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催化过程》PPT课件.ppt
《《电催化过程》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催化过程》PPT课件.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电催化过程,2.1 电催化原理 许多化学反应尽管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但由于反应速度太小而没有实际意义。为了使这类反应具有使用价值,就需要引入催化反应和催化剂,以降低总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化学催化因此而诞生,许多电极反应,由于交换电流密度低,往往需要在远离平衡态的高超电势下才有可能发生。电催化的目的是使这类电极反应能够在平衡电势附近以较高的电流密度发生-电化学催化因此而诞生.,电催化的本质:通过改变电极表面或溶液相中的修饰物,或者通过改变电极表面状态来改变电极反应的电势,进而改变反应速率,使电极除具有电子传递功能外,还能达到促进和选择电化学反应的目的。电极材料是实现电催化过程
2、极为重要的因素,是电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受电极材料的限制,改善现有电极材料的表面性能,赋予其所期望的电催化性能,是一重要选题。,2.1.1 电催化的类型及一般原理,根据电催化剂的性质,电极反应的催化作用分成氧化还原电催化和非氧化还原电催化两大类。一氧化还原电催化 氧化还原电催化是指在催化过程中,催化剂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成为电荷传递的媒介体,从而促进电子传递,起到催化作用,这种催化也称为媒介体电催化。催化剂固定在电极表面或存在于电解液中。,A和B分别为反应物(底物)和产物,Ox和R分别为催化剂的氧化和还原态。电催化剂的氧化态Ox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生成R,R与溶液中的底物A反应生成产物B,
3、并再生了催化剂的氧化形式Ox,在外加电势作用下不断进行电催化的循环,通式为:,1均相和异相(非均相,多相)电催化的概念2异相电催化的优点(1)催化反应发生在氧化-还原媒介体的电极电位附近,通常是简单的电子转移反应;(2)催化剂用量小,而且可以提供比溶液中更高的浓度,对催化效果有利;(3)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效果远高于均相催化;(4)不需要对产物和催化剂进行分离。,3异相电催化的媒介体电催化材料的要求(1)能稳定存在于电极表面;(2)氧化-还原的电位与被催化反应的电极电位相近,且电极电势与溶液pH值无关;(3)具有可逆电极反应的动力学特征,氧化态和还原态均能稳定存在;(4)能够与被催化的物质发生快速
4、的电子传递;(5)一般要求对氧气惰性。,4修饰电极用于电化学分析 在电极表面修饰一层或多层具有催化作用的媒介体,可以提高电化学反应速率,提高电化学分析的灵敏度,也可以有选择的对电极进行修饰,达到高灵敏、快速度电化学分析的效果。关于电化学分析,本课程不讲。,二非氧化-还原电催化 催化剂被固定于电极表面,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能够参与中间过程,并生成中间产物(称为电活性中间体),起到减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这种催化与普通的化学反应催化相近,也称为外壳层催化。,三促进剂作用下的电催化促进剂修饰于电极表面,通过改变电极/溶液的界面结构达到电催化的目的,促进剂本身不是电活性的,也不参与电化学反应。促进剂的电催
5、化效果与促进剂的结构、在电极表面上吸附时的取向以及吸附的强弱等相关。这方面的研究成为近些来的热点课题。(生物化学方面的应用生物电化学),2.1.2 影响电催化性能的主要因素,电极材料和电催化剂是一体的,一电催化剂应该具备的主要性能,(1)催化剂有一定的电子导电性,至少与导电材料(例如石墨粉、银粉)充分混合后能为电子交换反应提供不引起严重电压降的电子通道,即电极材料的电阻不太大。(2)高的催化活性,包括实现催化反应、抑制有害的副反应,能耐受杂质及中间产物的作用而不致较快地中毒失去活性。,(3)催化剂的电化学稳定性,在实现催化反应的电势范围内催化表面不至于出电化学反应而过早地失去催化活性。电极过程
6、电催化剂的选择必须是导电性、稳定性和催化活均能得到兼顾。下面着重讨论影响电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二影响电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催化剂的结构和组成:通常是过渡族的金属、合金及其它们的配合物;催化剂的氧化-还原电位:要尽量与主反应电极电位接近,以保证只涉及简单电子迁移反应,更容易进行;催化剂载体的性质;催化剂的使用条件和环境,包括催化剂的分散度、与基体的结合方式,电解质、温度等,2.1.3 评价电催化性能的主要方法,电极材料或者说媒介体电催化材料对电化学反应的催化作用体现在对电极电位的降低(交换电流的提高)上,所以可以通过这些方面来评价电极材料或者说媒介体电催化材料的电催化性能。,根据第一章介绍的电
