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PPT课件.ppt
《《经济地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PPT课件.ppt(1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经济地理学讲义,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条件第三章区位理论 第四章我国经济活动区域差异分析第五章国际分工贸易与竞争第六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及其地理意义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中的企业第八章人类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一章绪论,经济地理课是什么性质的课程?地理学的发展史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分析问题的主要方法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任务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经济地理学对解决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一、经济地理课是什么性质的课程?,是一门以介绍思想方法为主的课程大学教育培养人才提高人的基本素质,除了培养学生有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道德素养,我们的课程安排主要为达到下述三个主
2、要目的: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开设的理论课掌握一些解决实现问题的工具与方法应用性课程拓展知识范围一些本专业或非本专业的专业课为什么说经济地理课是一门思想方法的课程经济地理课是一门理论课人类全部知识最早起源于以地理学为基础的宇宙学地理学是人类认识的起点,是科学启蒙的基础以地理学的视角分析经济问题是一种独特的思想方法思想方法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是一门开拓视野的课程,二、地理学发展史,一、中国古代地理学二、西方古代地理学三、中西方古代地理学思想的比较四、现代地理学的诞生与发展五、经济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三、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某经济事物或现象”空间方面的科学。经济事物或
3、现象可包括:各种物质与非物质生产活动、产业集群、生产企业等;空间方面可以包括:上述事物的空间分布;区位选择;在各种尺度区域的布局、发展的条件和特点、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等。目的是寻求空间上各种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经济系统发生是怎样的变化,呈现出哪些规律,从而指导人类实践。,四、地理学分析问题的主要方法,多要素综合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历时与共时的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地理学的计量分析方法,五、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任务,提供给大家一个分析问题的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学会用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让大家了解国情,六、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下分为:通论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公司地理
4、学,七、经济地理学与其它经济科学的关系,经济学:是回答为谁生产,如何生产,探究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厂商与消费者以及资源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的内容是消费者的需求与生产者的供给之间的关系。生产者寻求利益最大化,消费者寻求效用最大化。宏观经济学:研究投资、消费、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总量变动之间的关系,国民经济总量与就业、通胀的关系。从中寻求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相应的政策。经济地理学:是回答在哪儿生产。探究资源空间配置的规律。告诉投资者在哪儿投资能够实现收益最大化。并且探讨各个区域在经济发展上特点,引导区域经济向着利用其优势甚至构建其优势的方向发展,并在互补互利的前提下促成区域经济合
5、作。,七、经济地理学与其它经济科学的关系,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主要区别:研究对象既相同又有所不同:经济学:研究抽象一般人类经济活动与经济系统。经济地理学:研究一定空间上具体的人类经济活动与经济系统。研究方法有所不同:经济学:抽象、演绎、推理的方法;注重定量分析。经济地理学:多用调查、经验统计归纳的方法,偏重多要素综合的定性分析与系统的分析方法。,八、经济地理学对解决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经济地理学工作者所关注的全球重大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发展中国家与落后地区的贫困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全球化与国家利益关系问题跨国公司的成长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第二章影响经济活动的区
6、位条件,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第二节自然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第三节人口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第四节环境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第五节场所的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区位(Location)决定人类活动场所位置的各种因素和关系的总和。它是一个抽象概念,与地理位置有所不同(但有时被人们混用)。地理位置是指空间点的具体位置,它包括方位与距离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天文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评价国家的地理位置时),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不同尺度的区位:宏观尺度上: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区位;中观尺度上:区域(地区、城市)的区位;微观尺度上:工
7、厂、商店、城市商业中心、港口、学校等区位,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区位因子(Location factors):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要素,也是衡量区位条件优劣的指标。如 工业区位因子可包括:经济因子:成本因子与收入因子(主要包括能源、资源、资本、劳动力、市场、运输、基础设施条件、环境成本、税制等)收入与成本的差最大的的区位最大利益区位。还包括一些非经济因子,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区位条件:与特定位置相联系的人类活动所需的支持条件,或某一空间位置上,各种区位因子的集合,包含地理位置的含意(有时与区位的概念混用)。人类生存与经济活动场所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好坏。1、不
8、同的区位主体所要求的区位(条件)各不相同,例如: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工厂厂址的区位选择;港口的区位选择;大学校址区位选择;2、区位条件的变化可以是由本地区自身的变化引起可以是由其它地区的变化引起政府的政策也能起到改变区位条件的作用,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区位条件是否有利,对国家、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十分重要从国家的层次分析从地区的层次分析从企业层次分析,第二节自然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条件:又称自然环境,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所依赖的自然部分。自然资源:一般认为它是自然界中那些有用的自然物质,或是自然条件中可以被经济利用的部分。但也有另一种认识,
