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定位》PPT课件.ppt
《《神经系统定位》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定位》PPT课件.ppt(9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中山一院神经科姚晓黎,解剖部位诊断主要根据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运用神经解剖生理知识来确定。首发症状常常启示病变的主要部位,也有助于说明病变的性质。,定位诊断,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1.确定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感觉/运动/植物 神经功能障碍2.明确病变损害水平 中枢性大脑、脊髓 周围性脑神经核、脊髓前角、神经根、周围神经、神经-肌接头、肌肉3.明确病变: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系统性 原则上尽量以一个局灶病灶来解释 如不合理,才考虑多灶性或弥漫性,原 则,感觉系统 感觉系统是机体感受各种刺激的结构,有 特殊感觉视、听、嗅、味 一般感觉 浅感觉:来自皮肤和粘膜的痛、温、触觉
2、深感觉:来自肌腱、肌肉、骨膜、关节的 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 复合觉(顶叶皮质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重量觉等,2.深感觉:指关节、肌腱的运动、位置和骨突的震动觉关节位置觉:上下运动患者指/趾,让其说出运动部位及方向。音叉震动觉:用振动的音叉(C128)柄端置于身体各骨突处,让患者说出震动部位及感受震动时间。,1.浅感觉:指皮肤粘膜的痛、温、触觉 用圆头针试痛觉,棉签试触觉,如痛触觉有异常,进一步用盛有冷(5-10)热(40-50)水的试管查温度觉。,3.皮层复合觉:顶叶皮层的综合判断分析觉,必须在浅感觉无明显异常的情况下进行。定位觉:用棉签触点患者皮肤,让其指出刺 激部位
3、,正常误差不超过1cm。图形觉:在患者皮肤上划三角、圆、交叉或 写123等数字,让其说出所划图形。实体觉:让患者触摸钢笔、手表、钥匙、电 筒等其熟悉的物件,并说出名称。两点辨别觉:用圆规两脚触点皮肤,两点间 距逐渐缩小,直至感觉成一点,将此间距与正常比较。,解剖生理各种感觉的传导径路1.痛觉和温度觉 第一神经元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周围支至皮肤、粘模,中枢支经后根进入脊髓后终止于后角细胞,该处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经脊髓前联合交叉至对侧成脊髓丘脑侧束,终止于丘脑外侧核,该处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至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感觉区。,2.触觉 第一神经元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内,周围支至皮肤,中枢支经后根入脊髓后索,部分
4、传导识别性触觉者在后索内与深部感觉径路相同并随着薄束楔束上升,余者(传导一般轻触觉者)终止于后角细胞,由此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经脊髓前联合交叉至对侧前索成脊髓丘脑前束上行,终止于丘脑外侧核,再由第三神经元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丘脑辐射至皮质中央后回。,3.深感觉 第一神经元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内,周围支分布于肌肉、关节、肌腱,中枢支经后根入同侧脊髓后索,上升形成薄束和楔束,簿柬在后索内侧,传导下部躯干及下肢深感觉,楔束在其外侧,传导上部躯干及上肢的深感觉,二者分别终止于延髓的簿束核和楔束核,由此处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内侧丘系上升,终止于丘脑外侧核,再由第三神经元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终止于皮质
