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距离测量》PPT课件.ppt
《《精密距离测量》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密距离测量》PPT课件.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控制测量技术,第四章精 密 距 离 测 量,4.1 概述1直接法测距采用已知长度的测尺、测规等与被测距离进行直接比对。优点:测量过程直观,测量设备相对简单,也能达到较高的测量精度。缺点:(1)测尺的测程较短,较长的的距离需要串尺测量;(2)跨越山沟、河谷等困难;(3)劳动强度大,效率低。2间接法测距对一个间接量进行观测,通过计算得到被测距离。特点:总的来说这种测量方法测程还是有限(一般为几百米),精度也不高(约为万分之一)。间接法测距为以后的电磁波测距提示了一个思路。,4.1.1 电磁波测距的基本方法,EDMElectronic Distance Measuring利用电磁波作为载波与调制波
2、进行距离测量。基本公式:D=VT/2电磁波波谱:,电磁波测距基本公式:,4.1.1 电磁波测距的基本方法,4.1.2 电磁波测距仪的 分类 和 分级1电磁波测距仪的分类1)按测量信号往返传播时间 的方法不同,分为脉冲式测距仪和相位式测距仪两类,脉冲式测距仪直接测定 t,而相位式测距仪间接测定 t。2)按电滋波测距仪的载波源的不同,分为激光测距仪、红外测距仪、微波测距仪三类。其中激光测距仪与红外测距仪又统称光电测距仪。3)按照测程的长短不同,分为短程测距仪、中程测距仪和远程测距仪。通常认为,测程在3以内,为短程测距仪,测程在315范围内为中程测距仪,测程超过15 的为远程测距仪。,2电磁波测距仪
3、的分级电磁波测距仪的测距精度常用下式表示:mD(ab*D)式中:mD测距中误差(mm);a固定误差(mm);b比例误差系数(mm/km);D两点间的距离(km)。按1的测距中误差将测距仪分为四级:级:D2mm;级:2D5mm;级:5mmD10mm;级:10mmD20mm。,4.2 电磁波测距的基本原理,电磁波测距基本公式:,4.2.1 脉冲式测距基本原理,由脉冲发射器发射一束光脉冲,经发射光学系统投射到被测目标。同时,由取样棱镜取出一小部分光脉冲送入光电接收系统,作为计时的起点;由被测目标反射回来的光脉冲也通过接收系统,作为计时的终点。由此可求得脉冲信号在测线上往返传播的时间 t2D,进而计算
4、出被测距离。,被测目标,4.2.2 相位式测距的基本原理,由载波源产生的光波经调制器被高频电波所调制,成为连续调制信号。该信号经测量路线经反射器反射后被接收器接收,再进入混频器(),变成低频(或中频)测距信号。另外在高频电波对载波进行调制的同时,仪器发射系统还产生一个高频信号,此信号经混频器()混频后成为低频(或中频)基准信号。两路信号在比相器中进行相位比较,计算出测距信号在两倍测线距离上传播所产生的相位差,进而显示出被测距离。,相位法测距原理示意图,调制器,显示器,比相器,信 号,接 收 器,反射器,4.2.2 相位式测距的基本原理,关于信号、载波和调制波:,测距信号(频率较低),载波信号(
5、频率较高),调制波(频率较高,含有测距信号),相位法测距基本公式:,关于D=/2 N+N)=U(N+N),/2,等效测尺长度。相位法测距仅能测出N,无法测出N。当D/2时,不能确定D。测相精度是一个相位长度的1/1000。为解决精度与测程矛盾,实用上采用数把测尺。长尺控制测程;短尺保证精度。例:u1=10m,u2=1000m,N1=0.128,N2=0.381,D=381.28m。,全反射棱镜,测距的合作目标。特点:全反射;入射光与反射光平行。,棱镜有常数,为零或负值。使用时,为保证有效反射,常采用棱镜组。,4.4 测距的误差分析4.4.1 测距误差的主要来源,测距公式:,取全微分并表示为中误
6、差形式:,考虑到周期误差的测定误差mA和对中误差mg,测距误差的完整形式:,测距精度公式的分析:,一般式:,测距误差分两类:1.与距离有关,称比例误差;2.与距离无关,称固定误差。,固定误差,比例误差,有时用更简化形式:,4.4.2 测距精度估计1与距离有关的误差1)真空中光速测定误差 真空中光速值是用一定的实验方法求得的,光速值的相对误差为410-9,真空中光速值的测定误差可忽略不计。2)大气折射率测定误差 当要求测距精度达到10-6时,则折射率精度也应达到10-6。由此,温度误差应小于1,气压误差应小于25 mmHg。3)测距频率误差 测距频率决定了测尺长度,它的误差将直接影响测距精度。对