9、自然资源不是物质,而是附着在自然物质上的使用功能。,第二节自然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自然资源的性质与分类1、有限性、区域性和整体性 2、自然资源的分类:,第二节自然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二、自然条件对人类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从全球尺度分析,自然条件是人类生存分布的基本条件从国家尺度分析,资源就意味着财富从国家内部区域尺度分析,区域间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的差异,会直接导致地区经济发展方向、富裕水平的差异从微观尺度(空间点上)分析,自然资源与一般自然条件决定着产业分布与企业区位选择此外自然条件还会影响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从而影响地区分工与国际分工,和由此产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地区差异。应该强调:自
10、然条件只是影响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的基础条件,只是为人类某种经济活动提供了可能性,而非决定条件。,第三节人口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一、劳动力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的素质劳动力的成本劳动力迁移,第三节人口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二、作为消费者的人口对经济活动区位影响人口规模和购买力水平决定市场规模人口分布与市场分布,第四节环境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看,市场是经济活动存在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市场环境1、市场特点2、市场规模,由人口数量与人均购买力水平决定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结构、行业规模、企业规模3、市场潜力4、市场竞争程度5、市场竞争秩序,第四节环境条件与经济
11、活动区位,二、产业环境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性配套服务三、制度与政策环境国家政局与对外开放政策政府的产业政策、外资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国家法律制度与行政制度,第四节环境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四、其它环境因素人们居住、工作的环境状况生产的环境成本,第五节场所的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场所的可进入性意味着一个地区与外界联系的便捷程度。一、地理的可进入性二、经济的可进入性三、制度的可进入性四、社会的可进入性,第三章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第三节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第四节区位的相互依附学派第五节行为区位理论第六节中心地理论,第一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目的目的:探索农
12、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杜能农业区位论简介假设条件杜能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六个假设条件(教材P53页)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不存在其它(河流、运河)运输方式,马车是唯一的运输工具;土质条件各地一样,任何地方均可耕作;距离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人工产品供应仅来自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第一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此外,该模型的成立,还有一个前提条件,企业是“经济人”,经营农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作了以上假设后,杜能就排除了一切干扰,而只探讨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相互关系。(这实质是借
13、助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空间问题),第一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形成机制根据上述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化三个隐含的条件,杜能给出了一般地租公式:RPQCQKtQ(PCKt)Q其中:R为地租收入P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用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第一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RPQCQKtQ(PCKt)Q从该土地收益(地租)收入公式可以看出:地租收入R随K和t而地租收入R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而成为某种作物耕作的极限在市场中心(运费为0)的点与耕作极限之间的连线为
14、地租曲线。地租曲线的斜率取决于t的大小(不易运输的商品t较大,反之亦然。此公式反映了土地收益与距离之间的关系。,第一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公式R(PCKt)Q对于同种作物当t不变时,可令PK=PKt,PK是离城市距离为K的地方的农产品价格,离城市越远,价格越低。而此时的土地收益为R(PKCj)Q,Cj为采用耕作制度j时的生产成本。产量较高的耕作制度成本也较高。当K变大时,PK就会下降,较高成本的Cj就会由较低成本的耕作制度Ci所取代。该公式还反映了耕作制度与距离的关系,根据上述条件杜能计算做出了杜能圈结构:,根据上述条件杜能计算做出了杜能圈结构:,第一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的理论意义杜能
15、第一次阐述了空间距离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对后来的工业区位论和市场中心地理论上的形成给予了极大的启发。杜能用模型分析方法抽象的分析经济问题,使之成为空间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的创始人。揭示了即便是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出现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异,这种分异源自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分异的规律是以市场为中心呈同心圆状。距市场越近的土地,区位条件越好,土地收益越高,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揭示了随着土地距城市(市场)距离的增加高成本的耕作制度会被低成本的耕作制度所取代。,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产生的背景和目的韦伯要探讨工业城市在哪里诞生?人和资本在空间上向哪里集中?其背
16、后的空间机制是什么。韦伯工业区位论简介基本概念区位因素(子):使经济活动趋向某一特定地点的“力”。分一般区位因素(所有工业区位选择有关因素,如运费、劳动费、地租等)和特殊区位因素(只与特定工业有关,如气温、湿度等)。区域性因素:使工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因素,在影响工业成本的因素中,只有获得原料和动力燃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属于区域性因素(而像固定资产折旧、利息等均不具有区域性)。,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理论前提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建立工业区位论的三个步