7、极反应动力学知识,电极反应的速度与施加的电势有关。对于一个电极反应,若在不同修饰电极上进行,为了比较电催化剂的相对活性,可通过测定平衡电势下的交换电流密度i0值判断电极材料对该反应催化活性的大小。i0越大,表示电极材料反应的催化活性越高。而电极反应在平衡电势下交换电流密度i0值可通过测定得到的Tafel曲线获得。,同样条件下,反应可以在更低的电位下进行;或者在同样电位下,反应进行的速率更大(电流大)。评价方法主要有:稳态极化曲线法,循环伏安法,计时电位法等。,1循环伏安法,通过测定循环伏安曲线,考察电极材料或者说媒介体电催化材料的电催化性能。氧化峰负移(阳极极化减少),或者峰电流变大,催化性能
8、更高。,2稳态极化曲线法,稳态极化曲线法:通过施加一定的电势(或电流)于催化电极上,观测电流(或电势)随时间的变化,直到电流(或电势)不随时间而变化或随时间的变化很小时(稳态),记录下电势-电流的关系曲线。在实用电催化过程中,稳态极化曲线的测定是研究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最实用的方法。,2.2 氢电极反应的电催化,水溶液是最重要、最常见的电化学体系,而水溶液中氢的电极过程有时候有益的,有时候是需要抑制的,无论如何,都需要研究其电极过程。,氢气析出的电催化,基于氢气析出反应的重要性,许多研究者就电极材料、电解液的选择等对这一反应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氢析出反应的总过程一般表示为:,一氢气在金属电极上的析
9、出,有关氢析出的机理研究很多,形成了许多理论或模型,这些理论提出的基元反应相同,分歧主要是到底哪一个基元反应是反应速度的限制环节。基元反应步骤如下:,(1)电化学反应步骤:电化学还原产生吸附于电极表面的氢原子,(2)复合脱附步骤:(3)电化学脱附步骤:,上面各步基元反应中,究竟哪一步是限速环节,各学者的意见并不一致。例如,迟缓放电理论认为第一步最慢,而复合理论则认为第二步是限速环节,也有人认为各反应步骤的速率近似,反应属于联合控制。大量研究表明,上述的反应机理和速度控制步骤不仅依赖于金属的本质和金属表面状态,而且随电极电势(或电流密度)、溶液组成和温度等因素而变化。,在许多金属电极上氢气的析出
10、都有较大的超电势,而超电势的大小反映了电极催化活性。Tafel公式表示了氢气析出的超电势与电流密度的定量关系。对于多数金属电极,斜率b的数值比较接近,在室温下约为0.116V。也就是,电流密度每增加10倍,超电势增加约0.116V,常数a与电极材料、电极表面状态、溶液组成以及实验温度有关。,金属电极上的氢超电势的大小决定于a的值,因此a值越小,氢超电势也愈小,其可逆程度越好,电极材料对氢的催化活性也愈高。表2.2为氢气在不同金属电极上析出时常数a和b的数值。,按照Tafel关系式中a值的大小,将常用电极材料分为三类:(1)低超电势金属,a值在0.1一0.3v之间,其中最重要的是Pt系贵金属;(
11、2)中超电势金属,a值在0.5一0.7v之间,主要是Fe,Co,Ni,Cu,W,Au等;(3)高超电势金属,a值在1.01.5v之间,主要有Cd,Hg,Tl,Zn,Ga,Bi,Sn等,氢气在不同金属电极上析出超电位的解释:取决于M-H结合的强度,强度太小,不利于电化学反应,强度太大不利于电化学脱附,所以只有M-H结合强度适中的金属才具有高的催化析氢性能。,二氢气在金属氧化物电极上的析出,对于氢气的析出反应,还有一大类催化剂是金属氧化物。氢气在低的超电势下析出时,金属氧化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氢气在金属氧化物电极上析出时的Tafel曲线的斜率b=30-60mv,低于氢气在金属电极上析出时的数值。,
12、对于氢气在金属氧化物电极上析出,日前普遍接受的是EE机理,即质子或水分子先在金属氧化物电极上放电形成吸附物种,然后吸附物种在电极表面发生电化学脱附。,吸附物种在电极表面发生电化学脱附,已经研究过的能用作氢气析出反应的氧化物催化剂有:RuO2,IrO2,Co3O4,Pt掺杂TiO2及它们的混合物等,最有效的电催化剂是RuO2及其混合物。,2.2.2 氢氧化反应的电催化,受到燃料电池研究的推动,持别是最近十多年,氢气氧化过程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根据“微观可逆”原理,阳极氧化反应机理应与阴极还原机理相同,只是进行方向相反而已。因此,根据对氢气析出反应机理的认识,得出氢气的阳极氧化反应应包含如下步
13、骤:,(1)氢分子在电极表面的解离吸附或按电化学历程解离吸附:,(2)吸附氢的电化学氧化,在氢气氧化反应的机理中,除包含有上述两步骤外,当然还包括H2、氢离子(或0H-)等物种的扩散过程。不同电极的氧化催化活性比较,同样与形成的M-H键的强度有关。适中的M-H键的强度对应的催化剂活性最高。,对于氢气阳极氧化的研究,常用的电催化剂是铂族贵金属及其合金,其他金属如Mo,Nb,Ag,Cu等对氢气的氧化也有一定的电催化活性。另外,WC在酸性介质中也是较好的非金属氧化剂。碱性介质中H2氧化最好的催化别是金属镍及其化合物。,近年来,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研究,H2氧化电催化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催化剂的制备方
