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针灸治疗》PPT课件.ppt
《《疼痛的针灸治疗》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疼痛的针灸治疗》PPT课件.ppt(1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疼痛的针灸治疗,疼痛是一种人人都有过的感觉和体验,作为报警信号,它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保护功能;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主观感觉,是临床医师最常听到的就诊患者的主诉和陈述,作为困扰数以万计的人群的严重症状,它又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医生对疼痛并不陌生然而对疼痛原因做出正确的判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疼痛的治疗常常更加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害刺激作用于人体伤害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作用于大脑皮层,通过复杂的分析综合过程,产生疼病感觉。,疼痛的定义,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感受,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疼痛是种主观的感觉。,疼痛包括以下含义:,疼痛是一种感觉 疼痛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
2、复杂的感觉,是一种主观感觉体验。这种难以描述、难以表达、难以名状、痛苦的感觉,现代医学谓之痛觉。疼痛是一种症状 疼痛是一种症状,为许多种疾病所共有。在人们的观念中,疼痛和疾病是密切关联的。故现代医学认为,疼痛是疾病反映在外的一种症状。祖国医学认为,疼痛常因人体脏腑功能、经络功能、气血功能以及津液功能失调而引起,如头痛、腰痛、胸痛、胃脘痛、胁痛等等。,疼痛是一种生理反应 个体对疼痛的感觉谓之痛觉,而痛觉有生理、病理之分。当你给受试者刺激时所产生的疼痛,属于生理性痛觉。属干正常的生理反应。疼痛是一种病理反映 疼痛是某些疾病表现在外的一种症状。临床所见,患了某种疾病,就会见到某些部位的疼痛。相反,治
3、愈了某些疾病,某些部位的疼痛也就消失了。说明疼痛是一种病理反映。,疼痛包括以下含义,疼痛是种心理反应 痛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是人类及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功能。疼痛的这种生理反应,由于受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亦属于一种心理反应。中医“七情之由作心痛”“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论点,皆为情志致痛之例。“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论点。,疼痛生物学意义,疼痛是机体对周围环境保护性反应疼痛避免危险、做出防御性保护反射(无痛儿 因缺乏疼痛警报系统,多因外伤夭亡)剧烈疼痛引发休克 慢性疼痛“恶性循环”,常可使病人痛不欲生,是致病、致残、致死的原因(患者看医生,医生诊断疾病),疼痛的机理,疼痛
4、是由疼痛感受器、传导神经和疼痛中枢共同参与完成的一种生理防御机制。,疼痛的机理,疼痛是由痛觉感受器,传导神经和疼痛中枢共同参与完成的一种生理防御机制,痛觉感受器,表层痛感受器:分布在皮肤及粘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平均密度100200个/CM2。深层痛感受器 分布于肌膜、关节囊、韧带、肌腱、肌肉、脉管壁等处,密度低于表层。内脏痛感受器 内脏感觉神经的游离裸露末梢。分布于被膜、腔壁、组织间,密度较低。,痛觉,痛觉是包括性质、强度和程度各不相同的多种感觉的复合,并往往与自主神经系统改变、运动反应、心理和情绪反应交织在一起。,急慢性疼痛的差异 对急性疼痛来说,疼痛只是疾病的一种症状;慢性疼痛,其疼痛本身就