17、骤只考虑运费一个因素时,构成韦伯的运费指向论加入劳动费用的地区差异,使原运费指向的工业区位发生第一次偏转。劳动力指向论加入集聚因子,观察工业区位发生的第二次偏转。集聚指向论,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运费指向论运费重量运输距离,重量指原料与产品的重量,假定运费率相同工业原料按原料在空间分布的状态可分为:遍在原料局地原料根据局地原料生产过程中的重量转换:纯原料损重原料,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原料指数 表示生产单位产品需运局地原料重量。Mi 原料指数Wi 局地原料重量Wp 产品重量,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区位重量 表示每生产单位产品需运的原料与产品的总重量,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根据最小运费原
18、理,当原料地与市场只各有一个的时候,所确定的区位是: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区区位;Mi0,Mi1使用部分局地原料和遍在原料时,产品重大于局地原料重,为消费区区位。Mi1 如果原料地有两个且与市场不在一起时,则最小运费区位点在“重心”的位置;,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如果有多个原料地与市场时,则运费最小区位点满足:求最小值满足下列方程组:,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劳动力指向论劳动力成本指数不是指地区工资的绝对额,而是指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额。在什么情况下企业才会离开运费最小区位而转向劳动力成本最小区位呢?只有在劳动力成本的
19、节约大于企业离开最小的运费区位而增加的运费时,劳动力指向才会占主导地位。,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韦伯认为:劳动力指向的强弱取决于:劳动力成本指数劳动工资产品总重该指数越大,劳动力指向越强,运费指向越弱,反之亦然。劳动力系数劳动力成本指数区位重量该系数越大,则劳动力指向强,该系数越小,运费指向强。,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集聚指向论集聚:是一定量的生产企业向空间特定地点集中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带来生产经营成本的节约。集聚有两种方式:一是单个企业规模的增大实现企业内部规模经 济;二是由多个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产生的集聚,利 益来源于外部规模经济。集聚的原因:纯粹的集聚 偶然的集聚 人为政策组织导致的
20、集聚,源自专业化生产的需要。分散:是与集聚相反的过程,当集聚过度时,分散同样会带来生产经营成本的节约。韦伯认为,当集聚的节约额比运费(劳动力成本)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影响集聚的因素:制造系数单位产品增加值单位产品区位重量制造系数高的工业集聚倾向较大(附加值高的,原燃料消耗少的)制造系数低的工业集聚倾向较小,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韦伯区位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意义:韦伯是第一个建立工业区位理论的经济地理学家,其理论模型对后人区位理论的研究有着启发作用;韦伯运用抽象演绎的分析方法研究区位问题;韦伯区位论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最小费用
21、区位原则;该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中的区位分析,它是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原理。,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局限性:韦伯的工业区位选择只从生产的角度寻求空间费用最低点,未考虑需求与利润最大也可能是企业区位选择追求的目标。韦伯工业区位的选择没有考虑一些偶然因素,包括投资者个人的偏好、政府的政策等。,第三节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从需求的角度考虑区位问题),廖什认为:大多数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不是寻求成本最低的空间点,而是寻求利润最大的空间点。利润的大小与收入与成本两个因素相关。所以,费用最小区位并不一定就是利润最大区位,而收入和费用的差最大点即利润最大点才是最优区位。企业产品的销售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市场
22、价格市场地域(领地)的大小;企业的生产区位所以,廖什建立了价格、需求和区位之间的关系模型,第三节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廖什市场区位模型的假设在一个均匀的平原上沿着各个方向运输条件都相同,进行生产必要的原料充足且均匀分布;平原上农业人口(消费者)均匀分布;平原上的居民具有相同的技术,可以随时进入市场(获得生产机会);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它因素不考虑。在此假设前提下一农户开始生产啤酒,当产量超过自己的消费量以后就开始向外出售。由于向外运输距离的增加,啤酒的价格会越来越高,因此销量会越来越少,最终形成企业的市场领地。,第三节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图中P处为生产地点PQ为P点的销售量(市场需求量)QF为
23、随距P点距离增加的需求量不断下降的需求曲线以PQ为轴将QF旋转一转得到的圆锥体,为廖什需求圆锥体,也为该厂啤酒的需求总量。需求圆锥的底面积,为该啤酒厂的市场地域(市场领地),第三节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廖什的市场区组织的发展过程同上述农户一样,其它一些的农户也自己生产并出售啤酒,便在空间上形成各自的市场领地,并不断扩大,最终达到均衡时为六边形的市场结构。如图:,第三节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当某一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下降时,其市场的领地就会扩大了,从而占据其它生产者的市场领地,使空间上原有的均衡被打破。如下图:,第三节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思考练习题:一个生产性企业所占市场领地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一个
24、商业企业所占市场领地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第四节区位的相互依附学派,当企业在空间任何地点的生产费用都相同的情况下,企业所面临的市场是线状的时候,企业选择区位的原则趋向于占领更大的市场领地。霍特林模型假设:一海滩上消费者均匀分布;对于产品需求是无限的,而且要是非弹性的;生产费用在所有的区位都相同;产品的运费率在所有的区位都相等;生产者按工厂价销售,运费由消费者支付。,第四节区位的相互依附学派,分析:如果只有一个企业,无论在何点布局都能占据所有市场;如果又有一个企业在进入,在两者竞争在空间达到均衡时,一定是两者都在市场的中心点;,第四节区位的相互依附学派,如果产品是有需求弹性的,竞争的结果,在
25、空间达到均衡时两厂商一定是在市场的14与34处,此时,两厂商销量最大。,第五节行为区位理论,经济学讨论问题时习惯把人假定为“经济人”,而现实生活中,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与经营者,都并非是否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费用最小为唯一目标的。他们往往是在某种满足的情况下行动,其实是“满意人”。经营者并非总是在寻求最佳区位,而更多的情况下是按“最小努力原则”寻求满意区位。,第五节行为区位理论,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1、获利空间范围的确定图中:a点是平均费用最低点;也是利润最大点;b点是平均收益最高点Ma和Mb表示平均费用与价格相等的区位,Ma和Mb表示利润的可能性边界。Ma与Mb之间地区,收入费用的地区为营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地理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67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