5、中央后回。,三级神经元 交叉,节段性感觉支配 每一脊神经后根的输入纤维来自一定的皮肤区域乳头平面-胸4、脐平面-胸l0、腹股沟平面-胸12及腰1、上肢桡侧-颈5-7、前臂及手尺侧-颈8 胸1、上臂内侧-胸2、股前-腰l-3、小腿前面-腰4-5、足底、小腿及股后-骶1-2、肛周鞍区-骶3-5记住这些节段性感觉支配有助于临床定位诊断脊神经的前支在颈部和腰骶部形成臂丛、腰丛、骶丛,再从神经丛发出多个周围神经,因此,周围神经在体表的分布与脊髓的节段性感觉分布不同。,体表的节段性和周围性感觉支配,髓内感觉传导束的层次排列 脊髓丘脑束的外侧部传导来自下部节段(腰骶段)的感觉,而内侧部传导来自上部节段(颈胸
6、段)的感觉。后索纤维的排列恰好相反。这种传导束的层次排列次序,对髓内、髓外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髓内病变痛温觉障碍由病灶水平开始自上向下发展;而髓外病变痛温觉障碍的发展顺序则由下向上发展。,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抑制性症状 感觉径路受损而功能受抑制时,出现感觉缺失或感觉减退刺激性症状 可有感觉过敏、感觉倒错、感觉过度、感觉异常和疼痛,运动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 下运动神经元 周围性 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锥体外系统 小脑系统,协调,中枢性,1.肌肉营养 有无肌萎缩及假性肥大(肥大、硬实 但无力),可用软尺在两侧肢体对称部位测量周径进行比较。特别注意萎缩、肥大的分布和范围,2.肌张力 患者肢体完全放
7、松,由检查者做被动伸屈、旋转运动时感受的阻力,触摸肌肉感受的硬度为静止肌张力。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及小脑损害时,肌肉松弛,被动运动阻力减少,关节活动度大,肌张力降低。锥体束损害时,被动运动开始阻力大,终了时变小,呈折刀样肌张力增高。锥体外系损害时,被动运动伸屈肌阻力均匀,呈铅管样肌张力增高,伴震颤者呈齿轮样肌张力增高。,3.肌力 以关节为中心,肌群主动收缩的力量(除屈、伸外,肩、髋关节还有展、收运动,如临床需要还应分别检查个别肌肉肌力)。随意运动功能的减弱或丧失称为瘫痪。,按0-5六级记录法 完全瘫痪为0级 肌肉小范围收缩但无肢体运动为1级 肢体能水平移动为2级 肢体能抬起但不能抵抗外来阻力为3级
8、 能抗一定阻力但较差为4级 正常肌力为5级 测量时应注意考虑不同年龄、性别及患者生理、病理范围内的差别。,轻瘫试验 患者仰卧位,上肢上举五指并拢,下肢抬起,髋、膝关节屈曲成90,使小腿抬高平伸,坚持一段时间,如有轻瘫,可见肢体缓缓下落。,如肢体瘫痪不明显但主诉无力,可做,下运动神经元 指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等方面来的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下运动神经元将各方面来的冲动组合起来,经前根、周围神经传递至运动终板引起效应器肌肉的收缩。运动单位 运动神经元(前角细胞)+支配的肌纤维(型、型),是执行运动功能的基本单位。,前根在椎间神经节后与后根结
9、合形成前支与后支前支参与形成五个神经丛 颈丛C14、臂丛C5T1、腰丛L14、骶丛L5S4、尾丛S5Co各肌肉往往由几个前根支配,故肌肉的运动神经支配也象感觉神经有节段型(根型)和周围型之分,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上运动神经元起自大脑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Betz细胞,轴突形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合称锥体束),分别经辐射冠通过内囊后肢与膝部下行。皮质脊髓束途经大脑脚底中 3/5、脑桥基底部和延髓锥体,经锥体交叉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终止于脊髓前角,小部分纤维不交叉而下行形成皮质脊髓前束,至脊髓各平面再陆续交叉止于对侧前角。皮质延髓束在脑干各脑神经运动核的平面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各