14、法、组成形态以及膜-电极集合体的结构优化等方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催化剂层中金属Pt的利用率和催化性能。,2.3 氧电极反应的电催化,氧电极反应包括氧的还原反应和还原态氧的氧化析出。这两类反应都很重要。,在空气电池和燃料电池中发生阴极还原反应;在金属腐蚀中,氧参与反应是腐蚀发生的重要原因;阴极上的氧气还原反应常常是金属阳极溶解反应的共轭反应;在电镀中阴极是金属的电沉积,而阳极常常是氧气析出反应;在电解水和阳极氧化法制备高价化合物时,氧气析出反应是主要反应或主要副反应。,1氧气还原的机理 从反应机理分,氧气的还原可能有两种途径:直接四电子反应途径和二电子反应途径。(1)直接四电子反应途径,(2
15、)二电子反应途径在酸性溶液中可能发生歧化反应,在碱性溶液中同样存在歧化反应:,直接四电子途径与二电子途径的区别是液相中没有产生过氧化物中间体。如果只是让氧还原成过氧化氢,其电极电势只有还原为水的一半,同时由于氧气还原为过氧化氢,只有两个电子参加反应,产生的电流也只能是四电子途径的一半。可见,二电子反应途径对能量转换和反应都不利。尤其是对于燃料电他,氧气只有经历四电子途径的还原才是期望发生的。,对氧气还原的电催化研究主要有两个目的(1)避免经历二电子途径,产生过氧化氢;(2)必须在尽能使反应在平衡电位(1.229V)附近发生。设计燃料电池的催化剂时,应该保证氧气直接还原为水。,氧气还原是经历四电
16、子途径还是二电子途径,主要取决于氧气与电极表面的作用方式.电催化剂的选择则是实现二电子途径或四电子途径的关键,鉴别四电子途径还是二电子途径的方法是检测反应过程中是否存在过氧化物中间体。,1氧气的电催化还原催化剂,(1)贵金属催化剂 在酸性电解质中,氧气还原反应有比较高的超电势,研究和应用较多的阴极电催化剂是贵金属和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剂。(Pt,Pd,Ru,Rh,Os,Ir,Au,Ag),Rh,Ir对氧的吸附能力最强,Au对氧气的吸附能力最弱,Pt、Pd的吸附能力居中。而Pt,Pd对氧气的还原反应的电催化活性最好。合理的解释是:适中的化学吸附能力对应的电催化活性最高。在氢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
17、EMFC)系统中常用的贵金属催化剂是Pt,在空气电池中常用的金属性化剂是Ag。(Nafion膜,阴极、阳极都需要Pt)Pt的储量与用量,(2)非金属催化剂-石墨和其它碳素材料 O2在石墨和其它碳材料上的还原主要通过过氧化物途径进行,不同石墨材料对O2还原反应的电催化活性与电极表面状态有关。(3)过渡金属大环配合物 过渡金属大环配合物(主要是卟琳、酞菁及其聚合物)被认为是燃料电池阴极最有希望的催化剂。,影响这类催化剂性能的主要因素:配合物的结构、环上取代基的种类、中心金属离子的种类、催化剂的氧化还原电势以及电解质的种类。过渡金属配合物对氧气的还原显示了较好的电催化活性,与铂电极上相比,超电势降低
18、了70-80mv。但这类催化剂在长期工作时的稳定性还需要进一步改善。,(4)过渡金属氧化物,氧气在氧化物电极上还原时的Tafel曲线有两个直线段,在低超电势还原时Tafel曲线的斜率为40-60mv,而在高超电势下还原时则为120mv 这是由于氧气在低电势和高电势下的还原反应机理不同,在低超电势和高超电势下金属氧化物的电极表面状态发生了变化。已研究过的用作氧气还原电催化剂的金属氧化物主要是钙铁矿型氧化物、含钴尖晶石型氧化物和烧绿石型金属氧化物和复合氧化物。,氧析出反应的电催化,在氧气的析出氧析出反应是主要的阳极过程之一,其水溶液中总反应为:,氧气析出反应的总反应是氧气还原反应的逆过程,但其动力
19、学步骤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逆过程却不相问,这是由于氧气析出在较正的电势下进行,此时金属表面氧化形成了氧化层,而氧化物层的氧原子直接参与了反应。,一在酸性介质中氧气析出的机理为:,二在碱性介质中氧气析出的机理为:,氧气析出反应:碱性介质中最好的电催化剂(电极材料)为覆盖了钙铁矿型氧化物或尖晶石型氧化物的镍电极和Ni-Fe合金(原子比1:1)。酸性介质中最好的电催化剂有Ru,Ir的氧化物及含Ru,Ir的混合氧化物。,2.4 有机小分子的电催化氧化,小分子(甲醇、甲醛、甲酸等)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的基本要求:高的电导率 良好的稳定性 对反应物或反应中间体有适中的吸附性能反应物(或中间体)在电催化剂表面进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催化过程 电催化 过程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54561.html