获得的30个地震记录,av/ah的平均值为0.77;靠近断层的11个记录,av
13、/ah的平均值则达到了1.12;其中最大的一个记录,av/ah高达2.4;1976年原苏联格里兹地震,记录到的竖向和水平峰值加速度的比值为1.63;1976年唐山地震也曾测到竖向峰值加速度达到水平峰值加速度的数值。统计表明:av/ah=1/21/3。,竖向反应谱,对结构地震反应的竖向动力系数v谱和水平动力系数h谱,按四类场地分类,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四组平均反应谱。所谓动力系数反应谱,就是一系列单自由度体系的最大加速度反应A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a的比值,与周期T的关系曲线,它等于地震影响系数谱的曲线除以地震系数K。以类场地为例,其v谱和h谱曲线的形状如图所示。图中,曲线为平均竖向反应谱,曲线为平均
14、水平反应谱,曲线为设计用的标准反应谱。,竖向反应谱,从图中可以看出:1竖向谱与水平谱的变化趋势和形状十分接近,具有相同的规律性,场地类别同是决定谱形状的重要参数;2竖向谱的卓越周期(predominant period)Tgv比水平谱的卓越周期Tgh稍短,约短0.030.05s;3竖向谱的峰值v,max水平谱的峰值h,max;4在短周期段(T0.2s),竖向谱的v值1.2水平谱的h值。,竖向反应谱,用于工程设计用的竖向v谱曲线与水平h谱的曲线相同。,设计用竖向反应v谱,设计用竖向谱,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反应谱(v-T曲线),与水平谱(等于水平地震系数Kh乘以水平动力系数h)一样,等于竖向地震系数K
15、v与竖向动力系数v的乘积。竖向动力系数v与水平动力系数h在数值上相等,而且竖向地震系数Kv和水平地震系数Kh对应于每一烈度又都是常数,因此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反应谱与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反应谱是两条相似曲线,两者之间仅相差一个比例系数。,抗震规范(GB50011-2001)对建筑结构所采用的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反应谱也采用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曲线,但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65%,即vmax=0.65hmax。此外,因为地震动竖向加速度分量在震中区附近具有较大的数值,随着震中距的加大,衰减的速度大于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所以,一般不考虑远震的情况。图中曲线的特征周期Tg的数值取设
16、计地震分组第一组的相应数值。,设计用竖向谱,根据强震纪录统计数据,在相同地震烈度情况下,地震动的竖向峰值加速度v约等于水平峰值加速度h的65%,结构地震反应的竖向动力系数v又等于水平动力系数h,所以抗震规范(GB50011-2001)第条规定,对于各种烈度,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vmax,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65%。,设计用竖向谱,结构竖向抗震分析方法1时程分析法,结构仅考虑竖向地震时,当采用图示串联质点系作为结构振动模型时,其振动微分方程为式中,为质点系的质点竖向相对位移列向量;为质点系的质量矩阵,M=diagm1 m2 mi mn(mi=Gi/g,Gi为第i楼盖及其上下各半层的重力荷
17、载代表值);为结构竖向振动阻尼矩阵,取、为质点系的振型矩阵和特征矩阵,为结构阻尼比,一般取为0.05;i为i振型频率;,为质点系的竖向刚度矩阵,Ki为第i楼层所有竖杆件的轴向刚度之和,Hi为第i楼层高度,Aik为第i楼层第k竖杆件的水平截面面积,E为杆件材料受压或受拉时的弹性模量。,结构竖向抗震分析方法2反应谱法,按照振型分解原理和反应谱理论,结构竖向地震反应可以看成是结构竖向各振型地震反应的遇合。反应谱理论认为结构物可简化为多自由度体系,其地震反应可按振型分解为多个单自由度体系的组合,而每个单自由度体系的最大反应可以从反应谱(它不是一次地震动下的反应谱,而是平均反应谱或标准反应谱,是不同地震
18、反应谱的包线)求得。,反应谱理论其基本假定为:(1)结构物的地震反应是弹性的,可以采用叠加原理进行振型组合;(2)结构物各支承处的地震动完全相同,基础与地基间无相互作用;(3)结构物最不利反应为其最大的地震反应,而与其他动力反应参数(如达到最大值附近的次数或频率)无关。(4)地震动过程是平稳随机过程。以上假设中,第(1)、(2)项时振型叠加法的基本要求,第(3)项是需要采用反应谱分析法的前提,而第(4)项是振型分解反应谱理论的自身要求。,j振型i质点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Fv,ji(i=1,2,k,n;j=1,2,3)式中,为相应于结构j振型周期Tj的竖向地震影响系数;为竖向地震输入时结构的j振