10、脑神经运动核,除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外,其它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大脑皮质支配。,一侧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支配下运动神经元运动功能的中断,在锥体交叉前损害则引起对侧上下肢瘫痪,以远端为重,而脑神经仅引起对侧舌肌和面肌下部瘫痪。身体各部分在皮质运动代表区正好与人体方向相反,呈头下脚上,下肢一部分在半球外侧面,另一部分与肛门及膀胱括约肌的代表区则在半球内侧面的旁中央小叶。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功能精细和复杂程度成正比。,急性严重病变,由于断联休克作用,开始呈弛缓性瘫痪,休克期过后逐渐转为痉挛性瘫痪,休克期的长短取决于损害严重程度及有无感染等并发症的存在。上运动神经元偏瘫,上肢屈肌比伸肌肌张力高,
11、下肢伸肌比屈肌肌张力高,呈现折刀样肌张力增高。,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 体 征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中枢性瘫、硬瘫)(周围性瘫、软瘫)肌萎缩 无或轻度(废用性)有,明显肌张力 增高,痉挛性瘫痪 降低,弛缓性瘫痪瘫痪分布 整个肢体(单瘫/偏瘫/截瘫)肌群为主腱反射 增强、亢进 减弱、消失病理反射 有 无肌束颤动 无 可有肌电图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无失神经电位 有失神经电位,Babinskis征 在足底外侧向前轻划至小趾跟再转向内侧,阳性反应为足母趾背屈,其他各趾扇形散开。Babinski等位征:(阳性反应同Babinski征)Pusseps征:划足背外侧缘,
12、此征较灵敏。Oppenheims征:拇食指沿胫骨前缘从上而下加压擦过。Chaddocks征:划过足外踝。Gordons征:挤压腓肠肌。Scheffers征:挤压跟腱。Gondas征:紧压4、5趾数秒钟后突然放手。,Babinskis征,定位诊断 从 肌肉周围神经前角、神经根脊髓脑干(颅神经)间脑(丘)基底节(内囊)小脑大脑 讲解,周围神经周围神经受损时,其所支配区出现感觉障碍,神经干或神经丛受损时则引起一个肢体多数周围神经的各种感觉障碍,周围性多发性神经病时,感觉障碍多呈袜或手套状分布。常伴支配区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表现。,肌肉或神经-肌肉接头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近端肌无力为主,
13、无感觉障碍。,前角、神经根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呈节段性肌肉萎缩(C5三角肌、C8 T1手尺侧、L3股四头肌、L5胫前肌),可有肌束颤动,前角损害无感觉障碍,后根损害呈根性分布的节段性感觉障碍,常有相应后根区域的放射性根痛。,脊髓横贯性脊髓病变产生损害平面以下的全部感觉障碍,同时有截瘫或四肢瘫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急性期可有“脊髓休克”症状(损害平面以下呈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征引不出注意与下运动神经元瘫痪鉴别)。,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综合征)表现为病变平面以下同侧的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深感觉丧失,对侧的痛、温觉丧失。,脊髓后角或前联合损害时,因深感觉及一
14、部分识别性触觉纤维已直接进入后索不受影响,所以相应病变区会出现痛、温觉减退或消失,深感觉及触觉仍存在的“分离性感觉障碍”现象。,高颈髓(C14)四肢呈中枢性瘫,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四肢和躯干无汗,头部代偿性多汗)。可伴头颈部活动受限和枕部疼痛不适。颈3 5节段受损将出现膈肌瘫痪,造成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致死。三叉神经脊束核受损可出现同侧面部外侧痛温觉丧失。副神经核受累可出现同侧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无力和萎缩(斜颈、方肩)。如病变由枕骨大孔波及后颅窝,可引起延髓及小脑症状,严重者可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上升性脊髓炎急症,颈膨大(C5T2)