5、是疾病。急性疼痛具有生物学价值,它是一种信号,使得机体避免遭受损伤和有害刺激;而慢性疼痛对患者没有任何价值。,疼痛与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脑内拮抗吗啡镇痛;脊髓内参与发挥镇痛效应。多巴胺:具有抗镇痛作用。5-HT:外周围致痛剂,脑内具有镇痛作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内5-HT能系统功能,可增强吗啡镇痛效应组织胺:脑血管内含量增高致头痛,为致痛物质。前列腺素:可增强组胺、5-HT、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作用,引 起痛觉过敏,称之为疼痛放大器,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阿片肽及P物质。,阿片肽 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调节因子,它们的释放受应激的影响,提示阿片肽可能是应激引起的免疫调节的介质。P物质 是广泛分布于细神
6、经纤维内的一种神经肽。当神经受刺激后,P物质可在中枢端和外周端末梢释放,与NK1受体结合发挥生理作用。在中枢端末梢释放的P物质与痛觉传递有关,其C-末端参与痛觉的传递,N-末端则有能被纳洛酮翻转的镇痛作用。,中医有关疼痛的认识,脑为疼痛的感受中枢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明代李时珍提出脑与精神有关,谓之“脑为元神之府”。清代汪昂在本草备要中提出“人之记性,皆在恼中”。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说:“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胸;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今,舌能言一字。”这些认识,把记忆、视、听、嗅、言等感官功能皆归于脑。古人的这些论述,由于历史的原因,虽未言明脑
7、为人体的痛觉感受个枢,但从以卜的论述中,也包括了这一含义,与现代医学痛觉由神经中枢产生的认识是一致的。,髓为脑的物质基础 髓有骨髓、脊髓、脑髓之分。这二者皆属于肾中精气所化生。脑既然是精髓和神明的高度汇聚之处,人的各种感觉都是由于脑的作用产生的,那么髓就是脑的物质基础。而髓的生成,又靠肾中精气化生,肾中精气充盈,脊髓才能有源,脑才能得到滋养,脑的发育才能健全,大脑的各种功能才能正常,才能产生包括痛觉在内的各种感觉。,经络为痛觉传导的通路 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组成。络脉、由十五别络、孙络、浮络组成。经脉有一定的循行路线,而终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经络系统把人
8、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经络系统是痛觉传导的通路。这是因为经络系统有感应传导功能,这种感传功能的表现,就是针刺中所说的“得气”与“行气”现象。,循经感传现象的特征是:(1)感传路线;感传路线与灵枢经脉所载的经络路线基本一致,但亦有偏离、变异、串经现象。(2)感传速度:经绍感传的速度较神经感传速度明显为慢。(3)宽度和深度:多数的感传宽度为线状、绳索状(粗细约25毫米之间),部分为横径13厘米的带状。一般四肢远端部较窄,近端和躯干部较宽。感传的深度:一般肌肉瘦薄处较浅,肌肉丰富处较深。躯干部,有的深行于体腔内,有的浅行于皮厂体壁层。经络的这种感传功能与
9、感传路线的特征,虽然不等同于现代医学所指的神经传导和冲经传导路线,但与现代医学所指的神经的传导功能和传导路线是相似的。可以这样讲,中医所称的经络系统是痛觉的传导通路。,(四)痛觉感受器为孙络和浮络,痛觉感受器的分布与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相似。痛觉,即疼痛的感觉,它可以遍布于身体的各个部位。痛觉就是通过身体各个部位的痈觉感受器感受的。现代医学认为,痛觉感受器是游离的神经末梢即皮肤的痛觉感受器在皮肤的皮层,深部捅觉感受器仍是游离神经末梢,内脏痛觉感受器也是无髓鞘的游离神经未悄。现代医学还认为,分布于体表的痛觉感受器是呈点状分布的,称为痛感觉点。痛觉感受器的分布,现代医学认为在皮肤、粘膜、关节、骨膜及
10、内脏,与中医十二经筋的分布(多结聚于关节和骨胳附近)、有感应传导功能,这种感传功能的表现,就是针刺中所说的“得气”与“行气”现象。,现代医学认为,当机体受到某种伤害性刺激时,组织细胞破裂并得放出细胞内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将激活伤害感受器,而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则将这些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并迅速将冲动传入神经中枢产生痛觉。中医认为,当机体受到某种伤害性刺激(包括外伤、六淫、疠气、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倦、内寒、内风、内热(火)及继发于其它疾病等)时机体受伤害局部的孙络和浮络将此种感觉经传导通路经络系统传入大脑而产生痛觉。,疼痛的伴随症状,生理性症状 1.严重疼痛 恶心、呕吐、心慌、头昏、四肢逆