19、型参与系数;为结构j振型i质点的竖向相对位移。,结构竖向抗震分析方法3简化法(抗震规范(GB50011-2001),(1)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基本假定:(1)取竖向基本振型(即第一振型)地震作用效应作为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2)基本振型各质点的竖向相对位移Z1i与质点所在高度Hi成正比,即取Z1i=Hi。计算步骤:(1)计算底部总的竖向地震作用(2)计算第i质点的竖向地震作用(3)竖向地震作用对i层竖杆引起的总拉力或总压力抗震规范(GB50011-2001)要求高层建筑楼层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应乘以增大系数1.5,使结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8、9度时分别略大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0%和20%
20、。,结构竖向抗震分析方法3简化法(抗震规范(GB50011-2001),(2)平板型网架屋盖和跨度大于24m屋架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宜取其重力荷载代表值和竖向地震作用系数的乘积。竖向地震作用系数与场地类别和设防烈度有关。(3)长悬臂和其他大跨度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8度和9度可分别取该结构、构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0%和20%,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时,可取该结构、构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5%。,高层建筑竖向地震反应的特点和规律,(1)高层建筑竖向自振周期仅为水平自振周期的1/101/15左右,第一振型周期0.10.2s,第二振型周期小于0.05s。竖向振动接近于高频振动。(2)30
21、层以下高层建筑,竖向地震作用效应仅需考虑基本振型,而水平地震作用效应需要考虑前35个振型效应的遇合。(3)高层建筑竖向自振振型的形状与水平自振振型的形状是相似的。(4)高层建筑中各部位竖向地震作用的大小,基本上与各部位所在高度成正比,以底层为最小,顶层为最大,中间楼层大体上按线性规律变化。,高层建筑竖向地震反应的特点和规律,(5)当地震烈度为8度强时,高层建筑顶部几层的竖向地震内力,有可能达到甚至超过重力荷载内力,说明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是必要的。(6)确定水平地震引起的构件最不利受力状态时,需要考虑地震动水平分量自左向右及自右向左两种情况;确定竖向地震引起的构件最不利受力状态时,需要考虑地震动竖
22、向分量向上或向下两种情况。此外,还应根据杆件承载力验算时增重不利或减重不利,重力荷载分项系数分别取为1.2或1.0。,六、扭转振动效应,问题的提出,(1)地震动是一种随机矢量,可分解为三个相互正交的平动分量ux、uy、uz和相应的转动分量x、y、z。三个平动分量(两个水平和一个竖向分量),已在多次地震中取得了大量的实际纪录。地震动的转动分量自1972年以来取得了近100个地震动转角的实际纪录,但远未达到实用阶段。因此在工程抗震分析中仍仅考虑地震动的三个平动分量。(2)实际结构存在质心与刚心不重合的情况。我国抗震规范(GB50011-2001)和高层规程(JGJ3-91)均规定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对
23、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抗震规范(GB50011-2001)明确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扭转振动效应计算方法,1.偏心距法,优点:计算简单,与底部剪力法相配合可很快计算出高层建筑偏心结构地震作用下扭转效应的近似值,可用于方案比较和设计阶段。缺点:偏心距是主观计算出的,非客观存在的,物理概念不够清楚。(1)将结构的振动问题当作静力问题对待;(2)忽略了上、下各楼层之间扭转振动效应的相互影响,把多层结构的扭转振动效应按单层结构来处理;(3)各楼层实际上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惯性力中心和刚度中心。,钢筋混凝土全墙体系和框墙体系的简化偏心距法:(一)全墙体系(抗震墙体系
24、),1刚度中心第i楼层刚度中心在XOY参考坐标系中的坐标为,式中,EIxs、EIys为x方向或y方向第s片抗震墙的相对抗弯刚度;、为XOY参考坐标系原点到第s片抗震墙的垂直距离。,2偏心距第i楼层的折算偏心距为,式中,Vxk、Vyk为第k层的x向和y向的水平剪力;exk、eyk为第k层水平剪力对第i层刚度中心的偏心距;n为房屋总层数。3水平扭矩第i楼层的水平扭矩T为式中,Vx、Vy为第i楼层沿x向和y向的水平剪力。,4抗震墙剪力第i楼层中,第s片抗震墙考虑扭转后的剪力为,式中,Vxs0、Vyx0为未考虑扭转时第s片抗震墙的剪力;xs、ys为x向和y向的扭转效应系数;rxs、rys为坐标系XOY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结构抗震分析 结构 抗震 分析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68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