15、两上肢呈周围性瘫,两下肢呈中枢性瘫,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可有Horners 征(C8T1侧角损害,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同侧瞳孔缩小、眼裂小/睑板肌麻痹、眼球内陷/眶肌麻痹、同侧面部汗少 可有肩、上肢的放射性牵拉痛(根痛)上肢腱反射的改变有助于病灶定位 肱二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而肱三头肌反射亢进,提示病损在颈5/6 如肱二头肌反射正常而肱三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病损在颈7,胸髓(T312)截瘫(双下肢呈中枢性瘫痪),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受损节段常有束带感。若病变位于胸8 以下胸11 以上,造成下半部腹直肌无力,出现比弗(Beevor)征阳性当病人
16、仰卧位用力抬头时,可见脐孔被腹直肌上部牵拉而向上移动。腹壁反射:上(胸78)中(胸910)下(胸1112)的存在与否有助于各节段的定位。,腰膨大(L1S2)双下肢周围性瘫,双下肢及会阴部各种感觉缺失,括约肌功能障碍。神经支配区有根痛。损害平面在腰24 则膝反射消失,骶12则踝反射消失,骶13受损可出现阳萎。,马尾神经根:可为单侧或不对称下肢周围性瘫,括约肌功能障碍不明显,神经根痛和感觉障碍可位于会阴、股或小腿部。马尾症状体征与圆锥相似,注意鉴别。,圆锥(S35 尾节)无下肢瘫痪及无锥体束征,但肛周和会阴部皮肤呈鞍状感觉缺失,髓内病变可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肛门反射消失伴大小便(圆锥为括约肌的副交
17、感中枢,故出现真性尿失禁)及性功能障碍。,脊髓损害可有感觉、运动、反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脊膜神经根刺激症状。根据神经根痛部位、感觉障碍平面、肌萎缩无力范围、深浅反射改变、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水平以及棘突压痛情况可以推断病变节段水平。,提示:癔病性感觉障碍的特点是感觉障碍分布不符合神经解剖支配 规律,范围和程度容易变化,易受暗示性影响。,1.浅反射:刺激皮肤粘膜引起的反射。上、中、下腹壁反射(胸7-12肋间神经、髂腹下神经)患者仰卧屈膝,腹壁放松,用棉签分别沿肋弓缘下、脐水平、腹股沟上皮肤由外向内平行轻划,正常反应为划侧腹肌收缩,脐孔向刺激处偏移。提睾反射(腰1-2髂腹股沟、生殖股神经)用棉签自上
18、而下轻划大腿内侧近阴囊皮肤,正常见同侧睾丸上提。肛门反射(骶2-5痔下神经)用棉签轻划肛周皮肤,正常见肛门外括约肌收缩。,2.深(腱)反射:叩击肌腱或骨膜引起的肌肉牵张反射。记录为消失、减弱、正常、增强(有亢进、阵挛,如反射增高但无反射区扩大,称反射活跃)肱二头肌反射(颈5-6肌皮神经):上肢半屈,叩击置于肱二头肌腱上的检查者的拇指(坐位)或中指(卧位,对侧用拇指),正常反应为屈肘,检查者感指下肌腱收缩。肱三头肌反射(颈6-8桡神经):检查者托上臂,使其外展半屈肘,叩击鹰嘴上方肱三头肌腱,正常反应为前臂外展。,桡骨膜反射(颈5-6桡神经):前臂呈半屈半旋前位,叩击桡骨下端,正常反应为屈肘及前臂
19、旋前。膝反射(腰2-4股神经):坐位时小腿自然下垂或卧位时检查者托膝关节使之稍屈状,叩击膝盖下股四头肌腱,正常反应为小腿伸展。跟腱反射(骶1-2胫神经):仰卧位时屈膝近90并使足背屈,或跪位,或俯卧位屈膝90并按住足跖,叩击跟腱,正常反应为足跖屈。,判断髓内、髓外占位性病变髓内特点:神经根症状不明显,(分离性)感觉障碍呈下行性发展,“马鞍回避”,大小便障碍出现早,脊髓造影呈“梭状”改变,梗阻不完全。髓外硬膜内特点:病程进展相对缓慢,根痛或束带感较明显,感觉障碍呈上行性发展,常呈脊髓半切损害,肌萎缩多见,大小便障碍出现相对晚,椎管阻塞明显,脑脊液蛋白增高,脊髓造影呈“杯口状”改变,梗阻面光滑,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神经系统定位 神经系统 定位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63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