11、冷、冷汗、血压下降甚至休克。2.慢性疼痛 失眠、便秘、食欲不振。3.顽固性疼痛 肢体活动受限,严重时可形成痛性残疾。心理变化 顽固性及恶性疼痛伴忧郁恐惧、焦躁不安、易怒、绝望。行为异常 1.多见于慢性疼痛的患者。2.不停地叙说疼痛的体验、对其的影响。3.不断抚摸疼痛部位,甚或以暴力锤打。4.坐卧不安、尖叫呻吟、伤人毁物,自杀意念。,疼痛的主要病理,神经损伤:病理性冲动传向 神经中枢,引起脊髓、丘脑、大脑皮层处于过度 兴奋状态。如反射性交感神 经萎缩症、灼性神经痛、带状庖疹后遗痛、幻肢痛等。组织损伤:缺血、炎症等组织损伤致使细胞受损,释放致痛物质。如钾离子、氢离子、组织按、5-羟色胺 缓激肽等,
12、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而产生痛觉信号。理化刺激:酸碱、冷热、电流等,对人体可成为一 种伤害性刺激,经感觉神经传入中枢引起痛觉。也容易 形成疼痛恶性循环造成顽固性疼痛。末梢神经的机械刺激:局部张力的增高及组织炎症水 肿,可使末梢神经因压迫刺激而产生疼痛。,疼痛的分类,急性疼痛,慢性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病理生理学角度,疼痛持续时间,病理生理学角度,疼痛的分类,浅表痛 伤害性刺激皮肤粘膜痛。特点为定位明确、呈局限性,多为针刺刀割样锐痛,产生肌肉活动。深部痛 韧带、肌腱、关节、筋膜、胸腹膜、内脏等部位疼痛。多为定位不精确的钝痛,疼痛可放散或出现感觉过敏区。,神经性疼痛 神经系统任何部位病
13、损。烧灼样、剧烈弥散持久痛、痛觉过敏、异样疼痛等。心因性疼痛 属精神性,可伴焦虑、忧郁、恐惧等,值得注意。,疼痛的分类,周围神经痛 体神经痛:以快痛为主,多为阵发性锐痛,疼痛及压痛 位置较固定。表浅而界限清晰的局部痛或放散痛。交感神经性疼痛:慢性钝痛为主,持续性难忍的烧灼样 疼痛或压迫性痛。位置深在不固定。精神、情绪状态对 疼痛影响较大。如CRPS、内脏痛、周围血管性疼痛。中枢神经痛 脊髓、脑干、丘脑、大脑皮层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 致 痛觉传导路受损引起的疼痛。临床典型为丘脑痛,主要 因脑血管疾病损害丘脑所致。,疼痛的分类,短暂性疼痛:一过性疼痛发作,由轻微损伤刺激引起,持续时间短暂。急性疼痛
14、:急剧发病,持续时间短,也可呈持续 状态。常有较明显的损伤存在。慢性疼痛:发病缓慢或由急性疼痛转化而来,持续时间长,亦可呈间断发作。很多慢性疼痛查不 出明显的损伤。,急性疼痛到慢性疼痛的转归1,病程,3-6个月,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经常有明显的组织损伤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损伤修复后疼痛消失是机体保护功能,疼痛长达3-6月甚至更久2损伤修复后疼痛仍存在2多不属于保护性机制3机体健康下降3,3个月,疼痛刺激疼痛发作,疼痛表现形式复杂多样,神经系统的原发性损伤或功能障碍所致的疼痛1,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伤害感受性疼痛并存,肌体组织损伤所致的疼痛(肌肉骨骼,皮肤或内脏)2,神经病理性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混合
15、性疼痛,+,如:周围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术后神经病变创伤后神经病变坐骨神经痛中枢性卒中后神经痛,如:腰背神经根病所致疼痛颈神经根病癌痛腕管综合征,如:感染所致疼痛骨折后肢体疼痛骨关节炎的关节痛术后内脏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来自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功能紊乱所引起的疼痛,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周围神经系统的原发病变或功能失调导致的疼痛,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发病变或功能失调导致的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见病因,混合性疼痛即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伤害感受性疼痛并存1,例如:合并有神经根病成分的颈椎痛或腰椎痛1:颈椎病、腰椎病、多发性神经根病癌痛2,3