7、于短程测距仪,频率误差一般可以不考虑;而对于精密的长距离测量,必须考虑此项误差。,2与距离无关的误差1)测相误差 对于数字测相方式的仪器,其测相精度取决于数字相位计的检相精度和分辨率,同时,测相误差还包括束相误差(照准误差)、幅相误差以及噪音误差。2)仪器和反射镜的对中误差 一般光学对中器的对中误差,小于1mm。3)仪器加常数的测定误差 仪器加常数是由于仪器的光学回路、电路时间延迟以及仪器反光镜的偏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形成的。必须对仪器的加常数定期进行检定,然后重新预置,或者在测距成果中加以改正。,3周期误差周期误差是指以一定的距离为周期重复出现的误差,周期误差主要来源于仪器内部固定的串扰信号
8、。周期误差的性质属系统误差,但它并不与距离成正比,而是按测距结果中的“尾数”(不足整周期的长度)的大小,对距离以正弦函数变化的影响。周期误差改正数的计算公式式(4-21)进行调整。,4.5 相位式测距仪的检验检验项目(1)测距仪的检视;(2)发射、接收、照准三轴关系正确性的检校;(3)发光管光相位不均匀性的检验;(4)幅相误差的检验;(5)周期误差的检验;(6)加常数和乘常数的检验;(7)棱镜常数的检验;对于新购置或经过修理过的测距仪要进行以上全部项目的检验,对于正常使用的测距仪,应定期(5)、(6)项。,4.5.1 测距仪的检视1)外观检视;2)检查仪器配件和附件是否齐全,型号是否相配。测距
9、仪及其配件外表有无碰损、脱漆、锈蚀。对仪器的功能要检查光学系统成像的质量;3)制动及微动等机构运动是否灵活、平稳;电源及供电系统是否正常,计数、显示系统及各键、钮功能是否正常;4)在测距仪附近安置反射棱镜,按照测距仪说明书的使用步骤,接通电源,检查仪器的功能。,4.5.2 内部符合精度的检验仪器的内部符合精度,就是仪器多次测量同一距离,各观测值之间的离散程度。在4001000m的距离范围内,选择一段至四段。在选定的距离内安置仪器和反光棱镜,一次照准读10个数,取平均值。观测数据精度计算如下:,4.5.3 测距仪加、乘常数的测定1测距仪加常数的测定,仪器常数包括仪器加常数和仪器乘常数。加常数是由
10、于仪器电子中心与其机械中心不重合而形成的。,通常我们称K为仪器加常数。它包含仪器加常数(Ki)和棱镜常数(Kr)。仪器加常数会发生变化,应定期进行检验。,D0=D/+Ki+Kr=D/+K 式中,K=Ki+Kr(图中Ki、Kr 均为负号)。,加常数的检测步骤(简易方法):1)在一较平坦场地上,选择相距约100m两点A和B,在A、B间的连线上定出一点C。2)精确测定AB间的水平距离10次并计算其平均值。3)将仪器移至C点,精确测出CA和CB的水平距离10次,分别计算平均值。4)由于 AB+K=(AC+K)+(BC+K)得:K=AB-(AC+BC),A,B,C,2乘常数的检验测距仪显示的距离读数应该
11、是基于测距仪的标准频率而得的,但是测距仪的频率会发生漂移,从而对距离观测值会产生影响。,被测距离D为:,乘常数为:,乘常数:精测频率偏离其标准值而引起的一个按距离进行改正的一个乘系数。由于乘常数改正的大小与被测距离成正比,因而长边长观测特别要注意乘常数改正。,距离的改正数为:,4.6 测距作业要求及测距成果的改正计算4.6.1 测距作业的有关规定1观测时间的选择1)应考虑地形、植被、温度、风速和大气透明度等因素。2)最佳观测时间:上午日出后半小时至一个半小时,下午日落前三小时至半小时。3)阴天、有微风时,全天可以观测。4)雷雨前后,大雾、大风、雨、雪天和大气透明度很差时,不应进行距离测量。2距
12、离测量 正确安置测距仪和棱镜,量取测距仪和棱镜高各两次,读至毫米,取平均值。严格按照仪器操作程序作业。3测定气象要素 进行气温、气压和空气绝对湿度观测。,4.6.2 距离观测值的改正计算1加常数改正 经检验得到的测距仪加常数K(K=Ki+Kr),对距离观测值D进行改正,改正公式为:D0=D+K 2乘常数改正 由于精测频率的变化引起距离的改正数为:Df=D测 R 3周期误差改正 周期误差是由仪器内部的电子线路的串扰信号干扰测距信号引起的。其改正数的计算公式为:Vi=Asin(0+i),4气象改正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速度随大气温度、气压、湿度等条件变化而改变,所以要对距离观测值进行气象改正。波长=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密距离测量 精密 距离 测量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66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