16、:转移、浸润,慢性疼痛综合征可能存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成分,神经痛,神经痛是神经科常见症状之一,是指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条件下而感到的疼痛,又称为自发痛。,三叉神经痛的针灸治疗,是指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内反复发作的短暂的阵发性剧痛。是以眼、面颊部出现放射性、烧灼样抽掣疼痛为主痘的疾病,又称“面风痛”,“面颊痛”。发病率35.1/10万。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女性多见。有原发性、继发性二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多数认为其病变在三叉神经的周围部分,即在三叉神经半月节感觉根内。根据显微外科和电镜观察,可能与小血管畸形、岩骨部位的骨质畸形等因素有关,西医病名:,病因病机:面痛多与外感邪气
17、、情志不调、外伤等因素有关。风寒之邪侵袭面部阳明、太阳经脉,寒性收引,凝滞筋脉,气血痹阻;或因风热毒邪,侵淫面部经脉气血壅滞,运行不畅;外伤或情志不调,或久病成瘀,使气血瘀滞。上述因素皆可导致面部经络气血痹阻经脉不通,产生面痛。,证候特征:主症 面部疼痛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样、针刺样、电灼样剧烈疼痛,持续数秒到2分钟。发作次数不定,间歇期无症状,痛时面部肌肉抽搐,伴面部潮红、流泪、流涎、流涕等,常因说话、吞咽、刷牙、洗脸、冷刺激、情绪变化等诱发。,1基本治疗 治法 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足太阳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攒竹 四白 下关 地仓 合谷 风池 配穴 眼部痛者,加丝竹空、阳白、外关
18、;上颌部痛者,加颧髎、迎香;下颌部痛者加承浆、颊车、翳风、内庭;风寒证者,加列缺:风热证者,加曲池、尺泽;气血瘀滞者加太冲、三阴交。方义 攒竹、四白、下关、地仓,疏通面部经络、含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面口合谷收”,与风池相配可祛风、通络、止痛。,2其他治疗(1)耳针法 选面颊、颌、额、神门。毫针刺法,或用埋针法。(2)刺络拔罐法 选颊车、地仓、颧髎用三棱针点刺、行闪罐法,隔日1次。(3)皮肤针法 在面部寻找扳机点,将揿针刺入,外以胶布同定,埋藏23天撤针。,现代研究,近部取穴目的是激发经气直达病所。现代医学认为直接刺激局部神经干,并将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到它所支配的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可达到镇
19、痛目的。下关穴为足少阳与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位于三叉神经总干分支处。听宫穴为手足少阳与手太阳小肠经之交会穴,局部布有面神经及三叉神经第支的耳颞神经。本病多由心火内蕴,腠理开泄,风邪乘虚侵袭三阳经络而致,故独取听宫穴以内泄小肠之热、外解太阳之表。翳风穴深部为耳大神经,是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处,故取翳风双针重刺激,用于疾病初起以疏通经络、重泻其邪。根据疼痛部位选用耳周三穴,上颌支及额支疼痛者取听宫、听会,下颌支疼痛者取翳风、听会。在辨证的基础上针刺治疗,主穴取患侧下关,配穴:三叉神经第支取攒竹、鱼腰,第支取四白、迎香,第支取颊车、夹承浆。以牵正穴为主穴,第支痛配太阳、阳白、攒竹,第支痛配下关、颧髎、
20、迎香,第支痛配颊车、地仓、承浆。,远部取穴即“病在上,取之下”的远道刺法。根据阳明之脉曲折于口鼻颐颊之间、其经气以下行为顺的理论,取胃之原冲阳和肾之原太溪相配,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满意。,远近配穴,近取下关为主穴,第支痛加鱼腰、攒竹、丝竹空,第支痛加迎香、四白、颧、巨、角孙,第支痛加听会、颊车、翳风、天容;远端配穴 以对侧的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行间、中渚、液门、昆仑,痛甚者取双穴。,局部选穴第支痛取太阳,第支痛取四白,第支痛取夹承浆、下关透颊车、颊车透地仓;远端配以对侧合谷和患侧内庭。以远端的外关或足临泣为主穴,局部配穴第支,取耳门、太阳、丝竹空,第支取听宫、颧、下关,第支取听会、颊车、
21、地仓。,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上取阳白、头维、下关、阿是穴 下取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共奏清泻阳明、滋阴降火、舒络止痛、扶助正气之功效。,全息取穴,第二掌骨桡侧全息针法“头”穴和相关之“胃”穴,腕踝针上肢腕踝针第4、6区,眼针运用眼针原理选取双侧上焦区,1,2,3,4,5,1,2,3,上脘,中脘,建里,下脘上,下脘,水分,阴都,石关,商曲,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上风上点,上风湿点,上风外点,神阙,腹泻,阴交,气海,石门,止泻,关元,关元下,中极,曲骨,中极下,中注,气旁,四满,气穴,大赫,横骨,膏俞,气外,下风内点,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大横,下风湿点,下风下点,1,2,
22、3,4,5,三叉神经痛急性发作天地针、双滑肉门、上风湿点、患侧阴都、中脘上。,三叉神经痛天地针、双滑肉门、双气穴、双上风湿点。,耳针取神门、皮质下、面颊、肝。,头部运动区及感觉区的下2/5,水针以下关、合谷穴为主,眼支病者配攒竹,上颌支病者配四白,下颌支病者配承浆。进针得气后,将当归注射液2ml,654-2注射液510mg及维生素B120.5mg的混合液分别注入上述穴位,每穴12ml,每日1次。,穴位埋线,取穴:患侧风池、大椎、曲池、下关以及阿是穴,第支加太阳,第支加颧,第支加颊车;据“缪刺”“巨刺”的理论,在患支局部取穴基础上配合对侧合谷、内庭;均以肠线埋线治疗。,穴位贴敷,取川芎、白芷、石
23、膏各等量,细辛量减半,研成细末,取10g用温开水或白酒调成糊状,敷于患侧下关穴(第支痛者加太阳穴)。每日贴1416h,间隔68h后换药再贴。,中药离子导入,用川芎20g、红花35g、没药25g、木香20g、冰片15g、血竭15g与75%酒精1000ml及适量老陈醋密封浸泡7天的过滤溶液,浸湿10cm6cm衬垫两块,接电极板,置于病变部位;衬垫各放于一块铅板,通直流电,使局部产生刺麻感,输出量以患者能耐受为最佳治疗量,通电20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穴位阻滞,据病情选取取四白、颧髎、下关及地仓穴之12穴配合阿是穴。其中四白穴以25mm毫针直刺;颧穴以40mm毫针向同侧目内眦斜刺;下关
24、穴以50mm毫针沿下颌骨下颌支内缘斜刺;地仓穴以25mm毫针直刺;寻找到放电感后换用注射器注入0.51ml无水酒精。,神经性头痛,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原因繁多,其中有些是严重的致命疾患,但病因诊断常引起困难。头痛是因头颈部痛觉末稍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异常的神经冲动传达到脑部所致。,是因风寒湿热之邪外袭,或痰浊瘀血阻滞经气上逆或肝阳上亢上扰清空,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脑海失荣等所致慢性反复发作且经久不愈的头部头痛。发病率9852/10万.,症候特点:自觉头部包括前额、额颞、顶枕部位疼痛为特征。病因:内因-情志内伤,肝郁气滞;饮食不节,或忧愁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跌仆损伤,瘀阻脑络;肝肾阴虚,肝
25、阳上亢;内伤不足,脑窍失养。外因-感受风寒湿邪,以风邪为主。,病机:外感头痛外邪壅塞经络,络脉不通,头窍被扰 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病位:外感头痛-在表 内伤头痛在肝肾,外感头痛因邪气乘客,经脉阻滞 风寒者阻遏经脉,清窍失宣 络脉气血不畅,外感六淫 风热者邪壅络脉,清空失旷 发为头痛。风湿者上蒙清阴,经脉阻滞,(二)内伤头痛,肝病为多,涉及脾肾肝失疏泄气郁化火肝阴不足肝阳上亢 上扰清窍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蒙清阳 中气不足气血亏虚清窍失荣 内伤头痛肾精亏虚髓海空虚清窍失荣 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三)头痛日久,可致瘀阻于络,络脉不通:久痛入络,络脉不通,瘀血停滞 跌仆损伤,脑髓受震,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疼痛的针灸治疗 疼痛 针灸 治疗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56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